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春聯是中華民俗文化瑰寶,也能反映社會歷史變遷,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的歷史事件( )A.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B.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C.使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確立D.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1951年5月,十世班禪表示,“今后堅決擁護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正確執行全部協議、為西藏民族與中國各民族的團結和西藏民族內部的團結而奮斗。”此段聲明發表的背景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B.西藏獲得和平解放C.西藏自治區的正式設立D.西部大開發的實行3.歷史學家金沖及說:“在中國的政治話語中,1949年是‘舊社會’與‘新社會’、‘黑暗’與‘光明’的分水嶺。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前途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B.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C.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D.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4.如表數據的變化反映了( )年份 1949年 1952年全國耕地面積/億公頃 0.98 1.08全國播種面積/億公頃 1.24 1.41A.抗美援朝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影響C.“一五”計劃的內容 D.三大改造的性質5.下列戰役,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是( )A.渡江戰役 B.上甘嶺戰役C.百團大戰 D.臺兒莊戰役6.1951年,北京市各界婦女代表集會,捐獻人民幣9000萬元,小米2000余斤;皖北區各界決定捐獻飛機25架,海南島人民捐獻9架;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帶領香玉劇社,巡回義演了178場,用演出收入獨立捐獻了一架飛機“常香玉”號。這些行為主要是為了( )A.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 B.支援抗美援朝戰爭C.促進土地改革的實施 D.加快社會主義改造7.“1956年初,南京市手工業合作社從1955年底的246個、13664人,激增到416個、32783人,占全市手工業改造范圍從業人員96%。”材料印證了南京市正在進行(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 C.公私合營 D.三大改造8.某班同學在開展中國現代史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兩份文件。這兩份文件體現的深刻變革是(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B.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C.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9.1962年,經過關停并轉,我國企業數減少了38%,城鎮人口和企業職工減少了4300多萬。在農村地區為在“共產風”中被拆毀住房的農民解決住房,退賠個人財產。這些做法是為了( )A.貫徹調整經濟的“八字方針”B.掀起全國“大躍進”建設高潮C.建設“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D.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10.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石油工人王進喜“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體現的時代精神是( )A.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B.艱苦創業、無私奉獻C.集體主義、國際主義 D.改革創新、開拓進取11.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為改變蘭考縣落后面貌,以身作則,帶病仍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被稱為“黨的好干部”的是(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鄧稼先 D.袁隆平12.下列不屬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取得的建設成就的是( )A.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B.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C.開通青藏公路D.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13.如圖是某同學所繪制的知識結構圖。①處應填寫的是( )A.“四個全面”戰略布局B.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D.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14.對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下對聯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氣象的是( )A.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B.一五計劃指方向,舉國歡騰建設忙C.總路線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D.改革新潮催駿馬,振興大業起宏圖15.展廳櫥窗放置了如圖兩幅照片,與此對應的介紹詞是( )圖一 鳳陽農民打花鼓慶豐收 圖二 農民在供銷社交售糧食A.耕者有田土改分,滄桑自此換容新B.齊心協力聚公社,開創農業新面貌C.分戶經營人人喜,農民生產真積極D.趕英超美走快道,社會主義放光芒16.《中國經濟2022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民營企業已從2012年的1086萬家增長到了2022年的4700多萬家;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達21.4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50.9%,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80.8%;稅收占比也由2012年的49.7%增至2022年的59.60%。這些數據可用于說明( )A.經濟體制改革激發了非公有制經濟活力B.新時期經濟建設在全面探索中前進C.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進入新時期D.非公有制經濟已取得社會主體地位17.1987年,中國大陸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西大街開業,吸引了人們的眼光。當時,人們排隊一小時左右才能買到一塊原味雞。肯德基登陸北京的歷史背景是( )A.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B.我國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C.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D.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8.下列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應是( )A.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B.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C.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19.“九二共識”即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充分表明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這體現了“九二共識”的精髓是( )A.改革創新 B.解放思想 C.求同存異 D.實事求是20.2024年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從1999年到2023年,澳門人均GDP從1.5萬美元增至6.9萬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促使澳門產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計劃”超額完成B.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推行“一國兩制”方針D.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21.2024年12月20日,岑浩輝宣誓就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這是澳門回歸后的第六任行政長官。以下為澳門回歸開辟途徑的是( )A.政治協商制度 B.“一國兩制”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2.期刊論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自覺》中提到,“把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并且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制度安排,既體現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國各民族都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家庭,這個‘民族大家庭’,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這句話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A.背景 B.意義 C.內容 D.地位23.如圖中,兩幅圖反映了我國的建設成就,它們的共同作用是( )A.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B.溝通中央地方,實現統一C.重視高新科技,鞏固國防D.踐行高度自治,共謀發展24.2024年3月,臺北自行車展在臺北南港展覽館舉行。總部在浙江的騎行裝備跨境電商“洛克兄弟”,連續多年參加臺北自行車展;來自蘇州的八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次車展覓得商機。這反映了( )A.海峽兩岸打破隔絕狀態B.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C.海峽兩岸經濟聯系密切D.海峽兩岸加強政治合作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毛澤東說:“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我們祖祖輩輩做夢都在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有三畝、五畝的地,……現在這個夢想實現了。