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高三三模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1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7小題,共51分。1.1500年的法蘭西是一個真正的君主制民族國家,民族文學初具規模,以國王為中心的民族層面的愛國主義開始萌發,法蘭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法蘭西民族意識的覺醒得益于()A.君主立憲制得到了確立 B.啟蒙思想的傳播C.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 D.市民階層的壯大2.明英宗繼位后,因年幼無法臨朝聽政,也不能與內閣閣臣等論定國是,內閣大學士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創“早朝止(只)許言事八件”的權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復“祖宗之舊”。然而,英宗長大后,三楊相繼去世,權宜之制漸成定制。“早朝止(只)許言事八件”制度的演進()A.降低了內閣的政治地位 B.影響了政務的正常運行C.改變了中樞的權力結構 D.限制了皇權的表達方式3.圖1是晚明時期的女子頭飾“貂鼠圍頭”。這種頭飾通常由北方地區盛產的貂鼠皮、水獺皮毛等貴重材料制成。晚明江南女子往往“貂鼠圍頭鑲錦掏,妙常巾帶下垂況”。據此推斷,這種頭飾的流行得益于()A.賦役制度調整B.海禁政策放松C.社會風氣保守D.商業貿易繁榮4.16-17世紀,許多歐洲人鼓吹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的主張:“差異存乎靈與肉、人與獸之間......有的人天生就是自由人,有的人則天生為奴,對于后者,奴隸屬性更為有益,也合乎自然。”這一現象產生的時代背景是()A.殖民活動盛行 B.人文主義流行C.封建制度解體D.商業革命發展5.中國軍隊在發動某次行動前了解到的敵情為“敵最近修路的目的同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由任丘到大城、河間的公路修得比地面高五尺,兩旁挖深溝,把根據地劃成孤立的小塊,便于敵逐次分區搜剿。第二種修法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聯筑,敵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出入其圈內。”由此推知,此次行動為()A.百團大戰 B.臺兒莊戰役 C.平津戰役 D.千里躍進大別山6.1927年,社會各界圍繞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展開激烈論爭,不同問題、派別交織在一起,呈現異常復雜的局面。1929年,討論延伸到中國社會史領域。1937年,社會史大論戰基本結束。經過論戰,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得到廣泛認同。此次論戰()A.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B.對社會性質的認識完全一致C.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 D.為國民革命提供了理論支持7.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圖所示形勢的出現與近代某條約的簽訂密切相關。該條約簽訂產生的最主要影響是()A.實現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B.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8.北魏《學令》規定:“諸州郡學生,三年一校所通經數”,所通經數達到結業要求后應當“就郡練考(即實習)”,最后“計習訓淹年,聽受累紀”,“俊造之流,應問于魏闕;不革之輩,宜返于齊民”。這說明北魏()A.九品中正制逐漸轉型 B.考試成為選官主要途徑C.律令儒家化影響廣泛 D.選官制度具有可操作性9.1898年8月15日,《新聞報》的一篇文章認為,朝廷雖實行改科制、開學堂、創鐵路等舉措,但是“縱上下同心,內外勤力,速則五年,遲則十年,乃或有成耳。今之中國又豈能從容暇豫,待收效于十年之后哉?”這說明當時()A.漸進改革難以滿足救亡需要 B.朝廷失去對民間力量的控制C.封建守舊勢力抵制變法舉措 D.戊戌維新運動導致矛盾激化10.1954年4月,王崇倫、張明山等7名勞動模范聯名向全國總工會提交建議書,建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并被采納,隨即一場轟轟烈烈的技術革新運動在全國展開。這反映出()A.勞動模范引領社會主義建設 B.群眾運動推動工業“大躍進”C.工人階級發揚了主人翁精神 D.工業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11.據史書統計,清代的145篇媽祖資料中有79篇為官方記載。其中皇帝頒發的詔、誥、上諭、祭文有6篇;其余73篇為各級官員呈報之奏章,這些上奏官員中既有曾奉旨出海從事外交活動、軍事活動的大臣,也有沿海地區的封疆大吏、地方小官。這反映出清代()A.政府借助民間信仰維護統治 B.媽祖信仰沖擊社會主流思想C.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地位顯著 D.邊疆危機促使海權意識提升12.187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棉花在利物浦交貨的價格下降了38%。印度因為采取了棉花單一種植,在876年逾遇了嚴重的大饑籠,大約造成了600萬至1000萬人餓死。由此可知()A.