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中考模擬卷01(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D C D C D A D A D B B C 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同學暑假期間隨父母導航到下圖地點參觀。下列早期人類中,他可以深入了解的是(B)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2.絲綢之路開通后,漢朝的絲綢、漆器等貨物,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傳入中原。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交流特點是(A)A.東西方文明雙向交流 B.東方文明優于西方文明C.和平交往與沖突并存 D.中國單方面輸出文明3.某班學習小組查閱了有關“王位世襲制”“分封制”“郡縣制”“科舉制”的一些歷史資料進行主題探究,他們探究的主題是(B)A.中華文明的起源 B.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C.國家建立與社會變革 D.中國古代的治國思想4.上面示意圖反映的是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統治者(D)A.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B.重視“四書”“五經”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D.大量增加科舉取士名額5.英國學者馬士說:由于中國人民進行了激烈的禁煙運動,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馬士的觀點表明他(C)A.已認識到鴉片戰爭發生的真正原因B.譴責了英國發動戰爭的罪行C.為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作辯護D.充分肯定了中國禁煙運動的正義性6.甲午戰爭前,外資在華設廠192家,投資總額近2 000萬元;甲午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 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 215.3萬元。與這一變化的出現直接相關的不平等條約是(D)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7.“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并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攜手合作,幫助國民黨完成改組,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材料中“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標志是(C)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三大的召開C.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D.黃埔軍校的建立8.對以下示意圖反映主題概括最準確的是(D)A.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B.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和鞏固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 D.中國共產黨日益走向成熟9.“抗戰期間,中國以傷亡3 500多萬人的代價,殲滅了日寇150余萬,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中國戰場還牽制了日軍近80%的兵力,對日寇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軍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進行了十四年奮戰。”這段材料旨在強調(A)A.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B.抗戰期間,中國傷亡人數極其巨大C.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中國軍民團結一致,日軍不堪一擊10.近代中國有中醫、西醫之分,中醫又分為儒醫與郎中;西醫又分為教會醫生與學醫的歸國留學生,不同群體看病有了多樣選擇。這種現象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D)A.管理混亂、雜亂無章 B.醫學領先、文化繁榮C.社會動蕩、經濟凋敝 D.新舊并呈、多元發展11.下列兩圖反映了我國某時期農村各階級人口及土地占有情況的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運動C.一五計劃 D.人民公社化運動12.2023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43批護航編隊南寧艦、微山湖艦歷時4天多,從蘇丹港安全撤離940名中國公民、231名外籍人員至沙特吉達港。除了此次護航行動外,海軍還多次出色完成亞丁灣護航任務。這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積極(D)更新武器裝備 B.維護民族團結C.改革組織架構 D.維護世界和平13.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位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古代埃及的太陽歷將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這說明(B)A.古代亞非地區經常洪水泛濫 B.文明的形成與環境存在聯系C.古希臘文明來源于亞非文明 D.古代西亞和埃及的文明同源14.有學者說:“有了《十二銅表法》這部成文法典,他們就可以不再依靠貴族的記憶力,這是共和國平民的勝利。”該學者肯定了《十二銅表法》(B)A.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B.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C.利于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含有專制色彩D.保護私有財產,實現了平民與貴族的平等15.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下列人物中為無產階級的斗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的是(C)A.但丁 B.伏爾泰 C.馬克思 D.達爾文16.英國史學家安德魯·瑪爾在《BBC世界史》中寫道:當歐洲人慶賀全球普遍接受了從歐洲發明出來的政治模式時,他們卻開始試圖消除民族國家,消除了這個充滿不同國旗、國界、憲法和總統的世界面貌。歐洲試圖“消除民族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表現是(D)A.歐共體 B.世界貿易組織 C.聯合國 D.歐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新時代,我們更加需要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長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代 史料內容 摘自文獻戰國 “趙武靈王變俗,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史記》秦朝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史記》秦朝 (秦)長城的修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給人民帶來極大痛苦,但是對保護北部邊疆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也起了積極作用。 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朝修筑長城的條件和歷史作用。(4分)條件:秦朝富有經濟條件;秦統一六國可以調動大量人力;秦始皇富有謀略等。(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歷史作用:抵御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保障了邊疆地區的和平;有利于長城沿線經濟發展。