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歷史中段試題 2025.04(時間:80分鐘 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隋文帝得知大兒子楊勇裝飾了一件產自蜀地的鎧甲,十分生氣,說:“歷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他還把自己穿舊的衣服和一把用過的刀送給楊勇,令其“時復看之,以自警戒”。這表明, 隋文帝( )A.虛心接受部下進諫 B.積極汲取歷史教訓C.堅持推行輕徭薄賦 D.嚴格考察各級官員2.《神童詩》有云: “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該詩句反映了中國古代某種制度下人們對讀書的重視。這一制度是( )A.察舉制 B.丞相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3.“隋煬帝征發大批勞動力營建東都洛陽,還多次巡游,三次東征,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由此可知,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的勤政 B.法律十分嚴酷 C.商業發展受阻 D.過度役使民力4.唐太宗對大臣們說:“隋時百姓縱有財物,豈得保此!自朕有天下……無有所科差(征收財物),人人皆得營生,守其資財……向使朕科差不已,雖數資賞賜,亦不如不得。”對此,唐太宗實施( )A.任用賢能 B.開科考試 C.輕徭薄賦 D.減輕刑罰5.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武則天勸農桑、薄賦斂、省力役;開元年間,唐玄宗銳意改革,選用賢才,興利除弊,發展農業。這些史事共同說明( )A.唐朝興盛的原因 B.農業的持續發展C.唐朝興衰的過程 D.藩鎮割據的結果6.唐玄宗執政后,立即廢除了中宗以來的大量斜封官,后來又大規模地罷免了員外官、試官等,這些官員都是不按正常程序考察任命的、通過特殊關系任用的或未正式任命的。這些措施表明唐玄宗( )A.整頓吏治 B.重視農業 C.發展科舉 D.改革稅制7.天寶末年,唐玄宗終日尋歡作樂,把政事交與利欲熏心的權臣李林甫、楊國忠,把鎮守北方三鎮的兵權交與野心勃勃的安祿山。最終導致( )A.八王之亂 B.武則天稱帝 C.安史之亂 D.陳橋驛兵變8.唐朝前期,各地負責監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書省匯報,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則變成刺史要向節度使請示匯報。這一變化反映了( )A.皇權強化導致尚書省的地位下降 B.中央利用分權策略加強地方控制C.藩鎮勢力的發展削弱了中央集權 D.刺史權力膨脹引起中央政府警惕9.到了唐代,曲轅犁完全成熟,它最大的特點是以曲轅代替了直轅,并設置有專門控制耕地深度的機關,以便更好地根據實際所需控制耕地深淺。這反映了唐代( )A.開始用畜力取代人力 B.手工業生產水平提高C.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 D.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10.學者指出,唐人陸羽《茶經》中記載了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與洪州窯等六大青瓷窯。目前,除鼎州窯外,其他五個瓷窯的遺址均已發現并進行了重點發掘,這些瓷窯燒瓷的歷史以及燒制器物的特征,與《茶經》記載相符。這表明( )A.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相互印證 B.唐代制瓷業工藝精湛C.文獻史料必須通過考古成果證實 D.政府重視制瓷業發展11.下圖主要反映了唐朝前期( )A.社會風氣開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頻繁 D.經濟發展唐朝前期戶口統計變化表 (單位:萬戶)12.閱讀下表,據表格內容可得出( )時期 西漢初期 唐朝中葉 唐朝末年表現 諸侯王發動叛亂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原因 分封諸侯 節度使權力過重 內輕外重影響 叛亂被平定,對全國的統治得到加強 后患無窮,由盛轉衰 唐朝滅亡,五代十國開始A.地方權力過大導致叛亂頻發 B.割據分裂只出現于王朝末期C.封建割據導致漢朝、唐朝衰亡 D.加強中央集權能夠穩定王朝13.“天可汗”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具有實質意義,它的目的是使許多弱小鄰國或民族可以和平相處共存共榮。據此分析,唐太宗被擁戴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輕賦省刑 B.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廣開言路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14.唐朝統治者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針, 以通使、和親、冊封、設羈縻州府等手段為主,武力威懾為輔的策略,對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和政權進行招撫。這些政策(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C.削弱了唐朝國力 D.引起了少數民族的南遷15.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來研究唐朝A.先進的生產技術 B.繁榮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關系 D.多彩的文學藝術16.下表所示史實反映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 )路線 人物 內容 結果唐到天竺 玄奘 西行學習佛法 游歷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唐到日本 鑒真 六次東渡 對日本文化影響很大A.雙向交流 兼收并蓄 B.交通發達 貫通四海C.文化繁榮 世界領先 D.