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 B.印度成為英國唯一原料產地C.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D.工業革命導致印度人民貧困13.貴陽工具廠從過去缺乏資金,經營舉步維艱,到1985年實現了扭虧為盈,獲得貴州省機械行業先進企業的稱號,躋身于全國工具行業前十。該廠的發展主要得益于()A.現代企業制度建立 B.社會市場需求不斷增加C.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D.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擴大14.下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部分女性黨員的個人情況簡表。據表可知()A.新文化運動顛覆了傳統倫理觀 B.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革命C.馬克思主義傳播主要依托女校 D.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15.“約曼農”是英國伊麗莎白時代崛起的一個引人注目的鄉村社會階層,一般指耕種土地在50英畝以上,年收入在40~50英鎊以上,除維持較好的生活水平之外,確有剩余資金以擴大生產的農民。英格蘭有句古老的諺語說:“寧為約曼農之首,不做鄉紳之尾。”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蘭()A.社會流動性顯著減弱 B.消費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C.貧富差異漸趨普遍化 D.財富是取得社會地位的重要條件16.在巴克特里亞王國(約公元前256年建立,塞琉古王朝屬地,位于今天的阿富汗一帶)蒂拉丘地遺址中,發現一座阿佛洛狄忒金像,整體造型呈現出明顯的希臘風格,但眉心白毫、眼部特征與豐滿圓潤的面容、體態則又具有印度風格。這種藝術風格()A.見證了絲綢之路的存在B.得益于亞歷山大的東征C.表現出中亞文明的繁盛D.體現了印度文化的地位17.1900年之后,美國家庭廣泛使用電動洗衣機、電熨斗和真空吸塵器等電器,給家庭主婦帶來了真正的休閑時間,各式各樣的婦女俱樂部迅速創立。有學者認為:“對于婦女的解放來說,這比歷史上英勇斗爭的婦女參政運動者的鼓動宣傳更有效力。”這體現了()A.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C.大眾消費社會逐漸興起 D.科技進步提高生活質量第11卷(非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9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波斯的中央集權結構與皇帝政治,其實就是對以往歷代的國家政治體制加以整合而形成的。通過這種方式確立下來的古代的大一統政治體制,成為其他集權大國的模范。印度最初的大一統,是在阿育王時期實現的。阿育王的即位較波斯的大流士晚了約250年,但阿育王時常巡視各地,并在所到之處留下碑銘。大約50年后,秦始皇平定六國,也曾多次巡視各地,將其功績刻在石碑上,此外,秦始皇還修建了東起燕齊、南至吳楚的馳道,將遠隔之地與國都咸陽相聯結,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與波斯在這些舉措上的相似性,并不是一種偶然。目前學者已經證實,西亞與中國之間的交通往來,早在史前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摘編自[日]宮崎市定《波斯文化在哪些方面改變了中國?》材料二1869年,我國便有報道介紹波斯向英國學習輪船制造技術一事,原因是“國中波斯海盜劫甚多之故耳”。1873年,有報刊撰文詳細介紹了英國商人路得承管波斯鐵路修造、河道疏浚、礦產開發以及關稅管理等要務的有關條約細則。評論稱,“波斯國君自知地中深藏寶物徒埋于無益之處,故愿此行一舉成富國裕民之大道哉”。1897-1899年,多篇報道以“波斯新政”等相關主題介紹了波斯當時的內部改革,主要涉及官吏治理、國庫財政和貪污腐敗等方面。20世紀初的波斯依舊處于內憂外困之中,列強爭奪仍是報道波斯的主旋律。1904年,一篇題為《波斯國古史略》的文章,通篇以民主政體為核心,對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古史展開敘述,并在文章最后談到“今特表之于此,使世之言東方政治者有所歿云”。但隨著對波斯立憲的逐步了解,中國知識界看待波斯立憲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并產生了分化。-摘編自趙萱《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近代波斯認知的生成與演變-以清末民國時期國內報刊的記述為例》(1)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一有關秦朝與波斯的主要觀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前期國內報刊對波斯關注焦點的變化,并分析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國,歷代皇帝登基時要舉行宣誓儀式,祭拜天地,詔告天下。祭天被賦予了同皇權緊密相連的特殊性,“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農耕時代靠天吃飯導致的對風調雨順的期盼,也使得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對祭天尤為重視。漢代,各家學說紛紛為祭天禮儀的改革出謀劃策,從而建立起一整套郊社宗廟制度,成為后來歷代國家祭祀的基本模式。