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口口口■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一年級七校聯考(0512-0513)(歷史)(3)(8分)班級:」姓名:考場座位號: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者鉛筆填寫準考證號和姓名等,將條形碼正確粘貼到指定的條形碼粘貼區域。2.保特卡面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條形碼粘貼區3.考生不得填涂缺考。4,必須在題號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無效。正確墳涂■缺考標記口32(1)、(10分)一、客觀題(60分)1 CA]CB]CC]CD]6 CA]CB]CC]CD]11 CA]CB]CC]CD]16 CAJ CB]CCJ CD21 CA]CB]CC]CDI2 CA]CB]CC]CD]7 CA]CB]CC]CD]12 CAJ CB]CCJ CD]17 CA CB]CCJ CDJ22 CA]CB]CC]CD]3 CA]CB]CC]CD8 CA]CB]CC]CD]13 CAJ CB]CCJ CD18 CAJ CBCCD23 CAJ CB]CC]CD]4 CA]CB]CC]CD]9 CA]CB]CC]CD]14 CAJ CB]CC CD19 CAJ CB CCCD24 CA]CB]CC]CD]5 CA]CB]CC]CD]10 CA]CB]CC]CD]15 CAJ CB]CCJ CD20 CAJ CB CCJ CD25 CAJ CB]CC]CD]26 CA]CB]CC]CD]27 CA]CB]CC]CD]28 CAJ CB]CCJ CDJ29 CA]CB]CC]CD]30 CAJ CB]CC]CD]二、解答題40分)31(1)、(6分)(2)(10分)(2)(6分)口口口■■■第1面共1面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一年級七校聯考(0512-0513)(歷史)班級: 姓名: 考場: 座位號: (3)(8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者鉛筆填寫準考證號和姓名等,將條形碼正確粘貼到指定的條形碼粘貼區域。2.保持卡面整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3.考生不得填涂缺考。4.必須在題號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無效。 條形碼粘貼區一、客觀題(60分) 32(1)、(10分)1 ∞ ∞ ∞ m 2 ∞ ∞ ∞ m 3 ∞ ∞ ∞ m 4 ∞ ∞ ∞ m 6 ∞ ∞ ∞ m 7 ∞ ∞ ∞ m 8 ∞ ∞ ∞ m 9 ∞ ∞ ∞ m 1 1 ∞ ∞ ∞ m 1 2 ∞ ∞ ∞ m 1 3 ∞ ∞ ∞ m 1 4 ∞ ∞ ∞ m 1 6 ∞ ∞ ∞ m 1 7 ∞ ∞ ∞ m 1 8 ∞ ∞ ∞ m 1 9 ∞ ∞ ∞ m 2 1 ∞ ∞ ∞ m 22 ∞ ∞ ∞ m 2 3 ∞ ∞ ∞ m 24 ∞ ∞ ∞ m5 ∞ ∞ ∞ m 1 0 ∞ ∞ ∞ m 1 5 ∞ ∞ ∞ m 2 0 ∞ ∞ ∞ m 2 5 ∞ ∞ ∞ m2 6 ∞ ∞ ∞ m2 7 ∞ ∞ ∞ m2 8 ∞ ∞ ∞ m二、解答題(40分)31(1)、(6分)(2)(10分)(2)(6分)第 1 面 共 1 面第 1 面 共 1 面|東莞市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七校聯考試題高一歷史命題:虎門中學高一歷史備課組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 100 分,考試用時 75 分鐘。一、單選題(本題共 30 小題,每題 2 分,共 60 分)1.古代兩河流域北部的耶莫遺址,被考古學家譽為“世界古代最典型的公社”,當地已經種植小麥、大麥、豌豆、扁豆等旱作作物,馴養山羊、綿羊、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生活,并制作陶器,出現了陶像。據此可知( )A. 人類生產生活發生重大變革 B. 西亞地區已經進入文明時代C. 世界農耕文化呈現多元特征 D. 西亞地區已經初具國家雛形2.《摩奴法論》是印度教倫理規范的經典著作,大約成書于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2 世紀。其規定:“造物主創造了有用的動物之后委托吠舍來照管,而將整個人類置于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保護之下……婆羅門窮困時,可完全問心無愧地將其奴隸首陀羅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國王不應加以處罰”。該規定旨在( )A. 宣揚法律權威 B. 合理進行社會分工C. 沖擊種姓制度 D. 維護婆羅門的特權3.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現,因此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大大加快。以下史實能論證該觀點的是( )A. 亞歷山大東征將古代希臘文明帶到東方 B. 希臘的神話傳入西亞豐富了西亞神話內容C. 阿拉伯人將其創造的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 D. 羅馬商人于西漢時期到達洛陽與漢朝建立了直接聯系4.古羅馬帝國時期,土葬的成本要遠低于火葬。帝國初期流行土葬;公元 1 世紀后期,火葬達到鼎盛;從 3 世紀開始土葬又重新成為羅馬帝國中主要流行的葬式。這種葬俗的變化( )A. 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 B. 體現了入土為安的觀念C. 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 D. 是羅馬帝國擴張的結果5.在中世紀,歐洲大學整個課程設置只有文法、算學、幾何等幾門基礎學科。阿拉伯帝國文化傳入歐洲后,英國、德國等公立學校的學科設計均與阿拉伯專科大學有內在聯系。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高等學校的課程更是受阿拉伯大學影響加入了天文學、邏輯學、修辭學等課程。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傳播( )A. 推動了歐洲大學的發展 B. 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C. 開啟了文藝復興的歷程 D. 拉開了近代科學的序幕6.據統計,1774 年至 1852 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 470 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 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 摒棄閉關鎖國政策 B. 