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中考模擬卷04(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B C A B B A D C C A A C C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禮記·禮運》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下列哪一制度的形成使“大道既隱,天下為家”?(B)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2.下圖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這些文字表明(C)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農業生產B.商朝時期原始農業開始興起C.農業生產是商朝重要經濟活動D.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開始3.下表為漢至宋南北方戶數變化表(單位:萬戶)。其變化反映了(D)年代 區域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北方 965 493 459 679南方 111 257 830 1 280政治中心東移 B.北方戰亂頻繁C.少數民族內遷 D.經濟重心南移4.元朝規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這說明行省制度(B)A.不利于管轄遼闊疆域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 D.使地方官員沒有權力5.有學者評價清朝出現的藝術:“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它更多的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更接近于底層和民間的趣味。”該藝術最有可能是(C)A.雜劇 B.昆曲 C.京劇 D.電影6.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道:“……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應對大變局的救國救民族的方案……這個方案是要學習運用及制造西洋的軍器來對付西洋人。”材料中的“這個方案”(A)A.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B.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C.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D.以民主、科學為口號7.下圖為近代某次列強侵華戰爭示意圖,關于此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B)A.促進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徹底地覺醒B.推動了列強經濟侵略方式的重大轉變C.中國被打敗的主要原因是技術的落后D.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8.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個縣建立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107萬人;到1927年1月,會員又增加到200萬人。這一局面的出現(B)A.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B.得益于北伐的勝利進軍C.推動了國共合作的實現 D.表明社會主要矛盾轉變9.下面兩幅圖片可以用來說明影響戰爭勝利的因素是(A) 10.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美國威脅,而國內落后的工業和眾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獨立工業體系和提高積累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于是強大的政府自然要選擇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就有了“一五”計劃的成功實施。可見,“一五”計劃的實施(D)A.是受蘇聯工業模式影響的產物B.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C.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D.是出于對國際、國內環境的共同考量11.不同視角共同記錄歷史的關鍵進程,下表各方反應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C)對中國友好的各國的代表“高聲歡笑、歌唱、歡呼”美國通訊社報道“美國政府人士感到吃驚”“感到悲傷”毛澤東高興地說:“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A.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B.與蘇聯正式建立外交關系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12.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古希臘城邦的這一特征(C)A.導致文化和藝術的單一發展 B.阻礙了科學和哲學的發展C.便利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 D.利于推動大規模農業生產13.16世紀初,倫敦一名叫約翰的紡織業商人,雇用織工、紡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約翰經營的可能是(A)A.手工工場 B.手工作坊 C.租地農場 D.現代工廠14.二戰后,英國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法國“為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聯邦德國社會保障制度耗資幾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這些舉措的共同目的是(A)A.緩和社會矛盾 B.美化政府形象C.增加財政開支 D.消除貧富差距15.小明同學正在閱讀一本歷史人物傳記,下面是該著作的目錄(部分)。由此可知,該歷史人物是(C)A.尼赫魯 B.章西女王 C.甘地 D.曼德拉 16.1991年12月25日,紅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降下。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后一項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這一事件的國際影響是(C)A.“柏林危機”出現 B.世界殖民體系崩潰C.兩極格局瓦解 D.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農業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生產力的發展,使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生產成為可能,“千耦其耘”(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勞動場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隸主貴族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從中收取地租。這樣新興地主階級成長起來。——摘編自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并簡析其原因。(4分)變化:個體小農生產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形成。(2分)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材料二 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治理)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摘編自《商君書·農戰》(2)根據材料二,指出其體現的中國古代經濟思想,(2分)結合所學知識,各舉一例說明漢唐統治者是如何貫徹落實此思想的。(2分)經濟思想:重視農業。(只要突出“重農”即可,2分)漢:漢初休養生息;“兵皆罷歸家”,讓士兵回家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增加勞動力。