——遼寧農民給毛主席的一封信材料三:毛澤東對一位解放軍高級將領說:“要盡快入朝給你10天準備時間,出兵時間初步預定10月15日。”材料四:1952、1957年中國主要產品產量簡表項目 1952 年1957 年增幅(%)鋼(萬噸) 135 535 296煤炭(萬噸) 6600 13100 98棉紡物(億米) 38.3 50.5 32谷物(萬噸) 16392 19505 19——《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請回答:(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此次重要會議通過的一部重要的綱領性文獻是什么?(1分)(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哪一法律文獻使材料二中的“夢想實現了”?該法律文獻的頒布促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怎樣的變化?(2分)(3)材料三中的“高級將領”指的是誰?(1分)(4)依據材料四,1952﹣1957年中國主要產品產量增幅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5)綜上所述,請你說說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1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發行的一本圖書,目錄如下(節選)引子:1958年北戴河之夏第一章: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第二章:發動“大躍進”,出臺“總路線”第三章:高產“衛星上天”,鋼鐵“元帥升帳”第四章: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材料二: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毛澤東在1954年某次會議上的講話材料三:1966年,中共中央作出開展“①”的決定……那時候,全國出現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的動亂局面。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嚴重迫害……彭德懷等被開除出黨,遭非法監勢,迫害致死。那十年在經濟上僅國民收入就損失人民幣5000億元,超過了建國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摘編自《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1)根據材料一中節選圖書目錄判斷,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任務是什么?(1分)(2)材料二中會議被稱為“里程碑”,主要是因為該會議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獻?這部文獻的性質是什么?(2分)(3)請填寫完整材料三中①指的事件。(1分)(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在今后的建設和發展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或教訓?(2分)2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8分)材料一 擁有先進理論武裝和高度先進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脫穎而出,民族復興的大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肩上……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摘編自張燕、周書煥《大黨魅力》(1)材料一中的“革命政黨”成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一條怎樣的革命道路?并簡述這一道路形成的主要經過。(4分)材料二1927年 1935年 1940年 1950年南昌起義 遵義會議 百團大戰 抗美援朝一個黨、一個國家蘊藏的內在力量如何,不僅看它在順利發展時的表現,而且需要看它在遭受嚴重挫折時的表現。事實有力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當國家和民族處在危難中時,顯示出何等巨大而頑強的生命力,這是任何其他力量永遠無法將它摧毀的。——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三卷)》(2)從材料二表格中選取一個歷史事件,闡釋“當國家和民族處在困難中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顯示出何等巨大而頑強的生命力”。(從背景、經過和意義等方面敘述)(2分)材料三 黨的十二大以后……農村改革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發展到全部鋪開,其它領域之隨之邁出改革步伐。……隨著各方面改革的陸續開展和推進,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被沖破,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通過以上學習探究,你得到哪些啟示?(2分)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 (1954年確立的)這一制度能夠在中國成為適宜的政治制度,是因為它體現了國家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便利人民群眾經常通過這樣的政治組織參加國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權力,從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人民正是用這樣的根本政治制度來保證國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材料一中的“這一制度”指什么制度?據材料概述這一政治制度的兩大優勢。(2分)材料二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根據材料二,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前提和目的各是什么?(2分)材料三“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已經并將繼續為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提供重要示范,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良好范例。——張玉蘭《“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實踐——記香港、澳門回歸祖國》(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是誰提出的?根據材料三,指出這一構想成功實踐的重大意義。(2分)參考答案1-10 ABBBB BDCAB11-20 BCCDC AABCC21-24 BAAC25.(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法律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3)彭德懷。(4)主要原因: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5)原因:①新中國政權的鞏固;②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④人民當家做主,生產積極性高;⑤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⑥和平的國內環境等。(說出一點即可)26.(1)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文化大革命”。(4)經濟建設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遵循規律,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27.(1)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 貌就煥然一新了。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經過:1927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根據城市敵人力量強大,農村敵人力量薄弱的實際情況,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此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選擇抗美援朝;背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朝鮮內戰,并威脅中國東北邊境安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但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國共產黨毅然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經過: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志愿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以劣勢裝備對抗現代化美軍,取得了多次戰役的勝利,如長津湖戰役、上甘嶺戰役等。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戰斗,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場戰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堅定意志和頑強生命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環境。(3)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漸進式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全面鋪開,逐步推進);市場化導向(打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入市場機制,增強經濟活力);多領域協同(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互配合,形成改革與發展的良性互動)。啟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面對困難和挑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持續發展。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28.(1)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行使權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社會主義方向(任答兩點即可)。(2)國家統一領導;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實現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3)人物:鄧小平。意義:為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提供重要示范,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良好范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