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一.材料題(共4小題)1.(2024 上海)中國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扮演著載體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中國與歐洲的距離被極大地拉近,從前需要在東南亞、南亞、阿拉伯諸國進行轉運的中國瓷器,如今與歐洲有了更直接的聯系通道。(一)瓷器行銷世界(1)隨著制瓷技術的重大改進,瓷器遠銷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文化符號。這發生于 A.秦漢時期B.魏晉時期C.隋唐時期D.宋元時期(2)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交通路線為瓷器行銷世界提供了便利,將下列示意圖中的交通路線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紀中國瓷器已經由中亞的撤馬爾罕傳入大食國境內,該路線是 ②鄭和出使西洋,曾將一批景德鎮官窯的瓷器作為外交禮物贈與外邦。他出使的路線是 ③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向中國訂購了一批帶有工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運輸路線是 (3)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中國港口,其與中國的瓷器貿易由官方指定機構代理,該機構是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書省D.廣州十三行(4)結合地圖及所學,分析中國的瓷器不斷外傳的原因有 A.外部需求B.軍事擴張C.技術傳播D.工藝精湛(二)瓷器影響世界(5)歐洲瓷器大量訂貨,直接促使歐洲眾多城市成為專門的手工業市鎮,開始進行了“流水線式生產”,生產效率不斷增加,這得益于 A.工廠制度的確定B.資本主義的壟斷C.手工工坊的發展D.殖民活動的興起(6)瓷器的流動推動了文化的交流材料一:材料二:清康熙年間開始出現琉璃彩瓷,以中國傳統白瓷胎為底,融入西方琺瑯彩描繪制作而成。琺瑯彩瓷裝飾題材與風格亦受西方影響。①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國風”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與中國當時的實際形象不甚相符,表現出歐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風尚,這一現象折射出 A.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想象B.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傳承C.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重構D.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②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動中的文化交流。2.(2024 楊浦區二模)某學習小組對墨西哥從古代走向近代的歷史十分感興趣,他們發現從中可以看出近代世界連接的某些面相。首先他們研究了墨西哥古代阿茲特克人所創造的阿茲特克文明,這是古代美洲燦爛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之一。(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茲特克文明之外,還有 文明和 文明。(2)阿茲特克人利用浮動園地種植的農作物有 (雙選)A.玉米B.水稻C.小麥D.辣椒接著,學習小組研究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地區后,發現:西方殖民者在物質和精神等各個層面,侵略了拉丁美洲:1521年,西班牙人占領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在城中大肆屠殺,并將該城徹底毀壞,后在其廢墟上建立墨西哥城。材料一:如圖的版畫創作于1505年,是歐洲人描繪美洲土著的最早作品之一。版畫描繪美洲人以公社為單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財產。(版畫出自本特利《新全球史》(第五版))(3)歐洲人版畫中的美洲土著人形象有何特點?這一形象特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長期存在,原因是什么?材料二:拿破侖戰爭使得西班牙政府無法維持墨西哥的銀礦業,加上拉美獨立運動,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間,世界金、銀產量減少了大約50%,鴉片貿易于是被用來吸納中國的白銀。盡管這些政治劇變后,世界銀產量又逐漸恢復,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達到1800年的生產水平。大約自1755年起,中國的白銀幾乎全部是通過歐洲國家從拉美地區進口而來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紀美洲白銀產量下降的影響。——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4)在世界近代史上,拉美白銀生產給中國歷史進程帶來怎樣的影響?(5)綜合上述分析及所學,你如何認識近代世界的連接?3.(2024 上海)時間是歷史的維度,亦是認識歷史的尺度。時間尺度之伸縮,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釋歷史,或用于評價歷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為例,探究時間尺度在歷史認識中的功能和意義。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經奉有諭旨,廣召奇才異能之士,迄無成效。……不得已議奏招考天文算學,請用洋……若得讀書之人旁通其書籍、文字,用心研究,譯出精要之語,將來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終用洋人。——《總理各國事物奕訴等片》1867年(1)材料一的時間具有什么功能?對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義?(2)材料二:竊維今日中國亟圖自強,自必以育才興學為要綜。……近人至以學校之多寡,覘(察看)國政之盛衰,非無因也。