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階段質量檢測歷史學科(本試卷共19道題 滿分70分)第一部分 選擇題一、單項選擇題 (本題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下列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擇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1.在一次會議上,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被正式確定為新中國的國旗。下面與此會議相關的內容正確的是( )A.與國旗同時確定的還有國徽 B.這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次會議C.人民空軍的飛機編隊接受檢閱 D.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2.史料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可用于研究西藏和平解放的第一手史料是 ( )A.1951年《人民日報》關于西藏和平解放的新聞報道B.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原件C.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晉美的回憶錄節選D.21世紀歷史學者研究西藏和平解放的學術論文原件3.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農民生活明顯改善,每個鄉村還建立了民兵組織,在剿匪、反霸及維護社會治安等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此可知,土地改革( )A.保障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B.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C.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D.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4.人民幣是中國的象征,其圖案和紋飾記錄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夢想。第三套人民幣 (1953年版) (下圖)反映的時代夢想是( )試卷第1頁,共8頁A.堅實保障民主政治B.改善生活共同富裕C.集中力量發展重工D.科教興國發家致富5.據1954年《人民日報》報道:在全國人民普選基礎上,各地選出1226名代表,包括177名少數民族代表,147名婦女代表。這些代表參加會議,共商國是。這次會議是( )A.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6.著作《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反復強調,民主的含義就是“人民說了算”、“民主意味著人民統治國家”。下列選項中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 )A.依法治國的方略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政治協商制度7.那是一個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年代,當時的口號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這些口號反映出當時我國( )A.邁向發達國家 B.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C.經濟結構不合理D.忽視客觀經濟規律8.同仁堂是我國中藥名牌老店,創辦于1669年,以藥品貨真價實而聞名海內外,成為老百姓的“放心藥房”。1954年,該藥店順應歷史潮流,進行了( )A.互助合作 B.公私合營 C.政企分開 D. 自負盈虧9.如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C點到D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實土地改革促進農村經濟不斷發展B.根據自愿互利原則建立生產合作社C.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D.基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有效實施10.下面的年代尺其中④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 )試卷第2頁,共8頁A.政權鞏固, 社會過渡B. 探索建設, 曲折發展C. 改革開放, 繼往開來D. 十年浩劫, 國家內亂11.以下從左至右所列四個城市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這格局是( )珠海 大 連 鎮江 烏魯木齊A.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B.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D.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沿海開放城市12.下列選項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認識,對應合理的是 ( )選項 史實 認識A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B 1980年為劉少奇平反 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結束C 1978年,農村開始實行包干到戶 土地私有制得到確立D 1980年設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 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A. A B. B C. C D. D13.歷史敘述有史事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B. 1988年,我國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C.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D.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理念試卷第3頁,共8頁14.某地農民借助 deepseek 等AI技術分析市場數據,優化農產品種植結構,并通過電商平臺精準推廣,實現銷量與收入雙提升。這一做法主要體現了新發展理念中的 ( )A. 創新 B. 綠色C. 開放D. 共享15.如圖是一臺晚會的部分節目,據節目單推測這臺晚會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詩朗誦《脫貧致富奔小康》 小品《我們都是一家人》 …… 舞蹈《絲路花雨》 歌曲《偉大復興》A. 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B.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4小題, 16題9分, 17題10分, 18題8分, 19題13分, 共40分)16.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9分)材料一圖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圖二 開國大典(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說說中圖一與圖二之間的聯系 (1分)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在國際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1分)材料二 經此一戰,中國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陳兵國門,進而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圖謀,可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帝國主義再也不敢作出武力進犯新中國的嘗試,新中國試卷第4頁,共8頁真正站穩了腳跟……經此一戰,中國人民打敗了侵略者,震動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2)材料二中的“經此一戰”指的是哪場戰爭 (1分)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這次戰爭的意義。 (2分)材料三: 如下表項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農民擁有耕地(億畝) 14.68 15.01 15.34 15.67農民凈貨幣收入 (億元) 68.5 87.4 111.4 127.9(3))據材料三,說出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生活狀況發生怎樣變化 (1分)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三則材料反應的共同主題。 (2分)17.社會主義的中國是一個獨立、 民主、富強的國家。 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10分)【民主政治完善建設】材料一(9月20日)下午五時五十五分,執行主席宣布表決結果:投票數共1197張,同意票1197張。這時,全場歡騰,全體起立,為這個偉大文獻的誕生而熱烈歡呼。——摘自1954年9月21 日《人民日報》報道(1)材料一中的“這個偉大文獻”是什么 (1分)它的地位如何 (2分)【經濟建設初露曙光】材料二:從1953年開始,全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開展全面的工業化建設。156項工程全部是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這期間建立的工礦企業達到了1萬個以上……這些新興項目的先后投產,使中國原有工業結構巨變,也使原有工業布局明顯變化,一定程度改變了舊中國偏重沿海、沿江地區, 內地稀少的現狀。———《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試卷第5頁,共8頁(2)結合所學回答材料二中所述歷史事件的特點是什么 (2分)它的完成具有怎樣的意義 (2分)【建設成就奮斗成果】材料三:首次培育成功秈型行雜交水稻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3)請將材料三中的建設成就按時期進行分類。 (只填寫序號) (3分)A.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C. “文化大革命”時期:18.弘揚民族精神,堅持解放思想,是國家發展、經濟騰飛的有利條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精神傳承】材料一試卷第6頁,共8頁(1)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英雄人物的精神激勵著無數人奮勇前行。請你從材料一中任選一位,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事跡并說出他們身上體現的可貴精神。 (3分)【思想引領】材料二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1978年12月,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2)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的“講話”實際上為黨的哪次會議提出了基本的指導思想 (1分)該會議作出了怎樣的歷史性決策 (2分)【經濟騰飛】材料三 1992年初,鄧小平到南方視察時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鄧小平此次談話的意義 (2分)中共十四大確定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1分)19.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八年級某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制作一期板報,請你參與完成。 (13分)板塊一 【特色道路】(1)根據提示,完成板塊一結構圖中A、B、C的內容。 (3分)試卷第7頁,共8頁板塊二【特色建設】(2)請把板塊二中的①②③④補充完整。 (4分)任務三: 【特色發展】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3)任意選擇材料中的兩個歷史事件,論證“改革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達規范) (6分)八年級階段質量檢測歷史學科答案1-5 DBDCB 6-10 CDBCC 11-15 BDCAB16(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新中國成立做了準備。(1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1分)(2)抗美援朝戰爭(1分);影響: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2分)(3)從1949到1952年,農民擁有耕地數量和凈貨幣收入增加 (1分);土地改革的進行(1分)(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2分)17(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分);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2分)(2)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1分);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2分)(3) A④⑥; B⑤; C①②③ (每個一分, 共3分)18(1) 【示例】 (3分)黃繼光: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自己英勇犧牲。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王進喜: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他所表現出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分);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2分)(3)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2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分)19.(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分);增強企業活力(1分);世界貿易組織 (1分)(2)鄧小平理論(1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分)(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要求圍繞 “改革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或“對外開放促進國家試卷第1頁,共2頁經濟的發展”這一觀點,選擇兩個合適的史事,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分)水平等級 材料運用與論述 得分4 選擇兩個史實,能夠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63 選擇兩個史實,其中一個史實論證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另一個史實論證不充分或不夠典型,邏輯基本清晰。 5-42 選擇兩個史實,論證均不充分或不夠典型,邏輯不夠清晰。 或僅選擇一個史實,能夠做到史論結合,邏輯基本清晰。 3-21 僅選擇一個史實,論證不充分、不夠典型。 或未選擇史實,論證不充分、不典型,或論證與觀點無關,或只寫出史實而未作論證。 1-0【示例】觀點:改革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選擇的史事: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三大改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論述: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同年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 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53年到 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個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綜上所述,改革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試卷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