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考試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主要道路有372條,覆蓋了羅馬境內每個區域。同時,每條道路還設立驛站鏈,即道路上每隔12km設置一個驛站,備有快馬、信使以及馬車和車夫。古羅馬的道路建設 ( )A.說明古羅馬海外貿易路線四通八達 B.有效保障了帝國的長久穩定C.利于提升物資運輸和信息傳遞效率 D.表明對外擴張推動交通發展2.日耳曼統治西歐之后,創造了基督教的神學觀。古希臘、羅馬文化被視為“異教”加以拋棄。在公元8~10世紀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現了一場有組織的翻譯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的運動,大量相關典籍以阿拉伯語的形式保存了下來。據此可知,該運動 ( )A.體現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 B.對歐洲文明的存續產生深遠影響C.表明阿拉伯與西方文化同根同源 D.加速了對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吸收3.下表是17~18世紀中葉,英格蘭農村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情況。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年) 1600 1670 1700 1750占比(%) 70 60.5 55 46A.殖民擴張的推動 B.工業革命深入發展C.商業革命的展開 D.城市化進程的加快4.18世紀中葉,法國學者狄德羅開始編撰《百科全書》,并宣揚該書旨在“改變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引發人類心靈的革命”,并強調它以對知識、自然、理性等的嶄新理解,全面重建人們的思維方式,實現“與中世紀整個觀念的徹底決裂”。由此可知,《百科全書》的編撰 ( )A.利于傳播啟蒙運動的精神 B.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萌發C.擴大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D.否定了宗教神學的地位5.馬克思說:“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這說明 ( )A.工業革命后勞動力競爭加劇 B.工業革命使得社會構成復雜C.工業革命促使階級矛盾激化 D.工人階級缺乏武裝斗爭意識6.1871年,巴黎公社起草了《巴黎公社社員告農村勞動農民書》,指出:“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我所要求的,也正是你所希望的;我所爭取的解放,也將成為你的解放。”并將它印成傳單,用氣球向周邊散發了十萬份。這表明巴黎公社 ( )A.已具備一定的工農聯合意識 B.公社成員都具有革命徹底性C.已形成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D.在實踐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7.1910年10月,美國與尼加拉瓜的埃斯特達政府簽訂了“道生協定”,規定尼加拉瓜的債券由美國代為發行,以尼加拉瓜關稅的一部分作為擔保。1911年,美國獲得了尼加拉瓜的關稅和國家銀行的控制權。這可用來佐證美國當時推行 ( )A.金元外交 B.門戶開放 C.大棒政策 D.冷戰政策8.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后果》中指出,這種要求德國支付賠款的方法是“年復一年的永遠地把它的皮剝光······這種政策如果真被采納并蓄意實行,人們的判斷就會宣告,它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殘的行為之一。”這說明《凡爾賽和約》 ( )A.維護了民族自決的原則 B.埋下了民族復仇的種子C.消除了戰勝國間的矛盾 D.有利于歐洲的長久和平9.列寧在1917年4月指出,俄國“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了”,要逐步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使政權轉移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列寧這一論斷意在 ( )A.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統治 B.直接建立社會主義國家C.結束兩個政權并存局面 D.武裝奪取臨時政府政權10.下面為20世紀40年代,美國政府印發的一張鼓勵民眾購買國債和郵票的漫畫。該漫畫的發表( )A.表明戰爭導致嚴重的財政危機 B.意在號召民眾支持反法西斯戰爭C.反映出法西斯勢力的日益壯大 D.體現出美國團結御辱的時代精神11.美國學是對美國歷史和文化進行跨學科與綜合性研究的學術領域。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政府和私人機構的資金、人員資助下,美國學開始在日本和印度傳播,并逐漸完成學科制度化進程。美國還以此為跳板,推動美國學向亞洲其他國家不斷傳播。美國此舉 ( )A.意在對亞洲諸國實施和平演變 B.折射出冷戰范圍走向擴大C.旨在促進國際學術文化的交流 D.推動了國際局勢逐漸緩和12.下表為1960~1985年美國男女勞動力占比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出現的根源是 ( )年份 男性就業人數 (萬) 男性就業比例 (%) 女性就業人數 (萬) 女性就業比例 (%)1960年 5 566.2 70.6 2 324.0 29.41970年 6 430.4 67.1 3 154.3 32.91980年 7 939.8 64.2 4 423.5 35.81985年 8 446.9 62.3 5 105.0 37.7A.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 B.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C.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D.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13.赫魯曉夫上臺后,針對當時國民經濟發展失衡,重工業比例過大等弊端,從農業方面著手改革,用農產品采購制取代義務交售制,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減少農副產品生產指標數量;鼓勵莊員發展畜牧業等副業。這些措施 ( )A.有利于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充分利用商品貨幣關系C.保證了社會經濟結構協調發展 D.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弊端14.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相繼出兵鎮壓了馬來(西)亞共產黨游擊隊、肯尼亞“茅茅運動”等,使英國背上了約70億英鎊的國際債務和200億的國債。此外,不僅亞非獨立國家紛紛指責英國的這一帝國主義行徑,美國也指責其妨礙了西方對蘇冷戰中自由世界的團結。這些現象 ( )A.推動了美蘇兩國冷戰對抗態勢的加劇 B.利于推動英國對殖民地政策的調整C.反映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已開始分化 D.