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2(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2(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
中考模擬卷02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D B B C A D A D D C B D B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山西陶寺遺址中,發現既有宏偉的宮殿群,也有矮小破舊的房屋;墓葬規模也有很大區別,隨葬品有的豐厚,有的則很少或幾乎沒有。這說明此時(D)
A.實現了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分工
B.確立了男子生產生活的主導地位
C.具備了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
D.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級階層分化
2.子午嶺直道,又稱“秦始皇道”,西起嘉峪關,東到海南島。它不僅使西域的商品能夠快速運到中國,同時也使中國的商品能夠快速運往西域。據此可知,秦子午嶺直道(A)
A.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貿易交流
B.打通了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
C.增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
D.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統一與鞏固
3.如圖是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母親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圖中孝文帝及其隨從的衣冠器物均有明顯的漢族風格。該風格能夠佐證魏晉時期(B)
A.經濟的發展 B.民族的交融 C.藝術的高超 D.軍力的強盛
4.以下是某同學搜集的一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圖。它能夠反映出中國古代(D)
A.監察力度不斷強化 B.行政效率不斷提高
C.地方機構逐步精簡 D.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5.19世紀中期以后,清政府大規模進行海軍建設。到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軍初步建成。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這表明當時中國(B)
A.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B.近代海防意識增強
C.阻止了民族危機的加劇 D.與世界市場聯系緊密
6.下面是1919年李大釗所作的詩,他用口語化的語言呈現詩歌內容,這得益于新文化運動(B)
《山中落雨》 忽然來了一陣煙雨,把四山團團圍住,只聽著樹里的風聲雨聲,卻看不清云里是山是樹?水從山上往下飛流,頓成了瀑布。這時候前山后山,不知有多少樵夫,迷了歸路?
A.提倡民主科學 B.倡導白話文 C.主張男女平等 D.抨擊舊道德
7.“會議批評了博古和李德等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錯誤的戰略戰術原則。這些錯誤表現為堡壘對堡壘,兵力分散,在戰略轉移與突圍行動上犯了逃跑主義錯誤……”。對這次會議評價最恰當的是(C)
A.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B.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C.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D.為奪取抗戰勝利準備了條件
8.西安事變爆發后,有人主張將蔣介石“交付人民審判”,但中共中央認為應爭取國民黨親英美派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為此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這表現出中國共產黨(A)
A.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偉大胸懷 B.消除了與國民黨的矛盾
C.準備同國民黨戰略決戰 D.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9.“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一戰,使“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一戰”(D)
A.推翻了軍閥,全國形式上完成了統一
B.是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轉折點
C.勝利后建立新中國
D.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10.人民日報評論指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從“憑票購買”到“買遍全球”,讓這個曾經“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溫飽都成問題”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述巨變說明了我國改革開放(A)
A.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B.是決定當代世界命運的關鍵一招
C.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
D.推動了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和進步
11.鄧小平曾說:“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D)
A.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目標而創造的方針
B.一國兩制的方針首先是針對香港問題提出
C.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
D.強調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
12.2024年五一期間前4天全國的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合計發送旅客量為11.2億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4.2%,日均發送旅客量為2.8億人次,較2019年同期日均人次增長32%。據此推斷(D)
民航運輸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方式    
B.2024年“五一”假期出行人數達到歷史新高
人們的消費觀念出現巨大變化       
D.交通運輸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13.拜占庭文明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沃土之上,其產生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這體現出拜占庭文明(C)
A.影響深遠 B.獨樹一幟 C.兼收并蓄 D.源遠流長
14.14世紀后,意大利逐漸流行用油畫裝飾居所,古代賢哲、貴族商人等各種人物走進了畫面,甚至宗教題材人物,也被描繪出了人的氣息和情感。這是因為歐洲出現了(B)
A.城市自治運動 B.文藝復興運動
C.新航路的開辟 D.思想啟蒙運動
15.下圖是小明同學根據上課內容制作的思維導圖。圖中①代表的是(D)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美國南北戰爭
16.目前,世界地區性組織數量已達4 100個。其中,無論是國際政府組織或者非政府組織,職能均呈現強化的勢頭,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深入到反恐、環保、人權、扶貧和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這一現象(B)
A.打破了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
B.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C.推動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瓦解
D.改變了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2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1 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圖2 莫高窟中唐時期壁畫《反彈琵琶樂舞圖》(摹本)
(1)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中圖1反映的民族政策,(2分)依據兩幅圖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點。(2分)
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2分)特點:民族友好往來;民族關系和睦;民族交融等(雙向交流、雙向學習、兼容并包、平等團結、和平交往等)。(2分)
材料二 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元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在元朝得到發展的原因。(4分)
原因:元朝完成了國家統一(天下為一);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幅員之廣)。(4分)
材料三 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漸趨穩定。……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等制度和設置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團結》
(3)根據材料三,列舉兩例清朝維護國家統一的史實。(2分)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2分)
史實: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在西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簽制度;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左宗棠收復新疆;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在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康熙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等。 (2分)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勢,使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強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等。(2分)