國力強盛 四海臣服17.7世紀中葉,被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因存在種種不足和錯誤而顯“不合時宜”,唐政府遂組織蘇敬等二十余賢才集體重修了豐富嚴謹的《唐本草》,頒布后對國內外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這體現出( )A.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 B.中國醫學技術領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內部人才濟濟 D.技術更新有利于鞏固統治18.盛唐詩人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反映了對時代發展的信心。晚唐詩人胡曾的詩句“漫矜八駿行如電,歸到人間國已亡”,體現了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導致唐朝前期和晚期詩人不同心態的主要原因是( )A.藝術追求不同 B.政治形勢不同 C.階級出身不同 D.文化素養差異19.公元961年,宋太祖對石守信等大將說: “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 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這段話的真實意圖是要石守信等大將( )A.積累財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權 D.享受生活20.秦漢時期丞相一職多由一人擔任,隋唐時期三省長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員就更多。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B.民主政治逐漸完善C.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 D.皇權的進一步加強21.宋初有諺語曰: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宋真宗親作《勸學詩》,其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特點是( )A.武將專權 B.放棄國防 C.重武輕文 D.崇文抑武22.宋朝對那些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能中第,且年齡較大的舉子給予特殊照顧,專為開設 “特奏名” (又稱“恩榜”)的科目。特奏名雖非屬于科舉選拔之正途,但獲得特奏名資格的人亦受到一般士人的尊重。這一舉措( )A.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 B.有利于世家大族入仕C.進一步推動文治局面 D.成為選才的主要方式23.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推行募役法與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但需繳納免役錢;保甲法下的農民成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訓練不專業,在實際戰爭時僅能負責搬運糧草,平時依舊要服役。據此可知,王安石變法的這些措施( )A.強化了對社會的管控 B.并未減輕百姓的負擔C.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 D.意在改善軍隊的待遇24.北宋與遼、西夏的戰爭,其結局都是訂立和約,北宋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錢物以換取和平。針對這種“以錢物換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燾指出, “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 )A.有可取之處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屈辱行為 D.導致北宋滅亡25.如下圖是契丹雞冠壺。為了便于馬背上攜帶,契丹族起初用動物皮囊制壺。隨著使用場景變遷,契丹族仿皮囊壺樣式燒制、使用瓷壺。雞冠壺材質變化見證契丹( )A.與北宋的對峙 B.定居生活增多 C.市民階層崛起 D.排斥中原文化26.“金太祖服事遼主,幾被誅,卒能奮志修身,收服屬國,滅遼稱帝。”該材料描述的是( )A.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鐵木真 D.忽必烈27.南宋中后期,在岳飛生前生活與戰斗過的地方,各地紛紛興建紀念岳飛的祠廟,“江、湖之民,至今繪其像,家家奉祀之”。這主要是因為岳飛( )(B.擁有突出才能) (D.促進文治之風) (A.維護百姓利益) (振興當地經濟) (28.從大蒙古國轉變為元王朝,用時人的話說,就是“帝中國當行中國事”。下列符合元朝“行中國事”的是())A.創制蒙古文字 B.保留部落聯盟制度 C.行漢法行仁政 D.確立以武立國宗旨29.“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個層次,地方機構上升一級,大大靠近中央。它的兩重身份使上下緊密結合,渾然一體,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這,毀材料評價的應是( )A.分封制度 B.郡縣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30.“來自中亞、西亞的人, 同漢、蒙古、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元朝時候,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回”。材料反映了回回的形成是( )A.封建專制統治的結果 B.民族交融的結果C.蒙古政權建立的結果 D.民族分化的結果二、綜合題(31題12分, 32題14分, 33題14分, 共40分)31.運用可信史料進行歷史推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素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 下表所示為唐太宗和唐玄宗時期的部分治國政策。