表明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已出現質變15.“新興國家”是近幾年廣泛流行于國際輿論和學術界的概念,與“新興國家”相關的概念還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等。這些“新興”概念表明 ( )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B.國際關系主導力量的變化C.第三世界占據主導地位 D.世界普遍認可經濟全球化16.在當前的全球化進程中,存在著全球市場的震蕩、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能源危機、糧食問題;在人類生產生活中也出現了生態問題、氣候問題、環境問題和過度開發帶來的各種全球性問題。這表明 ( )A.全球治理亟待完善 B.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C.世界形勢動蕩不安 D.經濟全球化進程緩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自7世紀后,西歐國家的統治者把鼓勵農業生產作為重要的政策,他們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免除墾荒的租稅,并對開墾的人讓與財產權和用益權。在9世紀之前,西歐處于長期的戰亂之中,因此修建防衛用的堡壘就顯得非常重要。隨著商業貿易的復興,那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城堡就成了中世紀最早的一批城市。另一方面,手工業技術的日趨復雜化,特別是紡織業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點轉移,這樣西歐就逐漸出現了農具和耕種方式的革新,為后來城市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基督教所建立的共同道德規范標準為后來貿易復興提供了可能,11世紀后市民城市的發展大多是以宗教建筑為核心而展開的。-摘編自徐芳亞《淺論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條件及特點》材料二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給西歐國家的城市化帶來了一次快速的飛躍。工業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機械化和生產專業化,要求分工協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來進行勞動生產,這種特點就促成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時工業化要求的不僅是一家工廠的資料集中,還要求產業規模化。因此,城市化就是生產要素以及規模生產在地理空間上的表現。由于大工業發展的需求、大量的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使那些靠近通行的江河港口,位于城市交通樞紐的交通干線匯合處,還有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大城市。-摘編自李歡錦《英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主要因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對西歐城市化發展所起的作用。(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20世紀初期的英國國內矛盾突出,民生問題此起彼伏;而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不僅使這一情況加劇,也使傳統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缺陷被進一步放大。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以“福利國家”來對抗納粹的“戰爭國家”,催生了《貝弗里奇報告》。戰后英國隨之掀起了一個實踐“貝弗里奇計劃”的高潮。成立于1900年并致力于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的工黨在1945年大選中獲勝,組建了工黨政府,并相繼頒布了《國民保險法》《兒童法》《住房法》等社會保障法律,英國逐步被建成為現代的福利國家。-摘編自孫濤《福利國家建立的歷史軌跡》材料二1972~1973年度與1981~1982年度英國福利支出比較表 單位:百萬英鎊年度 項目 教育 國民衛生服務 住房 國民困難補助 家庭補助 保險金1972/73 38.50 28.00 17.00 6.81 4.21 36.801981/82 138.02 144.01 52.01 49.10 36.67 206.01稅收與福利支出對收入的影響表:(1983~1984年度) 單位:英鎊每月收入 50 80 100 130兒童津貼 13.00 13.00 13.00 13.00家庭津貼 22.55 17.60 13.89 8.29家庭收入補助 22.50 7.50 0 0家庭免費早餐 5.00 5.00 0 0納稅 0 -7.88 -13.88 -19.88國民保險 -4.50 -7.20 -9.00 -10.80實際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材料三由于失業津貼較高,再加上各種名目繁多的社會救助,英國許多失業者不愿尋找新的工作機會,甚至出現一批從來沒有工作過的成年人,其數量高達100萬,他們多在街頭游蕩,無事生非。另外,由于福利支出所需資金最終是由就業者來承擔的,這就使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因而企業主努力采用各種手段裁減人員,或者將企業搬遷到發展中國家。-材料二、三摘編自劉章才《英國“福利國家”困境論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二戰后英國建立福利國家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福利國家存在的問題。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福利國家的認識。(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發展和對全球進行侵略擴張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伴隨著三次殖民高潮,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活動把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第一階段,從15世紀到18世紀,歐洲人對美洲、非洲、亞洲進行政治控制和滲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初見端倪。在16世紀西歐商業資本主義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義全球視野下殖民主義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區和非洲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邊沿地區被納入新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第二階段,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后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縱深擴張,使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到19世紀中后期,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第三階段,19世紀70年代以后,工業革命進入新的階段,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制度得以完善;歐洲列強和美國、日本紛紛向海外輸出資本。