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適應性測試歷史試題第Ⅰ卷 (選擇題 共30分)第Ⅰ卷共15小題,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答案請按要求填涂在答題卡上。1.某學生的歷史論文的段落中提到“春秋爭霸” “戰國兼并” “商鞅變法” “百家爭鳴”等歷史事件,那么他探究的論文題目最有可能是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B.統一國家的建立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民族關系的發展2.小明同學在查閱資料后,繪制了中國古代某項科技成果的部分工藝流程示意圖(如下)。與這項科技成果相關的人物是A.畢昇 B.蔡倫 C.華佗 D.蘇軾3.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代詩人皮日休在這首《汴河懷古》詩中A.肯定了大運河的歷史作用 B.分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C.指出了隋朝承上啟下特征 D.描述了隋朝洛陽城繁榮4.科舉制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若將科舉制比作一棵樹苗,有了光合作用,還需要人給它精心澆水和施肥。那么,以下皇帝澆水和施肥做得比較好的是A.隋文帝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B.隋煬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C.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D.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教材5.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統一王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奠定了重要基礎,該王朝的貢獻為A.修筑長城,開鑿靈渠 B.開元盛世,社會開放C.重文輕武,發展文教 D.管理西藏,巡檢臺灣6.南宋辛棄疾平生渴望成就英雄偉業: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詞人這類英雄主題源于A.成就功名的強烈愿望 B.渴望統一的家國情懷C.大一統的恢弘時代背景 D.市民階層的審美需要7.19世紀末發生了一場農民運動,“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任何國家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 “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場農民運動的口號是A.自強求富 B.民主科學 C.扶清滅洋 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8.同學們閱讀《毛澤東傳 (1893-1949)》時,用表格整理了他的主要革命活動。下列選項九年級歷史 第 1 頁 (共4 頁)可以補充進表格的是時間 主要革命經歷1921年 參加中共一大1927年 參加八七會議,領導秋收起義1938年 發表了《論持久戰》1945年A.指揮南昌起義 B.領導第四軍獨立團C.在中共七大上作報告 D.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9.《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指出這一事件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一歷史事件是A.五四運動爆發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國民革命興起 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10.如圖為油畫《1959————大慶石油會戰》,作者的主要意圖是A.展現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 B.強調人民公社的戰略地位C.表明民眾對志愿軍的支持 D.宣傳一五計劃的發展成就11.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大約到11世紀,遍布歐洲各地。自那時起,歐洲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這里。這種新的經濟組織形式是A.西歐莊園 B.自治城市 C.租地農場 D.手工工場12.右圖為中國郵電部于 1964年5月 1 日發行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紀念郵票。這一口號出自A. 《人權宣言》 B. 《共產黨宣言》C. 《獨立宣言》 D. 《權利法案》13.據統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紡織工,懷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紡織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諾貝爾是化學家,西門子是物理學家,愛迪生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的提名。這一變化說明A.發明者的出身決定研究成果 B.科技創新不再需要生產經驗C.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程度加深 D.科學理論比生產經驗更重要14.某同學以世界歷史發展的線索為抓手,對歷史人物進行了如下歸納。他還可以補充的歷史人物是華盛頓、章西女王、玻利瓦爾、圣馬丁、扎格魯爾……A.列夫·托爾斯泰 B.達爾文 C.羅斯福 D.甘地15.下表內容為 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這反映了蘇聯九年級歷史 第 2 頁 (共4 頁)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10.25% 6.45% 4.95%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經濟改革效果有限C.社會主義優越性顯著 D.政治局勢和諧穩定第Ⅱ卷 (非選擇題 共20分)第Ⅱ卷共2小題,每題10分。答案請按要求寫在答題紙上。16. (10分)制度創新與社會轉型對國家發展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見下圖(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名稱,并寫出該制度的意義。 (4分)材料二 辛亥革命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家族的、宗教的、種族的封建權威,摧毀了中國傳統的政治模式,確立了新的政治價值準則和觀念,即從“人治”逐漸轉向“法治”。——摘編自冉嫦《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探析》(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傳統的政治模式”是什么 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實現從“人治”逐漸轉向“法治”的。 (3分)材料三 1978年以來中國大事記(部分)時間 重要事件1978年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口、自負盈虧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1980年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4年 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 建立上海浦東新區1992年 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相繼開放重慶、昆明等一批內地城市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九年級歷史 第 3 頁 (共4 頁 )(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結合所學,再補充一例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事件并說明其影響。(3分)17.(10 分)反對戰爭,珍愛和平。和平與發展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維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爭導致了歐洲……四個王朝及其帝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滅亡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使九個新的國家建立起來:南斯拉夫、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了歐洲在全球的優勢地位的喪失。————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名稱。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這次大戰的影響。(4分)材料二 已經能夠感覺到的,發生在最強大的古老帝國主義列強身上的巨大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當1944年英國開始最后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時,它所加入的遠征軍是由美國人指揮的。盡管丘吉爾做了所有的努力,戰爭結束時,羅斯福依然繞過了他直接與斯大林進行談判,尤其是計劃要瓦解英帝國。——摘編自【英】J. M.羅伯茨《歐洲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發生在“帝國主義列強身上的巨大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3分)(3)從“沖突對抗威脅和平”和“合作共贏促進發展”中任選一個觀點,并從史實中任選兩項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邏輯清晰,表述規范)(3分)九年級歷史 第 4 頁 (共4 頁)2025年中考適應性測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 選擇題:1-5 ABACD 6-10BCCDA 11-15 ABCDB二、非選擇題:16.(1)名稱:郡縣制。 (2分,錯別字不給分)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分,答對任意一點即可)(2)政治模式: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或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1分)實現: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 (2分,答對任意兩點即可)(3)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1分)補充: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分)影響: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1分) (說明:其他事例及對應的影響只要符合題目要求也可得分)17.(1)名稱: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2分)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分,答對任意兩點即可)(2)表現:英國地位衰落,美國地位上升。 (1分)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國的力量;美國大發戰爭財兩次工業革命推動其經濟軍事實力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2分,答對任意兩點即可)(3) 示例1:觀點:沖突對抗威脅和平。史實:薩拉熱窩事件/德國突襲波蘭/杜魯門主義出臺。論證: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德軍突襲波蘭,波蘭的盟國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綜上所述,沖突對抗威脅和平。示例2:觀點:合作共贏促進發展。史實: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萬隆會議/歐洲共同體成立。論證: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歐洲共同體成立,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綜上所述,合作共贏促進發展。 (評分說明:本小問共 3 分,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例進行論述,且論述準確,得2分,有總結歸納,得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