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祥云祥華中學2024 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測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題1.5分,共計48分)1.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后期,已從普通聚落中分離出一種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區域內宗教文化乃至政治與經濟的中心,其中許多興建有城墻。中心聚落的出現體現出()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B.社會階層分化C.早期國家初具雛形 D.建筑技術發展2.如表為某學習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收集的資料。據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應是(記述 出處楚莊王問政中叔時,中叔時”教之春秋,而為之年善而押惡焉,以戒功其心;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國語:楚語上》(劉瀾,字元海,十六國漢趙開國者,匈奴人)幼好西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晉書·劉元海載記》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 《資治通鑒》A儒家思想的傳播 B.政治制度的創新C.華夏認同的演進 D.社會教化的功能3.下圖為東漢畫像石拓片。拓片圖案分三層:上層為山間獵鹿。一人正彎弓射鹿;中層為兵器林立,兩側各有一婦女操作織機;下層為完整的釀酒過程,周圍散養豬狗雞鵝等家禽家畜。此畫像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證當時()A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 B.莊園經濟的大概面貌C官營手工業發展迅速 D.以鄰保制度管理生產4.下表是敦煌出土的西魏大統十三年籍帳所見土地占有情況(部分)。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0姓名 年齡 何時取得授回資格 “授田”情況侯老生 55 公元510年(北魏永平三年) 麻正足叩延臘臘 52 公元513年(北魏延昌二年) 麻正足白酏奴 41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 麻足,正未受那雷處姬 37 公元528年(北魏永安元年) 麻足,正未受房英英 29 公元537年(西魏大統三年) 麻足,正未受白顯受 18 公元547年(西魏大統十三年 麻、正未受[注:“麻”指北魏至北齊分配種麻的田,”正”即正田(露田)]A自耕農經濟大量破產 B.土地交易為國家嚴格控制C均田制后期推行不力 D.農業生產服務于租調征收5.如圖為晉時義興陽羨人(今江蘇宜興一帶)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了吳地的歲時節俗。這一記載反映了此時()A江南地區有了明顯發展 B.南方耕作技術不斷提升C中原飲食文化融入南方 D.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深6.唐朝由戶部掌管全國的“權衡度量之數”,并允許私人制作。地方及私人制作的度量衡器,須經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核校,加印后方能使用;核校或監校不準而故意在市場上使用者,受刑“苔五十”。這些規定旨在0A維護中央政府權力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C打擊官員貪污腐敗 D.落實重農抑商政策7.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一些儒者雜糅老、莊之說,仍奉孔子為圣人,力圖用道家語言解釋儒家經典,并開始為儒學體系探求本體論基礎,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學的興起0A使治國思想發生根本改變 B.促進了佛教的傳播C加強了儒學的哲學化傾向 D.重建儒家統治現論8.下表是唐代文獻中關于都城的記載,據此可知,唐代()記載 文獻開成五年十二月教:“京夜市宜令禁斷” 《唐會要》“有延壽坊需金銀珠玉者” 《唐闊文》“宜陽(坊)彩纈情張言為街使郎官置宴” 《北里志》A.坊市界限基本上被打破 B.傳統的商業政策被廢止C商品經濟發展備受重視 D.商業經營限制難以奏效9.宋徽宗時期,蔡京為相,“深受皇帝寵幸”。御史中丞石公弼“劾京罪惡,章數十上”,侍御史毛注亦多次上疏“累論蔡京罪積惡大,天人交譴”。最終,蔡京被迫罷相致仕。材料反映宋代監察制度 0A.制約了皇帝最終決策權 B.有助于政治風清氣正C導致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提高了中樞行政效率10.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發展和民族交融、活躍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演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下列說法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是()A.南北面官制促進女真族與漢族民族交融 B.植場互市貿易加強宋與遼夏金經濟往來C遷都燕京實現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 D.招撫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11.宋朝官府除了發行法定的紙幣外,還發行了類似于今天的匯票或支票之類的證券。有些證券有固定面額,拿著這些證券,人們可以在官營的部門領取到鹽、酒、茶、礬、香料等專賣品。