-摘編自余茜《兩漢祭天建筑文化研究》材料二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取消了帝制時代的祭天典禮,代之以西方引入的就職宣誓禮儀,但其“誓詞”中既沒有西方“上帝”的位置,也沒有提到中國的“天”,監誓者變成了“全體國民”。此舉不僅開民國政府官員就職必須宣誓之先河,也極大鼓舞了數千年來處于子民地位的中國人站起來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其后的南北議和,孫中山堅持要求繼任者袁世凱宣誓效忠共和,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3年底,剛剛登上民國正式大總統之位的袁世凱,在北京天壇舉行了祭天儀式。-摘編自潘祥輝《“對天發誓”:一種中國本土溝通行為的傳播社會學闡釋》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重視祭天儀式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對古代祭天儀式的革新,簡析民初總統宣誓制度的作用。20.國際秩序材料一:華盛頓會議通過的《四國條約》規定,“任何太平洋問題而引發的爭端”都由英美法日四國進行協商;美國倡導的“門戶開放原則”被納入《九國公約》,得到列強的承認,這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日本的侵華野心。20世紀20年代英美日三國為了更好地維護在華利益,采取了扶持不同軍閥的政策。比如,日本扶持奉系張作霖,英美支持直系吳佩孚。《五國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確立了英美日三國海軍主力艦”5:5:3”的比例。日本海軍顧問加藤寬治憤怒地表示,“我們絕不接受美國建議基礎上的妥協”“對美國的戰爭始于今日,日本一定要對此進行報復"。-摘編自馬建標《華盛頓體系、反帝運動與國民革命的醞釀》(1)依據材料一,概括華盛頓會議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秩序的設計。結合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相關史實,說明這一秩序受到的沖擊和解體。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確立的雅爾塔體制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凡爾賽體制。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的原則,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但是,雅爾塔體制又具有美蘇英三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主權和人民的利益。雅爾塔體制確定的國際均勢也正是戰后世界格局的基礎,“雅爾塔協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20世紀后半期國際生活的發展”。-程毅、楊宏禹主編《國際關系基礎理論》指出材料二中對雅爾塔體系的三方面評價。任選一個方面,結合史實簡要說明。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城市財富和人口的增長,市民們期望國家權力給他們提供保護以便使其免除領主的盤剝。13世紀,一些國家的君主順應了這股潮流,給許多城市頒發了特許狀,這些特許自治城市向國王繳納的稅收并不一定比原先減少,但比起原先毫無規律的領主稅卻大大的制度化了,因此被市民接受。城市擺脫封建領主束縛之后,市民便開始擯棄封建附庸法規,制定以羅馬法為藍本的成文法。羅馬法的私法明確保護臣民的私有財產權利,大受市民階層的擁護;而公法原則所強調國家權威之絕對性則大合國王的口味。-摘編自計秋楓《市民社會的雛形》材料二中古西歐城市興起后,人口一般由中小封建貴族、官吏、士兵、教士以及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構成。教會人士和各類大小封建貴族人數不多,貴族或國君兼營工商業的情況很罕見,“城市人口的相當大部分應是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市民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無秩序的層層盤剝,他們展開了爭取城市自由的市民階層運動,當時的西歐封建割據嚴重,市民階層利用封建主之間的矛盾,展開激烈斗爭,爭取成為城市的主人。中古中國的封建城市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是封建政府的政治堡壘,工商業中滲透了各種封建勢力,工商業者人數較少且受到擠壓。封建城市中也出現過市民階層運動,但他們始終提不出具有戰略性的綱領,只能在與封建勢力相互摩擦斗爭中不斷被吸收和同化,而不能成為封建勢力的對立階級。-摘編自王江波《中古時期中國與西歐市民階層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王權和城市合作的共同基礎。(2)根據材料二,比較中古時期西歐和中國市民階層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參考答案1.D2.C3.D4.A5.A6.C7.B8.D9.A10.C11.A12A13D14B15D16B17B18.【小題1】觀點合理性:材料認為秦朝與波斯在政治體制等方面存在相似性,這有一定道理。波斯建立了中央集權結構與皇帝政治,秦朝也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兩者都有皇帝,且皇權至上,地方服從中央。此外,秦朝秦始皇巡視各地刻碑記功、修建馳道、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舉措,與波斯有相似之處,考慮到西亞與中國之間史前階段就有交通往來,文化交流可能使波斯的政治文明對秦朝產生一定影響。