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南省三門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南省三門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
高二歷史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涂,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非選擇題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的答題區域(黑色線框)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春秋戰國時期,當思想家認識到“天道遠,人道邇”的時候,也就把天和人分離開來,達到了人類對自己的存在、對自己主宰自身命運的初步自覺。材料體現的思想理念是
A.重視以人為本 B.崇尚天人合一
C.追求家國情懷 D.主張厚德載物
2.秦漢時期,對駱駝形象的刻畫稚嫩粗糙,與真實的駱駝差別很大,如四川新都東漢晚期的畫像磚上的駱駝形象身材纖細,似飛奔的馬。唐代駱駝的藝術形象更為生動傳神,成為大唐的經典符號。這一變化可佐證唐代
A.藝術風格多樣 B.政治局面穩定
C.豪邁之風盛行 D.對外交往繁榮
3.下圖是某一時期人口南遷示意圖。據圖示信息,這次遷徙
A.夯實了南方政治經濟重心的地位 B.初步實現了對南方地區的開發
C.奠定了南方經濟文化中心的基礎 D.推動了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4.巴格達被攻陷后,各種火器大量傳人阿拉伯地區,后傳入西方。在十三、四世紀時,西方都稱中國為“契丹”,他們把中國的火器稱為“契丹火槍”、“契丹火炮”。與“契丹火槍”傳播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A.馬可·波羅的來華之旅 B.蒙古軍隊的第二次西征
C.蒙古軍隊的第三次西征 D.列班·掃馬的歐洲之行
5.明末清初某商號賬本載:“四月,收漢口客會票三張,兌付松江布款計銀五百兩;九月,與杭商合本采閩茶二千斤,息約四分,立契分紅;另支紋銀百兩購湖絲,委蘇匠成綢。”該賬本說明當時
A.商業信用推動跨地域資本整合 B.賦役白銀化促使農產品商品化
C.專業化生產利于商業資本聚集 D.商貿的繁榮驅動貿易網絡擴張
6.19世紀后期,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西南邊疆,將鐵路修筑作為侵略手段。不同群體反應各異,如下所示,下述言論共同反映了
云貴總督奏報 騰越、臨安民俗最為強悍,此次洋員過境,幾釀事端。現在英法勘路各員,大有即勘即辦之意,紳商士庶均難安枕。
云南留越學生 我滇路線,南已被法人劫取,西又為英所垂涎······若我再不筑成此路,以取四川援助,吾恐法人朝發夕至,我既無相當之自備。
廣西咨議局 廣西鐵路,當時諸人士奔走號呼,唇焦舌敝,發為此議者,蓋起于防患也。
A.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增加 B.民眾交通主權意識增強
C.近代鐵路建設阻力重重 D.地方政府維護國家主權
7.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電視名篇《上海灘》以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我國中部、東部破產小生產者和農民青年闖上海為背景。青年失業,毒賭走私成為邊緣人生計的收容所。在租界里,政界商界黑幫皆登舞臺,連續劇以黑幫仇殺為主線,輔以男女主角的曲折愛情。該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該劇側面反映出
A.城市治理的新課題 B.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C.愛情甜蜜卻無順境 D.列強侵略人民窘困
8.計量史學主要是用數據分析和量化方法來研究歷史問題。以下表格據孫璐、孫增德等相關文章數據編制,用來分析1900-1940年間中國近代留學生選擇專業的趨勢及原因,正確選項是
時間 工程 醫學 法律 教育 農業
1900-1910 35% 15% 10% 20% 20%
1911-1920 25% 20% 15% 25% 15%
1921-1930 20% 25% 20% 30% 5%
1931-1940 15% 30% 25% 25% 5%
A.工程專業比例下降反映了中國工業發展停滯
B.醫學專業比例上升與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相關
C.法律專業選擇減少是因向西方學習轉向文化
D.農業專業持續冷門是因留學生忽視農村問題
9.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政府接管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各類幼兒教育機構,接辦了全國的私立幼兒園并將其改為公立,教育部門、工廠、機關、部隊和街道辦紛紛創辦幼兒園,農村生產合作社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幼兒教育。這說明當時新中國幼兒教育
A.已經形成完整體系 B.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
C.積極借鑒蘇聯經驗 D.具有社會主義的屬性
10.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智慧糧庫”建設。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建成智能化糧庫1300余座,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達98%,糧食儲存損耗率降至1%以下。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實現了糧情監測、智能通風、低溫儲糧等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這些舉措
