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廣東省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一.選擇題(共16小題)1.(2024 廣東)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 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2.(2025 龍崗區校級一模)表為 10﹣14 世紀不同民族將漢文書籍翻譯成本民族語言的情況,據此可知( )民族 譯書情況契丹人 總體稀少又零碎,有法律、醫學著作及《通歷》,《舊五代史》,《貞觀政要》等史書,幾乎沒有儒家經典。黨項人 翻譯了儒家經典包括《論語》、《孟子》;軍事論著《孫子兵法》,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及醫學及獸醫學典籍。女真人 翻譯了大量儒家經典,包括《論語》、《孟子》和《春秋》;史書《史記》、《漢書》、《新唐書》;蒙學讀物《千字文》;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等。蒙古人 沒有翻譯過軍事戰略作品;翻譯了儒家著作《大學衍義》、《孝經》;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以及一些醫書和藥典。A.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B.華夏認同觀念日益增強C.中央對邊疆地區實現有效管理D.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講求實效3.(2025 廣東一模)安史之亂期間,朝廷在東南諸道設立很多藩鎮,這些藩鎮大多兵力較少,只能“防御盜賊”。即使朝廷與安史叛軍鏖戰時兵力短缺,東南節度使“減兵歸農”者,也依然受到朝廷的褒獎。唐廷此舉旨在( )A.削弱地方勢力 B.保障財政稅收的穩定C.減輕民眾負擔 D.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4.(2025 梅州模擬)兩宋時期,很多被貶到嶺南的官員,如黃庭堅、蘇軾、胡旦等成為改變嶺南地區社會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據史料記載,廣南西路梧州“衣冠禮度并同中州”,廣南東路儋州亦“衣冠禮樂班班然”,海南瓊州“民俗以變,可與中州比”等。這反映了該時期( )A.嶺南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增強B.全國文化重心南移至嶺南C.貶官擔負移風易俗政治職責D.嶺南社會面貌與中原一致5.(2025 肇慶二模)元代,市面上出現了花樣繁復、種類齊全的各色蜜制面點、蜜制肉品、蜜酒、具有養生功效的諸品湯和消暑解渴之用的“渴水”。這些蜜制品備受社會各階層青睞。這種“嗜蜜”風尚反映了元代( )A.重視食品安全 B.高產作物引進C.海外貿易昌盛 D.商品經濟繁榮6.(2025 河源模擬)1652年,西藏最有影響的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進京朝賀,次年被清朝順治皇帝冊封為“達賴喇嘛”,賜以金冊、金印。1713年,另一位格魯派領袖五世班禪被清朝康熙皇帝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亦賜金冊、金印。這反映出清朝( )A.尊重少數民族社會習俗B.民族政策的靈活多樣性C.徹底穩定了邊疆的局勢D.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權7.(2024 廣東)1884年中法《簡明條款》規定:“此約繕中法文各兩分……各執一分為據,應按公法通例,以法文為正。”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簽署的中法《越南條款》沒有“以法文為正”字樣。這表明清政府( )A.意欲抵制西方強權 B.拒絕融入國際社會C.有效遏制邊疆危機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8.(2024 廣東)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9.(2025 廣東一模)1938年,國民政府在四川、湖南、江西、貴州、陜西擇地試行新縣制,規定在鄉鎮層面由一人同時擔任鄉鎮長、中心小學校長、壯丁隊長。1939年底,又命令全國“一律遵照施行”。國民政府的這一舉動( )A.反映出其反共傾向在滋長B.使得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坐大C.有利于集中力量反抗侵略D.踐行了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10.(2025 深圳模擬)1956年,我國積極邀請華僑參與廣交會等商業展覽會,次年又應緬甸等地僑商請求,派技術人員協助他們開辦使用中國棉紗、紡機、織機的服裝廠。這些舉措( )A.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B.緣于獨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建成C.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D.有利于通過統一戰線打破封鎖11.(2025 福田區校級三模)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浙江德清縣采取招股、招工帶資、聯戶集資、農民投資等形式籌集資金100多萬元,興辦鄉村兩級集體企業640余家;織里鎮開辦鄉村兩級企業29家,年創工業總產值198萬元。到1991年,我國鄉鎮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1988年的24%提高到30.83%。據此可知,鄉鎮企業的發展( )A.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B.擴大了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C.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D.沖擊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2.(2025 廣東一模)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 )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13.(2019 珠海二模)法國大革命期間。“無套褲漢”成為政治生活中一個流行的專用詞,泛指城市人民群眾。1792年 1月法國出版的《理解革命流行詞的新辭典》解釋說:“該詞指稱憲法的主要根源。”這一詞語的流行反映出( )A.工農勞動群眾掌握了革命政權B.確立共和制的社會條件已成熟C.法國革命摧毀了君主專制統治D.人民主權思想推動了革命進程14.(2024 廣東)19世紀20年代,英國棉布涌入伊朗。隨后幾十年間,物美價廉的英國棉制品比伊朗的絲綢更受歡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絲綢織機數量僅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這反映伊朗( )A.淪為英國獨占的殖民地B.封建統治得到鞏固C.經濟的對外依附性加強D.民族工業初步發展15.(2024 東莞市模擬)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爾及利亞知識分子發起思想和政治改造運動,他們致力于史學原稿的重校和歷史人物傳記的編撰,這是阿爾及利亞人第一次嘗試書寫自己先輩的歷史。這一運動源于( )A.法國殖民文化的滲透 B.華夫脫政黨堅持斗爭C.文化的自我審視反思 D.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16.