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作業【基礎鞏固】1.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晉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舉,但仍需經司徒任命。在一般情況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舉薦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尚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據此可知(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C.中央選舉權利得到加強 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2.宋仁宗時期13榜狀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張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貧窮,尤其是杜衍,早年喪父,又不為繼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為書商幫工糊口;范仲淹的事跡與杜衍頗相類。據此可知宋朝( )A.官員執政能力的提高 B.政府注重倫理道德教化C.選官制度的良性發展 D.拓寬了平民參政的途徑3.下表是唐宋時期常科設置情況的變化表。這一變化有助于宋代( )唐 北宋前期 北宋中期以后秀才 進士 進士進士明經 明經明法 諸科明書明算注:明法科主要考查專門的法令知識,明書科的考試內容以文字學為主、兼及書法,明算科用以選拔數學專才A.提高人才的選拔標準 B.遏制地方的割據勢力C.士大夫文化素養提升 D.規范科舉錄取的途徑4.歷代正史大都編撰良吏傳以記錄和傳揚優秀官吏的政績,如漢代黃霸“力行教化而后誅罰”、隋代趙軌“灌田五千余頃,人賴其利”。這反映了古代中國( )A.倡導清正廉潔的政治風氣 B.崇儒棄法以樹立天理權威C.獎勵農桑以緩和階級矛盾 D.依靠鄉紳以實現基層自治5.唐朝時,中下級官員考核,每年一次,評定當年為政優劣,稱小考;三或四年綜合任期內政績進行總體鑒定,稱大考。考核標準具體分為四善二十七最,“善”屬于德行方面對全體官員的共同要求,“最”則是根據不同部門的性質、職責對有關工作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綜合善、最定等第,確定官員升降。這反映了唐朝官員考核( )A.內容十分苛刻 B.體系比較完備 C.執行非常嚴格 D.形式靈活多樣6.明代繼承了傳統的監察體系,并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作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在地方,設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時設督撫,形成了地方的三重監察網絡。這一制度( )A.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B.擴大了監察官員的權利C.保障了官僚隊伍的素質 D.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能力提升】1.商鞅認為“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是人的本性。韓非子言“人有欲則計會亂,計會亂則有欲甚”,故“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課其功,功課而賞罰生焉”。這些主張推動了( )A.大一統的封建專制集權制度建立 B.儒學出現以禮入法思想發展趨向C.為保證國家賦稅收入而嚴管戶籍 D.秦朝施行上計制度保證中央財權2.下面是不同文獻對漢代御史的記載,據此推斷,下列對漢代御史的敘述最準確的是( ) 出處 記載內容《漢書百官公卿表》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杜佑《通典》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至秦漢,為糾察之任。所居之署,漢謂之御史府,亦謂之御史大夫寺。(漢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馬門內,無塾,其門署用梓板,不雘色,題曰“御史大夫寺”)亦謂之憲臺。A.監察權和行政權彼此重疊 B.沒有處理公務固定場所C.機構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 D.屬于獨立監察機構長官3.宋代中樞權力結構中的監察功能主要由臺諫系統承擔,而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則承擔了對臺諫系統的監控。宋仁宗時,“詔中書置臺官言事簿,令以時勾銷注之,仍錄與樞密院。”宋仁宗此舉意在( )A.分化事權以強化君權 B.構建權力的制衡機制C.限制監察官員的權力 D.提高監察諫議的效率4.如表為宋代至明清官員退休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 ) 朝代 內容宋代 仁宗“時議者謂士大夫言,七十當致仕,其不知止者,請令有司按籍舉行之”,并要監察部門勘察官吏實際年齡,對已超齡者采取強制退休。明代 “文武官六十以上者,聽致仕,給以誥敕”,對“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軟弱無能的官吏,則隨時勒令致仕”。清代 “乾隆二十二年,定部、院屬官五十五歲以上,堂官詳加甄別”,在年齡規定上有下降趨勢。A.反映了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B.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C.規范了各級官員行政工作 D.促進了官僚機構的調整5.清朝知縣上任前,九卿科道要用以下七項標準對其進行面試:“別其流品”“觀其身言”“核其事故”“論其資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驗其文憑”。這體現出( )A.基層官員考核評價標準有所變化 B.中央政府對基層治理的重視C.清代中央監察制度體系日益完備 D.清代選拔官員程序日趨嚴格6.明朝雖無門下省,但是仿唐宋諫官之制,設立了正七品的監察官給事中,凡“朝政闕失,軍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復了各衙門的本章之后,給事中也可以駁正其違誤。據此可知,明代的給事中( )A.有利于減少決策失 B.完全為君主專制服務C.杜絕了貪污腐敗現象 D.對官吏考核影響重大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時考課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課標準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對全體官員的品德要求;“最”是對官員任職才能和工作績效的要求,按官員職務與職責分為“二十七最”,如“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最”“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的考課由史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須報呈皇帝親自裁決。所有官員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據“善”“最”綜合者鑒分為三學九級,以等級定升降和賞罰。 ——摘編自張晉落《考課:中國古代職官管理的重要制度》材料二;按宋制,于州上設“路”,為地方最高一級政權。路設經略安猶使、轉運使、提點刑獄使、提舉常平使分別執掌軍政、財政、司法等事,號為“監司“。