18.(12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湖南的貢獻功不可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湖南歷史事件簡表(部分)
時間 湖南
1840年以前 ·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標本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賈誼故居始建于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 ·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立岳麓書院 ·元朝設湖廣行省,管理湖南大部分地區
1840年—1949年 ·1842年,魏源編寫成《海國圖志》50卷 ·1852年,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部進攻長沙,陣亡于天心閣下 ·同治初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重新匯刊《船山遺書》,為金陵刻本 ·1897年,譚嗣同編寫成《仁學》   ·1905年,禹之謨創辦惟一學堂 ·1912年,吳作霖經都督譚延闿批準,在長沙河西銀盆嶺創建經華紗廠 ·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 ·1926年,湖南37個縣建立了農會組織,會員人數約有150萬 ·1939年9月—1944年8月,四次“長沙大會戰” ·1949年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在長沙起義,湖南長沙和平解放
(1)根據材料,指出古代湖南在農業和手工業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4分)
農業成就:玉蟾巖遺址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標本。(2分)手工業成就: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吳作霖創建經華紗廠、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的時代背景。(4分)
背景一: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和措施,掀起了發展實業的浪潮。(2分)背景二: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五四運動的推動;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等。(2分)
(3)根據材料中的有關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說明湖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4分)
1918年,毛澤東來到北京,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閱讀了共產主義書籍,回到長沙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并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在湖南培養了大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成為后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堅力量。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由此可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湖南人民起到了中堅力量的作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4分)
19.(14分)某歷史興趣小組圍繞“探尋世界聯系”開展了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其中。
【活動一 構建聯系——闡述世界市場形成】同學們搜集有關資料后,整理了如下信息。
  《南京條約》要求中國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并設派領事。 《馬關條約》部分條款規定:清政府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
(1)根據上述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與世界市場形成的關系。(6分)
關系: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區之間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通過商品輸出,火車、輪船等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占領市場,大肆掠奪資本,逐步控制世界市場;同時,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規定開放通商口岸,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繼續加大對殖民地的掠奪和擴張,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通過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通商口岸,并獲得開設工廠等資本輸出方式的特權,隨著帝國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將世界市場瓜分殆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評分說明:根據思維導圖中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三個歷史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答出一點史實并加以說明得2分,答出兩點得4分,答出三點得6分)
【活動二 梳理史實——見證中國融于世界】同學們記錄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事件。
·1980年,我國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1984年,我國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城市 ·1992年,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延伸到內地和邊境城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2)根據上述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對外開放的特點。(4分)
特點:由沿海到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由“引進來”到“走出去”;順應世界潮流,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等。(4分)
【活動三 關注現實——共建命運共同體】同學們關注現實,展開了討論。
同學甲: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學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嚴重破壞世界秩序。孤立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泛起,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經濟復蘇乏力,紛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促進本國經濟復蘇。
(3)根據活動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并聯系現實,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合理化的建議。(4分)
建議:中國應發揮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在國際關系中堅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改革開放和可持續發展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大國協調合作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分)
2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于開始了歐洲霸權的削弱……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兩次大戰戰后時期的另一個差別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這與1918年以后帝國權力的加強形成了鮮明對照。20年內,歐洲諸幅員遼闊的帝國幾乎全部消失。因此,戰后不久全球兩大著名的發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戰。
——摘編自《全球通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面對歐洲霸權地位的削弱,西歐國家積極應對,寫出兩例。(4分)
20世紀六十年代,歐共體的成立;1993年,歐盟成立。(4分)
(2)材料認為: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關系格局;世界大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請從中選取一個結論作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觀點:世界大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2分)
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領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走向崩潰。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非洲國家先后獲得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6分)
結論:兩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為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