(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材料二 《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中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有關國歌的發展歷程:歷史時期 主要資料 文獻來源近代后期 《義勇軍進行曲》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電影《風云兒女》 的主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義勇軍進行曲》以鏗鏘有力的詞句伴著雄壯激昂的旋律,唱出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強烈心聲,激勵著中華兒女挺起脊梁、眾志成城,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鋼鐵長城 均摘自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草案)》的說明——2017年6月22 日在第十二屆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1949年9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17年6月 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近代時期“長城”蘊含的價值。(2分)簡述《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的時代背景。(2分)價值: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2分)背景:解放戰爭勝利在望,新中國即將成立,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2分)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甘肅考察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3)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長城的保護和研究價值。(2分)請你就如何進行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2分)價值:有利于凝聚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加強民族團結,推動中國夢實現。(2分)建議:加強對長城的保護和修復;建立長城保護區;建立專職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保護隊伍;開發創新的旅游產品,適度發展旅游業;加強對長城文化的宣傳與推廣等。(2分)18.(12分)湖南人杰地靈,在這片炙熱的土地上,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時期 群體 代表人物 備注1840年前后 鴉片戰爭前后經世派人才 名臣陶澍、賀長齡等,著名思想家魏源等 魏源等眾多湖南人才,其先輩是從江西等外省移民到湖南的19世紀 50—60年代 咸豐年間的湘軍集團 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 曾國藩特別重視從同鄉中選拔人才,湘鄉因此涌現出大批晚清人才。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陳天華、楊昌濟等都就讀于岳麓書院19世紀末 戊戌時代的維新志士群體 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皮錫瑞等 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為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20世紀 前十余年間 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志士群體 黃興、宋教仁、陳天華、蔡鍔等 蔡鍔、楊樹達等是時務學堂的學生;1904年湖南留日學生占全國留日學生的11%五四運動 以后 新民主主義革命家群體 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彭德懷、胡耀邦等 1920年赴法國湖南學生占全國留法學生的22%,排全國第二位。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湖南籍有4人(毛澤東、何叔衡、李達、周佛海)(1)根據材料,指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人物的湘軍集團崛起的原因和影響。(4分)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內外交困;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對清朝的統治構成嚴重挑戰,清政府無力應對。(2分)影響:湘軍集團崛起為后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留下隱患;湘軍創辦文化教育事業,創辦書局等,為湖南人才涌現奠定了基礎。(言之成理即可,2分)(2)根據材料中譚嗣同等維新志士群體和黃興、宋教仁等辛亥革命志士群體參與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說明資產階級不能挽救中國的表現。(4分)表現: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譚嗣同參與的戊戌變法被清朝頑固派鎮壓;黃興參與的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4分)(3)結合材料分析毛澤東、劉少奇等新民主主義革命家群體的思想變化,(2分)概括近代湖南人才輩出的原因。(2分)思想變化: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充分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通過武裝斗爭推翻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在中國的統治。(2分)原因:湖南士人獨特的氣質和精神;外來移民與本土、少數民族融合的影響;湖南教育事業的發展;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互相幫帶、互相提攜的傳統等。(2分)19.(14分)九年級某班學生開展了“科技發展”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活動一 再現古代科技輝煌】同學們查閱部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和七年級下冊),整理了如下信息:造紙術 __________ __________造紙工藝流程圖 司南(模型) 泥活字版(模型)(1)請你根據上述信息補充司南(模型)和泥活字版(模型)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稱。(4分)科技成就:指南針、活字印刷術。(4分)【活動二 探究近代科技變革】同學們了解世界兩次工業革命的狀況,做了如下記錄:主題一 主題二資料一 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后來,化工、冶金、采礦等許多生產部門都開始使用蒸汽機 資料二 到19世紀70年代,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他還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2)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主題一和主題二代表的時代名稱,(2分)概述近代科技變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4分)時代名稱: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2分)影響:拓寬了人們的活動范圍;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地便利。(4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活動三 見證現代中國科技】同學們還搜集了中國最新的科技成就,以增強自信心。