互不統屬,相互監督,各自對皇帝負責。監司負責考課州縣,監司之間也實行互監法,以防止失監、漏監。但宋朝從太祖時起,便優待職官,一入仕途,不問治績勞逸,只要無大過錯,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遷,“賢愚同等,清濁一致”。雖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摘編自張晉藩《考課與監察:中國古代職官管理的法律傳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考課制度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朝地方考課與監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消極影響。8.宋代監察制度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監察系統和諫官言諫系統組成。御史又稱臺官,宋之前,臺官主要是對下糾察百官言行違失,諫官主要是對上糾正皇帝決策失誤。宋初,諫官沿襲唐制,隸屬于中書、門下兩省,宋仁宗下詔將原有的門下省改為諫院,這一 措施標志著諫議機構開始脫離行政機關而獨立運作。此時的諫院已然成為另一個最高監察機構,與御史臺共同運作。需要指出的是,諫院的獨立只是相對于各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專制皇權面前絕無獨立之說。宋代諫官職能有所擴大,宋真宗下詔:“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濫未伸,并仰諫官奏論。”這是諫官糾彈百官的法律依據,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臺諫系統對外戚的抑制、對相權的制衡、對干政宦官的彈擊、對武將的抑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大有裨益。——摘編自林曉煒《制度何以變遷》等閱讀材料,評析宋代諫官言諫制度的變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多角度分析,邏輯清晰,結構完整。【拓展延伸】1.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 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 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2.漢初,朝廷讓功臣和他們的子弟們占據要津,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漢初( )A.選官重視品德才能 B.將儒學作為主導思想C.注重任用專業吏員 D.皇權與士族相互依賴3.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戰國至秦 官吏俸祿形式主要以斗發給粟米西漢 官的大小和俸祿級別以“石”表示,俸祿以斛為計量單位,按月發給粟米;漢宣帝時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使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魏晉 帛、粟、錢各占 唐代 唐初大體沿隋,俸祿有粟、田、錢,俸祿依官的品級九品正、從分為十八級。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將各種糧錢合為一起,以月俸為名,隨月發錢宋代 官員的俸祿豐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給俸錢120貫錢外,還有絹綾羅錦以及職錢、公用錢、出差費和仆人費用等元代 俸祿支付紙鈔,也叫俸鈔清朝 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白銀,二品155兩白銀,以此減少。京外文官俸銀與京官相同,但沒有祿米,而武官的俸銀減半。雍正帝,七品知縣每年只有45兩俸銀,“不取之百姓,勢必饑寒”,因此,推行養廉銀制,其數目大大超過各級官員的俸銀——摘編自曾憲陽《淺議古代官吏的俸祿》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第2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答案【基礎鞏固】1.【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由最初的各郡長官(地方官員)推舉產生,后改為由司徒(中央官員)選授,有利于中央對選官權力的掌握,有利于加強中央的權力,C項正確;司徒任命中正官體現中央權力,不能體現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排除A項;材料沒有直接涉及君主的權力,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后來導致世家大族壟斷選官,科舉制加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宋朝。根據材料“宋仁宗時期13榜狀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可知,宋代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公平性增強,體現了選官制度的良性發展,C項正確;題干反映了宋代部分官員的出身情況,并未涉及官員執政能力提高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倫理道德教化與選官制度之間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平民通過科考參政,無法得出選官途徑拓寬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宋代。根據材料“唐宋時期常科設置情況的變化表”及所學可知,唐朝進士科以考時務策為主,至北宋中期以后,進士科考查的內容更加廣泛,這使考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不斷增加,從而提升了士大夫的文化素養,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才選拔標準得到提高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內容的變化信息,與遏制地方割據勢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舉錄取途徑不斷規范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史(中國)。根據材料“歷代正史大都編撰良吏傳以記錄和傳揚優秀官吏的政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王朝宣傳和記錄優秀官吏的政績,其目的是倡導清正廉潔的政治風氣,維護其政治統治,A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宣揚清正廉潔的政治風氣,沒有體現崇儒棄法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緩和階級矛盾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加強吏治建設,而非依靠鄉紳,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唐朝對官員考核的時間、等級、標準及處理進行了明確規定,說明唐朝官員考核體系比較完備,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唐朝官員考核的內容十分苛刻,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考核的時間和標準,無法體現執行力度,排除C項;考核形式分為小考和大考,不能體現形式靈活多樣,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明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明代繼承了傳統的監察體系,并加以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形成嚴密的監察體系,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A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監察官員的權利狀況,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監察的嚴密,不一定能保障官僚隊伍的素質,排除C項;監察體系的嚴密,與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能力提升】1.