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東莞市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北京猿人……打片方法以砸擊法為主,錘擊法常見,還有磁砧法。……石器的主要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石錐、石砧等。”材料表明北京人A.結成了群體生活在一起 B.使用石器進行農業生產C.掌握了鉆孔和磨制技術 D.制作石器技術比較成熟2.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中記載:“鐘已厚則石,已薄則播”“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學者對股墟出土的編鐘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記載。這表明( )A.古代青銅冶鑄技術高超 B.古人擅長理論指導實踐C.青銅器常作為禮器使用 D.商周青銅器以樂器為主3.趙吉惠《論中國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與封建專制主義》中提到:“中國早期文化第二次大發展是戰國后期,彼時各種文化既互相對立又互相滲透,出現了文化發展的綜合趨勢”。這反映了當時出現的局面( )A.百家爭鳴 B.各國爭霸 C.思想統一 D.君主專制4.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字”的政策,廢除結構上與秦相異的六國文字。這一措施實行有助于推動( )A.王國問題解決 B.多元文化形成C.統一局面鞏固 D.疆域面積擴大5.漢宣帝設置都護,絲綢之路南、北二道盡歸于漢,漢元帝設“戊已之官,分任其事”。另外,漢王朝還“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這說明( )A.漢朝加強對絲路的管理 B.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C.絲綢之路沿線治安不穩 D.絲綢之路在漢王朝正式開通6.某同學在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 ”時搜集了下面兩幅畫。這體現了民族交融的主要特點是( )北方少數民族采桑圖壁畫磚 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胡餅磚畫A.漢化為主 B.胡漢互鑒 C.交往頻繁 D.方式單一7.據《夢溪筆談》記載,宋代江南地區糧食生產約370萬石(一種計量單位),占總數(全國)的61.67%。所以,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諺。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A.經濟重心南移 B.對外貿易發展C.城市經濟繁榮 D.民族交融加強8.明末清初,農學家宋應星著有《天工開物》,他注意利用數據來說明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轉龍骨車和牛力轉動龍骨車之間功效的具體差別,推算了一畝秧苗可供移栽的面積及稻秧生長的時日等。這說明當時的中國科技( )A.崇尚創新進取的精神 B.深受西學東漸的影響C.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 D.開始向近代科技轉型9.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府,后又特設巡視臺灣監察御史,滿漢各一員,一年一換。臺灣學子也可以參加福建的舉人考試,且有固定的錄取名額。臺灣震災、水災后,清政府也進行賑濟。清政府上述舉措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A.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有效緩解了滿漢官僚間的紛爭C.助推了臺灣地區文化發展 D.利于增強臺灣對國家的認同感10.1814年一艘英國護貨兵船私自駛至虎門,嘉慶帝就此批示:“夷船所販貨物全藉內地銷售,如呢羽、鐘表等物中華盡可不需,而茶葉、土絲在彼國斷不可少,倘一經停止貿易,則其生計立窮。”據此可知( )A.英國商貿嚴重依賴中國市場 B.清廷主權意識強烈C.中國在世界貿易中優勢明顯 D.清朝統治潛藏危機11.據統計,1875年《申報》對收復新疆的報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報道以戰時消息居多。1879年后,圍繞“海防與塞防”“收復伊犁”“新疆善后”等評論增多,且多刊于頭版。這反映出( )A.民間輿論影響朝廷決策 B.清廷重視收集民間意見C.時人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D.清廷疏于海上防務建設12.康有為評洋務派的變法是"積習難忘,仍是補漏縫缺之謀,……風雨既至,終必傾墜;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也"。由材料可知,康有為A.肯定洋務派學西方技術能富強 B.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更要變革政治制度C.認為只需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D.否定洋務派開辦鐵路、礦務等行為13.光緒二十七年(1875年為光緒元年),為賠洋款,山西共捐二百余萬金,凡出捐輸金者,皆賞給實職官階。現在因輸而得官職者紛紛,上至道臺,知府,下至知縣、教官雜職,皆因捐輸而得,名器之溢,如此其極,無論至賤之人,亦有官職在身,良可慨也。材料中的“賠洋款”是指( )A.《南京條約》中的賠款 B.《北京條約》中的賠款C.《馬關條約》中的賠款 D.《辛丑條約》中的賠款14.辛亥革命后,辦報成為時尚,至1913年,全國報館多達500家,許多報紙以議論時政得失、評說政府官員、監督政府工作為己任。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民眾的政治熱情得到提升C.人民言論自由有了保障 D.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廣泛15.鄧中夏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在建黨時期對工人運動進行了實際指導。下表是他的活動。該史實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A.具備充分的思想條件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B.是一批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信念推動的C.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D.是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的必然產物16.1930年,江西某縣的縣志記載:“往昔,縣內民眾多以務農為生,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鮮少過問政事。近兩年來,風氣大變,民眾紛紛參與到各種鄉村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還踴躍支援紅軍。”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國民政府的鄉村建設運動成效顯著 B.中共早期工人運動的影響力擴大C.工農武裝割據推動了鄉村社會轉型 D.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7.紅軍在長征沿途的村寨房屋墻面、橋頭、巖壁等處書寫標語,涉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紅軍的性質、反蔣抗日、土地革命、民族團結等內容。這( )A.擴大了黨和紅軍影響 B.糾正了“左”傾錯誤C.打破了國民黨的包圍 D.鞏固了革命統一戰線18.1937年11月28日倫敦《泰晤士報》報道:“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此報道所描述戰役的意義在于( )A.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 B.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C.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D.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19.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與以下圖片史料所反映歷史事件關聯度最緊密的文獻是( )1947年11月《東北日報》 土地改革深入開展 1947年 斗地主 分田地A.