(2025 肇慶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經濟成功起飛。據1956年底的統計數據,此前一年,法國人均收入增長了6%。但此間有關機構就“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這一問題進行過一次民意調查,結果竟有92%的受訪者回答“變壞了”。這一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革命方興未艾 B.民權運動的高漲C.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D.種族歧視的蔓延二.材料題(共3小題)17.(2025 佛山一模)對縣鄉的管理,是中國古代國家權力深入基層社會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游徼掌巡察緝捕之事。《漢書》稱其“鄉有”,《續漢書》稱其“鄉置”,以往研究者據此認為其每鄉皆置。出土漢簡史料《東海郡吏員簿》的記載顯示,其各縣游徼數目與縣下所轄鄉數,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注:漢代東海郡位于今山東省與江蘇省交界地帶)——摘編自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等材料二:表:中國歷史上的縣制規模(部分時期)皇帝紀年 縣級行政單位個數 縣均戶數隋大業二年 1255 7147唐開元二十八年 1573 5348宋宣和四年 1234 16922——據《隋書》《舊唐書》《宋史》統計材料三:明中期以后,贛南山區掀起開發高潮,里甲制敗壞使大量流民進入山區。流民聚集引起嚴重的盜賊問題。南贛巡撫王陽明一邊用軍事手段鎮壓盜賊,一邊安撫一些盜賊,使其轉化為可利用的地方勢力。不過,王陽明最關心的是如何消除“心中賊”,他設計的集“弭盜”和“教化”為一體的鄉約和十家牌法,為后來歷任南贛巡撫仿效,成為里甲制敗壞后官府對基層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摘編自黃志繁《“賊”“民”之間:12﹣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1)有學者據材料一中的漢簡史料,推翻了材料一中的“以往研究者”的結論。請指出該學者史料運用的局限,并綜合材料一的信息,對漢代游微的設置情況給出合理的推論。(2)指出材料二中宋代基層治理能力相對于隋唐的變化,并解釋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簡析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作用。18.(2021 廣東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句歐洲人人熟知的諺語,為英國農村城鎮化發展準備了思想基礎。在歷經準備、啟動階段后,工業化時代英國農村城鎮化達到高潮。該運動主要出現在工業革命發祥地和工業化地區。如蘭開夏的曼徹斯特和利物浦,西密德蘭的伯明翰和伍爾夫漢普頓,西萊丁區的利茲和布雷德福,“哈勒姆”的設菲爾德等。英格蘭東北以紐卡斯爾為中心的采煤區,威爾士以加的夫和紐波特為中心的采煤冶煉區,蘇格蘭南部以格拉斯哥為中心的工業區,也都是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最快的地區。這些地區后來一直是英國主要工業城市分布的區域。1851年,經過大約一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后,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50%,基本完成城市化。﹣﹣摘編自劉景華《農村城鎮化:歐洲的經歷與經驗》材料二:19世紀初,德意志“市民城鎮”(帶中世紀等級社會的烙印)數量眾多,但人口規模很小,超過10萬的僅2座城市。在拿破侖戰爭影響下,各邦國進行城鎮化改革,尤以普魯士改革最為明顯。1808年,普魯士發布《城鎮規程》,宣布把城鎮從國家監護中解放出來,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市議會由市民選舉產生,而市民權的獲取則不再根據等級出身或是否屬于行會成員來決定,而是與居住年限、住房擁有、教育程度及財產情況聯系在一起。市議會任命市政府成員。1815年后,普魯士城鎮改革進入西部新省份(萊茵和威斯特法倫),其主要方針是取消絕對王權的控制,培養城鎮居民的責任意識與自治能力。1831年,普魯士又頒布《城鎮規程修正案》,把城鎮區域延伸到城外田地,后在工業化和國家統一的推動下,德意志城鎮化出現加速和全面啟動。﹣﹣摘編自孟鐘捷《簡析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地區城鎮化的“起步”》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19世紀英國農村城鎮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地區城鎮化與同時期英國農村城鎮化的異同,并簡析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城鎮化改革的背景。(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德城鎮化發展的時代價值。19.(2022 韶關二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外語教育的一系列決策和改革與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同步,與祖國同行。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英語被認為是“帝國主義語言”,在國內形成了向俄語“一邊倒”的形勢。1956年英語取代了俄語的地位,開始了英語教學在中國的發展。1964年,國家制定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除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外,對其他語種發展也給予了相應指導。自從1978年英語首次成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學英語的大熱潮,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的格局日趨形成。——摘編自王定華《民族復興的強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外語教育的發展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語教育語種不斷變化的原因。三.論述題(共1小題)20.(2023 茂名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國如何抵御、反抗作為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帝國主義不斷擴張、殖民,維系國家統一與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就是近代中國如何吸收、借鑒各種現代性因素,將其內化為中國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國家建設,尋找富強之道的歷史;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內外形勢下,形塑新的政治實踐主體,破除各種政治、社會與文化壓迫,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平等與解放的歷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糾纏不清的情況下,思考中國文化存續與更生的歷史。