【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商鞅認為,人性好利是與生俱來的,韓非子認為,人若不能正確把握欲念,就會無法控制自己,做些見不得人的事,所以統治者應該要加強對屬下工作成績的考核,并根據成績進行賞罰,所以該主張推動了秦朝施行上計制度保證中央財權,D項正確;材料強調統治者應采取措施加強對官員的考核,避免應好利的本性而做錯事,與專制集權制度無關,排除A項;商鞅、韓非等人屬于法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戶籍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御史之名,周官有之,至秦漢,為糾察之任。所居之署,漢謂之御史府,亦謂之御史大夫寺”可知,御史大夫負責全國監察,獨立開府,不受丞相節制,說明其屬于獨立監察機構長官,D項正確;杜佑的《通典》中只提到御史大夫的監察權,并未提到行政權,排除A項;御史大夫有處理公務固定機構,如“殿中蘭臺”,排除B項;材料只是介紹了漢代御史的職能,無法說明漢代御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意在”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宋代中國。根據材料“監察功能主要由臺諫系統承擔,而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則承擔了對臺諫系統的監控”可知,宋代臺諫系統負責監督百官,但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又監控臺諫系統,這體現了兩個系統的相互制約,這也是皇帝的目的所在,即構建權力的制衡機制,B項正確;臺諫系統屬于監察機構,和中書門下以及樞密院之間不存在分化事權的關系,排除A項;“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則承擔了對臺諫系統的監控”有限制監察官員權力的目的,但是C項并不能包括材料中臺諫系統的功能,屬于片面解讀材料,排除C項;設置相互制衡的機構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至明清(中國)。根據表中信息可知,宋代至明清官員致仕的年齡下降,這有利于促進官僚機構的更新,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官員退休的相關規定,無法體現皇帝決策權力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宋代至明清官員的人數和俸祿等,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B項;中國古代監察機構有利于規范官員的行政,材料未體現對各級官員的監察,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代中央政府在知縣上任前,要再次進行全方位的面試,體現出對基層官員和基層治理的重視,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基層官員考核評價標準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基層官員的面試,不屬于監察制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基層官員的面試,不屬于官員的選拔,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明代的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監察六部,糾彈官吏。由材料“朝政闕失,軍民利病,皆得言之”“皇帝批復了各衙門的本章之后,給事中也可以駁正其違誤”反映明代的給事中的起到減少決策失誤的作用,A項正確;由材料“朝政闕失,軍民利病,皆得言之”,可知明代的給事中的監察職權廣泛,并非完全為君主專制服務,排除B項;給事中具有監察職責,但無法杜絕貪污腐敗,且“杜絕”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反映明代給事中對官吏的考核權,并不能得出對官吏考核影響重大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1)特點:制度化、法律化;重視對高級官員的考核;品德與才能(政績)并重。(2)特征: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互不統屬,相互監督;設置專門機構;優待職官;流于形式。(任答三點)影響:加劇了冗官積弊,加重了民眾負擔,惡化了國家財政;助長了政治的保守,制約了改革和創新。【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由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課事宜”和“四善二十七最”可知制度化、法律化;根據材料“三品以上須報呈皇帝親自裁決”可知重視對高級宮員的考核;根據材料“德、慎、公、勤,是對全體官員的品德要求”、“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最”可知在考核標準上品德與才能(政績)并重。(2)本題是特點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互不統屬,相互監督,各自對皇帝負責”可知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互不統屬,互相監督;根據材料“路設經略安撫使、轉運使、提點刑獄使、提舉常平使分別執掌軍政、財政、司法”可知設置專門機構;根據材料“優待職官,一入仕途,不問治績勞逸”可知優待職官;根據材料“雖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可知流于形式。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方上設置四監司,官僚設置過多,加劇了冗官的弊端,加重了民眾負擔,惡化了國家財政;根據材料“一入仕途,不問治績勞逸,只要無大過錯,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遷”可知,助長了政治的保守,制約了改革和創新。8.【答案】(1)①宋代將諫官從唐朝兩省分離出來形成了諫院,獨立運作②權力擴大,成為最高監察機構③監察權不斷集中到皇帝手中④宋代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臺諫趨于合流(或臺諫合一)⑤諫官職能由主要糾正皇權失誤變為主要彈劾宰相與百官(2)諫官言諫制度的變化是因為宋朝建國后,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希望通過監察制度來強化中央集權制度;防范大臣專權,外戚干政。(3)綜上,宋代諫官言諫制度是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但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又大有裨益。