這反映了當時()A官營手工業居主導地位 B.重農抑商政策無法執行C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開拓 D.民眾生活受到嚴格管控12.宋代的各種說唱藝術。話本小說、戲曲、語錄等文藝形式的發展,擴大了通俗文學的勢力范圍,初步呈現出雅俗共賞的局面,連宋代皇帝都思意聽“話說趙宋某年”的話本小說。對此現象解釋合理的是0A.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的世俗化 B.國家統一影響文學藝術的發展趨勢C君主好惡決定文學藝術的發展萬向 D.通俗文學蘊含著程朱理學價值觀念13.“揭帖”原為明仁宗即位后特許近臣密陳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變為內閣專享的密奏文書,故稱“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響最高決策的形成。“密揭”制度反映出明朝()A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B.中樞決策發生異變C.內閣掌握了決策權 D.內閣權勢逐漸膨脹14.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朝廷為監管與東洋日本、南洋諸國的海上貿易,繪制《東洋南洋海道圖》,圖上用線條勾通出以中國福建廈門為始發港的若干條海上航道,還比較清晰地描繪了中國南海諸島嶼的分布情況,并且對多數島嶼標記名稱。此外,圖中還繪制了兩個三十二向的兩式羅盤編助方位規定。由此可推斷()A.康熙執政時期以廈門作為對外貿易口岸 B.西學東漸對清代地圖繪制產生一定影響C.消代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 D.該圖為南海諸島主權歸屬提供歷史證據15.下表反映了清朝康熙初年至道光初年人口、耕地及人均耕地的變化情況。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時間 人口(百萬) 耕地(萬頃) 人均耕地(畝)康熙元年(1661年) 42.53 485.22 6.34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81.65 555.95 6.76正十二年(1734年) 109.42 820.35 7.50乾隆十八年(1753年) 183.68 677.58 3.69嘉慶十七年(1812年) 333.70 727.08 2.18道光二年(1822年) 372.46 696.92 1.82A糧食畝產呈現增長趨勢 B.封建盛世里潛伏者危機C社會轉型條件漸趨成熟 D.廣大民眾生活富足安逸16.明初鹽場制鹽,設立“團煎之法”,實行集中管理,使灶戶產鹽盡歸官收,“其不在團煎并貯于私室者即作私鹽”,視為違法。明孝宗年間,灶丁逃移、鹽課缺額問題日益嚴重。政府進行鹽業改革,鹽場丁鹽折銀輸納,每戶不再交鹽,自煎自賣。對以上理解正確的是()①鹽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變革②戶籍管理制度日趨嚴格③利于提高鹽戶的生產積極性④自由雇傭勞動日趨成熟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7.章回體小說是在宋元話本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種敘述文體,在明清時期成為文學主流形式。章回體小說中經常出現“話說、看官、且聽下回分解”等字樣,且多為長篇白話。如《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還將長篇故事分解為較均勻的多個章節,這些小說大多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這些現象()A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B.促進了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C打破了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 D.推動了戲曲藝術發展到頂峰18.下表是晚清國人的著作及對外稱詞統計表(部分)。據下表可知()作者 籍貫 著作及時間(年) 對外稱詞蕭令裕 江蘇省淮安府清河縣 《記英吉利》.1832 英夷,英吉利,海外諸番,洋商,夷館等郭離盤 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 《使西紀任》,1876 西洋,洋行,西洋風俗,洋元,詳槍。洋人,洋船,英人,西教,西洋圖等A南方士子思想更為開放 B.崇洋媚外現象異常嚴重C.民族危機推動社會轉型 D.民主共和成為時代潮流19.19世紀,德國人論證了進食牛肉能夠強健體質,促進肌肉生長,20世紀初,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屠宰場,牛成為重要屠宰對象,尤其是1917年山東牛進入世界市場后,該場宰牛數字每年升幅約有1萬頭,由1908年5295頭牛迅速增長至1921年6萬多頭。據此判斷,當時中國()A.農業產品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國民身體素質得到逐步提升C.社會進步沖擊了傳統的農業社會觀念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20.列強在華投資統計情況(單位:百萬美元),下表客觀上反映出01914年 1931年英國 607.5 1189.2日本 219.6 1136.9美國 49.3 196.8德國 263.6 87.0A.列強在華勢力出現重大調整 B.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低谷 D.經濟危機刺激列強加大商品輸出21.有學者認為義和團的拳民們希望比附的神靈在三國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漢,也就是劉備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個也沒有,甚至連吳國的人物,周瑜、黃蓋之類的大將都沒有。