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游園(【皂羅袍】)》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游園》出自湯顯祖《牡丹亭》,所在單元聚焦中國傳統戲曲,引導體會戲曲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這折戲為抒情詩劇,通過杜麗娘的唱詞,描繪了她游園時所見的斷井頹垣與姹紫嫣紅,表達對青春虛度、美景無人欣賞的感慨。曲詞優美,情景交融,展現出杜麗娘細膩的內心世界。學習此折,有助于學生體會古代戲曲的語言美與情感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學情分析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古典文學鑒賞能力,能初步理解詩詞意象。學習《游園》,會因杜麗娘傷春情懷引發共鳴,感受其青春覺醒。這篇曲詞優美,朗朗上口,易于誦讀。核心要點是把握杜麗娘情感,體會以景襯情手法。難點在于理解曲詞深層內涵,如“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以及湯顯祖對封建禮教的批判,需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研讀曲詞,品味《皂羅袍》優美典雅、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2.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分析曲詞內容、體會情感變化,發展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3.審美鑒賞與創造:感受曲詞描繪的良辰美景與蘊含的情感,培養審美鑒賞能力,體會戲曲獨特的藝術之美。4.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湯顯祖及其戲曲作品的文化價值,傳承中華優秀戲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品味《皂羅袍》中景物描寫與情感抒發的融合之美。掌握曲詞中借景抒情、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教學難點理解“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所蘊含的深沉感慨與人物內心矛盾。感悟湯顯祖通過曲詞傳達的對青春易逝、生命無常的哲理思考。課前任務任務:請同學們預習《游園》,并完成以下任務。初讀感知:大聲朗讀【皂羅袍】部分,至少朗讀3遍,圈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行解決。在此基礎上,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部分唱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資料搜集: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了解湯顯祖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以及《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和主題思想,形成2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以便在課堂上分享交流。課堂導入同學們,當我們漫步于繁花似錦的園林,感受著良辰美景,是否會心生諸多感慨?今天,讓我們跟隨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筆觸,走進《游園》的世界,看杜麗娘在這“姹紫嫣紅開遍”的園中,有著怎樣“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復雜情感,一同領略古典戲曲的獨特魅力。初讀課文,概括梳理【作者簡介】湯顯祖(1550—1616),明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文和戲劇作品,其中以“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最為著名。湯顯祖的戲劇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著稱,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還對后世戲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寫作背景】《游園》選自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該劇第十出《驚夢》中的一段唱詞。《牡丹亭》講述了杜麗娘因夢生情、為情而死、最終因情復生的傳奇故事。這段唱詞是杜麗娘在春日游園時所唱,表達了她對美好春光的感嘆以及深閨少女內心的孤獨與惆悵。這一情節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女性被壓抑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人性自由和情感解放的追求。文學文化常識:昆曲:《牡丹亭》是昆曲的經典劇目之一,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曲牌:【皂羅袍】是昆曲中的一個曲牌名,屬于南曲,常用于抒發人物內心的情感。【文體知識】《游園》屬于戲曲中的唱詞部分,具體來說是昆曲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特點如下:結構:戲曲唱詞通常按照曲牌體組織,每個曲牌有固定的格律和韻腳要求。語言風格:語言優美典雅,富有詩意,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表達。功能:通過唱詞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推動劇情發展,同時兼具音樂性和文學性。【文題解讀】“游園”點明了這一情節的核心事件——杜麗娘游覽自家后花園。題目簡潔明了,既概括了場景,又暗示了主人公從封閉的閨閣走向自然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空間上的轉換,更是情感上的覺醒,為后續“驚夢”情節埋下伏筆。通過“游園”,杜麗娘感受到自然之美與自身青春的短暫,從而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課文誦讀】朗讀方法:教師范讀:教師先用舒緩、深情的語調范讀全文,讓學生初步感受唱詞的韻律美和情感基調。