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 社會觀念出現變化 D. 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第 1 頁 共 7 頁7.新羅崛起,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不斷受挫,形成內憂外患的局勢。隨即日本向優秀鄰國唐朝學習先進制度,興起社會變革運動。該社會變革運動( )A. 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 B. 旨在打擊地方割據勢力C. 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 D. 樹立了幕府的絕對權威8.1069 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 )A. 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 穩定封建主從關系C. 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 加強朝廷經濟基礎9.有學者指出,當西班牙和葡萄牙 15 世紀末開辟新航路時,歐洲沿大西洋東岸的航線已經被他們熟悉,而當他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岸航行時,不過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國、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商人開辟的航線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新航路開辟( )A. 是古代文明與西歐擴張的共同結果 B. 源于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往和聯系C. 取決于西歐的航海技術和航線探索 D. 主要是因為亞洲商人對財富的追求10.他率船隊進入歐洲人所說的“大南海”后,歷經 100 多天的航行,一直沒有遭遇到狂風大浪,他的心情從來沒有這樣輕松過,他就給“大南海”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太平洋”。這位航海家最大的成就是( )A. 發現美洲大陸 B. 發現了好望角C. 到達印度西海岸 D. 其船隊完成環球航行11.在葡萄牙殖民統治下,中國澳門一度成為遠東地區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葡萄牙人利用澳門的地理位置,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往來,將大量的絲綢、瓷器等運往歐洲。同時,澳門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眾多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前來。澳門的變遷折射出( )A. 中國人口結構重大改變 B. 大帆船貿易航線的開辟C. 中國殖民化程度不斷加深 D. 全球貿易網的逐步形成12.1517 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埃及后,仍想維持其在轉口貿易中的優勢,同葡萄牙人在紅海、波斯灣和印度洋等幾個地區進行了長期戰爭。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的意圖是( )A. 阻撓葡萄牙開辟新航路 B. 建立并擴展海外殖民地C. 維護傳統的東西方商路 D. 構筑新的世界貿易格局13.15、16 世紀之后歐洲制作的世界地圖有著鮮明的發展軌跡:對海岸線精確測量,將陸地和海洋二分,各大陸的輪廓線日益清晰,同時還將陸地主權的專屬特性延伸到船只和航道。與世界地圖的這一“發展軌跡”密切相關的有( )①新航路開辟 ②早期殖民擴張 ③國際貿易發展 ④壟斷組織的出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 2 頁 共 7 頁14.“這場起于哥白尼、訖于牛頓的革命,打破了舊的天堂,使《圣經》上描述的上帝創造的東西,看來是屬于無稽之談。他們希望社會也能履行自然規律的法則,并且認為人居住在一個既可理解又可駕馭的世界里。這些認識對歐洲社會的世俗化作出重大的貢獻,為歐洲政治權力和這個時代許多新的智力爭論開道。”材料意在強調( )A. 18世紀理性化思維方式成熟 B. 科學革命對思想解放的作用C. 神學對抗科學中徹底瓦解 D. 王權加強源于近代科學興起15.16—17 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 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深入發展而取得的突破 B.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發現自然規律C.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 D.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日心說”是一種新的宇宙觀16.啟蒙運動時期,“中國熱”一度在歐洲流行,多位啟蒙思想家從儒家經書譯本中汲取思想因素。伏爾泰還根據中國歷史故事,編寫了劇本《中國孤兒》。這說明( )A. 儒家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B. 啟蒙思想家普遍推崇中國文化C. 中學西漸影響啟蒙運動 D. 中國的政治制度受到西方青睞17.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典范,它們對世界歷史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阻礙 B. 資本主義發展受阻C. 啟蒙思想的鼓舞 D. 資產階級隊伍壯大18.1803 年,在拿破侖授意下,神圣羅馬帝國通過《帝國代表重要決議》,將德意志教會的財產轉移到了德意志世俗君主手上。同時,撤銷了大批昔日的教會諸侯領地以及帝國直屬自由市。這說明,拿破侖戰爭( )A. 促進了歐洲各民族間的融合 B. 為德意志統一奠定基礎C. 推動了王權至上的重新確立 D. 重構了歐洲的政治文化19.1830 年后,英國煤炭的產量和消耗量增長迅速。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 內燃機的大量使用C. 石油化工迅速發展 D. 飛機制造業的興起20.閱讀下表,據此可知(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平均增長率(%)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1861—1873 年 (1851—1873) 5.0 (1870—1890) 3.83.3 2.11874—1890 年 1.7 5.2 2.1 3.5第 3 頁 共 7 頁1891—1900 1.6 3.5 2.6 4.8A.