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商山早行》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唐詩宋詞選讀》第六專題是“詩國余暉中的晚唐詩”。該專題有6首詩,4首教學篇目,2首學生自學或老師選教篇目。本課要學的是教學篇。學習者分析學習過程中主要解決三大問題: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2、理解詩歌的情感思想;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學習中以誦讀為主,在多讀中逐漸推進學生的領悟能力;配以適當的賞析題,引導學生走上探討之路。學習目標確定1. 結合詩題、注解和背景知識,通讀全詩,熟讀成誦。2. 品味詩歌的意象,把握意境,體會情感。3. 體會詩人漂泊在外的羈旅愁思。學習重點難點1、把握詩歌主旨,體會作者情感。2、鑒賞溫庭筠高超的寫景狀物技巧。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教師活動1先展示漫畫(出示),邊展示邊解說,漫畫一分為二,前半部分為導入,后半部分為作者介紹,漫畫展示完畢,請學生回憶漫畫中的關鍵詞,最后教師展示總結出示。學生活動1回憶漫畫中的關鍵詞。活動意圖說明:通過漫畫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環節二:作者介紹教師活動2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1)有才。溫庭筠有一外號“溫八叉”。相傳他才思敏捷,下筆可謂神速。在考試時,押官韻作賦,叉八次手,十六句的八韻貼詩就寫完了。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的曹植,而像他這樣八叉手八韻成者再無第二人了。(2)不幸。雖很有才氣,但奇丑, 人稱“溫鐘馗”。 且是個不幸的詩人,屬于屢戰屢敗的考生,從四十歲到五十六歲一直考不了進士,真不知是上帝的公平還是不公平。(3)失敗原因。第一是曾卷入政治斗爭之中;第二是名聲不好,平時不修邊幅,隨隨便便,時常和歌妓們廝混在一起,要不然就和紈绔子弟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著酒意即興吹拉彈唱,他極富音樂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彈,根本用不著什么好琴名笛就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來。在民間,他的確是個大紅人,相當于現在有“超男”;第三,他太狂傲,是個狂人,有點目中無人,得罪了不少權貴,他瞧不起別人,別人也看不慣他;第四是考試作弊,他在考試中代人答卷,幫助他人作弊,并強行索取報酬,并且還大鬧過考場,這一惡劣行徑引起了一些公憤,成為他考學中的巨大障礙。總之,他是一個窮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學生活動2說說你對溫庭筠的了解結合預習內容補充筆記。活動意圖說明環節三:創作背景教師活動3唐宣宗大中末年,溫庭筠離開長安赴襄陽經過商山時所作,故鄉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陜西西安東南即“杜陵”住過,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學生活動3結合預習,說說本詩的創作背景。活動意圖說明:了解寫作背景,體悟情感。環節四: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活動4預習檢測學生活動41.讀準字音筠(yún) 鐸(duó) 槲(hú) 枳(zhǐ) 驛(yì) 鳧(fú)教師活動5播放錄音學生活動5學生自讀、齊讀環節五:梳理大意教師活動6從題目“商山早行”中,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哪個字最關鍵?題目中,“早”字最關鍵,詩中如何體現?教師活動6“商山”點明地點,“早”點明時間,“行”表明事件——游子收拾行裝,起身趕路。①直接表現:晨起動征鐸(清晨起床,車馬鈴聲叮叮當當,旅客套馬、駕車活動已暗含其中。)②間接表現:雞聲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 人跡板橋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枳花明驛墻(明反襯天暗,說明“早”)環節六: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教師活動7首聯: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客行悲故鄉”中的“悲”什么?“悲”換成“思”好不好,為什么?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古時旅客為保證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而本詩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區特征的景物。“雞聲茅店月”五個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聽見雞鳴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準備趕路等很多內容,都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出來。同樣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雞報曉,夜色朦朧時,詩人就起床出發,沒想到此時外面已經到處都是人跡,自己已經不算早行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怎么分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課堂訓練檢測:“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悲:出行的艱辛,思鄉的深切,生不逢時,仕途多舛,前途未卜。①悲故鄉即思鄉,但“悲”不能換成“思”。②詩人因思故鄉而悲,也悲生不逢時,仕途多舛,前途未卜,所以“悲”字所表現的情感超越了“思”。 ③“悲”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悲”故鄉點明了題旨。這句詩純用名詞組成, 選取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構成典型環境,這就是古典詩歌的“意象疊加”法。鮮明地描繪出一幅立體的荒山早行圖。因為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跡板橋霜”,說明有更早的人。不盡之意:旅途艱辛,羈旅愁思精講點撥:“意象疊加”法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七年級《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明”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檣,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作者通過想象寫成群的鳧雁在水中嬉戲,表現歡樂的氣氛,從而反襯旅居在外的游子思鄉之悲。將眼前的凄涼、蕭條、冷寂的異鄉圖和生機、熱鬧、溫馨的家鄉圖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樂寫哀。把夢境中的故鄉寫得越美好,越能反襯出羈旅在外的艱辛和思鄉的濃烈。環節七:小結教師活動: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著重強調一個“早”字、通篇抒發感情、處處緊扣一個“悲”字。板書設計早行思鄉——早行圖景——沿途圖景——昨夜夢鄉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基礎:背誦《商山早行》拓展:用自己的話描繪商山早行圖教學反思與改進講述漫畫導入,使學生充滿學習興趣;“意象疊加”這個知識點通過以前所學過的詩句進行輔助理解,降低了難度;古詩文閱讀仍然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