——摘編自王銳《關于中國近代史敘事問題的思考:合富強敘事、階級敘事、文明敘事為一》圍繞中國近代史的敘事問題,選擇某一角度或者自擬一個角度,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角度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2025屆廣東省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6小題)1.(2024 廣東)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 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分析】本題考查禮樂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的五爵與漆木酒器相聯系,為飲酒禮器的爵與祭祀活動密不可分,獻數按不同等級有不同規定。如宗廟祭祀時,貴者用很小的爵,賤者卻用很大的散,這就是以小為尊貴,故春秋時期禮器的變化反映出以小為貴維系封建等級秩序,D項正確;禮崩樂壞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發展,且材料未體現禮器形制趨同,排除A項;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融合,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B項;人文關懷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關心和教育,材料所述與此無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禮樂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025 龍崗區校級一模)表為 10﹣14 世紀不同民族將漢文書籍翻譯成本民族語言的情況,據此可知( )民族 譯書情況契丹人 總體稀少又零碎,有法律、醫學著作及《通歷》,《舊五代史》,《貞觀政要》等史書,幾乎沒有儒家經典。黨項人 翻譯了儒家經典包括《論語》、《孟子》;軍事論著《孫子兵法》,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及醫學及獸醫學典籍。女真人 翻譯了大量儒家經典,包括《論語》、《孟子》和《春秋》;史書《史記》、《漢書》、《新唐書》;蒙學讀物《千字文》;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等。蒙古人 沒有翻譯過軍事戰略作品;翻譯了儒家著作《大學衍義》、《孝經》;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以及一些醫書和藥典。A.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B.華夏認同觀念日益增強C.中央對邊疆地區實現有效管理D.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講求實效【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解答】材料強調的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并非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故A項錯誤;華夏認同觀念指的是個體或群體對于華夏文化的認可和歸屬感,材料未體現華夏認同觀念,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故C項錯誤;據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民族翻譯漢文書籍各有側重,契丹人翻譯法律、醫學著作和史書,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翻譯儒家經典、政論性史書等,體現了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講求實效,故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以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5 廣東一模)安史之亂期間,朝廷在東南諸道設立很多藩鎮,這些藩鎮大多兵力較少,只能“防御盜賊”。即使朝廷與安史叛軍鏖戰時兵力短缺,東南節度使“減兵歸農”者,也依然受到朝廷的褒獎。唐廷此舉旨在( )A.削弱地方勢力 B.保障財政稅收的穩定C.減輕民眾負擔 D.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分析】本題考查了唐朝中央集權的加強,解答本題關鍵是對東南地區是唐廷重要的財賦來源,朝廷鼓勵東南節度使“減兵歸農”進行分析。【解答】削弱地方勢力通常通過分散權力或加強控制實現,而東南藩鎮本就兵力薄弱,減兵更多出于經濟考量,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安史之亂期間,東南地區是唐廷重要的財賦來源,朝廷鼓勵東南節度使“減兵歸農”,意在減少軍事開支和兵役對農業生產的干擾,確保東南地區作為經濟核心區域的穩定,從而保障賦稅和糧食供應。由此可見,這一政策直接服務于朝廷維持財政運轉的需求,B項正確;減兵可能客觀上減輕民眾兵役負擔,但朝廷褒獎的核心動機是財政而非民生,排除C項;安史之亂后唐廷戰略重心仍在北方,東南減兵體現經濟依賴而非戰略轉移,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唐朝中央集權的加強,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2025 梅州模擬)兩宋時期,很多被貶到嶺南的官員,如黃庭堅、蘇軾、胡旦等成為改變嶺南地區社會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據史料記載,廣南西路梧州“衣冠禮度并同中州”,廣南東路儋州亦“衣冠禮樂班班然”,海南瓊州“民俗以變,可與中州比”等。這反映了該時期( )A.嶺南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增強B.全國文化重心南移至嶺南C.貶官擔負移風易俗政治職責D.嶺南社會面貌與中原一致【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可知,被貶到嶺南地區的官員本身文化素養極高,他們貶到嶺南,自然會把先進文化帶到領南地區,有助于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客觀上增強了嶺南地區民眾對中州漢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認同感,A項正確;結合所學,兩宋時期,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重心依然在江南地區,排除B項;結合材料可知,被貶到嶺南的官員成為嶺南地區移風易俗的推行者,但無法得出他們是否擔負移風易俗的政治職責,C項錯誤;“嶺南社會面貌與中原一致”的說法無法體現,也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2025 肇慶二模)元代,市面上出現了花樣繁復、種類齊全的各色蜜制面點、蜜制肉品、蜜酒、具有養生功效的諸品湯和消暑解渴之用的“渴水”。這些蜜制品備受社會各階層青睞。這種“嗜蜜”風尚反映了元代( )A.重視食品安全 B.高產作物引進C.海外貿易昌盛 D.商品經濟繁榮【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題干中呈現的蜜制面點、蜜制肉品、蜜酒、諸品湯和“渴水”等都是作為商品備受青睞,廣受歡迎,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高產作物的引進發生在明清時期,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外貿易交流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海外貿易昌盛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5 河源模擬)1652年,西藏最有影響的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進京朝賀,次年被清朝順治皇帝冊封為“達賴喇嘛”,賜以金冊、金印。