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秘密★啟用前銅仁一中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擇性考試臨門最后一卷歷史2025.5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科目,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下圖是距今5500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牛河梁祭壇和積石冢遺址。這可以用來說明A.新石器時代自然圖騰崇拜盛行 B.牛梁河先民改造自然能力提升C.文化遺址得到充分開發與保護 D.遼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2.漢初,縣廷與鄉官之間的政務運行可稱作“廷一官”模式。漢武帝以后,因事差遣性質的掾史出現。掾史赴鄉,參加甚至代替原鄉官處理事務,漢朝地方管理模式演變為“廷一掾”模式。這一轉變表明西漢政府A.強化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B.力圖消除地方王國勢力C.創新地方官員選任模式 D.旨在廢除鄉里管理制度3.土貢是古代地方向中央進獻土特產或珍寶等財物的經濟現象。唐朝太和年間,先后有蘇州刺史劉禹錫送貢物釀酒糯米、常州刺史楊虞卿將當地出名的貢品紫筍茶贈予時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的白居易的情況。據材料可知唐后期A.藩鎮割據影響國家統一 B.中央財政權已下移C.唐朝國家收入入不敷出 D.地方政府形同虛設4.據統計,《宋史》列傳和循吏傳所記載的官員共1525人,東南籍貫者有542人,占總數1/3以上。宋代位居宰相之職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福建18人,江西16人,江蘇6人,東南籍貫的宰相幾乎占總數一半。材料所述情況反映了A.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文化發展 B.崇文抑武政策有效落實C.東南地區高級官員人數最多 D.社會階層流動顯著提升5.明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因都察院在奏審錄重囚的文本上寫有“劉瑾傳奉”等字樣,“瑾大怒,罵之。都御史屠滽率十三道御史謝罪,御史跪階下,瑾數其罪斥責,皆叩頭不敢仰視”。這一變化表明A.監察官政治傾向明顯化 B.御史監察職能已被剝奪C.皇權與宦官斗爭白熱化 D.明朝官僚運行機制異變6.1875年朝廷宣布郭嵩燾為出使英國大臣后,好心的朋友紛紛前來規勸,他卻說“數萬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艱巨,誰與任之!”時人編對聯評價其“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這反映當時A.近代化外交努力成效顯著 B.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動C.社會轉型中新舊觀念沖突 D.政府主動開放對外貿易7.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可決彈劾之;對于國務員認為失職或違法時......可決彈劾之;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經參議院之同意,得宣告大赦、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由此可見《臨時約法》體現了A.近代法律體系的發展完善 B.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實踐C.民主與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資產階級因人設法的局限8.近代學者對1912-1939年報刊文章標題、正文中使用“中華民族”的次數統計如下時間 總次數 平均每年次數1912-1918年 45 6.41919-1930年 1481 1231931-1939年 4734 526表格中這種變化緣于A.“中華民族”觀念廣泛傳 播 B.土地革命激發人們反帝情緒C.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 D.民族戰爭激發群眾愛國熱情9.1951年1月,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提議“在同意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召開中、蘇、英、美、法、印、埃七國會議,就迅速結束朝鮮戰爭問題進行談判”。由此可推知A.朝鮮半島問題得到和平解決 B.戰爭各方的利益訴求達成一致C.實現民族自決是聯合國宗旨 D.新中國積極營造良好國際環境10.2023年,貴州黔東南的“村BA”“村超”爆火出圈。在活動現場,游客們不僅能感受到激烈的體育賽事,還能沉浸式體驗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飛歌、蹦“苗迪”、民族服飾走秀、侗族大歌等精彩非遺表演。這反映了A.生態文明發展的理念得到踐行 B.經濟發展推動文旅融合C.民族文化與現代體育有機融合 D.當地民眾收入大幅增加11.古代希臘奧運會最早的比賽項目只有一個:賽跑。后來,逐漸增加了拳擊、摔跤、全能比賽以及馬術和戰車比賽;規定只有男性才能參加比賽,女性、外國人和奴隸是不允許參賽的。這些規定A.體現鮮明的階級差別 B.說明城邦注重公民素質培養C.忽視廣大平民的利益 D.反映了不同群體的經濟地位12.布洛赫論及歐洲莊園制度時寫道:“莊園首先是一種地產,不過是由領主的屬臣所居住的地產。這些財產每次轉手時,領主都要求舉行新的封地儀式,封地儀式很少是免費授予。”材料意在說明A.封建莊園制度逐漸走向瓦解 B.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特點C.莊園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基礎 D.封建領主擁有莊園的司法權13.英語和西班牙語是當今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主要有英式英語、美式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西班牙語也分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兩類。這側面見證了A.工業文明的深遠影響 B.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C.三角貿易的文化災難 D.殖民擴張的歷史印記14.關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展的原因,傳統觀點主要從英國較早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擁有廣闊的殖民地、發達的工場手工業、圈地運動等角度進行解釋,近年來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了國家專利保護、農業革命等因素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同樣不可忽略。