該學者認為義和團拳民的選擇旨在()A.表明義和團運動以推翻清朝為目的 B.強調義和團運動的正義性C.揭示了義和團運動農民的盲目排外 D.表明義和團運動反抗列強侵略22.以下漫畫《光緒和瓦德西過圣誕》由外國人所畫,于 1902年1月發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雙月刊 THERATT LE(《喋喋不休》)上,該漫畫()光緒:“你別急!我剛收到請來,要去北京和瓦德西以及別的孩子一塊兒過圣誕節,我想要一身正烷的好······”皇帝的遺孀(即西太后):“別嚷!你這不聽話的壞小子!你怎敢在我們這兒穿那野蠻人的討厭的鬼衣裳!快田你屋里去,給我記住,都記住!”(按:瓦德西是侵華八國聯軍統仲,德國人)A側面反映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B.再現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議和C.旨在諷刺帝后間的激烈斗爭 D.體現西方對清朝實施新政的支持23.中華民國成立后,南京臨時政府立即廢止了《大清報律》,并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起新的新聞體制。短期內,全國的報紙由100多種猛增至近500種,突破了歷史的最高記錄。該現象反映了0A.辛亥革命實現了言論自由 B.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C制度變革推動了社會進步 D.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24.下表為清末部分獲獎商人一覽表,該表反映了0鐘商 獎賞 事由張煜南 候補三品京堂 集股200萬元以上,開辦潮汕鐵路張來 頭等顧問官,二品行 集股100萬以上,開辦江蘇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輪少公司林爾嘉 頭等儀員(二品頂載、五品京官) 集股150萬元,創辦福建信用銀行祝大椿 四品術加二品頂戴 集股200萬元以上,創獨資公司兩所、合責公司兩所。雇工4000人以上A科舉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 B.新式商業模式普遍推廣C.民族工業進入“短暫的春天” D.當時社會面貌新舊余陳25.下表為1913-1919年沙市使用機紗的占比情況。據此可推知0單份 日本紗 漢口紗 上海紗 合計數量 (擔) 占比 (%) 數量 占比 (%) 數量 (欄) 占比 (%) 數量 (擔)1913 47155 96.75 1584 3.25 - - 487391916 43886 98.45 626 1.40 63 0.14 445751918 25288 79.35 6339 19.86 241 0.76 318681919 6941 17.08 31345 77.15 2341 5.76 40627A.漢口紗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 B.上海地區經濟增速低于內地C.工業生產受國內外環境影響 D.長江中下游被侵略程度加深26.有學者認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舊文化底蘊,對外來文化有判斷力,知道如何取其精華,另外,他們是一批手無寸鐵的讀書人,而他們的對立面是強大的政治、軍事權力和全社會的頑固勢力,因此需大聲疾呼,有一些語言比較激烈也不足怪,其方向是向前進的,該學者意在強調()A.復雜時代背景是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根源 B.新文化運動客觀上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C.封建頑固勢力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障礙 D.對新文化運動宜傳策略應理性辯證分析27.1919年前后日本新村主義(無政府主義)傳入中國,到1920年,原信仰該主義的一批知識分子認為,新村建設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推行新村,有大地主的阻礙,更有經濟上的困難,社會是不可零碎改造的,應竭其全力以鏟除推行之種種障礙”。這一轉變反映出先進知識分子0)A.已找到救亡圖存的新路徑 B.堅決抵制西方文化侵略C接受馬克思主義絕非偶然 D.主張全面吸收西方文化28.下圖為某同學參觀近代某革命舊址時抄錄的一份課程表(部分),下列口號與該課程表屬于同一歷史時期的是()A“打倒列強,除軍閥” B.“打土豪,分田地”C“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D.“解放全中國”29.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進口稅則》,確定海關稅率,見下表,由此可知海關進口稅率變化帶來的影響是()時間 稅率1928年 分為7級:7.5%、10%、12.5%,15%,17.5%、22.5%、27.5%1930年 分為12級:5%,7.5%、10%、12.5%、15%、17.5%、20%、25%、30%、35% 40% 50%1933年 分為14級:5%,7.5%,10%,12.5%、15%、17.5%、20%、25%、30%、40% 50% 60% 70% 80%A.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加深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民國政府真正實現關稅自主 D.改訂新約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30.有同學在學習土地革命時期的歷史時,編寫了一段順口溜,下面是其中的幾句,按歷史事件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八七會議有主張,指明革命新方向。②一聲驚雷震南昌,打響反抗第一槍。③朱毛會師勢更強,紅四軍旗迎風揚。④遵義改組黨中央,挽救紅軍挽救黨。⑤秋收暴動起贛湘。棄取長沙上井岡。⑥古田治軍在上杭,瑞金建國初試嘗。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⑤③⑥④C.