1713年,另一位格魯派領袖五世班禪被清朝康熙皇帝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亦賜金冊、金印。這反映出清朝( )A.尊重少數民族社會習俗B.民族政策的靈活多樣性C.徹底穩定了邊疆的局勢D.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權【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解題關鍵信息是“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解答】A.題干反映的是冊封權收歸中央的本質,而非清朝尊重少數民族社會習俗,排除;B.題干僅反映了冊封這一種政策,不能體現民族政策靈活多樣,排除;C.僅憑冊封達賴和班禪不能得出徹底穩定了邊疆局勢的結論,排除;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由此確立了歷代達賴和班禪都由中央政府冊封的制度,這加強了中央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7.(2024 廣東)1884年中法《簡明條款》規定:“此約繕中法文各兩分……各執一分為據,應按公法通例,以法文為正。”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簽署的中法《越南條款》沒有“以法文為正”字樣。這表明清政府( )A.意欲抵制西方強權 B.拒絕融入國際社會C.有效遏制邊疆危機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1885年簽訂的《越南條款》以法文為正不再出現”并結合所學可知,條約是隆重煌煌的國際交換文件,簽約所用語言代表著國家溝通的官方語言。1885年簽訂的《越南條款》以法文為正不再出現,體現出清政府意圖抵御西方強權,降低外國在華的話語權,A項正確;勾掉外國語言為文本為準的條款并不意味著拒絕融入國際公法,排除B項;晚清政府并未有效遏制邊疆危機,排除C項;天朝上國觀念即在中國古人心中,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國以外,皆是蠻夷之國,材料未涉及該內容,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024 廣東)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物質與生活習俗變化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圖文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解答】根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強調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C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當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盡”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 B項;“英界南四川路”說明當時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物質與生活習俗變化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9.(2025 廣東一模)1938年,國民政府在四川、湖南、江西、貴州、陜西擇地試行新縣制,規定在鄉鎮層面由一人同時擔任鄉鎮長、中心小學校長、壯丁隊長。1939年底,又命令全國“一律遵照施行”。國民政府的這一舉動( )A.反映出其反共傾向在滋長B.使得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坐大C.有利于集中力量反抗侵略D.踐行了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分析】本題考查了抗日戰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1938年,國民政府在四川......壯丁隊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9年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推行新縣制,規定鄉鎮長、中心小學校長、壯丁隊長由一人擔任,這有利于在基層實現政治、教育和軍事力量的統一調配,集中力量反抗侵略,C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國民政府在鄉鎮層面實行新縣制,加強基層管理和控制,沒有明確體現出其反共傾向在滋長,排除A項;根據材料“規定在鄉鎮層面由一人同時擔任鄉鎮長、中心小學校長、壯丁隊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縣制的推行是國民政府加強對地方控制的舉措,而不是使得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坐大,相反,是為了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強調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抗戰,國民政府的這一舉措主要是從其自身統治和抗戰需要出發,并非踐行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抗日戰爭,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2025 深圳模擬)1956年,我國積極邀請華僑參與廣交會等商業展覽會,次年又應緬甸等地僑商請求,派技術人員協助他們開辦使用中國棉紗、紡機、織機的服裝廠。這些舉措( )A.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B.緣于獨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建成C.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D.有利于通過統一戰線打破封鎖【分析】本題考查了一五計劃,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950年3月,政務院頒布《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到1950年上半年,國家財政經濟就實現了統一,與題干時間不符,A項錯誤;當時我國尚未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一五”計劃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直到1965年,我國才初步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B項錯誤;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C項錯誤;華僑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邀請華僑參與廣交會等商業展覽會,派技術人員協助僑商開辦工廠,有利于團結華僑,通過統一戰線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濟封鎖,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一五計劃,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1.