A.創新運用科技手段戰勝了饑餓威脅 B.擴大了國家糧食儲備的總量規模
C.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D.提升了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
11.有史家認為,這片土地見證了人類歷史的諸多關鍵節點:從農業的起源到鐵器的最早冶煉,從印歐人的遷徙到絲路商旅的往來,從帝國的爭霸到文明的興替······至今仍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區。“這片土地”是指
A.巴爾干半島 B.小亞細亞 C.兩河流域 D.伊朗高原
12.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西部的漢志地區再次成為溝通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漢志重鎮麥加城因集市興盛而吸引了各部族前來參加賽詩會、朝拜克爾白神廟等文化活動,最終成為伊斯蘭教第一圣城。麥加的興盛表明
A.商路變遷影響文化活動 B.地理優越利于城市發展
C.經濟發展決定宗教興衰 D.文教興盛推動民族融合
13.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的多次肆虐直接導致歐洲的人口迅速減少,很多耕地荒廢,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5世 紀末期才開始慢慢改善;從16世紀開始,歐洲農業生產力得到逐步釋放。歐洲農業生產力釋放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B.歐洲普遍推行重商主義政策
C.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性的解放 D.中世紀的莊園經濟逐步瓦解
14.19世紀初,一位南美革命者在書信中寫道:“歐洲的雄獅為爭奪王冠自相撕咬,美洲的雄鷹得以展翅高飛。”這反映了
A.君主專制制度成為眾矢之的 B.拿破侖戰爭削弱西葡的勢力
C.民族自決原則得到廣泛傳播 D.西葡殖民壓迫引發社會矛盾
15.下圖為德國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5)在某歷史時期創作的木刻版畫《Hunger (饑餓)》,描繪了當時一位德國母親和孩子在饑餓中掙扎的場景。這作品旨在說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社會困境 B.工業革命時期德國貧富分化嚴重
C.經濟大危機對德國工業破壞巨大 D.冷戰對峙下德國民眾生活的艱難
16.20世紀70年代法國爆發經濟危機,失業等問題讓人們把目光聚集在移民身上。國民陣線創始人勒龐利用民眾不滿情緒宣傳排外主義,提出了著名的口號“法國人優先”,吸引了中下層民眾支持,國民陣線也因此成為法國重要政黨。據此可知,當時的法國
A.移民問題阻礙經濟發展 B.多元文化遭到巨大破壞
C.文化認同面臨嚴峻挑戰 D.反全球化成為社會主流
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題12分,18題16分,19題12分,20題1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一批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書籍傳入中國。順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國耶穌會會士湯若望為欽天監負責人。此后清朝一代學者,對于歷算學都有興味,而且喜讀經世致用之學。同時,使中國知識界認識到并非只有中華文化高明,西方科學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國學習。出于對神學的偏見,一些反映近代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如從伽利略到牛頓的科學體系,以及培根、笛卡爾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傳入中國。當時西學的傳播局限于中國社會的上層(官員和知識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宮廷之內。
-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與歷史作用》
材料二
16~18世紀,代表中國精神文化的儒家經典、文學藝術作品被傳教士譯介到西方,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歷史現象被學界稱之為“東學西漸”。當歐洲的工業革命尚未開啟時,在傳統社會的框架內,西方國家很難戰勝中國。傳教士除了譯介大量代表中國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還按照耶穌會制度要求,定期以書信形式向總部匯報傳教情況,這些書信的內容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當時歐洲強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沖破舊社會藩籬、擺脫教會束縛、批判封建專制并建立開明統治。為達到上述目標,歐洲人將目光轉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歐洲的中國文明”,期待從中汲取發展的力量,在有關中國的文獻中尋找他們所需的材料,并對此加以闡述、積極推廣傳播,為自己社會的改革創立理論,制造輿論。
