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州三中2024-2025學年高三第十八次質量檢測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每小題僅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3分,共48分)1.距今約4000-3500年,在遼寧西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等地區逐漸產生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在該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磨制的石鏟、石刀,以及頗具規模的石城址,東北地區修筑城址的歷史序幕由此拉開。這體現出當時()A.階級分化日趨加劇 B.社會分工的最終形成C.貧富差距逐漸擴大 D.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2.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頒行九品中正制,將評議權收歸中央。據此可知,當時選官制度調整表明()A.人才選拔更加開放 B.封建統治基礎不斷擴大C.中央集權有所加強 D.社會局勢決定選官制度3.董仲舒和孔穎達分別是漢唐兩代官方正統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強調“天”至高無上,是一切政治原則和制度原理的本源,“道”是“天”的派生物;孔穎達則以“道”取代“天”,認為“道”是至高無上的政治范疇。這一變化反映出()A.君主專制趨于衰落 B.世俗文化日漸活躍C 三教合流基本完成 D.正統思想獲得發展4.唐初名將李靖認為“天之生人,本無蕃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而生,由此常習戰斗。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唐中期,政府允許嶺南士人參加科舉考試,使得嶺南地區“文通經史,武便弓弩,婚嫁禮儀,頗同中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A.儒學復興運動得到全面推行 B.積極推動各族群交往互鑒C.重視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 D.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5.明代沿海地區有七大防區,大規模海防所城建設逐漸形成布局框架。如圖為明代各防區海防所城總量示意圖。這種海防布局反映出()A.東南地區海疆形勢嚴峻 B.政府放松對海外貿易的限制C.政府海防意識開始增強 D.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6.1840年以前,英國貿易商在中國的進出口交易主要以白銀或匯票結算。鴉片戰爭后,中國商人往往傾向于用茶葉、生絲等作為等價物交換英國商人帶來的棉制品、鴉片等貨物。到1847年,上海的進出口貿易幾乎完全采取“易貨貿易”的模式。這一變化應歸因于,中國當時()A.各通商口岸工業品泛濫 B.關稅貿易主權漸趨喪失C.沿海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銀貴錢賤現象愈發嚴重7.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8.近代前期,東北雖然擁有豐富的鐵礦、煤炭和油頁巖資源,但仍以榨油、面粉等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該地區的鋼鐵、機械和軍工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鋼鐵產業甚至占據了全中國鋼鐵業的90%。這一變化反映出()A.東北地區礦產資源遭到掠奪 B.經濟危機導致傳統產業萎縮C.國民政府工業戰略發生轉變 D.鋼鐵工業成為東北主導產業9.1950年,政務院頒布《商標注冊暫行條例》,對商標申請、審查、注冊等內容進行了規定。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開始對所有未注冊商標進行登記,于1957年推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實行商標全面注冊的意見》。這些做法()A.旨在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B.促進了三大改造的順利展開C.有利于探索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D.強化了政府干預經濟的能力10.下圖為作于1978年10月的漫畫《同志,請你換匹馬》,該作品反映了()A.新舊兩種思想斗爭激烈 B.現代化建設需要轉變觀念C 雙百方針促進文藝繁榮 D.改革開放推動了思想解放11.在雅典和斯巴達,土地財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在該地區農民階層被納入到城邦的政治體系中,成為社會的主體階層。而不是像其他的傳統農業社會里,農民僅僅是社會的一個從屬階層,這也是和其他傳統農業社會的區別之一。材料反映出()A.農業經濟在該地區具有重要地位 B.雅典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C.農民當時在該地區成為主導階層 D.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異于傳統中國12.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詞有“聰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間文學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從商人到金匠,從理發師到漁夫,從平民到國王,幾乎人人都是物質派,在他們的心目中,一切只是為了金錢。這些現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A.具有重商傾向 B.精通商業經營 C.奉行重商主義 D.推動東西貿易13.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000英里擴展至近4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 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14.