(2025 福田區校級三模)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浙江德清縣采取招股、招工帶資、聯戶集資、農民投資等形式籌集資金100多萬元,興辦鄉村兩級集體企業640余家;織里鎮開辦鄉村兩級企業29家,年創工業總產值198萬元。到1991年,我國鄉鎮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1988年的24%提高到30.83%。據此可知,鄉鎮企業的發展( )A.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B.擴大了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C.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D.沖擊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析】本題考查農村經濟經濟體制改革,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才基本確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所以A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述的是鄉鎮企業發展,與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從單一的農業生產向工業等多元產業發展,眾多農民從農業生產轉向鄉鎮企業就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C項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為鄉鎮企業提供了人力等條件,鄉鎮企業發展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是沖擊,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農村經濟經濟體制改革,學生需了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內容、過程和意義。12.(2025 廣東一模)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 )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人類文明的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解答】A.希臘化時代主要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文化交融(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根據材料可知,8—10世紀的巴格達,柏拉圖的署名被用于魔法和煉金術著作,反映出文化傳播中并非簡單復制,而是存在誤讀、混雜甚至附會的現象,阿拉伯學者在翻譯和吸納古希臘學術時,可能因知識體系差異或需求,將非柏拉圖的作品歸于其名下,體現了傳播過程中多重因素交織的復雜性,正確;C.阿拉伯文明雖重視本土化,但題干現象突出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而非強調自主性,排除;D.地理區位可能影響文化接觸,但“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人類文明的交流,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3.(2019 珠海二模)法國大革命期間。“無套褲漢”成為政治生活中一個流行的專用詞,泛指城市人民群眾。1792年 1月法國出版的《理解革命流行詞的新辭典》解釋說:“該詞指稱憲法的主要根源。”這一詞語的流行反映出( )A.工農勞動群眾掌握了革命政權B.確立共和制的社會條件已成熟C.法國革命摧毀了君主專制統治D.人民主權思想推動了革命進程【分析】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關鍵詞是“無套褲漢”。【解答】“無套褲漢”是法國革命中對城市平民的稱呼。無套褲漢的主要成分是小手工業者、小商販、小店主和其他勞動群眾,也包括一些富人。他們是城市革命的主力軍,是大革命中幾次武裝起義的參加者,無套褲漢的做法體現人民主權思想,推動了革命進程,故D正確。A不合史實,排除。1875年法國才最終建立共和國,故排除B。法國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故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自主權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14.(2024 廣東)19世紀20年代,英國棉布涌入伊朗。隨后幾十年間,物美價廉的英國棉制品比伊朗的絲綢更受歡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絲綢織機數量僅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這反映伊朗( )A.淪為英國獨占的殖民地B.封建統治得到鞏固C.經濟的對外依附性加強D.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分析】本題考查英國的殖民擴張,依據材料“1890年,伊斯法罕的絲綢織機數量僅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19世紀20年代,英國棉布涌入伊朗。……1890年,伊斯法罕的絲綢織機數量僅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可知,隨著英國工業革命開展,英國棉布進入伊朗市場,導致伊朗紡織業受到沖擊,由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說明伊朗經濟的對外依附性加強,C項正確;伊朗并非英國獨占的殖民地,還有俄國也侵略了伊朗,排除A項;大量英國棉布進入伊朗沖擊了其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英國對伊朗的經濟侵略,這不利于伊朗民族工業發展,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英國的殖民擴張,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難度適中。15.(2024 東莞市模擬)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爾及利亞知識分子發起思想和政治改造運動,他們致力于史學原稿的重校和歷史人物傳記的編撰,這是阿爾及利亞人第一次嘗試書寫自己先輩的歷史。這一運動源于( )A.法國殖民文化的滲透 B.華夫脫政黨堅持斗爭C.文化的自我審視反思 D.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分析】本題考查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以及亞非拉人民的抗戰,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據所學知識,阿爾及利亞于1830年被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知識分子發起思想和政治改造運動,是民族意識的覺醒,是文化的自我審視反思,C項正確;據材料“這是阿爾及利亞人第一次嘗試書寫自己先輩的歷史”,體現的是民族文化,排除A項;華夫脫政黨是埃及的民族主義政黨,排除B項;1990年,納米比亞共和國獲得獨立,納米比亞為當時非洲最后獨立的一個國家,標志著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以及亞非拉人民的抗戰,學生需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16.