——管學大臣孫家鼐《遵籌開辦京師大學堂奏折》1898年材料三:謹將《學務綱要》、《各學堂管理通則》、畢業學生考試專章、獎勵專章暨各項學堂章程分別繕寫成冊,并開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單,恭呈預覽。——《張百熙、榮慶、張之洞重訂學堂章程折》1904年材料四:宣統二年(1910)教育之狀況,全國各種學校共52650所,中有師范與實業學堂:學生數1625534人,教員89766人,職員95800人;教育機關69處。——郭柬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綜合材料一、二、三、四,時間尺度由點到線,在功能上發生了何種變化?這對認識晚清教育改革有何價值?(3)歸納下列三則材料對晚清教育改革評價的差異,并運用時間尺度分析其原因。4.(2022 奉賢區二模)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演進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經歷了從建立與鞏固到繁榮鼎盛,直至奠定版圖的演進過程,歷朝均以各自的舉措維系著國家的治理。(1)將下列選項填入相對應的朝代(時期)板塊(填寫字母)A.文成公主入藏 B.郡縣鄉里 C.閉關鎖國 D.三省六部E.設立河西四郡 F.胡漢通婚 G.遷都易俗 H.一條鞭法秦漢板塊南北朝板塊隋唐板塊明清板塊(2)如果以“程朱理學”“行省制度”“宣政院”為內容另組一個板塊,應緊隨 板塊之后設置A.秦漢板塊B.南北朝板塊C.隋唐板塊D.明清板塊(3)上述組合除了按照時間順序設計外,也可以按照選項內容的類別進行組合。請你依據示例進行設計。示例:主題: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內容:郡縣鄉里制、三省六部制主題: 內容: 、 (至少選擇兩項)(4)綜合上述內容,說說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在國家治理上有哪些特征?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材料題(共4小題)1.(2024 上海)中國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扮演著載體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中國與歐洲的距離被極大地拉近,從前需要在東南亞、南亞、阿拉伯諸國進行轉運的中國瓷器,如今與歐洲有了更直接的聯系通道。(一)瓷器行銷世界(1)隨著制瓷技術的重大改進,瓷器遠銷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文化符號。這發生于 D A.秦漢時期B.魏晉時期C.隋唐時期D.宋元時期(2)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交通路線為瓷器行銷世界提供了便利,將下列示意圖中的交通路線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紀中國瓷器已經由中亞的撤馬爾罕傳入大食國境內,該路線是 A ②鄭和出使西洋,曾將一批景德鎮官窯的瓷器作為外交禮物贈與外邦。他出使的路線是 B ③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向中國訂購了一批帶有工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運輸路線是 C (3)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中國港口,其與中國的瓷器貿易由官方指定機構代理,該機構是 D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書省D.廣州十三行(4)結合地圖及所學,分析中國的瓷器不斷外傳的原因有 AD A.外部需求B.軍事擴張C.技術傳播D.工藝精湛(二)瓷器影響世界(5)歐洲瓷器大量訂貨,直接促使歐洲眾多城市成為專門的手工業市鎮,開始進行了“流水線式生產”,生產效率不斷增加,這得益于 C A.工廠制度的確定B.資本主義的壟斷C.手工工坊的發展D.殖民活動的興起(6)瓷器的流動推動了文化的交流材料一:材料二:清康熙年間開始出現琉璃彩瓷,以中國傳統白瓷胎為底,融入西方琺瑯彩描繪制作而成。琺瑯彩瓷裝飾題材與風格亦受西方影響。①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國風”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與中國當時的實際形象不甚相符,表現出歐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風尚,這一現象折射出 AC A.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想象B.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傳承C.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重構D.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②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動中的文化交流。【分析】(1)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2)本題考查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新航路開辟,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3)本題考查清朝的對外貿易,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4)本題考查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5)本題考查西歐的手工業市鎮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6)本題考查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1)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路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故D正確;“兩漢時期”主要是絲綢,故排除A;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發展,“瓷器遠銷海外”不符合史實,故排 BC。(2)①從中亞傳入大食,則選擇從絲綢之路傳往中亞的道路,是陸路,故選擇A;②根據課本知識,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為東南亞諸國和印度洋附近海域,故選擇B;③根據課本知識,16世紀上半葉,新航路開辟,此時好望角被發現,歐洲人探索了繞過非洲的航線,故選C。