【詳解】本題可從宋代諫官言諫制度的內容、背景、影響三個角度分析。(1)內容:根據材料“宋仁宗下詔將原有的門下省改為諫院,這一措施標志著諫議機構開始脫離行政機關而獨立運作”可概括出①宋代將諫官從唐朝兩省分離出來形成了諫院,獨立運作;根據材料“此時的諫院已然成為另一個最高監察機構,與御史臺共同運作”可概括出②權力擴大,成為最高監察機構;根據材料“諫院的獨立只是相對于各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專制皇權面前絕無獨立之說”可概括出③監察權不斷集中到皇帝手中;根據材料“這是諫官糾彈百官的法律依據,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可概括出④宋代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臺諫趨于合流(或臺諫合一);根據材料“宋之前,臺官主要是對下糾察百官言行違失,諫官主要是對上糾正皇帝決策失誤”可概括出⑤諫官職能由主要糾正皇權失誤變為主要彈劾宰相與百官。(2)背景:根據材料“臺諫系統對外戚的抑制、對相權的制衡、對干政宦官的彈擊、對武將的抑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大有裨益”并結合所學可知諫官言諫制度的變化是因為宋朝建國后,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希望通過監察制度來強化中央集權制度;防范大臣專權,外戚干政。(3)影響:根據材料“諫院的獨立只是相對于各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專制皇權面前絕無獨立之說”“臺諫系統對外戚的抑制、對相權的制衡、對干政宦官的彈擊、對武將的抑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大有裨益”可概括出宋代諫官言諫制度是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但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又大有裨益。【拓展延伸】1.【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據“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可知武昌府與黃州府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圖”,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區依舊為黃州府和武昌府,進士人數多能夠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A項正確;交通條件不是制約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項;荊州府的政區等級高于黃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黃州府,排除C項;“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與“明代湖北地區人口分布”是兩個概念,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結合所學可知,重用文吏,體現出文化與政治聯系緊密,強調官員任職的專業性,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官員的選拔重視品德才能,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出皇族與士族相互依賴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朝廷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同時要求地方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的相關情況,說明朝廷加強對監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證監察規范有效,A項正確;材料是加強管理不是限制權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是加強對御史的管理,沒有涉及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參考示例1論題: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體現傳統政治的變遷。闡述: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從漢代以來,古代官員都有嚴密的品級,按照職級大小領取俸祿,體現了中國古代官僚體制設計的嚴密性,按品發放俸祿,調動了官員為皇權服務,追求品級升遷的積極性;早在漢代就存在吏的收入較低、難以維持生計的問題,皇帝有意改革,因為直接接觸百姓的低級官吏待遇低,就會造成貪腐問題,但到清代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封建體制的根源決定的;宋代擴大科舉的規模,大量知識分子進入文官隊伍,同時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因此文官的地位在高工資上表現出來,清代對一些武官的俸銀還減半,沿襲了古代重視文治的治國特色。總之,古代官員工資是一個經濟待遇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參考示例2論題:中國古代官員俸祿的發放形式折射了古代經濟的變遷。闡述:戰國至秦朝,主要就是按照糧食折算的俸祿,到了魏晉南北朝至唐初,逐步出現了貨幣化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總體是在不斷發展的,用貨幣也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糧食。唐開元以后,出現了完全的貨幣工資制,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盛世局面,也折射出當時物價較為穩定。宋代發錢,元代支付紙鈔,體現了古代貨幣從金屬貨幣到紙幣的趨勢,清代發放白銀,說明當時白銀已經成為法定貨幣,商品經濟更為發達。總之,官員俸祿的形態變遷是一部活的經濟史。【詳解】根據材料中各時代俸祿情況及政治變遷,可擬定論題: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體現傳統政治的變遷。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演變、官員的管理與監督、選官制度的變遷等方面予以論述,可知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從漢代以來,古代官員都有嚴密的品級,按照職級大小領取俸祿,體現了中國古代官僚體制設計的嚴密性,按品發放俸祿,調動了官員為皇權服務,追求品級升遷的積極性;早在漢代就存在吏的收入較低、難以維持生計的問題,皇帝有意改革,因為直接接觸百姓的低級官吏待遇低,就會造成貪腐問題,但到清代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封建體制的根源決定的;宋代擴大科舉的規模,大量知識分子進入文官隊伍,同時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因此文官的地位在高工資上表現出來,清代對一些武官的俸銀還減半,沿襲了古代重視文治的治國特色。總之,古代官員工資是一個經濟待遇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也可以“中國古代官員俸祿的發放形式折射了古代經濟的變遷”為論題予以闡述,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