(2025 肇慶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經濟成功起飛。據1956年底的統計數據,此前一年,法國人均收入增長了6%。但此間有關機構就“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這一問題進行過一次民意調查,結果竟有92%的受訪者回答“變壞了”。這一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革命方興未艾 B.民權運動的高漲C.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D.種族歧視的蔓延【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的發展,解題關鍵信息是“結果竟有92%的受訪者回答‘變壞了’”。【解答】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推動了經濟發展,能夠使人民享受科技紅利,有助于增加民眾的幸福感,排除;B.民權運動是追求人人平等的政治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C.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直接帶來法國人均收入的增長,但有關“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的民意調查顯示,92%的人回答“變壞了”,這與經濟發展狀況悖離,說明大部分人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益,可推出經濟發展的紅利被少數人占有,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正確;D.種族歧視與這一矛盾無直接關系,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二.材料題(共3小題)17.(2025 佛山一模)對縣鄉的管理,是中國古代國家權力深入基層社會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游徼掌巡察緝捕之事。《漢書》稱其“鄉有”,《續漢書》稱其“鄉置”,以往研究者據此認為其每鄉皆置。出土漢簡史料《東海郡吏員簿》的記載顯示,其各縣游徼數目與縣下所轄鄉數,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注:漢代東海郡位于今山東省與江蘇省交界地帶)——摘編自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等材料二:表:中國歷史上的縣制規模(部分時期)皇帝紀年 縣級行政單位個數 縣均戶數隋大業二年 1255 7147唐開元二十八年 1573 5348宋宣和四年 1234 16922——據《隋書》《舊唐書》《宋史》統計材料三:明中期以后,贛南山區掀起開發高潮,里甲制敗壞使大量流民進入山區。流民聚集引起嚴重的盜賊問題。南贛巡撫王陽明一邊用軍事手段鎮壓盜賊,一邊安撫一些盜賊,使其轉化為可利用的地方勢力。不過,王陽明最關心的是如何消除“心中賊”,他設計的集“弭盜”和“教化”為一體的鄉約和十家牌法,為后來歷任南贛巡撫仿效,成為里甲制敗壞后官府對基層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摘編自黃志繁《“賊”“民”之間:12﹣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1)有學者據材料一中的漢簡史料,推翻了材料一中的“以往研究者”的結論。請指出該學者史料運用的局限,并綜合材料一的信息,對漢代游微的設置情況給出合理的推論。(2)指出材料二中宋代基層治理能力相對于隋唐的變化,并解釋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簡析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作用。【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根據材料“游徼掌巡察緝捕之事。《漢書》稱其“鄉有”,《續漢書》稱其“鄉置”,以往研究者據此認為其每鄉皆置。出土漢簡史料《東海郡吏員簿》的記載顯示,其各縣游徼數目與縣下所轄鄉數,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注:漢代東海郡位于今山東省與江蘇省交界地帶)”可知,該學者史料運用的局限在于,漢簡史料僅代表東海郡的情況,不能全面反映漢代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因此,不能僅憑漢簡史料就推翻以往研究者的結論。綜合材料一的信息,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漢代游徼的設置情況并非每鄉皆置,而是根據各縣實際情況靈活設置,可能某些縣下所轄的鄉數多于游徼數目,而另一些縣則相反。(2)根據材料“中國歷史上的縣制規模”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材料二中顯示,宋代基層治理能力相對于隋唐有所下降,這體現在縣級行政單位個數增多,但縣均戶數大幅減少。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宋代推行“不抑兼并”政策,導致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破產,戶籍管理混亂;二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時的基層治理體系尚未能完全適應這一變化。(3)根據材料“明中期以后,贛南山區掀起開發高潮,里甲制敗壞使大量流民進入山區。流民聚集引起嚴重的盜賊問題。南贛巡撫王陽明一邊用軍事手段鎮壓盜賊,一邊安撫一些盜賊,使其轉化為可利用的地方勢力。不過,王陽明最關心的是如何消除“心中賊”,他設計的集“弭盜”和“教化”為一體的鄉約和十家牌法,為后來歷任南贛巡撫仿效,成為里甲制敗壞后官府對基層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其次,促進了經濟發展,通過有效的基層管理,保障了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順利進行;最后,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基層治理過程中注重教化民眾,推動了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深入人心。故答案為:(1)該學者史料運用的局限在于,漢簡史料僅代表東海郡的情況,不能全面反映漢代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因此,不能僅憑漢簡史料就推翻以往研究者的結論。綜合材料一的信息,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漢代游徼的設置情況并非每鄉皆置,而是根據各縣實際情況靈活設置,可能某些縣下所轄的鄉數多于游徼數目,而另一些縣則相反。(2)材料二中顯示,宋代基層治理能力相對于隋唐有所下降,這體現在縣級行政單位個數增多,但縣均戶數大幅減少。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宋代推行“不抑兼并”政策,導致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破產,戶籍管理混亂;二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時的基層治理體系尚未能完全適應這一變化。