《論持久戰》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0.上甘嶺戰役中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許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軍參戰部隊依托坑道與敵人反復爭奪29次,營以下沖鋒653次。志愿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戰役詮釋了( )A.紅船精神 B.井岡山精神 C.抗戰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21.“青食”牌鈣奶餅干是很多山東人兒時記憶中“最甜美的回味”。“青食”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設立的背島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這一名稱最早可能出現于( )A.土地改革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一五”計劃時期22.下列一組漫畫的標題為《三代趕集》。這組漫畫最能體現( )A.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 B.祖孫三代存在嚴重代溝C.三代人的生活習慣差異大 D.我國科技水平仍很落后23.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氣候溫暖適宜,河流每年定期泛濫,為兩岸帶來了肥沃的土壤,給古埃及人提供了穩定的糧食基礎,使這個地區誕生了燦爛的農耕文明。材料說明( )A.古埃及文明屬于海洋文明 B.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象征C.古埃及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D.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24.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后,為抵制封建貴族與教會的掠奪,市民選擇了支持封建王權,封建王權則賜給市民以自由貿易乃至自治的特權。市民與封建王權的這一關系最明顯體現在雙方曾( )A.共同鎮壓無產階級 B.合作復興古典文化C.互相支持反對教會 D.共同反對君主專制25.15世紀,佛羅倫薩的教堂不再向空中爭比高低了,取而代之的是形狀簡單、布局規則的城市廣場,陽光穿過周圍的門廊,過路人可盡情地觀賞。上述現象體現了( )A.封建道德倫理觀念 B.禁欲主義C.人文主義思潮興起 D.冒險精神26.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其法案內容中有: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廢止法律;議會定期召開,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等條款。這些條款旨在( )A.完善封建制度 B.改善人民生活C.限制國王權力 D.保障貴族權利27.南美“解放者”玻利瓦爾說:“在沒有打碎西班牙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枷鎖以前,我的手將不停地打擊敵人。”印度領導人甘地說:“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這兩句話揭示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的( )A.背景不同 B.影響不同 C.性質不同 D.方式不同28.華盛頓會議通過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了各國主力艦艇和航空母艦的噸位比例,對其他陸軍和空軍裝備則沒有限制。會后,各大國競相發展驅逐艦、潛水艇等輔助艦只,并改進技術提高艦只的火力和航行速度。這說明( )A.戰爭摧毀國際秩序 B.華盛頓會議促進國際合作C.國際體系暗藏危機 D.美國取得了海洋霸主地位29.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四年以后這種情況發生變化,美國出版了大量關于蘇聯的著作,如《俄羅斯的黎明》《俄國今日:我們從中學到什么?》。當時蘇聯吸引美國人的主要原因是( )A.新經濟政策實施以來效果好 B.工業化取得顯著成就C.農業集體化使農業迅速發展 D.公有制顯示出優越性30.“述往事,思來者”。學習下列史實能夠得到的共同啟示是( )※1937年,抗日民族一戰線正式建立※1942年,《聯合家宣言》簽署※1955年,萬隆精神形成※1961年,不盟運動成立※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A.改革創新,發展經濟 B.求同存異,合作共贏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爭取自由,發揚民主二、材料題31.2024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成為C位熱詞,引起廣泛關注。歷史上的各個階段,人們都在想方設法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北人南遷從秦時就已開始,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王松苗《關于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材料三 中國在11世紀社會發展達到頂峰的時候取得了快速的科學技術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崩潰,這些進步隨之轉向。真正的問題是17-18世紀當社會發展再次達到頂峰的時候,為什么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沒有像歐洲人那樣創造出自然的機械化模型,揭開自然界的奧秘。——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1)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中三種工具的共同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宋朝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3)11世紀中國在印刷術取得巨大成就,請列舉相關的發明者及其貢獻。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回答,17-18世紀阻礙中國“像歐洲人那樣創造出自然的機械化模型”的思想文化根源。(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生產力發展的要素。32.勞動能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勞動者通過創造歷史,實現人生價值和尊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李大釗曾在《勞動教育問題》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個人人均等的機會。"隨著一戰和經濟危機的相繼爆發,尤其是在杜威"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識、有能力的實干型人才,生產勞動教育、職業教育開始受到重視。——摘編自劉京京《民國時期中學生生活研究(1912-1937)》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部分勞動宣傳畫時間 1940年 1954年 1980-1989年宣傳畫 圖1《努力織布堅持抗戰》 圖2《勞動創造了幸福生活》 圖3《社會主義新農村》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模評選標準時期 勞模評選標準1950﹣1976 受表彰的先進對象來自工、農、教、文、衛、體等戰線。如"鐵人"王進喜等1977﹣1988 "先進"即各條戰線的勞動模范和先進集體。袁隆平等知識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為勞動模范隊伍中的新成員1989年至今 將"對社會有突出貢獻"作為勞模評選重要條件,并且在評價指標中增加創新精神和職業道德等要素。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等均可參加全國勞模評選——整理自《勞模評選制度如何形成》《人民日報》(2021年5月1日)(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時期勞動教育受到重視的原因。