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中考模擬卷03(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C C D A D B C A D C B A B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小明運用下面四幅圖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是中國古代(A)A.耕作方式的進步 B.冶鐵技術的提高 C.鐵犁牛耕的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2.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南渡的人口九十萬,約占北方人口總數的八分之一。同時東晉、南朝所轄境內、其政府編戶齊民中,六分之一為北來僑民。這一現象(B)A.破壞了南方自然環境 B.促進了江南地區開發C.使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D.加大了南北經濟差距3.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傳統建筑和工程記載了民族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精神。都江堰、長城、大運河、故宮等古代大型建筑和工程(D)A.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瑰寶B.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思想的生動體現C.見證了中國水利工程發展的歷程D.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4.如下圖是中國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圖,宋代南方人才比重逐漸超過北方,形成這一轉折是因為當時(C)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圖A.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B.推行重農抑商政策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實行重文輕武政策5.有學者在評論明清時期的某部著作時說:“一百二十多幅圖畫,既說明技術,又描寫人物,詳細地描繪了農業、手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等各行各業的情景。”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C)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6.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推動著中華民族的覺醒,讀書人用詩詞表達著對國家的憂慮。下列選項中,反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是(D)A.鴉片販子毀中原,洋人入侵欲成災B.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C.烈火焚身跡難平,痛說英法罪孽深D.晚清庚子風云變,八國列強入京城7.中國近代是一個風起云涌、變革不斷的時期。下表所列事件表明(A)年份 1862年 1898年 1912年 1917年事件 京師同文館成立 “明定國是”詔書頒布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A.學習西方推進近代化探索 B.近代思想與社會不斷變遷C.近代中國實現經濟復興 D.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8.曾被周恩來贊許為“藝術總理”的音樂家周巍峙在20世紀30年代末創作了《國共合作進行曲》:“國民黨和共產黨,現在已站在一條線上,我們貢獻了全部力量,一齊走上了抗日的戰場……”其創作的背景是(D)A.國共開始第一次合作 B.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時代強音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9.民國初,“剪辮令”發布后,當時政府為了鼓勵人們剪辮子,甚至在面攤前立上告示:剪辮者獎肉面一碗。告示下則是一大堆減掉的發辮。這反映了當時 (B)A.民眾貧窮平時買不起肉面 B.民眾保守還未徹底接受新思想C.民眾留戀清政府不愿剪辮 D.政府手段過于軟弱只能討好民眾10.歷史遺跡和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以下可以作為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是(C)A.釋迦牟尼佛像 B.帕特農神廟遺址C.《漢謨拉比法典》 D.《天方夜譚》11.歐洲中世紀流行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既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王國,享有行政權、司法權等權力,國王不能干涉。這種組織是(A)A.西歐莊園 B.自治城市 C.租地農場 D.手工工場12.學完“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一歷史專題后,小明繪制了歷史圖軸來梳理知識脈絡。其中③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是(D)A.《共產黨宣言》發表 B.第一國際成立C.法國巴黎公社運動 D.十月革命的爆發13.《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以“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為標準,推選了100位名人,其中科學家占38位,人數遠多于政治家、軍事家和藝術家。據此推斷,作者進行人物取舍的理由是(C)A.科技領域成就最多 B.軍事和藝術作用不大C.科技是最重要的推動力 D.政治文明發展緩慢14.從1868到1892年,日本總共建成了5 600多個公司,平均每年設立225個公司;總投資達到2.89億日元,每個公司資本差不多1 100萬日元。這一結果的出現直接得益于(B)A.統一賦稅 B.“殖產興業” C.廢藩置縣 D.“文明開化”15.《全球通史》寫道:“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據此可知,新經濟政策(A)A.表現是允許私營經濟存在 B.核心是取消商品自由貿易C.特點是高度集中發展模式 D.使蘇聯變成了強大工業國16.當前全球筆記本電腦的95%都是由中國人研發和生產的,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外觀,都與國際品牌達到同一水平。從中國走出去的聯想、宏碁、華碩和神舟正逐步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的主角。這說明(B)A.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B.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C.經濟全球化只對發展中國家有利D.老牌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始終領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疆域治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下圖秦朝疆域圖元朝疆域圖(1330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和元朝面對遼闊的疆域,在地方管理體制的創新實踐。(4分)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朝:實行行省制。(4分)材料二 中國疆域的形成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發展道路十分漫長、曲折,可以分為形成、發展、奠定、變遷四個階段。——摘編自馬大正《中國疆域的形成與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疆域發展的“形成”階段對應中國歷史發展的具體時期。(2分)這一階段疆域最大的變化源自某行政機構的設置,請指出該機構名稱。(2分)漢朝(或秦漢時期)。(2分)機構:西域都護。(2分)材料三 政治上的連續性在疆域上表現為持續的穩定性。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許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不斷的接觸、混雜和融合,不斷出現的分裂和消亡,逐漸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體。中國古代文明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連續性以及多民族統一和聯合的趨勢及疆域范圍,也受到客觀條件,即地理環境的影響。——摘編自成崇德《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上)》(3)根據材料三,指出“政治上的連續性”在疆域上的表現是什么?(1分)在疆域確定過程中,影響其變化的客觀條件是什么?(1分)請你談談對中國疆域的發展變化的認識。(2分)表現:疆域的持續穩定性。(1分)客觀條件:地理環境。(1分)認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加強中央集權,重視對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重視維護國家統一和完整;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等。