唐:唐太宗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各舉一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分)材料三 清代康乾時期農業高度發展。政府大力鼓勵墾荒,此時全國耕地面積上升到10億畝以上。人們還創造了復種套種、多熟輪作等新耕作方法。此外,農作物品種方面最具革命性意義的是番薯、玉米、馬鈴薯的推廣,這成為人口飛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3)根據材料三,概括康乾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2分)綜上,談談你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認識。(2分)表現:政府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增加;耕作方式創新;高產作物推廣。(答出兩點即可,2分)認識:農業發展關系國計民生,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注意改進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廣優良品種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8.(12分)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從開啟新時期到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創造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天地】材料一(1)指出圖1中的刊物宣傳的主要思想,(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圖1圖2反映的史實為哪一歷史事件的發生準備了條件。(1分)思想:馬克思主義。(1分)歷史事件: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分)【新道路】材料二時間 史事版塊一 1927.8.1 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領導革命軍發動武裝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撤出南昌,但在途中遭到敵人的封堵,損失嚴重版塊二 1927.9 秋收起義后,為保存革命力量,____(人物)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寫出版塊一中的“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2分)請將版塊二中的人物補充完整。(2分)歷史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2分)人物:毛澤東。(2分)【新紀元】材料三 《新紀元開始了——記政協代表關于國旗國都紀元的討論》中寫道:大部分國旗圖案的設計者,都說明自己的圖案上的星是表示中共與解放軍的。這是鐵一樣的事實,這是全國人民的意向啊!共產黨領導了勝利的中國大革命,新中國的旗幟就要出現在世界之上了。 ——摘編自《人民日報》1949年9月24日(3)根據材料三,寫出標志著“新紀元開始”的歷史事件和“政協代表”參加的會議名稱。(4分)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2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分)【新視角】材料四 早在1979年,當人們還在狂熱地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捍衛,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批判的時候,鄧小平就獨樹一幟地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譚勁松《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史實,說明鄧小平論述的正確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言之有理即可,2分)19.(14分)某歷史課外學習小組以“制度創新”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活動一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同學們搜集了如下信息:(1)請根據活動一的相關信息,補全A、B兩處的內容。(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A、B兩處的內容各自產生的影響。(4分)A:科舉制;B:八股取士。(2分)影響: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的選拔范圍,促進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分)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了思想,應試的人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2分)【活動二 近代歐美民主制度】同學們整理了如下筆記:(2)分別指出活動二中圖1和圖2反映的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2分)分析這兩個國家的國王或總統在權力方面的共同特點。(2分)圖1:君主立憲制;圖2:聯邦共和制。(2分)共同特點:權力受到制約(或限制)。(2分)【活動三 現代中國民主法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為基礎,又適當照顧地區和單位,在城市與鄉村間、少數民族與漢族間,作了不同比例的規定,使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相應的代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上冊)(3)根據活動三,概括《選舉法》的特點以及該特點充分體現的政治制度。 (2分)綜合活動一、二、三,歸納人類制度文明的發展趨勢。(2分)特點:以一定人口的比例為基礎,又適當照顧地區和單位,在城市與鄉村間、少數民族與漢族間,作了不同比例的規定,使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相應的代表。(1分)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分)發展趨勢:民主取代專制,法制代替人治。(2分)2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經歷了三個歷程。1500年之前,是東方文明導引的全球化。1500年之后,是西方文明從海洋東進西遷為載體所導引的全球化。進入21世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載體,以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導引的新型全球化發展模式開始了。這一歷程不僅見證了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融,也展現了人類對于共同發展的不懈追求。——《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的全球化認知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開啟“全球化第一歷程”和“全球化第二歷程”的關鍵事件。(4分)關鍵事件: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新航路的開辟。(4分)(2)關于全球化歷程的影響,材料進行了總結。請把它作為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觀點: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不僅見證了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融,也展現了人類對于共同發展的不懈追求。(2分)論述: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流,是東西方往來的交通大動脈,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火藥)的外傳,推動了歐洲社會的進步。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物種交流;“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6分)結論:綜上所述,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為世界文明全球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中考模擬卷04(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B C A B B A D C C A A C C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禮記·禮運》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下列哪一制度的形成使“大道既隱,天下為家”?