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 B. 英國成為當時工業發展最迅速國家C. 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受到觸動 D. 美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僅次于德國21.1868~1886 年間,英國政府內閣新人中只有 9 名是土地貴族,另有 15 名商人和專業人員。后者所代表的階層包括銀行家、商人、實業家和投資人,他們有的有爵位,有的沒有。他們喜歡莎士比亞,談論亞當·斯密,在實際權勢方面與土地貴族不相上下。由此可知,當時的英國( )A. 君主立憲制受到了新的社會階層沖擊 B. 土地貴族轉化為工業和商業資產階級C. 資產階級撼動了傳統貴族的政治優勢 D. 啟蒙思想家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提升22.1824 年歐文成立新和諧公社,進行共產主義勞動公社的試驗。這里有工廠、農場和學校,每個人都參加勞動,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權利,但 4 年后卻走向失敗。這說明空想社會主義( )A. 未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 B. 意識到理論與現實的脫節C. 使全世界無產階級開始聯合 D. 未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弊端23.16 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 18 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 )A. 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 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 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24.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指出,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實現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不管英國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馬克思意在說明( )A. 殖民主義者犯下的罪行 B. 客觀上傳播了先進技術和思想C. 資本主義侵略擴張本性 D. 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使命”25.霍布斯鮑姆在《帝國的年代:1875—1914》中寫道:“19 世紀 80 年代,歐洲不僅是支配和改變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核心,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材料旨在說明( )A. 資本主義生產時代曙光到來 B. 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建立C. 西方殖民改變世界發展走向 D. 歐洲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專制制度26.玻利瓦爾在 1799 年至 1806 年的歐洲之行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生活和心靈之旅。他寫到“波旁王朝時代的馬德里,雖然表面光鮮,但西班牙當時正深陷衰退泥潭,除了對權力的迷戀,沒什么可以傳授給美洲人的”。這反映出當時( )A. 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統治崩潰 B. 西班牙的專制王權進一步加強C. 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出現契機 D. 拉美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27.下表是西方學者對世界近代政治格局發展變化的分析,據此可知( )第 4 頁 共 7 頁經濟與科技重大事件 戰爭或劇變 新世界格局地理大發現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第一次工業革命 拿破侖戰爭(1803—1815) 維也納體系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經濟大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雅爾塔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 蘇聯解體(1991) 多極化趨勢加強A. 蘇聯解體標志著雅爾塔體系的結束 B. 戰爭是推動新世界格局變化的根源C. 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戰爭爆發 D. 經濟與科技革新推動國際格局演變28.1918 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世界和平綱領》,即“十四點原則”:(2)領海以外……必須保持公海航行的絕對自由(3)盡可能地消除一切經濟壁壘,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5)對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絕對公正的調整(14)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據此判斷,威爾遜的主要目的是( )A. 維護持久的世界和平 B. 謀取世界霸權C. 建立公正開放的貿易 D. 推進民族解放29.一戰期間,英國政府通過《國土保衛法》,賦予政府征用土地、管控企業、限制民眾遷徙等權力;法國將全國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置于國家管制之下;德國成立“戰時工業委員會”和“戰時原料管理處”,全面干預經濟。這些舉措反映出( )A.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建立 B. 戰爭推動政府職能發生變化C. 政府干預經濟逐漸成為常態 D. 西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同30.“他們坐在巴黎,決定著哪些國家將存在,哪些國家將不存在,它們的邊界應如何劃分,以及中東和世界其他地區將在戰勝國之間如何分配等”。這反映了當時( )A. 美國掌握世界霸權 B. 國際聯盟存在明顯不足C. 大國強權統治世界 D. 帝國主義陣營更加鞏固二、材料題:(本題共 2 小題,共 40 分。)