(答出一點即可,2分)18.(14分)“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閱讀 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時,黨員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時,黨員195人;1923年6月三大時,黨員432人。——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料匯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1921年到1923年中共黨員人數有何變化?(2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出席中共一大的湖南代表是誰?(2分)變化:共產黨的人數在不斷增加。(2分)代表:毛澤東、何叔衡。(2分)材料二 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2)概括材料二的觀點,(2分)并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實加以說明。(2分)觀點:要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符合中國的理論。(2分)說明:1927年,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建立井岡山根據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活動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材料三 目 錄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2課 抗美援朝 第3課 土地改革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第5課 三大改造 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9課 對外開放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15課 鋼鐵長城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20課 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附錄 中國近現代史大事年表(下)——摘自八下部編版歷史教材目錄(3)根據材料三,列舉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4分)綜上,分析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原因。(2分)偉大成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答出兩例即可,4分)原因: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19.(12分)九年級學生組織開展“民主與法制”的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活動一 資本主義民主起源】同學們整理了如下信息:(1)根據上述信息,任意寫出四個序號所代表的法律。(4分)①:《權利法案》,②:《獨立宣言》,③:1787年憲法,④:《人權宣言》,⑤:《法國民法典》(或《拿破侖法典》)。(答出任意四個即可,4分)【活動二 近代中國民主起步】同學們收集了如下資料: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總統頒布的命令須由內閣總理副署才能生效。……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根據上述信息,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總統行使職權進行規定的目的和原則,(2分)并說明該法律在制度設計上借鑒的法律文獻。(2分)目的:限制總統的權力。(1分)原則:分權制衡原則。(1分)法律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2分)【活動三 中國特色民主啟航】同學們摘錄了有關論述: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項民主改革勝利完成,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新生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日益鞏固。《共同綱領》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國家新形勢的需要。在此基礎之上,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摘編自劉蘭蘭《我國六十年憲法修改的反思與前瞻》(3)根據以上信息,指出新中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的歷史背景。(2分)綜合活動一、二、三,請你談談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2分)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項民主改革勝利完成,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新生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日益鞏固;《共同綱領》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國家新形勢的需要。(答出兩點即可,2分)認識:民主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言之有理即可,2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構成世界各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完整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終于形成。“戰爭與革命”“和平與發展”是20世紀的重要主題之一。——摘編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1)請說出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不可分整體的事件和為此作出貢獻的兩位人物。(4分)事件:新航路的開辟。(2分)人物: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任答兩位即可,2分)(2)關于20世紀人類歷史的重要主題,材料認為“戰爭與革命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和平與發展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從中選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示例一】觀點:戰爭與革命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2分)論述:戰爭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先后有30多個國家參戰,15億人口卷入其中;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也改變了戰后世界格局和人類的思想意識。革命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1919—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6分)由此可知,戰爭與革命貫穿于20世紀上半期。我們應當推動建立合理公正的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健康發展,增進人類福祉。(2分)【示例二】觀點:和平與發展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2分)論述:第一,和平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以維護世界和平及安全為主要宗旨,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冷戰結束后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歐美、日本、中國等推動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局面;第二,發展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二戰后,各國致力于恢復重建:歐洲和日本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采取恰當經濟政策,經濟迅速恢復并重新發展為經濟大國,中國致力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世貿組織成立,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組織,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6分)由此可知,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時代主題。