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滄州市5月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青銅農具的發展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2.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由此可見,張騫通西域()A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C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D擴展了漢朝的統治區域3.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詔曰:“天下百姓,口分永業田,頻有處分,不許買賣典貼(將田產抵押以償債務)。”如果執行不力,導致“貧人失業,豪富兼并,宜更申明處分,切令禁止。”據此可推知,當時()A.法律的執行比較嚴酷B.土地買賣是非法行為C政府的土地比較充裕D租庸調制出現了危機4.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0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5.鴉片戰爭后,越來越多的沿海城市和條約口岸成為中國金融、工商業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廣州、漢口、天津都發展成為相當規模和擁有一定財富的中心城市。據此可知,中國近代城市化()A.根源于小農經濟解體B具有半殖民地特征C.與西方發展路徑相同D起步晚但發展迅速6.1921年8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公開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的機關,并創辦了機關刊物《勞動周刊》。11月,黨中央要求各地黨組織“必須有直接管理的工會一個以上”。在黨的領導下,各地工人補習學校和產業工會組織相繼建立。這些活動()A.體現出黨對宣傳工作的重視B探索出領導革命的成功道路C推動了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D.為共產黨的壯大創造了條件7.1946年冬,北平爆發“抗議美軍暴行”運動。次年 1月,臺北市大中學生及部分公務員、工人共約萬余人召開“臺北市學生界抗議美軍暴行大會”。大會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臺灣青年愛國熱情并不低于外省各地同學”,高呼“美軍滾出中國!”等口號。這體現了()A.美國陰謀把臺灣省從中國分離B.學生成為愛國民主運動領導者C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將崩潰D.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共同愿望8.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生效,對應的單行法律《物權法》《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繼承法》《合同法》《擔保法》《民法總則》《民法通則》同時廢止。民法典將我們生活涉及的、所有跟民法有關的法律集合為一體。由此可知,民法典()A.全面保障了民眾的民事權益B將我國納入了大陸法體系C在法律體系中居于根本地位D.體現了保護私有財產的理念9.古印度的列國時代,北方強國摩揭陀王國難陀王朝的建立者摩訶帕德摩·難陀出身于首陀羅,在難陀王朝時期,佛教在摩揭陀王國廣泛傳播。這一現象,可以用來說明印度當時A.摩揭陀王國已經統一印度B種姓制度已經完全廢除C佛教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D.佛教徒的社會地位較高10成書于12-14世紀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國故事詩,故事主要以狐貍列那和代表貴族的狼伊桑格蘭的斗爭為線索,辛辣地嘲諷了專制的國王、貪婪的貴族、愚蠢的教士等。這部作品()A啟發了《天方夜譚》的創作B.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價值觀念C描繪了封建騎士的游俠精神D深受西歐基督教文化的影響11.明清兩代,傳染病流行,醫藥學家對傳染病的認識仍未超出漢代“傷寒論”的范圍,但他們深入研究傳染病等熱性病發病原因和醫療方法,創立了溫病學說,療效顯著。這表明0A.明清醫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B醫藥學家認識到傳染病本質C社會需求推動醫學理論發展D.醫藥學研究推動了人口增長12.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遵循“分散、隱蔽、靠山”的指導原則。很多三線企業坐落在交通不便、遠離原材料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地方。據此推知,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A.平衡地區經濟發展B.調整國家工業布局C完善經濟發展鏈條D.應對國際緊張局勢13鴉片戰爭后,兩江總督耆英說,“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更“欺壓良善,自命為能員”,“此實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認為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A.貧富不均B莠民作亂C民性懦弱D吏治敗壞在唐、宋的戶籍記載中都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唐代的主戶指土著戶,客戶指寄居戶;宋代主戶指擁有土地、交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主、客戶標準的變化反映了宋代()A.人口流動頻繁B.戶籍管理失控C社會控制強化D租佃關系發展15黑格爾指出:“阿拉伯人之獲知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這件事具有這樣的歷史意義:最初乃是通過這條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亞里士多德。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譯注和亞里士多德的章句的匯編,對西方各國,成了哲學的源泉。”由此可知,阿拉伯人()A融合了東西方文明精華B.引領了世界哲學的發展C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D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16.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安史之亂后,藩鎮“相望于內地”,“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喜則連衡(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從唐朝至元朝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規律和發展趨勢。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疆屯墾歷史由來已久。民國時期的新疆,面對“外有強鄰之虎視,內有外蒙之狼貪”,加之協餉斷絕,財政困難的局面,政府要求“各屬荒地招人承墾,安插民戶”,并積極招引內地人口墾荒實邊。還先后頒布《警察機關員警及眷屬生產大綱》、《新疆省五年軍墾計劃草案》,鼓勵軍、警人員屯墾,減輕政府負擔。據研究,到1944年10月,全疆水渠共增至1578道,灌溉農田遍布天山南北。耕地面積到1949年總計增加約6466078畝,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畝產和總產量都大幅提升。尤其盛世才主政時期,在蘇聯的指導下,制定新疆經濟發展計劃,采用新式機械,興辦了一批近代化農場。經濟發展使更多的商人、學生等來往于新疆與內地,在語言、技術、習俗、物質等方面產生深度交融與認同。-摘編自張艾云、羅利華《民國時期新疆屯墾與邊疆治理研究》材料二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履行特殊使命,這是黨中央治國安邦、強化邊疆治理的一項戰略安排,在新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70年來,兵團充分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摘自《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的賀信》(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國時期新疆屯墾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國時期新疆屯墾的背景及影響。