-摘編自鄭朝紅《16~18世紀“東學西漸”重探:動因與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之際西學在中國傳播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18世紀“東學西漸”的原因。(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成書于明朝中后期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塑造了哪吒“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極端反抗,本質上是“忠孝倫理與個體意志”的沖突,是“殺身成仁、成就大我”的追求;他的重生依靠太乙真人以蓮藕重塑肉身,形成了“大道無塵”的載體,暗合中國神話中“道德救贖高于一切”的倫理觀與“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從魔丸降世到鬧海屠龍,再到助周伐紂直至成為天庭護法神,哪吒的成長歷程反映了《封神演義》“劫運一封神”的宏大敘事。個體奮斗最終被納入天宮體系,與《西游記》中孫悟空從叛逆到成佛的軌跡相同,不但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一平天下”的進階邏輯,這種“功德圓滿、皆大歡喜”的結局也符合華人“貴和尚中”的樂感審美心理。
-摘編自王猛《(封神演義》對儒家倫理的消解與重構》等
材料二
與中國古代神話相比,古希臘神話產生時間較晚,其作為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由希臘原始初民口口相傳,又經荷馬、赫西俄德等人改造,在城邦島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與不斷融合中形成了完整統一的奧林波斯神系。在希臘神話中,主神宙斯的風流、赫拉的嫉妒心與赫爾默斯的虛榮心等,充滿凡夫俗子的情感欲望;赫拉克勒斯雖為宙斯之子,卻需完成十二試煉洗刷罪孽,其半神之軀始終承載人性的弱點;無論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后被命運詛咒,還是俄耳甫斯冥界尋妻的永恒失敗,再到普羅米修斯盜火后永受折磨,個人英雄主義的結局都展現了對既定命運的悲劇反抗,并最終發展為“原罪與救贖”的宗教極致。
-摘編自張開焱等著《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神話卷》等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與希臘神話所體現出的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中國與希臘神話差異的主要社會成因。(8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19世紀后半葉,長期在國際茶葉貿易中處于壟斷地位的中國遭遇印度、錫蘭等新對手,逐漸喪失了競爭優勢。印度茶在種植上經過科學的剪枝與采摘,而且是以節省人工的機器制造出來的。印度“凡種茶之地,政府皆開通道路以便運輸”。中國茶則多是分散的小農經營,產于山區,運輸主要靠人力挑運,然后再根轉運至通商口岸。印度茶業經營方式完全采取現代公司制,阿薩姆公司(英國商人創辦的股份公司)于1852年宜布首次獲利3000英鎊。隨后,私人資本紛紛投資于植茶業,到1870年印度茶葉開始改變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的壟斷局面。從對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由盛轉衰的考察,我們似乎已經感受到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的肇端。
-摘編自林齊模《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的衰減-以對英國出口為中心》
材料二
2022年以來,越來越多國家加入人民幣“朋友圈”。在國際地緣政治沖突中,美元被用作金融武器和制裁工具,極大損害其國際信譽;面對洶涌而來的通貨膨脹,美歐國家一改此前零利率政策,短期、高頻、大幅的加息政策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高度動蕩;美元、歐元和日元等主要貨幣匯率大幅波動,英國養老金市場、美國硅谷銀行、瑞士信貸銀行等相繼爆發危機;美國為維護霸權,在國際投資與貿易中“脫鉤斷鏈”,打壓競爭對手等。面臨發展、安全、環境等全球性挑戰,眾多國家選擇與中國合作、與人民幣合作,顯示了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中國紀檢監察報》采訪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家強
(1)根據材料一,概括印度茶葉貿易取得成功的因素。(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越來越多國家加人人民幣“朋友圈”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21世紀初,中國政府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史實。(8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歷史學家錢乘旦指出,自文明形成到資本主義出現,人類經歷了“點”“面”“片”“圈”的文明發展。“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中需要有兩個必備因素,一個是龐大的國家體系-帝國,另一個是占主導地位的統一的價值體系-某種特定的宗教或意識形態。4世紀后,世界上逐漸形成四個文化圈,即“東亞文化圈”“印度文化圖”“西亞-北非文化圈”“歐洲文化圈”。資本主義的作用則是把“圈”進一步擴大,引導出一個“世界文明”“工業文明”,這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摘編自錢乘旦《關于開展“世界史”研究的幾點思考》
請就材料整體或部分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充分,表述清晰,邏輯嚴密)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
高二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個小題3分,共48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A B A B D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B A C
二、非選擇題(4個小題,共52分)
17.【答案】(12分)
