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歷史圖片作為一種凝固的歷史記錄,能夠讓我們獲取歷史信息,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歷史,下列圖片資料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發展的生產工具 B.獨特的陶瓷藝術C.高超的手工工藝 D.先進的科技成就2.詩歌內容豐富,不僅反映詩人的個人情感,也映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狀態。下列詩歌反映的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③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④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3.梳理時間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下圖時間軸反映了( )A.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B.選官制度的持續發展C.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 D.對外交往的深入推進4.史料的收集、甄別、闡釋、運用是新課程中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手段。下列材料記載了有關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A.玄奘西行求法(郵票) B.唐朝墓葬中出土的東羅馬金幣C.《馬可·波羅行紀》 D.鄭和下西洋路線圖5.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中說道:“洋務派為了供應軍事工業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運輸……,從70年代開始,便陸續創辦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一部分官員,地主、商人投資開辦資本主義近代企業……讓中國從小作坊的手工業開始向機器生產發展。”材料旨在說明( )A.洋務派主要興辦近代軍事工業B.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C.洋務運動始于20世紀70年代D.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起步6.葉挺回憶說:“民國十三年,國民黨改組,我對現狀不滿,所以辭掉軍隊中的工作,后去蘇聯……以國民黨員的資格去蘇聯學習,我是第一個。”下列最符合回憶中“現狀”的是( )A.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 B.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7.下圖是1895-1919年中國報刊數量統計圖。根據史料實證核心素養,說法合理的是( )A.這個數據是對的。戊戌變法中需要大力宣傳新思想B.應該是對的。因為這個圖表出自一位學者的著作C.這是符合史實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后出現大量報刊D.這個數據不對。1919年不可能增加這么多的報刊8.聶榮臻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第344旅一個團到平型關北面斷敵退路,一個團做師的預備隊。攻擊部隊全部在平型關東側山地設伏,準備給敵軍以猛烈打擊……山溝里傳來了汽車馬達聲,進犯的日軍隱約可見,是板垣師團第21旅團……”。聶榮臻回憶錄中描述的這場戰爭產生的影響是( )A.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B.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C.使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D.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9.“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選項中的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史實 結論A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B 百團大戰的勝利 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C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D 淮海戰役的勝利 為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創造條件A.A B.B C.C D.D10.《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在實行這一“改造”過程中的重要創舉是( )A.建立農業合作社推動經濟發展 B.通過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C.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 D.在全國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1.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續寫“飛天傳奇”。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A.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B.1965年,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C.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D.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12.在14-17世紀的歐洲,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如春風般拂過,深刻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下列關于這場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以理性主義為其核心思想 B.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思想基礎C.達·芬奇是這場運動的先驅 D.實質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13.《人權的發明:一部歷史》一書開篇提到:1689年英國《權利法案》,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被視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權文獻……。因為它們都( )A.限制君主權力 B.反對殖民統治 C.否定封建制度 D.法治取代人治14.論從史出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原則,能夠讓我們得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可以合作的有( )①一戰前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成立 ②二戰中《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③二戰后美蘇之間的“冷戰” ④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中國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5.由下圖可知,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社會主義( )A.由空想到科學 B.由理想到現實 C.由理論到實踐 D.由一國到多國16.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不久,法國和聯邦德國也宣布建成“福利國家”。20世紀50年代美國多次修訂《社會保障法》,擴大受益群體。對英、法、美三國福利制度解釋最合理的是( )A.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有利于消除社會貧富分化C.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試 D.解決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二、材料題17.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里,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杰作。自元大都開始,歷經明清,中軸線承載著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核心功能,彰顯著皇權至上的理念。故宮、天壇等建筑沿中軸線有序分布,體現了傳統儒家思想和宗法禮制。——《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與文化》材料二 近代以來,北京歷經滄桑。列強入侵,北京中軸線周邊建筑遭到破壞,打破了中軸線區域原有的寧靜與輝煌,見證了民族的屈辱與抗爭。——整理自《中國近代史》徐中約著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舞臺上,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文化的獨特符號,吸引著世界目光。各國政要訪問北京,參觀故宮等中軸線景點,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示了中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出自相關外交活動報道(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北京中軸線布局體現了哪些政治和文化理念?(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列舉近代北京歷經的屈辱與抗爭的史實各一例,并分別簡述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北京中軸線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見證了新中國哪些外交風采?(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三、綜合題18.棉花,將不同大陸連在一起,一方面創造了一個關于勞動力、生產和銷售的全球故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擴張和野心。結合以下探究,回答問題。探究一 1843年前后英國從中國進出口棉花稅率由24.19%降至5.56%……中英交往中,遇有交涉訴訟,由英領事與中國官員會同查明其事,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館照辦。清政府官員董宗遠上書道:“國脈自此傷矣。”——摘編自《夷氛聞記》探究二 1860年,自鳴得意的棉花貿易商和棉產品制造商沾沾自喜:他們站立在一個世界性帝國——棉花帝國的中心。他們統治的工廠里,成千上萬的工人操作著巨大的紡紗機和轟鳴的動力織布機。他們從美洲的奴隸種植園獲得棉花原料,再將其工廠的產品販賣到世界各地最偏遠的角落去……他們運轉著一個帝國,但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帝王。——摘編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探究三 2021年3月,H&M、耐克等企業因抵制新疆棉花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眾怒。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發聲譴責,國內明星宣布終止與涉事企業合作,電商平臺和手機應用紛紛下架相關產品。——摘編自新華網等相關報道(1)探究一表明中國哪些主權遭到破壞?你怎樣理解“國脈自此傷矣。”(2)根據探究二及所學,說明“棉花帝國”的建立條件,并簡述其引發了美洲怎樣的社會危機?(3)結合所學指出,H&M、耐克等企業違背了世界經濟發展哪一潮流?請你談談中國政府和人民持堅決反對態度的根本出發點。(4)棉花的背后折射出國家間的博弈,通過以上探究性學習,你如何看待這種博弈?2025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B D B C A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D C B C17.(1)政治:彰顯皇權至上的理念文化:體現了傳統儒家思想和宗法禮制(2)屈辱①: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屈辱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抗爭①: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是新民主主義的開端)。抗爭②: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抗爭③:一二·九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3)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正式簽署并發表《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對中國:①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②有助于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對世界:①為世界文化遺產增添了獨特的中國元素,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②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對話的窗口,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③為世界其他國家在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18.(1)主權:關稅自主權、司法主權。理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條件: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道路;②三角貿易為英國帶來資本原始積累;③英國開辟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④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技術飛速發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危機:加劇美國南北矛盾,最終導致南北戰爭爆發。(3)潮流:經濟全球化出發點:維護國家利益和捍衛民族尊嚴。(4)①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②通過平等對話、合作共贏的方式來解決分歧和爭端;③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