中考模擬卷02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D B B C A D A D D C B D B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山西陶寺遺址中,發現既有宏偉的宮殿群,也有矮小破舊的房屋;墓葬規模也有很大區別,隨葬品有的豐厚,有的則很少或幾乎沒有。這說明此時(D)
A.實現了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分工
B.確立了男子生產生活的主導地位
C.具備了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
D.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級階層分化
2.子午嶺直道,又稱“秦始皇道”,西起嘉峪關,東到海南島。它不僅使西域的商品能夠快速運到中國,同時也使中國的商品能夠快速運往西域。據此可知,秦子午嶺直道(A)
A.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貿易交流
B.打通了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
C.增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
D.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統一與鞏固
3.如圖是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母親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圖中孝文帝及其隨從的衣冠器物均有明顯的漢族風格。該風格能夠佐證魏晉時期(B)
A.經濟的發展 B.民族的交融 C.藝術的高超 D.軍力的強盛
4.以下是某同學搜集的一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圖。它能夠反映出中國古代(D)
A.監察力度不斷強化 B.行政效率不斷提高
C.地方機構逐步精簡 D.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5.19世紀中期以后,清政府大規模進行海軍建設。到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軍初步建成。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這表明當時中國(B)
A.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B.近代海防意識增強
C.阻止了民族危機的加劇 D.與世界市場聯系緊密
6.下面是1919年李大釗所作的詩,他用口語化的語言呈現詩歌內容,這得益于新文化運動(B)
《山中落雨》 忽然來了一陣煙雨,把四山團團圍住,只聽著樹里的風聲雨聲,卻看不清云里是山是樹?水從山上往下飛流,頓成了瀑布。這時候前山后山,不知有多少樵夫,迷了歸路?
A.提倡民主科學 B.倡導白話文 C.主張男女平等 D.抨擊舊道德
7.“會議批評了博古和李德等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錯誤的戰略戰術原則。這些錯誤表現為堡壘對堡壘,兵力分散,在戰略轉移與突圍行動上犯了逃跑主義錯誤……”。對這次會議評價最恰當的是(C)
A.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B.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C.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D.為奪取抗戰勝利準備了條件
8.西安事變爆發后,有人主張將蔣介石“交付人民審判”,但中共中央認為應爭取國民黨親英美派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為此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這表現出中國共產黨(A)
A.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偉大胸懷 B.消除了與國民黨的矛盾
C.準備同國民黨戰略決戰 D.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9.“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一戰,使“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一戰”(D)
A.推翻了軍閥,全國形式上完成了統一
B.是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轉折點
C.勝利后建立新中國
D.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10.人民日報評論指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從“憑票購買”到“買遍全球”,讓這個曾經“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溫飽都成問題”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述巨變說明了我國改革開放(A)
A.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B.是決定當代世界命運的關鍵一招
C.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
D.推動了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和進步
11.鄧小平曾說:“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D)
A.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目標而創造的方針
B.一國兩制的方針首先是針對香港問題提出
C.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
D.強調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
12.2024年五一期間前4天全國的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合計發送旅客量為11.2億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4.2%,日均發送旅客量為2.8億人次,較2019年同期日均人次增長32%。據此推斷(D)
民航運輸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方式    
B.2024年“五一”假期出行人數達到歷史新高
人們的消費觀念出現巨大變化       
D.交通運輸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13.拜占庭文明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沃土之上,其產生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這體現出拜占庭文明(C)
A.影響深遠 B.獨樹一幟 C.兼收并蓄 D.源遠流長
14.14世紀后,意大利逐漸流行用油畫裝飾居所,古代賢哲、貴族商人等各種人物走進了畫面,甚至宗教題材人物,也被描繪出了人的氣息和情感。這是因為歐洲出現了(B)
A.城市自治運動 B.文藝復興運動
C.新航路的開辟 D.思想啟蒙運動
15.下圖是小明同學根據上課內容制作的思維導圖。圖中①代表的是(D)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美國南北戰爭
16.目前,世界地區性組織數量已達4 100個。其中,無論是國際政府組織或者非政府組織,職能均呈現強化的勢頭,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深入到反恐、環保、人權、扶貧和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這一現象(B)
A.打破了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
B.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C.推動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瓦解
D.改變了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2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1 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圖2 莫高窟中唐時期壁畫《反彈琵琶樂舞圖》(摹本)
(1)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中圖1反映的民族政策,(2分)依據兩幅圖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點。(2分)
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2分)特點:民族友好往來;民族關系和睦;民族交融等(雙向交流、雙向學習、兼容并包、平等團結、和平交往等)。(2分)
材料二 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元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在元朝得到發展的原因。(4分)
原因:元朝完成了國家統一(天下為一);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幅員之廣)。(4分)
材料三 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漸趨穩定。……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等制度和設置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團結》
(3)根據材料三,列舉兩例清朝維護國家統一的史實。(2分)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2分)
史實: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在西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簽制度;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左宗棠收復新疆;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在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康熙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等。 (2分)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勢,使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強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等。(2分)