(1)特點:內容多樣,涉及不同領域;借助官方力量推動其傳播;受眾有限,局限于中國社會上層;存在局限,一些近代科學最新成果未能傳入中國。(6分)
(2)原因
①中國文化優勢,儒家經典等中國精神文化成果具有吸引力。
②傳教士推動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
③歐洲處于社會變革前夕,強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汲取發展的力量。(6分)
18.【答案】(16分)
(1)中國:重視倫理道德;崇尚家國情懷(或集體觀念),輕個體價值;主張中庸和諧;講求結局圓滿。(任答2點,4分)
西方:凸顯人性情感;推崇個人奮斗(或個體意識),重個體價值;主張斗爭反抗;體現悲劇色彩。(任答2點,4分)
(2)中國:農耕社會的相對穩定性;早期文明多元一體特征與大一統的政治取向;宗法制度與儒家文化的影響。(任答2點,4分)
希臘:商業貿易活動的獨立性;以海島自然環境為基礎;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作用。(任答2點,4分)
19.【答案】(12分)
(1)成功因素:政府支持;民間私人資本的支持;種植技術的進步;交通運輸便利;工業革命后機器的投入使用;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出現(股份公司等)。(任答2點,4分)
(2)原因:美元作為金融武器和制裁工具損害了美國的國際信譽;美歐的金融政策造成通貨膨脹爆發和金融市場動蕩;美國在國際投資貿易中打壓競爭對手;世界面臨發展、安全、環境等全球性挑戰。(任答2點,4分)
史實:2010年,中國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成員,僅次于美國和日本;2015年,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6年,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任答2點,4分)
20.【答案】(12分)
示例一:
論題:人類早期文明由分散孤立走向聯系擴展。
論述: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限制,早期文明各自獨立發展。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古埃及文明,出現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文化成就。印度河流域誕生了古印度文明,產生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等文化成就。古希臘產生了哲學。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文明區不斷擴展并逐漸相互連接,促進了帝國的興起。崛起于西亞的波斯帝國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促進西亞、北非和希臘文明的交流。亞歷山大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將希臘的文化傳播到埃及和西亞。人類文明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鑒。
綜上所述,人類文明在擴展中不斷交流,促進了文化圈的形成。示例二:
論題:帝國的建立和統一的思想促進了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論述:中國自秦漢起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此后,中國歷史雖然出現過政權并立,但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主要趨勢。伴隨著國力強盛,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傳播到朝鮮、日本等地,這些國家也將儒學作為官學。中華文化深刻影響東亞各國,東亞文化圈不斷發展。
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處于混戰狀態。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依靠傳教和軍事征服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后經過不斷對外擴張,建立起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也在被征服地區廣泛傳播,西亞一一北非文化圈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力量強大的帝國在擴張過程中會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其文化,輻射帶動周邊文化,促進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評分標準:
評分項 論題與論證 材料與史實 敘事與邏輯 分數
水平1 無論題、無論證。 沒有使用史實,史實 錯誤 僅羅列史實。 0-4分
水平2 論題不甚清晰;論證不合理。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學知識。 敘述連貫通順。 5-8分
水平3 論題明確;論證一致、合理。言簡意賅 能在所學知識與材料信息間建立聯系,史實充分(至少3條論據) 敘述結構完整。表達清晰 9-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从江县| 丹寨县| 万载县| 渝北区| 改则县| 收藏| 任丘市| 名山县| 巩义市| 凤城市| 屯留县| 津市市| 普定县| 瓦房店市| 华容县| 岑溪市| 平南县| 久治县| 辽阳县| 五台县| 台州市| 林西县| 陕西省| 广汉市| 许昌市| 建湖县| 崇文区| 东安县| 黄山市| 游戏| 拉孜县| 上饶县| 壤塘县| 芷江| 白河县| 阿瓦提县| 舟曲县| 乐山市| 高唐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