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唐代地理書《元和郡縣圖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運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該工程是( )A.大運河 B.趙州橋 C.北京城 D.明長城2.2023年國產動畫片《長安三萬里》風靡全國,動畫情節中李白與高適相逢于前往長安求取功名的路上。唐朝時,國家施行的哪一選官制度為平民提供了求取功名的途徑(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C.察舉制 D.科舉制3.唐太宗統治時期,下令合并州縣,精簡地方行政機構。他還經常親自考核地方官員的政績,對政績突出者予以提拔,對貪污腐敗、無能之輩則嚴厲懲處。材料說明唐太宗( )A.輕徭薄賦 B.重視文教 C.整頓吏治 D.任用賢能4.隨著科舉制的創立,官員的選拔從尊重地方官的推薦權到重視朝廷考試的成績,官員的任用以才能為先,寒門子弟亦可憑借自身的才智與努力獲取官職。據此可知,科舉制( )A.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B.推動了民間私學的普及C.促進了人才選拔合理化D.造就了文化昌盛的局面5.從表格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科技( )名稱 地位趙州橋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A.吸收了外來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響了周邊國家 D.促進了農業發展6.他生活在唐朝后期,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等傳誦千年而歷久彌新。他是( )A.韓愈 B.柳宗元 C.柳公權 D.白居易7.《舊唐書》抨擊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誅殺公卿,獨斷專權)。”但也有史學家認為:“對人民來說,武則天不算是壞皇帝。”能為后者的結論提供佐證的是武則天( )A.打擊敵對官僚和貴族B.朝政日趨腐敗,嚴格考察官吏政績C.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D.重視發展生產,社會經濟持續發展8.唐朝詩人岑參《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描寫了一次軍營中的晚宴,其中有詩句:“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這句詩可以佐證當時( )A.中外經濟交流頻繁 B.都市生活繁華多彩C.民族間的交往交融 D.唐朝開始由盛轉衰9.如圖所示的運河( )A.以長安城為中心 B.目的是開發珠江流域C.結束了分裂局面 D.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10.“唐太宗開創了一個文治武功完美結合的盛世”,這指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11.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評價科舉制時指出:“皇帝通過考試等途徑選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論出身如何,都有經過考試成為官吏的機會。”這段材料說明科舉制( )A.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B.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選拔人才追求公平性12.在美國學者麥克 哈特《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不屬于隋文帝功績的是( )A.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B.正式確立了科舉制C.開創了“開皇之治”D.創立三省六部制13.對聯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和藝術瑰寶。以下對聯“起涿郡舳(zhú)艫(lú)相繼千帆競,達余杭物貨駢(pián)闐(tián)萬業興”評價的水利工程( )A.便利了元朝南糧北運 B.溝通了湘江漓江水系C.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 D.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14.李明同學正在制作宋太祖的人物信息卡片,下列歷史事件可以填入其中的是( )A.開創殿試 B.澶淵之盟 C.宋金議和 D.陳橋兵變15.“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在“戰爭中”和“航行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的發明分別是( )A.火藥指南針 B.火藥活字印刷術C.造紙術指南針 D.活字印刷術指南針16.《金史》記載:“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熱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材料描述的是( )A.弓箭的使用 B.騎馬的技術C.火藥武器用于戰爭 D.戰車的聲音17.元朝時回回人一般是指從西亞過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據記載,元朝設置回回司天監,該機構的職責包括領導回回人進行天文觀測,并推算歷法。它的發展標志著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和應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材料中表明元朝時期( )A.中國天文學已是世界最高水平B.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到鼎盛時期C.中外交流促進中國天文學發展D.民族交融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18.宋朝慶歷以后,財政每年都入不敷出;到熙寧、元豐年間(宋神宗在位時期)卻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沛,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的景象。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王安石變法 B.重文輕武政策C.澶淵之盟 D.設立轉運使19.學會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歷史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對圖1、圖2解讀最準確的是( )A.造成藩鎮割據局面重現B.形成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C.加強對吐蕃諸部的管轄D.導致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20.某同學梳理深圳歷史沿革(如表)。與這兩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 )秦 元隸屬于南海郡 隸屬于江西行省A.分封制、行省制 B.郡縣制、分封制C.行省制、郡縣制 D.郡縣制、行省制21.為了應對如表中面臨的危局,北宋政府的破局之策是什么( )政府面臨的“三冗”危機政治危機 政治風氣因循保守,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財政危機 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收入入不敷出軍事危機 戰場上屢戰屢敗,每年被迫輸出大量錢物。A.創立進士科,科舉取士B.合同為一家,實行和親C.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D.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22.1070年(即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次年),司馬光憑借給皇帝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贊揚歷史上曹參遵循前任丞相的行政規范,從而維護了政局穩定。這表明北宋統治集團( )A.推崇道家的無為而治 B.墨守前朝的行政經驗C.對改革沒有達成共識 D.內部斗爭已相當激烈23.元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元朝在如圖A處設置了( )A.北庭都元帥府 B.澎湖巡檢司C.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D.駐藏大臣24.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A. B.C. D.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學校開展“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項目式學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史料實證——交往情況】材料一 既有保障各民族自治權的“分地治理”,也有增進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寬容包容”,還有加強與其他民族關系的“聯姻聯盟”和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和融合的“文化交流”。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助于唐代政府維護邊疆穩定,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摘編自《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2分)材料二——摘編自《唐朝墓葬出土文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2分)【歷史解釋——人口增長】材料三 唐朝戶數變化圖古代的人口統計主要有“丁口”和“戶口”兩種,“丁口”是納稅單位,“戶口”是全國所有的人口。