學生齊讀:學生跟隨教師節奏齊讀,注意停頓和重音,如“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中的“姹紫嫣紅”應讀得輕快,“都付與斷井頹垣”則需低沉緩慢。分層次指導:初讀時,強調字音準確,如“奈何天”的“奈”讀nài,“錦屏人”的“屏”讀píng。再讀時,引導學生體會情感變化,從初見春光的驚喜到感慨韶光易逝的惆悵。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唱詞的情感內涵,同時培養他們的語感和審美能力。學生互評組織學生兩兩結對,互相評價對方的朗讀表現,重點關注語氣、節奏和情感表達是否到位。明確反思步驟:先肯定優點,再提出改進建議。教師總結教師總結學生的朗讀情況,指出共性問題并給予針對性指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唱詞情感的理解。【疏通文意】原來這滿園的鮮花已經開得如此絢爛,可惜卻被荒廢在破敗的井臺和殘垣斷壁之間。美好的時光啊,為何總是讓人感到無奈?那些令人愉悅的事情,究竟發生在誰家的庭院呢?清晨的云霞映照著華麗的樓閣,傍晚的細雨輕拂著畫船,微風夾雜著雨絲,煙波蕩漾在湖面上。可嘆那些深居閨閣的人,竟然如此輕視這寶貴的春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問題探究】問題1:“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先仔細研讀這句話,思考一下“姹紫嫣紅”一般是形容什么的呀?對,是形容美好的、色彩艷麗的花朵盛開的樣子。那“斷井頹垣”又是什么樣的情景呢?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想象,說說這兩種景象放在一起,整體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回答預設:這句話描繪了原本應該是繁花似錦、色彩斑斕的美好景象,各種花兒盛開得極為艷麗,但可惜的是,這些美麗的花兒卻生長在破敗的、有著斷壁殘垣和廢棄水井的環境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美好被荒廢、被破壞的惋惜之感。教師點評:同學們回答得很不錯,能準確抓住“姹紫嫣紅”代表的美好和“斷井頹垣”所體現的破敗,并理解到兩者對比所傳達出的那種惋惜之情,這是對文本細節觀察和理解的很好體現。問題2:“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教師引導: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當遇到美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時,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是怎樣的心情呀?可這里卻說“奈何天”,這意味著什么呢?還有“賞心樂事”本應是讓人開心的,可又問“誰家院”,大家好好琢磨一下,作者這樣寫是想表達內心怎樣的感受呢?回答預設:這句話表達了一種面對良辰美景卻無可奈何的惆悵之情,以及對賞心樂事不知何處可尋的迷茫之感。作者覺得雖然有美好的時光和景色,但自己卻好像無法真正去享受、去擁有,內心充滿了失落和感慨。教師點評:非常棒,同學們能夠體會到作者在這兩句中所蘊含的惆悵、迷茫等復雜情感,這說明大家已經開始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了,繼續保持這種對文本情感的敏感度哦。問題3:文中“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描繪的畫面有什么特點?這些畫面與前文所表達的情感有怎樣的聯系?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先來分別想象一下這幾句所描繪的各個畫面哦。比如“朝飛暮卷”,想象一下早晨的云霞飄動和傍晚的云霞舒卷的樣子;“雨絲風片”呢,就是那種絲絲細雨和輕柔微風的情景。然后思考一下,這些畫面整體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再結合前文提到的如美好被荒廢等情感,看看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呢?回答預設:這些畫面描繪出了天空中云霞早晚的變幻、軒閣在云霞映襯下的翠綠、細雨微風交織的輕柔以及煙波浩渺中畫船的悠然等美麗且富有詩意的景象。這些畫面越是美好,就越與前文美好被荒廢的情感形成強烈反差,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不能被珍惜、被享受的惋惜與惆悵之情。教師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呀,不僅能準確描繪出這些畫面的特點,還能深刻理解到其與前文情感的關聯,通過這種反差來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是對文本解讀很深入的一種表現哦。問題4:結合全曲,說說“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教師引導:大家先回顧一下整首曲子的內容,想想前面所描繪的各種景象以及所表達的情感。然后再來分析這句話,思考一下“錦屏人”指代的可能是誰呢?“忒看的這韶光賤”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如何對前文起到總結、升華或者其他作用的呢?回答預設:“錦屏人”可指代那些深閨中、被屏風阻隔無法盡情感受外界美好時光的人,也可泛指那些不懂得珍惜美好時光的人?!斑吹倪@韶光賤”意思是太把這美好的時光看輕了。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了總結前文所描繪的美好被荒廢的種種情景,同時也進一步升華了作者對美好事物得不到珍惜、人們不懂享受美好時光的惋惜與感慨之情,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那種惆悵。教師點評:很好,同學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比較準確,能認識到它在總結和升華情感方面的作用,這對于把握整首曲子的主旨和情感走向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分析文本時也能多關注這類關鍵語句的作用哦。【語言賞析】問題1:賞析“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句話的語言特色。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在賞析這句話的語言特色時,可以從用詞、修辭手法、意象等方面入手哦。