③⑤②①⑥④ D.④⑥①②⑤③31.革命綱領的確定對于無產階級政黨的成長至關重要。下表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一大”和“二大”上關于革命綱領的闡述。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會議 時間 革命綱領(節選)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援助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分消除的時候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A深受共產國際正確領導的影響 B.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需要C.中國共產黨已從幼稚走向成熟 D.對中國的國情有了更深刻認識32.下表反映的是20世紀30年代《泰晤士報》等英國報刊和書籍中關于紅軍長征的部分報道標題。這些報道標題的轉變()1934.11.9 《在中國南方驅趕紅軍》 1935.12 《中國紅軍在行軍》1934.11.17 《中國共產主義陷入絕境》 1936.2.5 《紅軍紀律》1935.5.8 《紅軍流浪者》 1936.11 《神靈之手》A受到國內外政治形勢的影響 B.緣于中央蘇區革命態勢向好C.表明英國對華政策性質變化 D.印證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題,其中33題20分,34題20分,35題12分,共計52分)33.民以食為天,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北宋東京當時的飲食文化,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里程碑,在烹飪文化方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市場上有正店(酒樓)、食店、拍戶、腳店,分等劃類,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飯、胡餅。各地風味竟相獻藝,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樓達72家,規模宏偉,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飲。設備精良,設施豪華,均以銀器待客,成為中國烹飪史乃至世界烹飪史上社會酒樓的獨例。在服務方面,響堂行菜,歌舞伴宴,換湯斟酒;外辦宴席,則“四司六局”全套服務。品種、技術各有特色,酒樓菜肴、食店小吃、川飯、分茶、胡餅、素饌,異彩紛里,難以盡數。宮延宴會用酒9盞,佐食品種精美半盛,每盞酒后有歌舞。雜技、相撲、踢球表演,場面宏偉。-摘編自劉洋《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材料二:鴉片戰爭后,西餐館、西式飯店在中國道商口岸大量出現,用最具體形象和可見、可嘗的形式傳樓了西方飲食文化。同時,一些來華的外交使節、商人等也向西方社會介紹中國的食物原料、菜點及其制法、飲食習俗等。18511911年期間的歷次世博會上都有中國的茶葉和飲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傳教士翻譯的《保全生命論》、《化學衛生論》等書籍,向中國介紹面方營養學、衛生學知識,在當時影響廣泛。清末,政府頒布《委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明確設立“家事”課,一般都有營養學的內容。1909年,美國基督教會出版的《造洋飯書》介紹了267個西餐菜點成品或半成品的用科及制法。西方國家還將面包、罐頭、啤酒等工業食品及其機器、設備和技術輸入中國,對中國食品工業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摘編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討》依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12分)34.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臺灣煤炭資源豐富,農作物和經濟作物豐饒,主要有稻米、甘蔗、樟木等,同時臺灣扼口本進出東南亞的戰略要沖。日本統治者長期覬覦臺灣,對臺灣垂涎已久。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在對外政策上確立了“開疆拓士”的侵略總方針。地處日本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臺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874年4月日本組織3000余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臺灣,并在瑯嶠登陸,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臺灣消息后。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日軍由于不服臺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日本政府考慮到不能立即軍事占領臺灣,于是轉而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經過一番外交斗爭后,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于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同意給日軍賠款白銀50萬兩,日軍從臺灣全部撤走。日本內務御大久保利通曾歡呼此事的了結:“嗚呼!此減為古今所罕有,終生所無的大業!”-摘編自馬鈺《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始末》材料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向清帝上奏折,明確提出臺灣須建行省主張。