時期 治國政策唐太宗 時期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法;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減輕百 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玄宗 時期 抑制權貴,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尤其重視對地方官的考核;注重文教,編 修圖籍,將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改革稅制材料二 下表所示為研究“盛唐氣象”的部分素材。(素 材出 處考古工作者曾對唐朝洛陽的含嘉倉進行發掘,探明全倉面積達42萬平方米,發現圓形窯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儲糧一萬數千石,小的也能儲糧數千石摘編自齊斌、王日美《唐代均田制度下婦女不再受田的原因探析》唐朝越窯生產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生產的白瓷類雪似銀,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們在衣食住行和婚姻觀念等方面受到北方民族和域外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說明:1972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仕女五官端莊秀麗,頭戴帷帽,左手持韁繩,端坐在馬鞍之上,為當時典型的貴族女性騎馬出行的形象摘編自周寧《新疆博物館藏騎馬仕女俑》)(1)據材料一,歸納唐太宗與唐玄宗治國政策的共同點。(4分)(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從以下兩個角度中任選一個, 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角度:(Ⅰ)經濟發展(Ⅱ)社會生活32.科舉制度是一項重要的選官制度,宋代科舉制發生變革并產生重大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皇帝 科舉制的發展隋文帝 廢除前朝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 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形成唐太宗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步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并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材料二 有學者統計,在唐朝290年中,科舉共取進士6 603人;在兩宋316年中,完全依靠考試成績的進士達43 000人。過去“工商雜類”出身的士人一直被排斥在仕途之外。宋朝沖破了這種限制,不講門第出身,工商雜類自可應試。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應試。只要有奇才異行便可錄取。———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等材料三 科舉制度在宋代有重大發展。宋代科舉考試增設詞科, “詞”受到普遍重視,文學發展煥然一新。設置考試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離制、試卷糊名、謄錄制。科舉考試取士者大幅增加,讀書風氣日盛。 《三字經》 《百家姓》等小兒百科全書成為宋朝幼兒啟蒙讀物,文明高度發展。———陰法魯等《中國古代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唐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科舉制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 (6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宋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 (4分)33.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注:指黨項人拓跋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署,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 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 皆與中國等。———《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河北遼墓壁畫《備茶圖》(約公元1093年),描繪了備茶煮茶的場景,圖中茶爐左側的契丹少女在推荼碾。右側吹火的少年頭頂的發式是典型的契丹人的發式)材料三 澶淵之盟(1005年)以后,宋遼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雄縣)、霸州(霸縣)、安肅軍(徐水)、廣信軍(保定西北)等四處榷場,其中以雄州榷場最為重要,雙方交換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醫藥、茶葉、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遼方有羊、 馬、駱駝、銀子等。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特點,并分析這一特點的歷史作用。 (6分)(3)指出材料二中圖片所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習俗。根據材料圖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生活習俗的歷史背景。 (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與遼訂立和約的影響。 (4分)答案及解析選擇題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隋文帝以史為鑒,通過節儉行為教育兒子,體現其積極汲取歷史教訓。A項“虛心接受部下進諫”與材料無關;C項“輕徭薄賦”是經濟措施,材料未體現;D項“考察官員”與題干中訓誡皇子的行為無關。2. 答案:C解析:詩中“登科”“狀頭”等詞指向科舉制。