(B)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2.下圖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這些文字表明(C)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農業生產B.商朝時期原始農業開始興起C.農業生產是商朝重要經濟活動D.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開始3.下表為漢至宋南北方戶數變化表(單位:萬戶)。其變化反映了(D)年代 區域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北方 965 493 459 679南方 111 257 830 1 280政治中心東移 B.北方戰亂頻繁C.少數民族內遷 D.經濟重心南移4.元朝規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這說明行省制度(B)A.不利于管轄遼闊疆域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 D.使地方官員沒有權力5.有學者評價清朝出現的藝術:“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它更多的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更接近于底層和民間的趣味。”該藝術最有可能是(C)A.雜劇 B.昆曲 C.京劇 D.電影6.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道:“……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應對大變局的救國救民族的方案……這個方案是要學習運用及制造西洋的軍器來對付西洋人。”材料中的“這個方案”(A)A.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B.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C.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D.以民主、科學為口號7.下圖為近代某次列強侵華戰爭示意圖,關于此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B)A.促進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徹底地覺醒B.推動了列強經濟侵略方式的重大轉變C.中國被打敗的主要原因是技術的落后D.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8.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個縣建立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107萬人;到1927年1月,會員又增加到200萬人。這一局面的出現(B)A.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B.得益于北伐的勝利進軍C.推動了國共合作的實現 D.表明社會主要矛盾轉變9.下面兩幅圖片可以用來說明影響戰爭勝利的因素是(A) 10.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美國威脅,而國內落后的工業和眾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獨立工業體系和提高積累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于是強大的政府自然要選擇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就有了“一五”計劃的成功實施。可見,“一五”計劃的實施(D)A.是受蘇聯工業模式影響的產物B.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C.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D.是出于對國際、國內環境的共同考量11.不同視角共同記錄歷史的關鍵進程,下表各方反應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C)對中國友好的各國的代表“高聲歡笑、歌唱、歡呼”美國通訊社報道“美國政府人士感到吃驚”“感到悲傷”毛澤東高興地說:“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A.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B.與蘇聯正式建立外交關系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12.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古希臘城邦的這一特征(C)A.導致文化和藝術的單一發展 B.阻礙了科學和哲學的發展C.便利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 D.利于推動大規模農業生產13.16世紀初,倫敦一名叫約翰的紡織業商人,雇用織工、紡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約翰經營的可能是(A)A.手工工場 B.手工作坊 C.租地農場 D.現代工廠14.二戰后,英國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法國“為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聯邦德國社會保障制度耗資幾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這些舉措的共同目的是(A)A.緩和社會矛盾 B.美化政府形象C.增加財政開支 D.消除貧富差距15.小明同學正在閱讀一本歷史人物傳記,下面是該著作的目錄(部分)。由此可知,該歷史人物是(C)A.尼赫魯 B.章西女王 C.甘地 D.曼德拉 16.1991年12月25日,紅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降下。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后一項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這一事件的國際影響是(C)A.“柏林危機”出現 B.世界殖民體系崩潰C.兩極格局瓦解 D.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農業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生產力的發展,使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生產成為可能,“千耦其耘”(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勞動場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隸主貴族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從中收取地租。這樣新興地主階級成長起來。——摘編自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并簡析其原因。(4分)變化:個體小農生產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形成。(2分)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材料二 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治理)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摘編自《商君書·農戰》(2)根據材料二,指出其體現的中國古代經濟思想,(2分)結合所學知識,各舉一例說明漢唐統治者是如何貫徹落實此思想的。(2分)經濟思想:重視農業。(只要突出“重農”即可,2分)漢:漢初休養生息;“兵皆罷歸家”,讓士兵回家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增加勞動力。唐:唐太宗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各舉一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分)材料三 清代康乾時期農業高度發展。