(3)1784年是清乾隆四十九年,此時,管理中國海外貿易的機構為廣州十三行。ABC均為史實錯誤,排除ABC。(4)材料多次提到國外對我國瓷器的需求,故選A;材料提到我國瓷器扮演著中西文明載體和象征的角色,說明我國瓷器工藝精湛,受眾廣泛,故選D;材料并未提到瓷器隨我國軍事擴展而傳播,也未提到我國瓷器技術的外傳,故BC不選。(5)根據材料“手工業市鎮”,判斷時間處在15—17世紀,此時工廠制度并未形成,資本主義壟斷并未興起,故排除AB;殖民活動興起與瓷器手工業發展無關,排除D。(6)①題干指出德意志制作的中國瓷塑的人物形象與實際不符,顯然是德意志人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自我的想象,也是根據西方自身對中國文化的重構,故選AC;此類行為不是文化沖突和傳承,排除BD。②材料顯示了瓷器作為文化載體,傳承中華文化,融入西方文化,反哺中華文化的過程。結合商業活動促進文化交流,寫出瓷器作為文化載體的作用即可。故答案為:(1)D。(2)①A,②B,③C。(3)D。(4)AD。(5)C。(6)①AC,②瓷器隨商業活動由中國傳入西方,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渠道,瓷器進入西方后又被西方文化所改造,傳入中國,使得中華瓷器文化更加豐富;瓷器作為文化載體,在傳入西方的過程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被西方文化所喜愛和接受;在西方,瓷器又被西方文化改造和接受,融入西方的技藝,又被傳回中國;總之,瓷器作為文化載體,既向西方傳遞了中華文化,也使中華文化融入了西方的特點,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點評】本題考查中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和分析材料的能力。2.(2024 楊浦區二模)某學習小組對墨西哥從古代走向近代的歷史十分感興趣,他們發現從中可以看出近代世界連接的某些面相。首先他們研究了墨西哥古代阿茲特克人所創造的阿茲特克文明,這是古代美洲燦爛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之一。(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茲特克文明之外,還有 瑪雅 文明和 印加 文明。(2)阿茲特克人利用浮動園地種植的農作物有 AD (雙選)A.玉米B.水稻C.小麥D.辣椒接著,學習小組研究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地區后,發現:西方殖民者在物質和精神等各個層面,侵略了拉丁美洲:1521年,西班牙人占領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在城中大肆屠殺,并將該城徹底毀壞,后在其廢墟上建立墨西哥城。材料一:如圖的版畫創作于1505年,是歐洲人描繪美洲土著的最早作品之一。版畫描繪美洲人以公社為單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財產。(版畫出自本特利《新全球史》(第五版))(3)歐洲人版畫中的美洲土著人形象有何特點?這一形象特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長期存在,原因是什么?材料二:拿破侖戰爭使得西班牙政府無法維持墨西哥的銀礦業,加上拉美獨立運動,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間,世界金、銀產量減少了大約50%,鴉片貿易于是被用來吸納中國的白銀。盡管這些政治劇變后,世界銀產量又逐漸恢復,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達到1800年的生產水平。大約自1755年起,中國的白銀幾乎全部是通過歐洲國家從拉美地區進口而來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紀美洲白銀產量下降的影響。——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4)在世界近代史上,拉美白銀生產給中國歷史進程帶來怎樣的影響?(5)綜合上述分析及所學,你如何認識近代世界的連接?【分析】(1)本題考查古代非洲和美洲,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2)本題考查古代非洲和美洲,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阿茲特克人的經濟基礎是農業,他們發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3)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4)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5)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茲特克文明之外,還有①瑪雅文明和②印加文明。(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茲特克人利用浮動園地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辣椒,AD項正確;“水稻、小麥”都不屬于美洲農作物,排除BC項。故選AD項。(3)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版畫描繪美洲人以公社為單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財產。”可得出原始、野蠻的特點。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殖民擴張的需要、殖民統治的需要、西方中心論和殖民成功的影響等方面說明,例如:歐洲殖民者出于殖民擴張的需要,要合理解釋進行殖民屠殺的原因;出于殖民統治的需要,要把歐洲人對印第安人的統治定位為文明對野蠻的征服和統治;由于西方中心論和殖民成功的影響,對有色人種的歧視逐漸形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早期美洲土著社會與西方社會的文明代差。(4)根據材料“大約自1755年起,中國的白銀幾乎全部是通過歐洲國家從拉美地區進口而來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紀美洲白銀產量下降的影響。”及所學可得出近代墨西哥等拉美地區白銀的開采,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導致明清白銀貨幣化局面的出現及一條鞭法等賦稅制度的變化。