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5屆高三5月大聯考(新課標卷)歷史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表1所示為某學校歷史學習小組收集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部分遺址信息。表中信息集中體現了表1遺址時間范圍地理位置衰亡原因(主流觀,點)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環境壓力,疊良渚古城遺址距今約5300一4300年浙江余杭加洪水災害,社會系統崩潰氣候干冷引發農業衰退,北方族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一4000年山西襄汾群入侵,內部社會暴力沖突加刷降溫導致農牧業危機,人口大規石峁遺址距今約4300—3800年陜西神木模南遷,區域文化體系瓦解A.文明發展的連續性B.文明演進的復雜性C.文明交流的互鑒性D.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經典中存在大量政治隱喻現象。“宰夫”與“烹飪”隱喻統治者與政治治理:“匠”隱喻國家治理者,如《孟子》中的“大匠”、《墨子》中的“匠人”,《禮論》以“規矩”隱喻“禮”,《韓非子》以“規矩”隱喻“法”。這些隱喻反映了A.手工業技術的進步B.隆禮重法的精神C.社會大變革的現實D.選賢任能的理念新高考卷歷史第1頁(共8頁)國國3.西漢時期,政府禁止黃金、銅鐵與馬匹流向關外,禁軍主要用關西人,并在關中大興水利、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等;東漢時期,中央政權不再向關中實行各種優惠待遇及財政的傾斜投入。這一調整A.體現了政治重心的東移B.加劇了統治階級的分化C.反映了東漢國力的衰退D.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4.北宋初年,進士科以詩賦取士,策論僅充數而已,帖經、墨義更是不曾考校,導致朝中“文士雖多,通經者甚少”。宋真宗時,規定“策問宜用經義,參之時務”,并在省試中推行“兼考策論”的政策,該政策在宋仁宗時發展成“以策論升降天下士”。這種轉變有助于A,文治政策的推廣落實B.社會階層流動的加速C.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D.士人社會貴任感提升5.圖1是1717一1820年府級地丁稅額情況圖。這反映了平均稅額(千兩)0-10·11100·101-300●301-830今國界古國界府級界線圖1A.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差異B.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C.邊疆開發取得顯著成效D.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6.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主政的地方官并不把洋務作為施政的主務,如廣東巡撫張兆棟,“洋務、鹽務,不關撫臺主政之事,亦喜聞之,然欲其發一言諭司道照辦,或洋務、鹽務有不足于心者,請出一言萬萬不肯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洋務新政群眾基礎薄弱B.政治體制制約近代化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D.清政府中央權力下移新高考卷歷史第2頁(共8頁)國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