在奏折中稱:今日之事勢,以海防為要圖;臺灣每年出產及關稅,較之廣西、貴州為多;臺灣孤峙大洋,為七省門戶,關系全局非淺。清廷令軍機大臣、六部、九卿進行討論,他們都一致主張臺灣設省。9月5日,清廷下令臺灣建省,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遇撫。-摘編自連橫《臺灣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臺灣的原因,并分析消政府的做法產生了怎樣的危害。(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臺灣建省的理由。(6分)3.綜合以上材料,簡析清政府在臺灣建省的歷史意義。(8分)3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中國社會經濟領域的轉型傳統社會 近代社會轉型的表現 經濟結構 以小農生產方式為特征的封建自然經濟結構 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官辦經濟經濟體制 維持自然經濟的體制 發展商品經濟與維持小農經濟并存的體制經濟政策 重求抑商的經濟政策 鼓勵實業發展的經濟政策轉型的動力 傳統認識 傳統認識外來壓力說;中國自行發展說新認識 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侵略、近代中國對源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擴張文明的應激式學習-摘編自陳廣亮《資本全球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依據材料,圍繞“近代中國社會經濟領域的轉型”提出一個觀點,并運用中國近代前期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祥云祥華中學2024 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測試卷答案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題1.5分,共計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C C A C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C D B A A C C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A C D C D C A A B題號 31 32答案 D A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題,其中33題20分,34題20分,35題12分,共計52分)33.治國原理:治理國家應謹慎,要保持政策穩定和連續性,不可隨意頻繁變更;國家官員需善于調和,應具備協調溝通的能力。政治特點中國古代政治具有等級性特點。特點:交流內容豐富;交流形式多樣;雙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飲食文化向中國輸出為主。影響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促進中國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的變革等。34.(1)原因:臺灣資源豐富;臺灣扼日本進出東南亞的戰略要沖(戰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謀已久。危害: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軟弱可欺,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2)理由:鞏固海防的需要;經濟地位重要(或物產及關稅豐厚);戰略位置重要(臺灣為七省門戶)。(3)歷史意義:有利于加強臺灣與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有利于臺灣的開發和發展;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加強對臺灣的管轄。35觀點: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引發了近代前期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革。論述:1840年,英國為開辟商品銷售市場,掠奪原料,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隨著中國戰敗及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商品紛紛涌入中國,中國傳統的封建自然經濟結構--以小農生產方式為核心的大陸型自足經濟系統開始逐步解體,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開始演變為封建的自然經濟和外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形式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由于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展的洋務運動,中國社會的經濟領域增添了洋務經濟;資本主義在華興辦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逐步形成以封建的自然經濟為主體,四種經濟形式--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綜上所述,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傳統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的經濟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