科技創新成果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科技創新走在世界前列。“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國產民用大飛機C919、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3)請你根據以上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中國科技創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2分)綜合活動一、二、三談談你對“科技創新”的認識。(2分)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的政策方針的指引;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借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增加對科研的財政投入;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科研人員的開拓創新、堅持不懈、努力鉆研等。(2分,答出一條,言之有理即可)認識: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影響力;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全面進步;青少年要培養創新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分,答出一條,言之有理即可)2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殖民體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國際的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其次,隨著世界政治舞臺上民族獨立國家數量的增多,左右世界政治事務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第三,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改變了東西方與世界各國聯系的形式和重心,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喪失,宗主國與其原殖民地的關系也由直接的政治、軍事控制與被控制逐步變為相對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與聯系,世界一體化進程也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最先走上殖民道路和后來居上自詡為“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國家。(4分)最先:葡萄牙和西班牙。(2分)后來居上:英國。(2分)(2)關于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材料進行了總結。請從中選取一種影響作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示例】觀點:殖民體系的瓦解極大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2分)論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殖民體系逐漸走向崩潰。亞非拉地區的國家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大批國家紛紛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獨立后的各民族國家為謀求經濟發展和防止新的殖民主義,開拓了新的發展道路。1955年第一屆萬隆會議召開,20世紀60年代,不結盟運動興起,這些活動表明廣大亞非拉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深刻地影響了國際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的多極化趨勢。(8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中考模擬卷01(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D C D C D A D A D B B C 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同學暑假期間隨父母導航到下圖地點參觀。下列早期人類中,他可以深入了解的是(B)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2.絲綢之路開通后,漢朝的絲綢、漆器等貨物,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傳入中原。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交流特點是(A)A.東西方文明雙向交流 B.東方文明優于西方文明C.和平交往與沖突并存 D.中國單方面輸出文明3.某班學習小組查閱了有關“王位世襲制”“分封制”“郡縣制”“科舉制”的一些歷史資料進行主題探究,他們探究的主題是(B)A.中華文明的起源 B.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C.國家建立與社會變革 D.中國古代的治國思想4.上面示意圖反映的是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統治者(D)A.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B.重視“四書”“五經”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D.大量增加科舉取士名額5.英國學者馬士說:由于中國人民進行了激烈的禁煙運動,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馬士的觀點表明他(C)A.已認識到鴉片戰爭發生的真正原因B.譴責了英國發動戰爭的罪行C.為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作辯護D.充分肯定了中國禁煙運動的正義性6.甲午戰爭前,外資在華設廠192家,投資總額近2 000萬元;甲午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 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 215.3萬元。與這一變化的出現直接相關的不平等條約是(D)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7.“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并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攜手合作,幫助國民黨完成改組,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材料中“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標志是(C)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三大的召開C.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D.黃埔軍校的建立8.對以下示意圖反映主題概括最準確的是(D)A.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B.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和鞏固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 D.中國共產黨日益走向成熟9.“抗戰期間,中國以傷亡3 500多萬人的代價,殲滅了日寇150余萬,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中國戰場還牽制了日軍近80%的兵力,對日寇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軍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進行了十四年奮戰。”這段材料旨在強調(A)A.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B.抗戰期間,中國傷亡人數極其巨大C.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中國軍民團結一致,日軍不堪一擊10.