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中考模擬卷03(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C C D A D B C A D C B A B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小明運用下面四幅圖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是中國古代(A)A.耕作方式的進步 B.冶鐵技術的提高 C.鐵犁牛耕的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2.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南渡的人口九十萬,約占北方人口總數的八分之一。同時東晉、南朝所轄境內、其政府編戶齊民中,六分之一為北來僑民。這一現象(B)A.破壞了南方自然環境 B.促進了江南地區開發C.使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D.加大了南北經濟差距3.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傳統建筑和工程記載了民族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精神。都江堰、長城、大運河、故宮等古代大型建筑和工程(D)A.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瑰寶B.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思想的生動體現C.見證了中國水利工程發展的歷程D.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4.如下圖是中國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圖,宋代南方人才比重逐漸超過北方,形成這一轉折是因為當時(C)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圖A.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B.推行重農抑商政策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實行重文輕武政策5.有學者在評論明清時期的某部著作時說:“一百二十多幅圖畫,既說明技術,又描寫人物,詳細地描繪了農業、手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等各行各業的情景。”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C)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6.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推動著中華民族的覺醒,讀書人用詩詞表達著對國家的憂慮。下列選項中,反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是(D)A.鴉片販子毀中原,洋人入侵欲成災B.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C.烈火焚身跡難平,痛說英法罪孽深D.晚清庚子風云變,八國列強入京城7.中國近代是一個風起云涌、變革不斷的時期。下表所列事件表明(A)年份 1862年 1898年 1912年 1917年事件 京師同文館成立 “明定國是”詔書頒布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A.學習西方推進近代化探索 B.近代思想與社會不斷變遷C.近代中國實現經濟復興 D.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8.曾被周恩來贊許為“藝術總理”的音樂家周巍峙在20世紀30年代末創作了《國共合作進行曲》:“國民黨和共產黨,現在已站在一條線上,我們貢獻了全部力量,一齊走上了抗日的戰場……”其創作的背景是(D)A.國共開始第一次合作 B.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時代強音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9.民國初,“剪辮令”發布后,當時政府為了鼓勵人們剪辮子,甚至在面攤前立上告示:剪辮者獎肉面一碗。告示下則是一大堆減掉的發辮。這反映了當時 (B)A.民眾貧窮平時買不起肉面 B.民眾保守還未徹底接受新思想C.民眾留戀清政府不愿剪辮 D.政府手段過于軟弱只能討好民眾10.歷史遺跡和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以下可以作為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是(C)A.釋迦牟尼佛像 B.帕特農神廟遺址C.《漢謨拉比法典》 D.《天方夜譚》11.歐洲中世紀流行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既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王國,享有行政權、司法權等權力,國王不能干涉。這種組織是(A)A.西歐莊園 B.自治城市 C.租地農場 D.手工工場12.學完“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一歷史專題后,小明繪制了歷史圖軸來梳理知識脈絡。其中③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是(D)A.《共產黨宣言》發表 B.第一國際成立C.法國巴黎公社運動 D.十月革命的爆發13.《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以“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為標準,推選了100位名人,其中科學家占38位,人數遠多于政治家、軍事家和藝術家。據此推斷,作者進行人物取舍的理由是(C)A.科技領域成就最多 B.軍事和藝術作用不大C.科技是最重要的推動力 D.政治文明發展緩慢14.從1868到1892年,日本總共建成了5 600多個公司,平均每年設立225個公司;總投資達到2.89億日元,每個公司資本差不多1 100萬日元。這一結果的出現直接得益于(B)A.統一賦稅 B.“殖產興業” C.廢藩置縣 D.“文明開化”15.《全球通史》寫道:“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據此可知,新經濟政策(A)A.表現是允許私營經濟存在 B.核心是取消商品自由貿易C.特點是高度集中發展模式 D.使蘇聯變成了強大工業國16.當前全球筆記本電腦的95%都是由中國人研發和生產的,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外觀,都與國際品牌達到同一水平。從中國走出去的聯想、宏碁、華碩和神舟正逐步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的主角。這說明(B)A.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B.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C.經濟全球化只對發展中國家有利D.老牌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始終領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疆域治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下圖秦朝疆域圖元朝疆域圖(1330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和元朝面對遼闊的疆域,在地方管理體制的創新實踐。(4分)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朝:實行行省制。(4分)材料二 中國疆域的形成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發展道路十分漫長、曲折,可以分為形成、發展、奠定、變遷四個階段。——摘編自馬大正《中國疆域的形成與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疆域發展的“形成”階段對應中國歷史發展的具體時期。(2分)這一階段疆域最大的變化源自某行政機構的設置,請指出該機構名稱。(2分)漢朝(或秦漢時期)。(2分)機構:西域都護。(2分)材料三 政治上的連續性在疆域上表現為持續的穩定性。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許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不斷的接觸、混雜和融合,不斷出現的分裂和消亡,逐漸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體。中國古代文明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連續性以及多民族統一和聯合的趨勢及疆域范圍,也受到客觀條件,即地理環境的影響。——摘編自成崇德《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上)》(3)根據材料三,指出“政治上的連續性”在疆域上的表現是什么?(1分)在疆域確定過程中,影響其變化的客觀條件是什么?(1分)請你談談對中國疆域的發展變化的認識。(2分)表現:疆域的持續穩定性。(1分)客觀條件:地理環境。(1分)認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加強中央集權,重視對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重視維護國家統一和完整;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等。(答出一點即可,2分)18.