觀點局限性: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為增強實力進行改革,逐漸形成了中央集權的趨勢。秦朝統一后,為鞏固統治,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基于本國國情和統治需要,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不能過分夸大波斯對秦朝的影響【小題2】變化:從關注波斯的技術學習、經濟發展,到關注波斯的政治改革、內部困境,再到以民主政體為核心對波斯古史進行敘述,最后對波斯立憲的態度發生轉變與分化。原因:中國近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民主思想在中國逐漸傳播;波斯自身局勢的變化;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19.【小題1】原因:大一統國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農耕時代的社會需求;儒家思想等各家學說的綜合影響;敬天畏天的文化傳統【小題2】革新:形式上從對天發誓到向國民宣誓;理念上從君權神授到主權在民(從君本位到民本位)。作用:開民國政府官員就職宣誓之先河;成為民主政治的象征;促進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未能有效制約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小題1】一、華盛頓會議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秩序的設計:1.協商解決爭端通過《四國條約》,規定“任何太平洋問題而引發的爭端”由英美法日四國協商解決,試圖通過大國協調來維持太平洋地區的穩定。2.限制日本侵華將美國倡導的“門戶開放原則”納入《九國公約》,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日本的侵華野心,維持列強在華利益的相對平衡。3.海軍軍備限制《五國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確立了英美日三國海軍主力艦”5:5:3”的比例,在海軍力量方面對日本進行限制。二、這一秩序受到的沖擊和解體 1.日本侵略擴張20世紀30年代,日本為了擺脫華盛頓體系的束縛,加緊對外侵略擴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違背了《九國公約》中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規定。2.經濟危機影響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爆發后,日本為了轉嫁危機,進一步走向侵略擴張道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嚴重沖擊了華盛頓體系下的遠東秩序。3.法西斯同盟形成德、意、日法西斯結成同盟,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不斷擴張勢力,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這標志著華盛頓體系徹底解體。【小題2】一、三方面評價:1積極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的原則,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處的。2.消極方面:具有美蘇英三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損害了一些國家的主權和人民利益。3.國際格局方面:雅爾塔體制確定的國際均勢是戰后世界格局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20世紀后半期國際生活的發展。二、以積極方面為例進行說明在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通過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會議協調盟國間的戰略和戰后世界安排。例如,在處理德國問題上,決定對德國分區占領,這一決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主協商的原則。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美國、英國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暫時放下分歧,共同致力于處理戰敗國德國的問題,為戰后德國的重建奠定了一定基礎。同時,在聯合國的創建過程中,雅爾塔體制下各國協商確定了聯合國的組織架構和宗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不同國家合作共處的體現。21.【小題1】共同:在稅收事務上具有相互一致的利益;法制建設滿足國王與市民的雙向需求【小題2】不同:西歐工商業者是市民階層的主體,中國工商業人數較少,市民階層力量較弱;西歐市民階層與封建勢力斗爭堅決,中國工商業中滲透封建勢力,在斗爭中易被同化:西歐市民的自治運動推動城市自治,中國市民階層運動不成熟,對封建統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原因:西歐封建割據嚴重,王權教權貴族勢力多元,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大;西歐工商業較為發達,中國小農經濟占據主導;西歐王權支持城市和市民,中國重農抑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