先看看這里用了哪些特別的詞語呀?比如“姹紫嫣紅”這個詞就很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花的艷麗色彩,那還有其他類似的精彩用詞嗎?再想想有沒有運用什么修辭手法呢?以及“姹紫嫣紅”和“斷井頹垣”這兩個意象放在一起又有怎樣的效果呢?回答預設:這句話用詞精妙,“姹紫嫣紅”描繪出花朵色彩的絢爛多彩,極為生動形象,讓讀者仿佛能親眼看到那繁花盛開的美景。同時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將“姹紫嫣紅”的美好與“斷井頹垣”的破敗進行對比,更強烈地突出了美好被荒廢的惋惜之感。兩個意象的組合,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教師點評:同學們賞析得很全面呀,能從用詞、修辭手法和意象等多個方面來分析這句話的語言特色,并且準確地說出了這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非常不錯,繼續保持哦。問題2:賞析“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語言表達效果。教師引導:大家想一想,這句話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呢?它是那種很直白的表述嗎?然后再看看它所傳達的情感是如何通過這樣的句式和用詞體現出來的呢?另外,有沒有覺得這句話讀起來有一種別樣的韻味呢?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效果哦。回答預設:這句話句式上采用了反問的形式,如“奈何天”“誰家院”,通過這種反問,更強烈地表達出了作者面對良辰美景卻無可奈何的惆悵以及對賞心樂事不知何處可尋的迷茫之感。讀起來有一種婉轉、惆悵的韻味,讓人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那種失落和感慨,用詞簡潔卻內涵豐富,能以較少的文字傳達出很深的情感。教師點評:非常好,同學們能夠準確把握這句話的句式特點以及通過這種句式所傳達的情感,還能體會到它的韻味,這說明大家對語言表達效果的分析能力在不斷提高呀,繼續加油哦。【寫作手法】問題1:分析這首曲子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并說說其作用。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在閱讀這首曲子的時候,要留意一下哪里有明顯的對比情況哦。比如在描寫景象方面,有沒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放在一起對比的呢?或者在情感表達上,有沒有不同情感狀態的對比呢?找到這些對比的地方后,再思考一下它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回答預設:在這首曲子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在景象描寫上,“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將繁花似錦的美好與破敗的斷壁殘垣進行對比,突出了美好被荒廢的惋惜之情。在情感表達上,“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通過對正常情況下面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應有的愉悅心情與作者實際的無奈、迷茫心情進行對比,更強烈地表達出了作者內心的惆悵之感。對比手法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主題,通過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對美好事物得不到珍惜、人們不懂享受美好時光的惋惜與感慨之情。教師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準確呀,能夠準確找到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并清楚地說出其作用,這對于理解這首曲子的寫作手法和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以后在閱讀其他作品時也能善于發現和分析對比手法哦。問題2:分析這首曲子中描寫景物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先把曲子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找出來哦,像“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這些。然后思考一下,這些景物描寫是怎樣進行的呢?是單純地羅列景物嗎?還是有什么特別的描寫技巧呢?比如有沒有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呀?或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的呢?最后再想想這些景物描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回答預設:這首曲子描寫景物的手法多樣。首先,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如“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通過排比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讓所描繪的景物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其次,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的,從天空中的云霞到軒閣,再到風雨、煙波和畫船,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地進行描寫,使景物描寫層次分明。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出一種美好而富有詩意的氛圍,與前文所表達的美好被荒廢的情感形成強烈反差,進一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得不到珍惜、人們不懂享受美好時光的惋惜與感慨之情。教師點評:非常棒,同學們不僅能準確分析出描寫景物的手法,還能清楚地說出其作用,這對于理解這首曲子的寫作特色和情感表達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以后在閱讀其他作品時也能像這樣深入分析景物描寫手法哦。