(14分)“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閱讀 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時,黨員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時,黨員195人;1923年6月三大時,黨員432人。——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料匯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1921年到1923年中共黨員人數有何變化?(2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出席中共一大的湖南代表是誰?(2分)變化:共產黨的人數在不斷增加。(2分)代表:毛澤東、何叔衡。(2分)材料二 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2)概括材料二的觀點,(2分)并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實加以說明。(2分)觀點:要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符合中國的理論。(2分)說明:1927年,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建立井岡山根據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活動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材料三 目 錄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2課 抗美援朝 第3課 土地改革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第5課 三大改造 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9課 對外開放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15課 鋼鐵長城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20課 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附錄 中國近現代史大事年表(下)——摘自八下部編版歷史教材目錄(3)根據材料三,列舉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4分)綜上,分析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原因。(2分)偉大成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答出兩例即可,4分)原因: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19.(12分)九年級學生組織開展“民主與法制”的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活動一 資本主義民主起源】同學們整理了如下信息:(1)根據上述信息,任意寫出四個序號所代表的法律。(4分)①:《權利法案》,②:《獨立宣言》,③:1787年憲法,④:《人權宣言》,⑤:《法國民法典》(或《拿破侖法典》)。(答出任意四個即可,4分)【活動二 近代中國民主起步】同學們收集了如下資料: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總統頒布的命令須由內閣總理副署才能生效。……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可決彈劾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根據上述信息,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總統行使職權進行規定的目的和原則,(2分)并說明該法律在制度設計上借鑒的法律文獻。(2分)目的:限制總統的權力。(1分)原則:分權制衡原則。(1分)法律文獻:1787年美國憲法。(2分)【活動三 中國特色民主啟航】同學們摘錄了有關論述: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項民主改革勝利完成,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新生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日益鞏固。《共同綱領》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國家新形勢的需要。在此基礎之上,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摘編自劉蘭蘭《我國六十年憲法修改的反思與前瞻》(3)根據以上信息,指出新中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的歷史背景。(2分)綜合活動一、二、三,請你談談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2分)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項民主改革勝利完成,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新生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日益鞏固;《共同綱領》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國家新形勢的需要。(答出兩點即可,2分)認識:民主法制建設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言之有理即可,2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構成世界各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完整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終于形成。“戰爭與革命”“和平與發展”是20世紀的重要主題之一。——摘編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1)請說出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不可分整體的事件和為此作出貢獻的兩位人物。(4分)事件:新航路的開辟。(2分)人物: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任答兩位即可,2分)(2)關于20世紀人類歷史的重要主題,材料認為“戰爭與革命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和平與發展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從中選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示例一】觀點:戰爭與革命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2分)論述:戰爭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先后有30多個國家參戰,15億人口卷入其中;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也改變了戰后世界格局和人類的思想意識。革命是20世紀上半期的重要主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1919—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6分)由此可知,戰爭與革命貫穿于20世紀上半期。我們應當推動建立合理公正的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健康發展,增進人類福祉。(2分)【示例二】觀點:和平與發展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2分)論述:第一,和平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以維護世界和平及安全為主要宗旨,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冷戰結束后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歐美、日本、中國等推動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局面;第二,發展是20世紀下半期的重要主題。二戰后,各國致力于恢復重建:歐洲和日本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采取恰當經濟政策,經濟迅速恢復并重新發展為經濟大國,中國致力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世貿組織成立,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組織,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6分)由此可知,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時代主題。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3(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3(解答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