根據材料“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間,世界金、銀產量減少了大約50%,鴉片貿易于是被用來吸納中國的白銀。”及所學可得出拉美白銀生產減少,導致世界白銀緊張,英美等國通過鴉片貿易,從中國賺取白銀。結合所學鴉片戰爭的背景知識可知,白銀外流帶來的嚴重問題,引起了清政府的禁煙運動。英國為保護鴉片貿易,同時也為打開中國大門,發動了鴉片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對外開放,中國近代史由此發端。(5)根據材料“從墨西哥看近代世界的連接’及所學可得出近代以來的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根據材料“1521年,西班牙人占領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在城中大肆屠殺,并將該城徹底毀壞,后在其廢墟上建立墨西哥城。”及所學可得出近代以來的世界發展聯系是以暴力掠奪、商業貿易等作為主要手段;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帶來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亞非拉的苦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非拉國家必須擺脫殖民壓迫,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才能走上富強之路。故答案為:(1)瑪雅,印加。(2)AD。(3)特點:原始、野蠻的特點。原因:出于殖民擴張的需要,要合理解釋進行殖民屠殺的原因;出于殖民統治的需要,要把歐洲人對印第安人的統治定位為文明對野蠻的征服和統治;由于西方中心論和殖民成功的影響,對有色人種的歧視逐漸形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早期美洲土著社會與西方社會的文明代差。(4)影響:近代墨西哥等拉美地區白銀的開采,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導致明清白銀貨幣化局面的出現及一條鞭法等賦稅制度的變化;拉美白銀生產減少,導致世界白銀緊張,英美等國通過鴉片貿易,從中國賺取白銀。白銀外流帶來的嚴重問題,引起了清政府的禁煙運動;英國為保護鴉片貿易,同時也為打開中國大門,發動了鴉片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對外開放,中國近代史由此發端。(5)近代以來的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近代以來的世界發展聯系是以暴力掠奪、商業貿易等作為主要手段;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帶來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亞非拉的苦難;亞非拉國家必須擺脫殖民壓迫,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才能走上富強道路。【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和古代的非洲和美洲,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和分析材料的能力。3.(2024 上海)時間是歷史的維度,亦是認識歷史的尺度。時間尺度之伸縮,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釋歷史,或用于評價歷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為例,探究時間尺度在歷史認識中的功能和意義。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經奉有諭旨,廣召奇才異能之士,迄無成效。……不得已議奏招考天文算學,請用洋……若得讀書之人旁通其書籍、文字,用心研究,譯出精要之語,將來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終用洋人。——《總理各國事物奕訴等片》1867年(1)材料一的時間具有什么功能?對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義?(2)材料二:竊維今日中國亟圖自強,自必以育才興學為要綜。……近人至以學校之多寡,覘(察看)國政之盛衰,非無因也。——管學大臣孫家鼐《遵籌開辦京師大學堂奏折》1898年材料三:謹將《學務綱要》、《各學堂管理通則》、畢業學生考試專章、獎勵專章暨各項學堂章程分別繕寫成冊,并開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單,恭呈預覽。——《張百熙、榮慶、張之洞重訂學堂章程折》1904年材料四:宣統二年(1910)教育之狀況,全國各種學校共52650所,中有師范與實業學堂:學生數1625534人,教員89766人,職員95800人;教育機關69處。——郭柬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綜合材料一、二、三、四,時間尺度由點到線,在功能上發生了何種變化?這對認識晚清教育改革有何價值?(3)歸納下列三則材料對晚清教育改革評價的差異,并運用時間尺度分析其原因。【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2)本題考查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3)本題考查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1)本題考查時間對歷史的作用,從題干提出的“歷史的維度,認識歷史的尺度,定位事件,解釋歷史,評價歷史”,結合1867年中國近代的實際,進行分析即可。(2)本題考查時間對歷史的作用,從點到線的時間分析,能夠對事件的發展做出更全面的評價,也能夠相互印證、相互分析其影響與關聯。結合這一觀點進行分析即可,同時結合事實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價值。(3)本題考查時間對歷史的作用,時代對歷史評價的差別,根據材料歸納差異即可,結合時代發展與歷史評價的關系,分析三則材料對清末教育改革評價的不同,即可得到答案。故答案為:(1)材料一的時間具有確定歷史事件的準確定位、結合這一時間多維探索歷史事件立體的原因、解釋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事件的功能。1867年的時間定位,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洋務運動期間,因此可以認為,此時晚清的教育改革是為解決清末實際的國防需要而提上日程的。