察舉制(A)以推薦為主,丞相制(B)為官職,行省制(D)為元朝地方制度,均不符合。3. 答案:D解析:材料強調隋煬帝濫用民力導致民怨,最終滅亡。A項“勤政”與史實相反;B項“法律嚴酷”非主因;C項“商業受阻”材料未提及。4. 答案:C解析:唐太宗主張減輕賦稅(“無科差”),體現輕徭薄賦政策。A項“任用賢能”、B項“開科考試”與材料無關;D項“減輕刑罰”未提及。5. 答案:A解析:三位統治者的措施(存百姓、勸農桑、用賢才)共同說明唐朝興盛的原因。B項僅涉及農業,C項“興衰過程”、D項“藩鎮割據”與題干無關。6. 答案:A解析:唐玄宗罷免非正規任命的官員,體現整頓吏治。B項“農業”、C項“科舉”、D項“稅制”均未涉及。7. 答案:C解析: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A項“八王之亂”為西晉;B項武則天稱帝在唐中期;D項“陳橋兵變”為宋朝建立。8. 答案:C解析:地方刺史向節度使匯報,反映藩鎮權力膨脹削弱中央集權。A項“皇權強化”與尚書省地位下降無關;B項“分權策略”與材料矛盾;D項“警惕刺史”無體現。9. 答案:D解析:曲轅犁改進體現農業生產工具進步。A項“畜力取代人力”不準確;B項“手工業”非農具;C項“引進技術”無依據。10. 答案:A解析:《茶經》記載與考古發現相符,說明文獻與考古可互證。B項“工藝精湛”、D項“政府重視”材料未直接體現;C項“必須通過考古證實”說法絕對。11. 答案:D解析:唐朝前期戶口增長反映經濟發展。A項“社會風氣”、B項“民族交融”、C項“中外交往”與戶口統計無直接關聯。12. 答案:A解析:表格中西漢、唐中葉、唐末均因地方權力過大引發叛亂。B項“只出現于末期”錯誤;C項“導致漢唐衰亡”片面;D項“加強集權”是結論,但表格側重問題。13. 答案:B解析: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被尊為“天可汗”。A項“輕賦省刑”是內政;C項“廣開言路”為納諫;D項“行政效能”非民族政策。14. 答案:B解析:唐朝羈縻政策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A項“消除矛盾”絕對;C項“削弱國力”錯誤;D項“少數民族南遷”無關聯。15. 答案:B解析:出土外國錢幣證明中外交流頻繁。A項“生產技術”、C項“民族關系”、D項“文學藝術”與錢幣無關。16. 答案:A解析: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體現雙向交流。B項“交通發達”、C項“文化領先”、D項“四海臣服”材料未全面體現。17. 答案:A解析:唐政府組織重修《唐本草》,體現國家推動醫學發展。B項“領先世界”、C項“人才濟濟”非材料重點;D項“鞏固統治”未直接體現。18. 答案:B解析:盛唐與晚唐詩人心態差異源于政治形勢變化。A項“藝術追求”、C項“階級出身”、D項“文化素養”非主因。19. 答案:C解析: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暗示武將交出兵權。A、B、D項為表面意圖,C項是實質。20. 答案:D解析:丞相數量增多反映皇權加強(分割相權)。A項“中央對地方”、C項“地方削弱”與題干無關;B項“民主政治”不符合史實。21. 答案:D解析:諺語與《勸學詩》反映宋朝崇文抑武。A項“武將專權”錯誤;B項“放棄國防”片面;C項“重武輕文”與事實相反。22. 答案:C解析:特奏名制度擴大取士范圍,推動文治。A項“不利階層流動”錯誤;B項“世家大族”與材料矛盾;D項“主要方式”不準確。23. 答案:B解析:募役法雖免差役但需繳錢,保甲法仍服役,說明未減輕負擔。A項“強化管控”非材料重點;C項“保證農業時間”與矛盾;D項“改善待遇”無關。24. 答案:A解析: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成本低于戰爭,肯定其可取性。B項“人民意愿”、C項“屈辱”、D項“導致滅亡”與材料觀點不符。25. 答案:B解析:契丹瓷制雞冠壺反映定居生活增多。A項“宋遼對峙”、C項“市民階層”、D項“排斥中原”與材料無關。26. 答案:B解析: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滅遼稱帝。A項耶律阿保機建遼;C項鐵木真建蒙古;D項忽必烈建元。27. 答案:A解析:岳飛抗金維護百姓利益,受民間尊崇。B項“才能”、C項“經濟”、D項“文治”非主因。28. 答案:C解析:元朝“行中國事”指行漢法、施仁政。A項“蒙古文字”、B項“部落制度”、D項“以武立國”非漢化措施。29. 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行省制度“上下結合”,加強中央集權。A項分封、B項郡縣、C項三省六部制均不符。30. 答案:B解析:回回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結果。A項“專制統治”、C項“蒙古建立”、D項“民族分化”與材料矛盾。綜合題答案及解析31題共同點:完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整頓吏治);重視法律與刑罰寬簡;發展科舉(增科目/重詩賦);注重農業生產(輕徭薄賦/改革稅制)。示例(經濟發展角度):觀點:唐朝經濟的繁榮為盛唐氣象奠定基礎。論述:農業:曲轅犁推廣提高生產效率,含嘉倉儲糧反映糧食豐足;手工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工藝精湛,唐三彩暢銷中外;商業:長安、洛陽商業繁榮,胡商云集;政策支持:輕徭薄賦、均田制等措施促進經濟恢復。32題發展過程:隋文帝初建考試選拔制度;隋煬帝創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擴大科目(如進士科地位提升);唐玄宗完善考試規則(高官主考、重詩賦)。變化及原因:變化:錄取人數大幅增加;打破門第限制(工商、僧道可應試)。原因:宋朝重文抑武,擴大統治基礎;商品經濟發展推動階層流動需求。影響:促進文化繁榮(詞科推動文學發展);推動教育普及(啟蒙讀物流行);考試制度規范化(糊名、謄錄保證公平)。33題特點及作用:特點:仿效中原制度(稱中國位號、用中國官制)。作用:推動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促進民族交融與經濟文化交流。習俗及背景:習俗:契丹人吸收中原飲茶文化。背景:宋遼貿易頻繁(榷場互市);遼朝漢化政策(行漢法、重儒學)。澶淵之盟影響:維持宋遼和平,促進經濟交流(榷場貿易繁榮);加重北宋財政負擔(歲幣支出);推動民族交融(文化、生活習俗相互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