(3)根據材料二,指出建國后促進新疆發展的重大舉措,并指出當下延續這一舉措的有利條件。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俄羅斯始終努力追趕西方,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無法阻擋來自亞洲的東方文化。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在俄羅斯占據的歐亞地緣空間發生碰撞,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歐亞文化。-摘編自李英玉《俄羅斯文化的歐亞屬性分析》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過中國移民赴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明,帶去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隋唐時期,中日主要通過互派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遺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內容則以制度文化層面為主,同時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詩歌等方面。-摘編自王曉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話》材料三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臨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群體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他們不能從臨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俄羅斯文化的特點并分析成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時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內容上的變化。(3)聯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點,談談你對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認識。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時性和共時性是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概念,借用到歷史領域,歷時性強調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演進,共時性強調的是在同一時間不同領域(或地域)的差異狀態。對于歷時性,我們以前強調過多,容易讓學生產生歷史是線性發展的錯覺。其實,歷史的不同領域(或地域)并非是齊頭并進的,這個領域(或地域)已經進入21世紀那個領域(或地域)還停留在19世紀,這就是共時性。歷時性思維和共時性思維并不矛盾,它們是互補的,學生掌握歷時性和共時性思維,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問題。材料二:某同學在復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歷史時,繪制了一幅世界格局發展的示意圖。(1)依據材料一,提煉關于歷史演進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關系的觀點。用世界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舉例論證“歷時性強調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演進,共時性強調的是在同一時間不同領域(或地域)的差異狀態。”(2)依據材料二的示意圖,結合所學說明世界格局發展的“歷時性”。答案1.C2.B3.D4.A5.B6.D7.D8.A9.C10.B11.C12.D13.D14.D15.C16.B17.答案:(1)唐朝: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宋朝:宋初實行改革,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監督地方行政,文臣執掌地方,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訓,多措并舉,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2)規律: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趨勢: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18.答案:(1)政府積極推動;水利設施增多;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產量提升;采用新式機械和近代化農場;促進經濟文化交流。(2)背景:外部面臨列強威脅;財政困難。影響:推動了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經濟狀況;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融合與認同。(3)舉措:組建生產建設兵團。有利條件: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科技進步;黨和國家對邊疆地區發展的高度重視;社會穩定。19.(1)特點:主動性;開放性;融匯東西方文化(融合歐亞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原因:地處歐亞大陸,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統治;統治階層的努力,重視對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繼承。(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過中國移民赴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明,隋唐時期中日互派使節來往。內容上:隋唐以前中國向日本傳播生產工具和技術,隋唐時期日本以學習中國制度文化為主。(3)認識:美洲大陸由于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了美洲文明的發展較為滯緩,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因此隔絕、封閉的文化必然導致衰敗或毀滅,文化在交流中進步,文明的交流也促進文明的多樣性發展。20觀點:歷史的演進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歷時性的解釋揭示了這段歷史的大致脈絡,共時性的解釋揭示了這段歷史的豐富性、復雜性。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全面客觀地認識這一段歷史。論證:“歷時性”是指人類社會的演進。從全球化的角度看,經歷了從分散走向整體、全球化不斷加強的過程。“共時性”是指同一時期不同領域或不同地域存在發展進程不平衡的情況。從全球化角度來看,在1500年前后,當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階段,美洲的主要文明還處于奴隸社會階段說明:歷時性強調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所發生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形成了以雅爾塔體系為框架的兩極格局,美蘇冷戰形成。20世紀60、70年代,歐共體建立、日本崛起、第三世界興起;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迅速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20世紀末,世界歷史出現了劇烈分化的局面,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一超多強局面逐步形成。總之,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主要是受各國的綜合國力變化影響。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