——整理自人學研究網《戶口數的歷史記載》(3)根據材料三,概括從貞觀末年到開元末年唐朝戶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2分)26.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六年級同學開展項目活動,對唐朝歷史展開了探究,請你參與。(8分)【談制度】材料一:它自隋發端,終止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它實施的一千多年間,對中國的政治走向,社會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系的變化;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我國古代的哪一制度?依據材料一談談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2分)【話交流】材料二:宗教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使唐文化更加熱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黃留珠先生在《周秦漢唐文明》中說:“在秦漢與隋唐時代,道教經歷了一個由生產而逐漸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佛教則走過了一段由外來文化在中國生根、發芽乃至壯大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的路程”,印度佛教在其發展興盛衰敗新生后融入了中國社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推動“印度佛教融入中國社會”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唐朝時,誰曾受日本僧人邀請赴日傳授佛經、傳播中國文化?(2分)【觀變化】材料三:上(唐憲宗)顧謂宰臣曰:“朕讀《玄宗實錄》,見開元初銳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開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對曰:“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速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蘇頤、盧懷慎等守正之輔,孜孜獻納,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樂,漸遠端士,而近小人。”——摘編自《舊唐書 憲宗下》(3)根據材料三思考,開元初和開元末,唐玄宗的治國措施有何不同?(2分)【探亡國】材料四:五日,賊陷京師。時巢眾累年為盜,行伍不勝其富,遇窮氏于路,爭行施遺。……十三日,巢僭位,國號大齊……——摘編自《太平御覽》(4)材料四記載的是什么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唐朝滅亡的原因。(2分)27.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階段。某中學七年級某班同學圍繞“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主題展開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7分)材料一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二 規定宋要給遼歲幣,每年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負擔。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蒙古人最初不知道儒者有什么用途,俘虜到儒士,往往讓他們去做苦役。……忽必烈即位之后采取“附會漢法”的措施,發布詔令:“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以適應中原地區高度發達的封建經濟以及政治文化傳統。……如果我們研究元朝社會的特點,就會發現,元朝有一些前代所沒有的積極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各民族文化通過接觸,相互補充、相互汲取,出現了多種文化交相輝映的時代特色。——摘編自陳高華《元朝史事新證》等材料四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三大綱領 具體措施稍奪其權 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三年一換,設置①牽制知州制其錢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財賦由②收歸中央收齊精兵 解除節度使兵權,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定期換防(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與遼、西夏交往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夏的開國皇帝是哪一位。(2分)(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出自哪項盟約,并結合材料指出這場盟約的影響。(2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忽必烈“附會漢法”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元朝在民族方面出現的新特色。(2分)(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將宋太祖采取了趙普所開出的“藥方”的表格補充完整。據材料四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1分)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5分)材料一:皇帝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一是從夏商周至秦始皇時期,是由王變為皇帝的時期;二是自秦漢至宋元時期,皇帝的統治權與宰相的行政權相對分離,且相互抗衡,皇權不斷被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的不斷加深。——全根先《試論中國古代皇帝制度》材料二: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宋史 職官志》材料三:元朝統治者打破了自然疆界,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的使自然區域分開,造成了犬牙交錯的局面。——摘編自《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隋唐至宋時期“皇權不斷被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的措施。(1分)(2)依據材料二,指出宋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的措施。(1分)(3)材料三中元朝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與哪一制度有關?這樣劃分有何意義?(2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制度變革給你的啟示。(1分)參考答案1-10 ADCCB DDCDC11-20 DBDDA CCABD21-24 CCCC25.(1)方式:和親;會盟;冊封;設置機構等。(2)特點:交往范圍廣;交往領域全面;對外交往頻繁;對外交往具有雙向性等。(3)變化:戶數在不斷增長。原因:唐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出現盛世局面;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勵精圖治等。26.(1)科舉制。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2)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鑒真。(3)唐玄宗前期由于勤于政事,重用人才,實行改革;唐玄宗后期由于貪圖享樂,不理政事,任用奸臣。(4)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27.(1)特點:相互吸收的特點;皇帝:元昊。(2)盟約:澶淵之盟。影響:給宋朝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增加了宋朝的財政負擔。(3)措施:重視農業生產,強調農桑為本。新特色:各民族文化通過接觸,相互補充、相互汲取,出現了多種文化交相輝映的時代特色,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4)①通判;②轉運使;原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28.(1)措施: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宋朝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2)措施: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3)制度:行省制;意義:打破自然地理界線,防止地方割據;有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任意1點)(4)啟示:應該適時進行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應該依據國情;制度創新推動國家發展。(任意1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