資源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課題基本信息課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學科 語文 年級 八年級 單元 三單元版本 統編版 冊別 下冊1.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內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后古詩詞誦讀的第三首詩,寫詩人送別友人,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體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學生情況分析:八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很高漲,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仍有欠缺,尚未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觀念的轉變,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對語文學科知識的領悟能力和運用能力較弱。對于詩歌,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但學生對詩歌并不扎實,對欣賞詩歌存在著一定的抵觸心理與畏懼心理。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探究式、互動式、合作學習、學科實踐、一體機教學。 4.信息技術(配套課件)準備:PPT課件、朗誦音頻、地理示意圖、對比閱讀材料。2.學習目標與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學習目標 評價內容與方式通過誦讀與分析,體會詩人豁達的胸襟和對友情的珍視。 學習詩歌的對比、虛實結合等手法。 理解“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 3.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默讀、男女賽讀、全班齊讀等方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以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3.學習重難點及突破方法學習重難點 突破方法學習重點:誦讀詩歌,背誦詩歌,理解詩歌意思。 學習難點:理解王勃送別詩的樂觀豪邁的風格。 1.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理解。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4.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備課一、情景導入 展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書法作品,提問:“這句話常被用于畢業贈言,你們知道它出自哪首詩嗎?”引導學生關注課題。 簡述王勃與初唐四杰的文學地位,強調其打破齊梁浮艷詩風的貢獻。 通過對書法作品的欣賞,明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誦讀感知 1.播放名家朗誦視頻,學生標注節奏(五言律詩二/二/一節奏),模仿朗讀。 2. 齊讀與感悟:全班齊讀,初步感知情感基調(豁達而非傷感)。 3. 關鍵提問: 1) “詩中哪些句子直接表達了離別情感?”(引導關注頸聯、尾聯) 2)“詩人為何說‘同是宦游人’?”(結合背景,理解共鳴點) 加強朗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初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三、文本細讀 一、逐聯賞析(小組合作): 1.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任務:出示長安與蜀州的地理示意圖,分析“輔”“望”的用詞效果(宏大視角,隱含安慰)。 手法:虛實結合,想象拓展空間。 2.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任務:角色扮演對話,體會“同為漂泊者”的共鳴。 3.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任務:聯系生活實例,討論名句的哲理意義(友情超越距離)。 4.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任務:對比其他送別詩(如《渭城曲》),分析情感差異(豪邁 vs 傷感)。 二、 藝術特色歸納: 1.結構:起(點題)—承(共鳴)—轉(升華)—合(勸慰),體現律詩的嚴謹。 2.手法:對比(“三秦”與“五津”)、直抒胸臆(頸聯)。 通過對詩歌的賞析,真切了解詩歌感情,身份扮演加深理解。四、實踐拓展 學生以四人為一個小組任選一個問題,進行討論: 1. 改寫創作: 以杜少府的口吻,用現代詩或書信形式回復王勃,需包含原詩情感與名句。 示例: 長安的風煙漸遠,蜀州的渡口在望, 你說“天涯若比鄰”,我便不再回望。 縱使山河萬里,知己二字,足抵千言。 2. 對比閱讀: - 提供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分組討論兩詩情感異同。 通過小組討論,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和友人真摯的感情。五、總結升華 1.教師指名學生總結本文主旨,出示本課結構梳理,分層布置作業。 提高學生的口頭語 言表達能力,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性。5.板書設計首聯——寫景,氣勢宏偉 頷聯——抒情,勸慰友人 樂觀豪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依依不舍 頸聯——思念,友情深厚 尾聯——壯別,點明題旨6.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