-摘編自張紅菊《全球視野下的殖民主義研究》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發表并強調“促成國際合作,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戰后,英殖民帝國很快解體,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等法屬殖民地獨立。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隆重舉行,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形成了“萬隆精神”。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摘編自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不同階段殖民擴張的不同方式。(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及其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隨著冷戰結束,兩個平行市場亦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跨國公司也得以快速發展。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獲得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在世貿組織的協調運作下,世界經濟貿易得以持續穩定發展。-摘編自陳江生《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及中國機遇》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全球經濟平均增速分別為5.2%、3.8%、3.2%和3%;“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速差值分別為0.1%、1.7%、0.2%和0.8%。進入21世紀的前二十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速則為3%和2.4%;南北平均經濟增速差值則為4.6%和3%。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利益分配中,由于資本和勞工利益分配的失調,使勞動者反抗資本的現象逐漸增多;而部分大國認為自身利益受損,使其參與原有經濟全球化模式的熱情逐漸下降,并欲通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來實現本國經濟安全。-摘編自宋國友《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材料三經濟全球化出現一些問題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廢食,動輒“退群”“脫鉤”“筑墻”,必須在前進中解決問題。各國應攜起手來,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冷戰后經濟全球化得以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們應如何對待經濟全球化。(2分)高一歷史答案1.C2.B3.C4.A5.C6.A7.A8.B9.C10.B11.B12.D13.A14.B15.A16.A17.(1)因素:農業的革新;地方的防衛需要;宗教的傳播;工商業的復興。(6分,任答三點即可)(2)作用:提供了城市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聚集能力;促進了城市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得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強;使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6分,任答三點即可)18.(1)原因:緩和社會矛盾,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現實需要;國家干預經濟思想的逐漸興起;《貝弗里奇報告》的推動;英國工黨的推動;戰后英國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要。(6分,任答三點即可)(2)問題:加劇政府的財政負擔;導致勞動和收入分配關系的失衡,降低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易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企業運營壓力,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認識:要尋找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福利政策應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變化而調整。(2分,任答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不同方式:第一階段以野蠻的掠奪、組織貿易公司、三角貿易為主要方式;第二階段以擴大殖民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為主要方式;第三階段以瓜分世界、資本輸出為主要方式。(6分)(2)原因:反法西斯聯盟的支持;聯合國的推動;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衰落;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亞非拉各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民族民主意識的廣泛傳播。(4分,任答四點即可)影響:亞非拉地區基本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4分,任答四點即可)20.(1)原因: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政治秩序日益穩定;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國家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技發展的推動;國際間經濟協調機制的發展完善。(6分,任答三點即可)(2)趨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化影響日益增強;逆全球化現象開始出現。(4分,任答兩點即可)(3)如何對待:積極擁抱經濟全球化,爭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分,任答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