可以看出晚清教育改革的意義是促進國防發展,抵御外敵入侵;直接原因是缺乏人才;長遠考慮是可以避免“終用洋人”;結合此時教育改革的時間和之后設立京師同文館、開辦留學等舉措,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后續舉動的原因,也可評價晚清教育改革,是從解決實際需求而開始的,具有深刻的務實性。(2)功能上由孤立的時間點分析變為了時間線分析,可以從一個孤立的時間點轉向向一系列歷史事件的連續分析,可以前后鏈接,相互印證。價值:從不同時間段了解晚清教育改革的實際作用;從不同時間段了解晚清教育改革面臨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解決國防問題的實際需要;了解不同時間晚清教育改革的成效,開辦了一批新式學校,并培養了一批學生;了解不同時間晚清教育改革的評價,對晚清教育改革是否有效做出一些判斷。(3)材料一:認為晚清的教育改革是保守的;材料二:認為晚清的教育改革是有積極促進意義的,促進了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為后續革命或立憲奠定了思想基礎;材料三認為晚清教育改革促進了中國社會轉型和組織結構轉變。原因: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會發生變化,會隨著思想、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材料一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危機的時代,因此亟待激烈的社會變動,故而認為晚清教育改革局限保守;材料二結合時代,從階級史觀角度分析了晚清教育改革對革命的積極作用;材料三偏向于客觀中立,從社會轉型和國家結構的方面分析,體現了歷史研究百花齊放的社會背景。【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學生需了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歷程及意義。4.(2022 奉賢區二模)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演進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經歷了從建立與鞏固到繁榮鼎盛,直至奠定版圖的演進過程,歷朝均以各自的舉措維系著國家的治理。(1)將下列選項填入相對應的朝代(時期)板塊(填寫字母)A.文成公主入藏 B.郡縣鄉里 C.閉關鎖國 D.三省六部E.設立河西四郡 F.胡漢通婚 G.遷都易俗 H.一條鞭法秦漢板塊南北朝板塊隋唐板塊明清板塊(2)如果以“程朱理學”“行省制度”“宣政院”為內容另組一個板塊,應緊隨 C 板塊之后設置A.秦漢板塊B.南北朝板塊C.隋唐板塊D.明清板塊(3)上述組合除了按照時間順序設計外,也可以按照選項內容的類別進行組合。請你依據示例進行設計。示例:主題: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內容:郡縣鄉里制、三省六部制主題: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 內容: 文成公主入藏 、 胡漢通婚 (至少選擇兩項)(4)綜合上述內容,說說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在國家治理上有哪些特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第一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鞏固統治的措施;第二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歷程;第三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加強統治的措施;第四問,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在國家治理上的特征。【解答】(1)填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實行郡縣鄉里的管理體系和設立河西四郡,發生在秦漢時期,秦漢板塊處應填寫BE;胡漢通婚和遷都易俗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FG應填寫在南北朝板塊上;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隋唐時期形成并發展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板塊上應填寫AD;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張居正在1581年推行一條鞭法,CH一組應填寫在最后的明清板塊上。(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學、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組成宋元板塊,應緊隨隋唐板塊之后,C項正確;秦漢和南北朝均不是宋元緊隨其后的歷史時期,AB兩項;明清在宋元之后,非宋元以前的歷史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3)主題:參考示例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還可以將文成公主入藏、設立河西四郡、遷都易俗和胡漢通婚等史實歸入一組,設計成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主題。(4)特征:綜合以上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在國家治理上的特征主要有,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與完善(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對邊疆管理逐漸加強(重視民族關系),重視變革賦稅制度、關注思想教化和基層治理等。故答案為:(1)秦漢:BE;南北朝:FG;隋唐:AD;明清:CH。(2)C。(3)主題: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內容:文成公主入藏、胡漢通婚。(4)特征: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與完善(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加強對邊疆管理(重視民族關系);變革賦稅制度;重視思想教化;關注基層治理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