總結運用對比手法,突出美好與破敗、正常情感與作者實際情感的反差,以強化主題。采用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營造富有詩意的氛圍。景物描寫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層次分明,便于讀者理解和想象。通過反問等句式表達情感,使情感傳達得更加婉轉、強烈。【情感主旨】問題1:從這首曲子中,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要仔細研讀曲子中的每一句話,從描寫的景象、表達的心情等方面入手,去感受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比如看到“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樣的句子,你能想到作者可能是怎樣的心情呢?再結合其他句子,綜合起來分析一下哦。回答預設:從這首曲子中能體會到作者對美好事物得不到珍惜、被荒廢的惋惜之情,以及面對良辰美景卻無可奈何的惆悵之情,還有對賞心樂事不知何處可尋的迷茫之感。教師點評:同學們體會得很準確呀,能夠從曲子的不同語句中捕捉到作者這些復雜的情感,這說明大家已經開始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了,繼續保持哦。問題2:結合時代背景,談談你對這首曲子情感主旨的理解。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知道湯顯祖生活在明代,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特點。大家可以先去了解一下明代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情況,然后再思考一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寫出這樣一首曲子,可能是想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描述以及對其得不到珍惜的感慨,表達怎樣的思想內涵呢?回答預設:在明代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可能存在著一些壓抑人性、束縛人們享受生活的因素。作者通過這首曲子,對美好事物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等的描述,以及對其得不到珍惜、被荒廢的惋惜與感慨,可能是在表達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希望人們能夠珍惜美好時光,擺脫一些束縛,去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教師點評:非常好,同學們能夠結合時代背景來深入分析這首曲子的情感主旨,這對于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分析其他作品時也能養成結合時代背景思考的習慣哦。教師總結:這首《皂羅袍》通過描繪美好與破敗對比的景象,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如對比、排比等,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得不到珍惜、被荒廢的惋惜之情,以及面對良辰美景卻無可奈何的惆悵之情和對賞心樂事不知何處可尋的迷茫之感。同時,結合明代的時代背景來看,也可能蘊含著作者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希望人們能夠珍惜美好時光,擺脫一些束縛,去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拓展遷移拓展1《皂羅袍》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描繪了園中美景與荒涼景象的強烈對比。請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這種對比表達了杜麗娘怎樣的情感?請用現代漢語描述她的心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場景或情感體驗?例如,美好的事物被忽視或浪費,請舉例說明,并談談你的感受。拓展2將《皂羅袍》中的情感表達與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進行對比閱讀。以下是《春望》的內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請結合兩首作品,分析以下問題:《皂羅袍》和《春望》都通過自然景色來抒發情感,但兩者的情感基調有何不同?請具體分析。兩首作品分別反映了作者對社會、人生怎樣的思考?請結合具體內容說明。設計意圖通過拓展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皂羅袍》中杜麗娘對青春、生命及美好事物的感慨,并將其與現實生活和個人情感體驗相聯系,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同時,通過對比閱讀《春望》,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古典詩詞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及其背后蘊含的不同情感主題,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水平。課后任務任務一:從繪畫角度,以“良辰美景奈何天”為主題,繪制一幅展現該句意境的畫。思考如何通過色彩、線條等美術元素,表現出美好時光與無奈情緒交織的氛圍,體會文學與繪畫在營造意境上的相通之處。任務二:為【皂羅袍】這段唱詞配樂,可從音樂節奏、旋律風格等方面考慮,選擇合適的樂器或音樂素材進行搭配。分析音樂節奏與唱詞情感、韻律的契合點,感受音樂與文學在情感表達上的協同作用。板書設計游園姹紫嫣紅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嘆韶光賤教學反思在《游園》教學中,教學態度較為熱情,但有時講解過于急切,未充分給予學生思考時間。情境創設、多媒體輔助等教學策略,能激發學生興趣,可小組討論深度不足。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對優美詞句感悟較好,不過對深層主題挖掘困難。教學計劃對文本分析較細致,然拓展延伸稍顯欠缺。教學評價多以提問為主,形式單一。后續應放慢節奏,優化小組討論引導,完善教學計劃,增加拓展內容,豐富評價方式,如引入生生互評等,提升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