近代中國有中醫、西醫之分,中醫又分為儒醫與郎中;西醫又分為教會醫生與學醫的歸國留學生,不同群體看病有了多樣選擇。這種現象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D)A.管理混亂、雜亂無章 B.醫學領先、文化繁榮C.社會動蕩、經濟凋敝 D.新舊并呈、多元發展11.下列兩圖反映了我國某時期農村各階級人口及土地占有情況的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運動C.一五計劃 D.人民公社化運動12.2023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43批護航編隊南寧艦、微山湖艦歷時4天多,從蘇丹港安全撤離940名中國公民、231名外籍人員至沙特吉達港。除了此次護航行動外,海軍還多次出色完成亞丁灣護航任務。這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積極(D)更新武器裝備 B.維護民族團結C.改革組織架構 D.維護世界和平13.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位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古代埃及的太陽歷將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這說明(B)A.古代亞非地區經常洪水泛濫 B.文明的形成與環境存在聯系C.古希臘文明來源于亞非文明 D.古代西亞和埃及的文明同源14.有學者說:“有了《十二銅表法》這部成文法典,他們就可以不再依靠貴族的記憶力,這是共和國平民的勝利。”該學者肯定了《十二銅表法》(B)A.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B.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C.利于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含有專制色彩D.保護私有財產,實現了平民與貴族的平等15.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下列人物中為無產階級的斗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的是(C)A.但丁 B.伏爾泰 C.馬克思 D.達爾文16.英國史學家安德魯·瑪爾在《BBC世界史》中寫道:當歐洲人慶賀全球普遍接受了從歐洲發明出來的政治模式時,他們卻開始試圖消除民族國家,消除了這個充滿不同國旗、國界、憲法和總統的世界面貌。歐洲試圖“消除民族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表現是(D)A.歐共體 B.世界貿易組織 C.聯合國 D.歐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新時代,我們更加需要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長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代 史料內容 摘自文獻戰國 “趙武靈王變俗,穿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史記》秦朝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史記》秦朝 (秦)長城的修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給人民帶來極大痛苦,但是對保護北部邊疆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也起了積極作用。 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朝修筑長城的條件和歷史作用。(4分)條件:秦朝富有經濟條件;秦統一六國可以調動大量人力;秦始皇富有謀略等。(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歷史作用:抵御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保障了邊疆地區的和平;有利于長城沿線經濟發展。(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材料二 《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中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有關國歌的發展歷程:歷史時期 主要資料 文獻來源近代后期 《義勇軍進行曲》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電影《風云兒女》 的主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義勇軍進行曲》以鏗鏘有力的詞句伴著雄壯激昂的旋律,唱出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強烈心聲,激勵著中華兒女挺起脊梁、眾志成城,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鋼鐵長城 均摘自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草案)》的說明——2017年6月22 日在第十二屆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1949年9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17年6月 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近代時期“長城”蘊含的價值。(2分)簡述《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的時代背景。(2分)價值: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2分)背景:解放戰爭勝利在望,新中國即將成立,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2分)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甘肅考察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3)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長城的保護和研究價值。(2分)請你就如何進行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2分)價值:有利于凝聚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加強民族團結,推動中國夢實現。(2分)建議:加強對長城的保護和修復;建立長城保護區;建立專職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保護隊伍;開發創新的旅游產品,適度發展旅游業;加強對長城文化的宣傳與推廣等。(2分)18.(12分)湖南人杰地靈,在這片炙熱的土地上,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時期 群體 代表人物 備注1840年前后 鴉片戰爭前后經世派人才 名臣陶澍、賀長齡等,著名思想家魏源等 魏源等眾多湖南人才,其先輩是從江西等外省移民到湖南的19世紀 50—60年代 咸豐年間的湘軍集團 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 曾國藩特別重視從同鄉中選拔人才,湘鄉因此涌現出大批晚清人才。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陳天華、楊昌濟等都就讀于岳麓書院19世紀末 戊戌時代的維新志士群體 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皮錫瑞等 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為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20世紀 前十余年間 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志士群體 黃興、宋教仁、陳天華、蔡鍔等 蔡鍔、楊樹達等是時務學堂的學生;1904年湖南留日學生占全國留日學生的11%五四運動 以后 新民主主義革命家群體 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彭德懷、胡耀邦等 1920年赴法國湖南學生占全國留法學生的22%,排全國第二位。