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參考答案題號12345618910答案BC09C9BD題號111213141516答案BACDAO1.B【解析】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由材料科信息“水稻”“陶器”玉器“動物形象"等可知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1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從事原始農業,故A項錯誤。良渚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故C項錯誤。由所學知識可知,良渚文化時期已經產生貧富分化和私有制,故D項錯誤。2C【解析】本題考查西周的統治。由題干材料信息殷人尚“鬼”到周人尚“文”,殷人“率民事神”到周人“敬德保民”可知,西周“治道”重視人的作用與價值,故C項正確。“慎終追遠”是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皮誠地祭祀遠代祖先,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非“治道”,故A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重視血緣關系,故B項錯誤。漢代以仁孝治天下,故D項錯誤。3D【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儒學的復興。從三國到五代,以闡釋經書字句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不及佛道,所以宋代儒學家重視“義理詮釋”,“存天理,滅人欲”,強調通過道德修養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故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學是指儒學,尤其是孔孟學說,北宋“二程”自稱自己的學說為“道學”,朱熹將二程學說與孔孟的儒家道統相接,故A項錯誤。宋代儒學家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故B項錯誤。從題干材料信息無法得出C項結論,故C項排除。4.A【解析】本題考查元朝的經濟。由題干材料信息“平準行用庫"“主平物價平準鈔法"“倒換昏鈔"可知A項正確。“平準行用庫”“平準鈔法“倒換昏鈔”的確加強了中央集權,但“貿易金銀,平準鈔法”是指做金銀貿易,穩定鈔法,而非加強對海內外貿易的管理,故B項錯誤。C項不能由題干材料信息體現,排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279年元朝己經統一全國,故D項錯誤。5.D【解析】本題考查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根據材料信息“凡機事慮漏泄"“始密且速“不許閑人窺視”可知,這些意在強調建立信息保密機制,故選D項。清初內閣掌管奏章票擬,但軍機處設置后,皇帝獨攬大權,材料主旨不是說明減輕內閣負擔和打擊權貴階層架空中樞,而是加強君主專制,故A、C項錯誤。兵部僅僅是“諭旨"的經辦機構,談不上政治地位提高,故B項錯誤。6B【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由題干材料信息可知,這支“從軍記者團”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所謂“師出有名”,英文、漢文和日文的報道分別打若“文明“正義”“驅除”“恢復”“中華正溯,在我東洋”等旗號,其目的在于欺騙國內國際輿論,故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是為了以朝鮮半島為跳板侵略中國,故A項錯誤。材料明確指出,日本“從軍記者團”的欺騙宣傳是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故這一時期戰爭己經爆發,故C項錯誤。最新技術是有利于擴大報紙發行量的手段,而非報道的目的,故D項錯誤。7.C【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革命運動。由題干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四大”決定加強黨組織建設,擴大黨的隊伍,以適應國民革命的要求,故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故A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是由國共合作開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故B項錯誤。農村革命根據地創建于1927年,故D項錯誤。8.A【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由題干材料信息“嚴格審查"一篇報道”“兩句內容過審”等可知國民黨實行文化專制,故A項正確。外國記者的稿件是在國統區被審查的,抗日根據地實行民主政治,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外國記者對陜甘寧邊區的采訪報道,故C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己實現,故D項錯誤。