政府大力鼓勵墾荒,此時全國耕地面積上升到10億畝以上。人們還創造了復種套種、多熟輪作等新耕作方法。此外,農作物品種方面最具革命性意義的是番薯、玉米、馬鈴薯的推廣,這成為人口飛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3)根據材料三,概括康乾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2分)綜上,談談你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認識。(2分)表現:政府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增加;耕作方式創新;高產作物推廣。(答出兩點即可,2分)認識:農業發展關系國計民生,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注意改進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廣優良品種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8.(12分)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從開啟新時期到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創造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天地】材料一(1)指出圖1中的刊物宣傳的主要思想,(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圖1圖2反映的史實為哪一歷史事件的發生準備了條件。(1分)思想:馬克思主義。(1分)歷史事件: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分)【新道路】材料二時間 史事版塊一 1927.8.1 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領導革命軍發動武裝起義,隨后起義部隊撤出南昌,但在途中遭到敵人的封堵,損失嚴重版塊二 1927.9 秋收起義后,為保存革命力量,____(人物)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寫出版塊一中的“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2分)請將版塊二中的人物補充完整。(2分)歷史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2分)人物:毛澤東。(2分)【新紀元】材料三 《新紀元開始了——記政協代表關于國旗國都紀元的討論》中寫道:大部分國旗圖案的設計者,都說明自己的圖案上的星是表示中共與解放軍的。這是鐵一樣的事實,這是全國人民的意向啊!共產黨領導了勝利的中國大革命,新中國的旗幟就要出現在世界之上了。 ——摘編自《人民日報》1949年9月24日(3)根據材料三,寫出標志著“新紀元開始”的歷史事件和“政協代表”參加的會議名稱。(4分)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2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分)【新視角】材料四 早在1979年,當人們還在狂熱地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捍衛,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批判的時候,鄧小平就獨樹一幟地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譚勁松《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史實,說明鄧小平論述的正確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言之有理即可,2分)19.(14分)某歷史課外學習小組以“制度創新”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活動一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同學們搜集了如下信息:(1)請根據活動一的相關信息,補全A、B兩處的內容。(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A、B兩處的內容各自產生的影響。(4分)A:科舉制;B:八股取士。(2分)影響: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的選拔范圍,促進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分)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了思想,應試的人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2分)【活動二 近代歐美民主制度】同學們整理了如下筆記:(2)分別指出活動二中圖1和圖2反映的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2分)分析這兩個國家的國王或總統在權力方面的共同特點。(2分)圖1:君主立憲制;圖2:聯邦共和制。(2分)共同特點:權力受到制約(或限制)。(2分)【活動三 現代中國民主法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為基礎,又適當照顧地區和單位,在城市與鄉村間、少數民族與漢族間,作了不同比例的規定,使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相應的代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上冊)(3)根據活動三,概括《選舉法》的特點以及該特點充分體現的政治制度。 (2分)綜合活動一、二、三,歸納人類制度文明的發展趨勢。(2分)特點:以一定人口的比例為基礎,又適當照顧地區和單位,在城市與鄉村間、少數民族與漢族間,作了不同比例的規定,使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相應的代表。(1分)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分)發展趨勢:民主取代專制,法制代替人治。(2分)20.(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經歷了三個歷程。1500年之前,是東方文明導引的全球化。1500年之后,是西方文明從海洋東進西遷為載體所導引的全球化。進入21世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載體,以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導引的新型全球化發展模式開始了。這一歷程不僅見證了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融,也展現了人類對于共同發展的不懈追求。——《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的全球化認知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開啟“全球化第一歷程”和“全球化第二歷程”的關鍵事件。(4分)關鍵事件: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新航路的開辟。(4分)(2)關于全球化歷程的影響,材料進行了總結。請把它作為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觀點: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不僅見證了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融,也展現了人類對于共同發展的不懈追求。(2分)論述: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流,是東西方往來的交通大動脈,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火藥)的外傳,推動了歐洲社會的進步。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物種交流;“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6分)結論:綜上所述,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為世界文明全球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4(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湖南卷)04(解答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