這說明A.歷史解釋應難以形成共識 B.后期的研究成果相對可信C.歷史認識受制于現實環境 D.歷史研究需推翻已有成果15蘇俄政府頒布住房法令,使繳費人數覆蓋全體租戶,收費標準依據市場規則而調整,執行差別房租制;同時,規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國家允許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權利,使得住房建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態勢。這符合A.新經濟政策的特點 B.戰勝國內外敵人的需要C.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D.美蘇冷戰局勢緊張需要16.下圖是美國作為主要發起方的經濟制裁次數及效果趨勢圖。該圖從本質上掲示了A.美國霸權主義政策失靈 B.經濟全球化加快C.美國強化國家宏觀調控 D.第三世界的崛起二、非選擇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268年,裴秀晉升為司空,掌管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務。期間,裴秀結合實際及前朝地理書籍和地圖,提出“制圖六體”的地圖制圖理論:“制圖六體有六焉。一日分率(即比例尺),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有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日方斜,六日迂直。”-摘編自盧良志《裴秀與“制圖六體”理論》材料二 現存明代“萬里海防圖”幾乎都是“海上陸下”式。對明人而言,防倭是海疆首要任務,受“內夏外夷”-“內下外上”觀念的影響,廣東自然而然位居卷首。清前期的海圖繼承明代“萬里海防圖”的樣式,亦沿襲“海上陸下”的方位。但是,清中期出現的以陳倫炯《沿海全圖》為代表的“海下陸上”式海圖改變了這一情況。幾乎同時,江南、廣東等省局部海防圖或方志中的海圖方位,亦出現由“海上陸下”向“海下陸上”的轉變,盛京在首,臺澎居后。清后期,仿自英國海圖的新式海圖集以其詳略得當、“方位道里”明確、便于尋檢等優點,逐步取代了傳統長卷式海圖,海圖方位隨之變為“上北下南”,但是整個海圖集中各分圖“自盛京至廣東”的排列次序仍未改變。-摘編自何國璠,韓昭慶《明清時期中國海圖方位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裴秀“制圖六體”的理論貢獻。(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海圖方位的變化并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8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農業科學技術,到了明清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耕地和整地的農具有代耕架、秧馬等.是農業生產工具發展史上的一項創造。作為農業命脈的水利,中國一直非常重視。據統計,明代興修水利共2270余處,清代3500余處,形成排灌網絡。農田水利科學技術著作大量出現,有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與清朝官修的《授時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產于美洲等地的一些農作物相繼傳入我國 18世紀中葉以后,北方山東、河北、陜西等地較為普遍地實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現以畜力牽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細作和以自給性的飼料栽培、家畜飼養并提供肥料的集約化大規模經營。-摘編自譚黎明《論明清時期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二 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農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十六、七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進展,從其他國家引進了優良的農作物品種。英國在采用新耕作技術方面走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前面,17世紀開始英國就出現了輪作制度,到18世紀中期已經得到大面積推廣。在改良農具方面英國也走在前列,18世紀鐵犁取代了木犁,新式農具不斷出現,1784年,脫粒機出現,先用人力,后改為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動。早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上半期,英國東部就開始興修大規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個人和排水公司投資,吸引本國和荷蘭有經驗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他們開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壩、橋梁和道路,排干沼澤和洼地積水,將其變成可耕地,擴大了耕地面積。16世紀以來,英國出版了大量有關農業的著作。-摘編自王章輝《英國經濟史》材料三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中國五千年來氣候之變化,指出中國16世紀后半葉趨于寒冷,至17世紀最冷。自天啟六年(1626年)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氣候益轉嚴厲,自然災害頻繁。下面是匯編自《明史》等資料的明末各地災情選登:崇禎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殺稼,冬大雨雪、木冰,歲大饑。陜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崇禎五至七年(1632-1634年) 京師饑,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崇禎十三年(1640年) 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陜、浙旱蝗。河南北數千里,白骨縱橫民父子相食。(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英國和明朝農業發展的異同。(8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農業發展的認識。(4分)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這一時期(1912-1927)出現的實業投資熱,是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與上一輪的洋務運動時期相比,它有明顯不同的特征。