9.B【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正在進行抗美援朝,1962年7月處于中印戰爭前夜,《人民日報》的報道都是為了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意識,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4頁)姓名座位號(在此卷上答題無效)》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戰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良諸文化遺存中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的動物形象,這些動物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水稻、菱角和熒實在這一地區的可食用植物遺存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由此可推知,這一地區良褚文化玉器和陶器上的動物形象A.開始出現原始農業B.稻作農業與手工業得到發展C.彩繪陶器驚艷奪目D.貧富分化和私有制尚未產生2.周初統治者通過對“殷鑒不遠”的反思,在文化傳統上從殷人的尚“鬼”轉向了周人的尚“文”,在為政理念上從殷商“率民事神”轉向西周“敬德保民”,實現了中華文明“治道”理性化的重大變革。這反映出西周“治道”的核心理念是A.慎終追遠B.重視血緣C.注重人本D.以孝治國3.從中唐到北宋,經學開始由漢學向宋學轉變,經學解釋方法由章句訓詁轉為義理詮釋。崇尚內圣之學的道學學派將自己的人格理想、精神境界、修身養性的追求,與《四書》的經典體系與義理詮釋結合起來。這種轉變反映出A.道學學派拋棄傳統儒學B.學術遠離現實政治C.儒學社會影響不及佛道D.道德心性漸成核心4.1263年忽必烈始設燕京平準行用庫,次年設諸路平準行用庫,“主平物價,使相依準,不至低昂”。1287年元朝發行至元鈔,“隨路設立官庫,貿易金銀,平準鈔法”。1308年元朝發行至大鈔,再次“隨路立平準行用庫,買賣金銀,倒換昏鈔(殘損紙幣)。”這些舉措旨在【G-025】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A.調控紙鈔發行量平準物價B.加強對海內外貿易的管理C.促進民族間經濟文化聯系D.奠定統一全國的物質基礎5.清朝某位皇帝的諭旨:“令軍機處行,不由內閣傳鈔者謂之寄信,外間謂之廷寄”,屬于“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直接在軍機處鈐印之后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軍機章京的辦事之地“不許閑人窺視”。該諭旨意在A.減輕內閣奏章票擬負擔B.提高兵部政治地位C.打擊權貴階層架空中樞D.建立信息保密機制6.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組建了62人的“從軍記者團”,配備最新式印刷設備,用三種語言同步發稿(主要內容見下表),其共同目的在于報道語種報道重點英文強調“文明開化,正義之師”漢文鼓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文塑造“中華正溯,在我東洋”A.炫耀明治維新的成果B.營造日本軍隊的正面形象C.加速中日戰爭的爆發D.運用最新技術擴大發行量7.1925年1月,中共“四大”指出:“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引導工業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以至于鄉村經濟中有政治覺悟的農民參加革命,實為吾黨目前之最重要的責任”。這項決定A.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B.增強了工農反對國民黨的信心C.適應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需要D.有利于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8.從1944年5月起,英國記者斯坦因在陜甘寧邊區的采訪報道稿件不斷受到國民黨的嚴格審查,其中一篇報道僅剩“周恩來稱國民黨…關于談判有所進展、國共局勢有所改善的聲明有意誤導中外民眾”,以及“周恩來表示為贏得最后勝利,國共必須團結”兩句內容過審。這反映出國民黨A.實行文化專制政策B.控制了抗日根據地的言論權C.遭遇外國記者攻擊D.遲滯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實現9.1950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上海十萬學生,在‘一·二九’紀念日,舉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游行,向中華民族的死敵美帝國主義示威”。1962年7月,在全面抗戰爆發25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二十五年前,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這些宣傳旨在A.加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B.增強民族凝聚意識C.提升社會主義建設的信心D.抗擊美日武裝侵略10.拜占庭帝國初期,推行皇帝最高權力血親繼承制,強化省區,弱化政區,皇帝嚴格掌控帝國官職的設置和職官的任免權,完善高效的朝廷官僚制和中央政府,建立皇帝直屬野戰軍,強化基督教政策,促使官僚機構效忠于皇帝。這些舉措有利于A.瓦解莊園與農奴制B.推動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C.皇帝與元老院分治D.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11.在德國科隆城,1216年市政檔案記載著一條“城市空氣使人自由”的法令:“任何農奴入城居住滿2年零9個月(1001天),即自動獲得自由民身份。”斯特拉斯堡的稅吏賬簿顯示,僅1270一1280年間就有317名農奴成功通過此法令獲得自由。材料可以用來說明【G一025】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三皖江名校聯考歷史試卷 答案 歷史答案·2025年5月高三最后一卷.pdf 2025屆高三皖江名校聯考歷史試卷 答案 歷史試題·2025年5月高三最后一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