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 分)材料一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在中世紀的西歐,假如你問一個人的身份,他會首先告訴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個地區的居民,比如第 5 頁 共 7 頁盧瓦爾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倫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或者德意志人。——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材料二從現代化角度上說,專制王權是民族國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會的起步點。……在這個階段上,國家統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紀的混亂狀況得以解除。民族國家的第二個階段,“民族”與王權發生對抗,最終推翻專制王權,法國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在這場民族危機之中,法蘭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奮起保衛革命,保衛民族,終于打退了外敵進攻。在這場斗爭中,法蘭西人民表現出高昂的民族熱情和愛國精神。——摘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中古西歐的社會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6 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法國人的“國家”觀發生的變化。(6 分)(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影響近代西歐民族國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8 分)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波斯帝國統治范圍從印度河到巴爾干,從多瑙河到尼羅河瀑布,帝國內部政治傳統、經濟狀況和宗教文化差異巨大。波斯國王為強化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種措施,例如修建驛道、重用近臣等等。但波斯境內亞美尼亞村莊和希臘人城市的歷史似乎表明,村莊和城市內部的事務,例如公民權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選擇,都由村莊或者城市自主決定。波斯帝國的統治好似一個矛盾集合體。——摘編自晏紹祥《波斯帝國的“專制”與“集權”》材料二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相距遙遠,對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如下表所示:模式名稱 代表型殖民地 具體內涵公司模式 印度 政府特許、殖民公司運作移民模式 北美 由探險家、民眾、公司和業主發起,得到政府支持國家模式 非洲 英國政府全程掌握對殖民地的爭奪、取得和治理——摘編自潘興明《英帝國政治治理評析》材料三新的組織和技術力量賦予歐洲帝國世界霸權,讓它們的勢力能滲透全球。歐洲的陸軍和海軍、武器和軍事組織、工業和交通通信手段——鐵路、蒸汽輪船、電報和電網——賦予了歐洲統治地位。挑戰擺在了各國人面前:要么接受和適應歐洲的方式,要么維持軟弱和落后的現狀。——摘編自【美】克里尚·庫馬爾《千年帝國史》(1)指出材料一中“矛盾集合體”的具體內涵,并結合所學概括波斯帝國統治措施的影響。(10 分)第 6 頁 共 7 頁(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英國的殖民地治理進行簡要評析。(10 分)第 7 頁 共 7 頁2024-2025 第二學期七校聯考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A C A C A D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A B A C B B A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A D B C C D B B C二、材料題31.(1)現象:中世紀西歐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基督教徒,國家、民族觀念淡薄。(2 分)原因: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它掩蓋了國家觀念和民族特性;封君封臣制度導致了國家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使得人們對于國家、民族的概念相對淡薄。(4 分)(2)變化:15 世紀,法國成為專制王權國家,王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18 世紀啟蒙思想家們批判君主專制,否認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法國大革命促進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增強,法國從專制王權國家轉變為近代民族民主國家。(6 分)(3)因素:王權國家的產生;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壯大;民族語言的形成和強化;民族戰爭的激勵;進步思想的傳播;民族意識的覺醒。(每點 2 分,答出四點得 8 分。)32.(1)內涵: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相結合。(4 分)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波斯帝國的統治:調動了地方積極性;整合了境內文化,推動了文化交流與融合;對后世帝國治理有一定影響。(每點 2 分,答出三點得 6 分)(2)分析:經過殖民擴張,英國獲得了世界殖民霸權,為統治幅員遼闊、文化各異的殖民地,英國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模式。(2 分)工業革命推動了技術進步,增加了英國的統治手段。(2 分)評價:對世界:密切了全球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對英國:鞏固了對殖民地的統治,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殖民地:給殖民地帶來深重災難,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現代化,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發展道路。