普法戰爭后,法國體操協會數量由1873年的9個增加到了1899年的809個,地方體操協會的名稱有哨兵、尚武、傳令兵、先鋒等,在體操運動中開始編排集體演唱來推動活動進展。這表明法國的體操運動()A.采取了軍事管理方式 B.體現了愛國主義色彩C.普及了公平競爭意識 D.推動了國防力量提升15.下表為20世紀60到90年代非洲國家加入不結盟運動的情況統計表,造成表中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前宗主國為法國的非洲國家 前宗主國為英國的非洲國家國家數量 20 18立即加入數量 7 15A.殖民國家外交策略差異 B.非洲各國獨立時間不同C.不結盟運動影響力擴大 D.宗主國的實力存在差距16.海灣地區產油國的石油收入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繁榮”中激增,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國際油價下跌導致它們的石油收入銳減,國內生產總值也迅速下滑。這主要是由于上述產油國()A.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B.缺乏經濟自主權C.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D.未建立協作組織二、非選擇題(其中17題8分,18題8分,19題24分,20題12分,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海防與塞防之爭材料19世紀60年代中葉至70年代初葉,中亞的阿古柏、俄羅斯帝國侵入中國新疆,日本構釁于中國臺灣,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與日本交涉失利后,外部危機日益顯著。同年,清廷內部圍繞東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問題發生爭論。派別 代表人物 主張及論據海防派 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海防虛備,急需籌備,主張移塞防之餉增補海防。主要論據有:邊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緊迫,因為北京距海岸近,而新疆則離京師遠;由于財政拮據和新疆之役的勝算毫無把握,這就不得不重新考慮此役是否可行;新疆土地貧瘠,不值得花高額代價收復;新疆的周圍都是強鄰,難以長期固守;緩期收復新疆并不是要放棄這片列祖列宗經過百戰所得的土地,只不過是保存實力以待他日大舉。塞防派 王文韶(湖南巡撫) 應當專意于西北塞防。主要論據有:新疆是西北防務的第一線,它守衛著屏障北京的蒙古;西方列強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險,而俄國人在新疆的推進已經成為主要的威脅不應將邊防軍費轉用于沿海防務,因為對沿海防務已經撥給固定的軍費;列祖列宗百戰經營的土地不應放棄;如烏魯木齊和阿克蘇這樣的戰略要地應首先收復。并重派 左宗棠(陜甘總督) 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對海防的重要性不表異議,但力主不應當用犧牲塞防的辦法來辦海軍,如果中國不能將新疆叛亂平定,俄國人就會繼續蠶食西北領土,西方列強也會從沿海進攻作為呼應。俄國與日本戎西方列強相比,其威脅更大,因為俄國和中國有共同的邊界線:俄國既可由陸路,亦可由海路進入中國,而日本和西方國家卻只能由海上進入中國。西方列強通常為了商業特權而開仗,而俄國除了追求商業的讓步外,還有領土要求。因此.左宗棠堅決要求發兵西征,收復失地。-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等對1874年清政府內部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作出合理闡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中后期,同一緯度帶的中國與北美大陸幾乎同期經歷了罕見的大蝗災。清代頒布的《戶部則例》《大清律例》規定報災、勘災、治災等事宜,法令詳盡。1856年,咸豐帝出宮見蝗群如烏云蓋天,處理各地治蝗不力官員達20人以上,從摘去頂戴、革職到發往軍臺等。這一時期除蝗以人工捕除為主,如生物除治、捕打、碾壓、使用毒物等,這些捕蝗技術隨中國華工赴美而帶至美國。19世紀50年代,美國西部蝗蟲飛入草原、田地,食奪一空,居民多舉家遷徙。美國治蝗法令單一而粗疏,且基本由地方負責修訂,主要推行獎勵金制度以征召捕蝗大軍,不對捕治官民責任認定。19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大量研發、使用捕蝗機器,如煤油配合焚燒機使用,效力顯而用力少。1885年砷類毒物與糠混合滅蝗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亞實驗,非常有效。-摘編自趙艷萍《19世紀中美應對大蝗災的比較研究》材料二1951年,全國蝗蟲大面積發生。周恩來指出:“治蝗工作是經濟問題,也是重要政治問題”。中央重在建立健全治蝗機構,做好調查、規劃、偵察、防治等工作。山東試行飛蝗預測預報工作,后推廣該經驗,挽救了糧食174.976億斤。1953年,秋蝗嚴重。隨著國家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發展以及藥械大量生產,治蝗轉為以藥械等科技手段為主。1956年后治淮工程的完成、官廳水庫的興建、黃河的治理等消減了蝗區,如內澇型蝗區周口漸成糧棉油生產基地。1958年我國自主研制飛機用于治蝗,后以飛機治蝗為主。此外,各蝗區縣人民政府須于蝗發前成立滅蝗指揮部,由黨政領導干部親自主持,并在區、鄉、村建立大隊、中隊、小隊等一系列的滅蝗組織。1977年,《人民日報》報道稱:“危害我國數千年的東亞飛蝗之災,如今已被我國人民和科學工作者控制住了。-摘編自江滿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蝗災治理及其意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中后期中美兩國治蝗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蝗災治理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蝗災治理的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學者認為,以語言、農業、國家、科學四種歷史上先后出現的新增重大變量為依據,可將截至目前的人類歷史演進分為四個時代(如圖所示)。