洋務運動的主角是洋務派大臣以及附庸于他們的官商,其工業化的特點是對軍事工業的關注,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國營資本為主力,創辦大型企業為主軸,到后期則把重點放在鐵路、礦務和鋼鐵等資源性領域上。洋務運動因而奠定了中國近代重工業的基礎。此次工業化則是一次民營資本集體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贏利為主要動力的新興企業家,他們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民生領域,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在此期間,中國完成了輕工業和服務業的布局。中國民族經濟的基礎,就是在這一時期基本奠定的。從經濟增長率的數據上看,盡管有不同的統計結果,但是,高速增長是一個不爭的共識,根據國內學者的計算,工業增長率在 1912年到1920年間達到13.4%,1921年到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1923年到1926年為8.7%-摘編自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材料二1895-1926年各類民族實業創辦資本總額統計表(1933年幣值)時期(年) 行業類型 歷年所創辦資本額在1萬 元以上的企業數量(家) 創辦資本總額 (萬元)1895-1911 民用工礦業 457 113805紡織輕工業 112 18671金融業 30 25577交通運輸業 287 198461912-1926 民用工礦業 1981 429785紡織輕工業 395 120472金融業 313 206628交通運輸業 439 34478-數據來源于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特點。(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 影響。(8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宣傳畫是以宣傳鼓動、制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其特點是形象醒目,主題突出,風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圖1描繪了一群農民在印有“保衛世界和平簽名”紙張簽上自己名字的場景。圖1《保衛和平》(1950年,鄧澍作)結合中國現代史所學知識,以“《保衛和平》賞析”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2分)銅仁一中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擇性考試臨門最后一卷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A B A D C B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B C D C A B二、非選擇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14分)(1)“制圖六體”是對前朝制圖實踐的理論總結;確定了地圖制圖的基本要素;開創我國地圖編制理論之先河,奠定了我國古代制圖的理論基礎。(每點2分,共6分)(2)變化:清朝中期海圖方位由“海上陸下”向“海下陸上”轉變;清后期出現以新式圖集代替長卷展現整個海疆的趨勢;盛京在地圖中的地位得到極大提升。(每點2分,任答2點4分)原因:清朝前中期海疆基本穩定,統治者奉行疆域大一統的觀念;清后期,民族危機出現,新式海圖集以其優勢便于應對危機;西方海圖制作理念和方式的傳入;盛京作為滿人發祥地及留都,地位重要。(每點2分,任答2點4分)18.(12分)(1)相同:采用新式農具;實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農作物品種;排水灌溉技術的進步;農學著作的大量出現。(每點2分,任答3點6分)不同:中國,傳統農業技術基礎上的改良;英國,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農業技術過渡。(2分)(2)認識:①農業地位(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等);②重視調整影響農業發展因素(技術、制度、自然等)。(4分)19.(14分)(1)特點:以發展輕工業為主(集中在民生領域);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民營資本崛起;掀起實業投資熱潮;工業增長迅速。(每點2分,任答3點6分)(2)影響:推動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因素,有利于社會進步;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為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提供社會基礎;進一步促進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以輕工業為主,缺乏重工業基礎,不利于構建完整均衡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每點2分,4點8分)20.(12分)(一)信息提取信息舉例:(1)婦女抱著孩子簽名;(2)和平鴿、人們積極響應保衛和平簽名活動;(3)家禽、樹上的果實以及趴在稻谷上的孩子,喜悅的表情、和諧融洽的氛圍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層次要求:層次1:提取信息不夠完整,只能從材料中獲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層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較全面,并能對信息進行合理的分類歸納。(二)歷史闡述闡述角度:(闡述應主要包括三個角度)(1)結合畫面正中央婦女抱著孩子簽名等信息,從新中國成立后婦女解放和地位提高、掃盲教育使農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角度闡述;(2)結合和平鴿、保衛和平簽名等信息,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實現民族獨立而迎來和平、國人對和平的渴望、為抗美援朝戰爭做思想上和輿論宣傳準備的角度闡述;(3)結合家禽、樹上的果實以及趴在稻谷上的孩子,喜悅的表情、和諧融洽的氛圍等信息,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翻身成為國家主人、土地改革推動農村經濟恢復發展的角度闡述。層次要求:(按照不同層級對每個角度的闡述進行評價)層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詞不達意;層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夠清晰,語言不夠流暢;層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語言流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