18.(12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湖南的貢獻功不可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湖南歷史事件簡表(部分)
時間 湖南
1840年以前 ·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標本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賈誼故居始建于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 ·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立岳麓書院 ·元朝設湖廣行省,管理湖南大部分地區
1840年—1949年 ·1842年,魏源編寫成《海國圖志》50卷 ·1852年,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部進攻長沙,陣亡于天心閣下 ·同治初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重新匯刊《船山遺書》,為金陵刻本 ·1897年,譚嗣同編寫成《仁學》   ·1905年,禹之謨創辦惟一學堂 ·1912年,吳作霖經都督譚延闿批準,在長沙河西銀盆嶺創建經華紗廠 ·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 ·1926年,湖南37個縣建立了農會組織,會員人數約有150萬 ·1939年9月—1944年8月,四次“長沙大會戰” ·1949年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在長沙起義,湖南長沙和平解放
(1)根據材料,指出古代湖南在農業和手工業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4分)
農業成就:玉蟾巖遺址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標本。(2分)手工業成就: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吳作霖創建經華紗廠、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的時代背景。(4分)
背景一: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和措施,掀起了發展實業的浪潮。(2分)背景二: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五四運動的推動;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等。(2分)
(3)根據材料中的有關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說明湖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4分)
1918年,毛澤東來到北京,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閱讀了共產主義書籍,回到長沙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并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在湖南培養了大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成為后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堅力量。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由此可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湖南人民起到了中堅力量的作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4分)
19.(14分)某歷史興趣小組圍繞“探尋世界聯系”開展了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其中。
【活動一 構建聯系——闡述世界市場形成】同學們搜集有關資料后,整理了如下信息。
  《南京條約》要求中國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并設派領事。 《馬關條約》部分條款規定:清政府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
(1)根據上述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與世界市場形成的關系。(6分)
關系: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區之間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通過商品輸出,火車、輪船等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占領市場,大肆掠奪資本,逐步控制世界市場;同時,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規定開放通商口岸,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繼續加大對殖民地的掠奪和擴張,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通過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通商口岸,并獲得開設工廠等資本輸出方式的特權,隨著帝國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將世界市場瓜分殆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評分說明:根據思維導圖中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三個歷史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答出一點史實并加以說明得2分,答出兩點得4分,答出三點得6分)
【活動二 梳理史實——見證中國融于世界】同學們記錄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事件。
·1980年,我國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1984年,我國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城市 ·1992年,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延伸到內地和邊境城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2)根據上述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對外開放的特點。(4分)
特點:由沿海到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由“引進來”到“走出去”;順應世界潮流,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等。(4分)
【活動三 關注現實——共建命運共同體】同學們關注現實,展開了討論。
同學甲: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學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嚴重破壞世界秩序。孤立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泛起,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經濟復蘇乏力,紛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促進本國經濟復蘇。
(3)根據活動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并聯系現實,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合理化的建議。(4分)
建議:中國應發揮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在國際關系中堅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改革開放和可持續發展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大國協調合作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分)
2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于開始了歐洲霸權的削弱……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兩次大戰戰后時期的另一個差別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這與1918年以后帝國權力的加強形成了鮮明對照。20年內,歐洲諸幅員遼闊的帝國幾乎全部消失。因此,戰后不久全球兩大著名的發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戰。
——摘編自《全球通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面對歐洲霸權地位的削弱,西歐國家積極應對,寫出兩例。(4分)
20世紀六十年代,歐共體的成立;1993年,歐盟成立。(4分)
(2)材料認為: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關系格局;世界大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請從中選取一個結論作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觀點:世界大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2分)
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領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走向崩潰。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非洲國家先后獲得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6分)
結論:兩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為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聊城市| 德令哈市| 柘城县| 会宁县| 克拉玛依市| 怀集县| 罗甸县| 永安市| 顺平县| 略阳县| 大竹县| 秦皇岛市| 宽甸| 延庆县| 耒阳市| 四会市| 岳普湖县| 涟水县| 江口县| 亚东县| 通渭县| 尚义县| 久治县| 沙坪坝区| 云安县| 常德市| 穆棱市| 淳化县| 新泰市| 荆州市| 东海县| 鄂温| 许昌县| 密云县| 新密市| 钟山县| 天柱县| 定兴县| 马边|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