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湖南籍有4人(毛澤東、何叔衡、李達、周佛海)(1)根據材料,指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人物的湘軍集團崛起的原因和影響。(4分)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內外交困;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對清朝的統治構成嚴重挑戰,清政府無力應對。(2分)影響:湘軍集團崛起為后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留下隱患;湘軍創辦文化教育事業,創辦書局等,為湖南人才涌現奠定了基礎。(言之成理即可,2分)(2)根據材料中譚嗣同等維新志士群體和黃興、宋教仁等辛亥革命志士群體參與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說明資產階級不能挽救中國的表現。(4分)表現: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譚嗣同參與的戊戌變法被清朝頑固派鎮壓;黃興參與的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4分)(3)結合材料分析毛澤東、劉少奇等新民主主義革命家群體的思想變化,(2分)概括近代湖南人才輩出的原因。(2分)思想變化: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充分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通過武裝斗爭推翻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在中國的統治。(2分)原因:湖南士人獨特的氣質和精神;外來移民與本土、少數民族融合的影響;湖南教育事業的發展;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互相幫帶、互相提攜的傳統等。(2分)19.(14分)九年級某班學生開展了“科技發展”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活動一 再現古代科技輝煌】同學們查閱部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和七年級下冊),整理了如下信息:造紙術 __________ __________造紙工藝流程圖 司南(模型) 泥活字版(模型)(1)請你根據上述信息補充司南(模型)和泥活字版(模型)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稱。(4分)科技成就:指南針、活字印刷術。(4分)【活動二 探究近代科技變革】同學們了解世界兩次工業革命的狀況,做了如下記錄:主題一 主題二資料一 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后來,化工、冶金、采礦等許多生產部門都開始使用蒸汽機 資料二 到19世紀70年代,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他還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2)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主題一和主題二代表的時代名稱,(2分)概述近代科技變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4分)時代名稱: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2分)影響:拓寬了人們的活動范圍;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地便利。(4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活動三 見證現代中國科技】同學們還搜集了中國最新的科技成就,以增強自信心。科技創新成果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科技創新走在世界前列。“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國產民用大飛機C919、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3)請你根據以上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中國科技創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2分)綜合活動一、二、三談談你對“科技創新”的認識。(2分)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的政策方針的指引;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借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增加對科研的財政投入;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科研人員的開拓創新、堅持不懈、努力鉆研等。(2分,答出一條,言之有理即可)認識: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影響力;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全面進步;青少年要培養創新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分,答出一條,言之有理即可)2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殖民體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國際的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其次,隨著世界政治舞臺上民族獨立國家數量的增多,左右世界政治事務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第三,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改變了東西方與世界各國聯系的形式和重心,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喪失,宗主國與其原殖民地的關系也由直接的政治、軍事控制與被控制逐步變為相對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與聯系,世界一體化進程也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最先走上殖民道路和后來居上自詡為“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國家。(4分)最先:葡萄牙和西班牙。(2分)后來居上:英國。(2分)(2)關于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材料進行了總結。請從中選取一種影響作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示例】觀點:殖民體系的瓦解極大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2分)論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殖民體系逐漸走向崩潰。亞非拉地區的國家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大批國家紛紛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獨立后的各民族國家為謀求經濟發展和防止新的殖民主義,開拓了新的發展道路。1955年第一屆萬隆會議召開,20世紀60年代,不結盟運動興起,這些活動表明廣大亞非拉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深刻地影響了國際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的多極化趨勢。(8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1(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1(解答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