(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幅宣傳畫,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簡要說明其反映的歷史信息。(3)根據材料三,指出1977年之后勞模評選標準出現的變化,并說出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三、綜合題33.工業革命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某班圍繞“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分組開展專題研究,并依據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組別 素材 研究角度第一組 科技與勞動力結構第二組 科技與城市化進程第三組 ——整理自錢乘旦《工業革命中的貧窮》 科技與階級關系第四組 1832年3月,霍亂遍及英國;1848-1849年,霍亂在英國再次興起。斯諾博士的理論和實驗使人們初步了解了霍亂的根源,這就是水的污染。在1873年、1880年、1892年,倫敦相繼發生燃煤造成的毒霧事件,先后奪取了 1800人的生命。 ——摘編自梅雪芹《環境史學與環境問題》 科技與生態環境材料二 如果說科學給人以力量,人文就給人以方向。科學往往給人的是一種真,人文給人的是一種愛,就是說人們既能夠懂得按規律辦事,又懂得最核心的問題是要使人類得到很好的發展,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會走向美好的未來。——摘編自袁正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1)在第二、三、四組中任選一組,幫該小組撰寫一份簡要的研究報告。(要求:標明研究角度,結合素材信息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研究思路,結論明確)【研究報告示例】研究角度:科技與勞動力結構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自1801年到1901年,英國農業勞動力比重大幅度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勞動力比重大幅度上升。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這一百年,英國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電力、石油、汽車、飛機等新興工業部門及與之配套的服務行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研究結論:科技發展推動英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導致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這反映了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作者對于“科學”與“人文”關系的處理的主張是什么?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就如何踐行這一主張提出一條合理建議。《2025年廣東省東莞市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D2.A3.A4.C5.A6.B7.A8.C9.D10.C11.C12.B13.D14.B15.C16.C17.A18.B19.C20.D21.B22.A23.D24.C25.C26.C27.D28.C29.B30.B31.(1)共同作用:提高了勞動和生產效率,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高和農業發展。(2)原因:北民南遷,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3)發明者:畢昇。貢獻:發明活字印刷術。根源:在思想文化方面實行八股取士與文字獄,加劇了思想禁錮,阻礙了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4)因素:生產工具、勞動者、國家政策等。32.(1)原因:新文化運動推動民主思想的傳播;一戰和經濟危機的相繼爆發,或國際局勢的變動;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國發展需要勞動人才。(2)【示例一】選擇圖1:《努力織布堅持抗戰》。歷史信息:1940年,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全民族抗戰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以支援前線。宣傳畫反映了人民群眾積極響應號召,發展生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力量。【示例二】選擇圖2:《勞動創造了幸福生活》。歷史信息:1954年,正值“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實施中(能寫到其中之一即可),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國家建設之中。宣傳畫反映了在人民的積極勞動下,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示例三】選擇圖3:《社會主義新農村》。歷史信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在農村改革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推行、鄉鎮企業發展。宣傳畫反映了這一系列改革,推動了農村社會的極大發展,構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3)變化:1977—1988:知識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為勞動模范隊伍中的新成員;1989年至今: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等均可參加全國勞模評選。原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同時期的現實需要(或國家政策的調整);時代的發展需要。33.(1)【示例一】研究角度:科技與城市化進程。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自 1750一1870 年,英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在此期間,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發展擴大了城市的規模,城市吸納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研究結論:科技發展推動英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示例二】研究角度:科技與階級關系。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英國占人口少數的資產階級擁有了絕大部分財富,占人口多數的無產階級卻只擁有少部分財富。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在英國工業化進程中,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會財富,貧富分化加劇。研究結論:科技發展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貧富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示例三】研究角度:科技與生態境。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19世紀英國多次爆發霍亂和燃煤毒霧事件,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霍亂的根源在于水源污染,而毒霧事件則與工業革命期間煤炭的大量使用密切相關。研究結論:科技發展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水源污染和空氣污染。(2)主張:“科學”與“人文”并重(或“科學”與“人文”協調發展)。建議:科技應用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既要鼓勵科技創新,也要重視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防止兩極分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