(每個角度 2 分,答出三個角度得 6 分)第 1 頁 共 1 頁東莞市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校聯考試題高一歷史命題:虎門中學高一歷史備課組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單選題(本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1.古代兩河流域北部的耶莫遺址,被考古學家譽為“世界古代最典型的公社”,當地已經種植小麥、大麥、豌豆、扁豆等早作作物,馴養山羊、綿羊、狗等家畜,過若定居生活,并制作陶器,出現了陶像。據此可知()A,人類生產生活發生重大變革B,西亞地區己經進入文明時代C.世界農耕文化呈現多元特征D.西亞地區己經初具國家雛形2.《摩奴法論》是印度教倫理規范的經典著作,大約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其規定:“造物主創造了有用的動物之后委托吠舍來照管,而將整個人類置于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保護之下…婆羅門窮困時,可完全問心無愧地將其奴隸首陀羅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國王不應加以處罰”。該規定旨在()A.宣揚法律權威B.合理進行社會分工C.沖擊種姓制度D.維護婆羅門的特權3.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現,因此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大大加快。以下史實能論證該觀點的是()A·亞歷山大東征將古代希臘文明帶到東方B.希臘的神話傳入西亞豐富了西亞神話內容C.阿拉伯人將其創造的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D.羅馬商人于西漢時期到達洛陽與漢朝建立了直接聯系4.古羅馬帝國時期,土葬的成本要遠低于火葬。帝國初期流行土葬;公元1世紀后期,火葬達到鼎盛;從3世紀開始土葬又重新成為羅馬帝國中主要流行的葬式。這種葬俗的變化()A,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B,體現了入土為安的觀念C,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D.是羅馬帝國擴張的結果5.在中世紀,歐洲大學整個課程設置只有文法、算學、幾何等幾門基礎學科。阿拉伯帝國文化傳入歐洲后,英國德國等公立學校的學科設計均與阿拉伯專科大學有內在聯系。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高等學校的課程更是受阿拉伯大學影響加入了天文學、邏輯學、修辭學等課程。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傳播()A.推動了歐洲大學的發展B.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C.開啟了文藝復興的歷程D.拉開了近代科學的序幕6.據統計,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470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第1頁共6頁2024-2025第二學期七校聯考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23568910答案A0AADA題號1112131415617181920答案DCABACBBA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ABCDBB二、材料題31.(1)現象:中世紀西歐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基督教徒,國家、民族觀念淡薄。(2分)原因: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它掩蓋了國家觀念和民族特性:封君封臣制度導致了國家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使得人們對于國家、民族的概念相對淡薄。(4分)(2)變化:15世紀,法國成為專制王權國家,王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18世紀啟蒙思想家們批判君主專制,否認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法國大革命促進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增強,法國從專制王權國家轉變為近代民族民主國家。(6分)(3)因素:王權國家的產生: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壯大;民族語言的形成和強化:民族戰爭的激勵:進步思想的傳播:民族意識的覺醒。(每點2分,答出四點得8分。)32.(1)內涵: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相結合。(4分)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波斯帝國的統治:調動了地方積極性:整合了境內文化,推動了文化交流與融合:對后世帝國治理有一定影響。(每點2分,答出三點得6分)(2)分析:經過殖民擴張,英國獲得了世界殖民霸權,為統治幅員遼闊、文化各異的殖民地,英國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模式。(2分)工業革命推動了技術進步,增加了英國的統治手段。(2分)評價:對世界:密切了全球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對英國:鞏固了對殖民地的統治,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殖民地:給殖民地帶來深重災難,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現代化,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發展道路。(每個角度2分,答出三個角度得6分)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4-25學年七校聯考高一歷史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一年級七校聯考歷史_答題卡.docx 24-25學年七校聯考高一歷史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一年級七校聯考歷史_答題卡.pdf 24-25學年七校聯考高一歷史 高一歷史七校聯考答案.docx 24-25學年七校聯考高一歷史 高一歷史七校聯考答案.pdf 24-25學年七校聯考高一歷史 高一歷史七校聯考試題.docx 24-25學年七校聯考高一歷史 高一歷史七校聯考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