后一個時代都疊加在前一個時代基礎之上,每一個時代都在發揮著深層的影響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個時代并圍繞其深層影響力,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福州三中2024-2025學年高三第十八次質量檢測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每小題僅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3分,共48分)【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其中17題8分,18題8分,19題24分,20題12分,共計52分)【17題答案】【答案】示例1874年,清廷內部爆發了“海防與塞防之爭”,這場爭論的核心是如何分配有限的財政資源,以應對來自海上(列強)和陸上(俄國)的雙重威脅。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派,主張優先加強海防,抵御來自海上的列強侵略。以王文韶為代表的塞防派,主張應收復新疆,以守衛蒙古和北京安全。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并重派,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但優先加強塞防,抵御俄國擴張。三派的觀點均切中時弊。清政府最終采取了“海防與塞防并重”的策略,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水師建設也取得一定進展。“海防與塞防之爭”反映了清政府在近代大變局中國防戰略 選擇困境。為后世提供了深刻教訓:國防建設必須統籌兼顧,內外并重,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安全。【18題答案】【答案】變化:漢代經濟區指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唐代主要指長江中下游地區;漢代江南經濟區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少。唐代江南經濟區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多,呈現多中心,多層次等變化;漢代江南經濟區交通干道較少,水路欠發達。唐代主干道較多,并與大運河海路通道構成水路交通網等變化(交通發達)。趨勢:體現出南方經濟地位提高(或經濟重心逐步(開始)南移);體現出南方經濟日趨繁榮(或南方城市經濟發展;或商業發展);體現出南北或中外經濟聯系加強(北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民族交融與日本交流頻繁)。【19題答案】【答案】(1)不同:清朝主要采用人海戰術、人工除蝗方法,效率較低;美國通過引進人工捕蝗技術的同時,走向機械治蝗、化學除蝗效率較高;清朝治蝗法令周詳;美國治蝗法令單一且粗疏;清朝由中央制定相關治蝗法律法規;美國由地方制定、修訂治蝗法規;清朝治蝗主體以中央政府主導為主;美國以地方、民間力量為主體;清朝治蝗以政治手段的懲治為主;美國經濟手段的獎勵為主;清朝政府對治蝗官員懲治嚴厲;美國政府不存在對捕治官民的問責。(任答3點)原因:政治體制方面:清朝是中央集權制國家;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地方政府相對獨立;經濟形態方面:清朝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美國開展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為機械治蝗、化學除蝗奠定物質基礎;人口分布方面:清時疆域廣,但人口密度大(人口數量多),可以人工捕除為主;美國地廣人稀,難以人海戰術除蝗;社會思想方面:清朝是封建專制的國家,受儒家思想束縛,缺少科技創新和人才;美國是資本主義民主制國家,國家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培養大量近代科學技術人才;政治形勢方面:19世紀中后期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19世紀中后期美國社會穩定,國家統一。(任答4點)(2)特點: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蝗災治理;貫徹“防重于治”的方針;注重改善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生態治理)/捕滅蝗蟲與蝗區生態環境改造并行;綜合治理(治理方式多元);具有高度的計劃性、組織性;受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科技治蝗。(任答2點)意義:保障了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關系到農民的生計);密切了群眾與黨和政府的聯系,進一步提高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新生人民政權的治理能力(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其他國家的蝗災治理提供經驗和教訓,為世界蝗災治理做出重要貢獻。(任答3點)【20題答案】【答案】論題:農業時代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影響深遠。闡釋:在農業時代,人們開始馴化農作物與家畜,實現了從采集漁獵向農業生產的轉變。這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聚落,為社會分工提供了條件。一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管理等活動,推動了早期城市的出現。同時,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催生了私有制,進而促使階級分化,為國家的產生奠定基礎。而且農業時代所形成的關于天文歷法、灌溉等相關知識,也是后續科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在文化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明信仰與習俗等,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印記。總之,農業時代的諸多成果層層疊加,為后續人類歷史的演進提供了根基,發揮著深層且持久的影響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