(3)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其次,促進了經濟發展,通過有效的基層管理,保障了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順利進行;最后,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基層治理過程中注重教化民眾,推動了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深入人心。【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8.(2021 廣東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句歐洲人人熟知的諺語,為英國農村城鎮化發展準備了思想基礎。在歷經準備、啟動階段后,工業化時代英國農村城鎮化達到高潮。該運動主要出現在工業革命發祥地和工業化地區。如蘭開夏的曼徹斯特和利物浦,西密德蘭的伯明翰和伍爾夫漢普頓,西萊丁區的利茲和布雷德福,“哈勒姆”的設菲爾德等。英格蘭東北以紐卡斯爾為中心的采煤區,威爾士以加的夫和紐波特為中心的采煤冶煉區,蘇格蘭南部以格拉斯哥為中心的工業區,也都是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最快的地區。這些地區后來一直是英國主要工業城市分布的區域。1851年,經過大約一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后,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50%,基本完成城市化。﹣﹣摘編自劉景華《農村城鎮化:歐洲的經歷與經驗》材料二:19世紀初,德意志“市民城鎮”(帶中世紀等級社會的烙印)數量眾多,但人口規模很小,超過10萬的僅2座城市。在拿破侖戰爭影響下,各邦國進行城鎮化改革,尤以普魯士改革最為明顯。1808年,普魯士發布《城鎮規程》,宣布把城鎮從國家監護中解放出來,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市議會由市民選舉產生,而市民權的獲取則不再根據等級出身或是否屬于行會成員來決定,而是與居住年限、住房擁有、教育程度及財產情況聯系在一起。市議會任命市政府成員。1815年后,普魯士城鎮改革進入西部新省份(萊茵和威斯特法倫),其主要方針是取消絕對王權的控制,培養城鎮居民的責任意識與自治能力。1831年,普魯士又頒布《城鎮規程修正案》,把城鎮區域延伸到城外田地,后在工業化和國家統一的推動下,德意志城鎮化出現加速和全面啟動。﹣﹣摘編自孟鐘捷《簡析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地區城鎮化的“起步”》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19世紀英國農村城鎮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地區城鎮化與同時期英國農村城鎮化的異同,并簡析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城鎮化改革的背景。(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德城鎮化發展的時代價值。【分析】本題考查歐洲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第一問的特點,依據材料一逐一分析概括;第二問,異同對比材料一、二,結合德意志地區城鎮化與同時期英國農村城鎮化的特點分析比較;背景依據材料二,抓住題干時間,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以及外部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三問的時代價值,綜合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思想以及世界意義等角度分析。【解答】(1)特點:依據材料一“歷經準備、啟動階段”可以得出階段性特征;依據“經過大約一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后”可以得出長期性特征;依據“該運動主要出現在工業革命發祥地和工業化地區”可以得出工業的發展是推動力;依據“蘇格蘭南部以格拉斯哥為中心的工業區,也都是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最快的地區。這些地區后來一直是英國主要工業城市分布的區域”可以得出城鎮經濟以工業為主;城鎮化助推城市化的發展。(2)異同:相同點:依據材料一“在歷經準備、啟動階段后,工業化時代英國農村城鎮化達到高潮”,依據材料二“帶中世紀等級社會的烙印”可以得出歷史上城鎮化運動的延續;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時間,結合所學可以得出工業革命的推動;依據材料一“經過大約一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后”,依據材料二的時間可以得出持續時間長;結合所學從影響深遠進行補充。不同點:依據材料二“各邦國進行城鎮化改革,尤以普魯士改革最為明顯”可以得出德國政府主導;依據“普魯士發布《城鎮規程》”可以得出以法制手段不斷推進。背景:依據材料二“在拿破侖戰爭影響下”可以得出受外來侵略戰爭的刺激,民族意識覺醒;抓住題干時間,結合所學從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經濟上工業革命有所發展等角度進行補充。(3)時代價值:綜合材料一、二,結合所學從對英德工業的發展,社會進步;對英德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完善;對塑造國家意識;為他國城鎮化提供借鑒等角度分析。故答案為:(1)特點:呈現出長期性和階段性特征;工業的發展是推動力;城鎮經濟以工業為主;城鎮化助推城市化的發展。(2)異同:相同點:歷史上城鎮化運動的延續;工業革命的推動;持續時間長;影響深遠。不同點:德國政府主導;以法制手段不斷推進。背景: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受外來侵略戰爭的刺激,民族意識覺醒;經濟上工業革命有所發展。(3)時代價值:有助于英德工業的發展,社會進步;有助于英德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助于塑造國家意識;為他國城鎮化提供借鑒。【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和德國城鎮化的相關知識,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9.(2022 韶關二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外語教育的一系列決策和改革與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同步,與祖國同行。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英語被認為是“帝國主義語言”,在國內形成了向俄語“一邊倒”的形勢。1956年英語取代了俄語的地位,開始了英語教學在中國的發展。1964年,國家制定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除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外,對其他語種發展也給予了相應指導。自從1978年英語首次成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學英語的大熱潮,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的格局日趨形成。——摘編自王定華《民族復興的強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外語教育的發展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語教育語種不斷變化的原因。【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語教育。第一問,依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在國內形成了向俄語‘一邊倒’的形勢”、“1956年英語取代了俄語的地位,開始了英語教學在中國的發展”、“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外,對其他語種發展也給予了相應指導”、“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的格局日趨形成”分析概述;第二問,依據材料信息,注意材料中的各個時間段,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分析。【解答】(1)趨勢: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在國內形成了向俄語‘一邊倒’的形勢”、“1956年英語取代了俄語的地位,開始了英語教學在中國的發展”、“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外,對其他語種發展也給予了相應指導”、“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的格局日趨形成”可知,以俄語為主到以英語為主、其他語言為輔,再到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2)原因: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英語被認為是‘帝國主義語言’,在國內形成了向俄語‘一邊倒’的形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正處于美蘇兩極對峙的冷戰背景下,中國采取“一邊倒”的政策,倒向社會主義國家,俄關系密切且結成盟友,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孤立中國,是這時期我國以俄語為主的主要原因;根據“1956年英語取代了俄語的地位,開始了英語教學在中國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蘇關系破裂,俄語發展趨緩,英語教育發展速度加快;根據“自從1978年英語首次成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學英語的大熱潮,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的格局日趨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與美、日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實行全方位外交,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需要大量外語人才。故答案為:(1)趨勢:以俄語為主到以英語為主、其他語言為輔,再到以英語為主,多種外語全面發展。(2)原因:20世紀50年代初,美蘇冷戰,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中俄關系密切且結成盟友,為了便于中蘇交往和工業化建設,國家大力發展俄語教育;1956年中蘇關系破裂,俄語發展趨緩,英語教育發展速度加快;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與美、日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實行全方位外交。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需要大量外語人才。【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外語教育的演變,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三.論述題(共1小題)20.(2023 茂名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國如何抵御、反抗作為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帝國主義不斷擴張、殖民,維系國家統一與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就是近代中國如何吸收、借鑒各種現代性因素,將其內化為中國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國家建設,尋找富強之道的歷史;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內外形勢下,形塑新的政治實踐主體,破除各種政治、社會與文化壓迫,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平等與解放的歷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糾纏不清的情況下,思考中國文化存續與更生的歷史。——摘編自王銳《關于中國近代史敘事問題的思考:合富強敘事、階級敘事、文明敘事為一》圍繞中國近代史的敘事問題,選擇某一角度或者自擬一個角度,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角度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要求學生結合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來分析。【解答】根據材料和題干要求,學生從材料出處選擇“階級”“富強”“文明”三個角度進行敘事或者自擬一個角度(只有言之有理)皆可。如選擇“階級”角度,可從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反侵略、反封建的具體斗爭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方面予以論述,至少應舉兩個史實且史實準確,兩個史實都應與前面的角度存在有邏輯關系,即所舉的史實都能支撐所選的角度,最后得出結論。如從富強的角度,在論述的過程中需要突出救亡圖存的過程;從文明的角度,在論述的過程中需要突出中華傳統文明對近代事件所產生的作用。故答案為:角度:階級敘事論述:鴉片戰爭后,列強的入侵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同階級開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農民階級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外來侵略勢力,但受制于階級的局限性,最終失敗。資產階級發動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政體,但由于其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并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五四運動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結論:綜上所述,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和具有先進思想引領的政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完全勝利。【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