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練習卷六(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練習卷六(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
一.材料題(共4小題)
1.(2024秋 青浦區期末)茶葉原產于中國,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
(1)宋元及明初,在東南沿海一帶掌管茶葉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官方貿易機構是     (單選)。
A.理藩院
B.廣州“十三行”
C.市舶司
D.榷場
(2)公元9世紀初,日本學問僧空海來到中國求法。其歸國時帶回不少茶籽,后引發日本的飲茶風潮,并逐漸形成日本的     。
A.茶德
B.茶道
C.茶經
D.茶禮
(3)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交通路線為茶葉傳播提供了便利,將下列示意圖中的交通路線與其對應的歷史敘述匹配。(填涂字母)
①馬可 波羅在1271年隨父親經伊朗、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國,在后來他所寫的《馬可 波羅游記》中提到一些中國飲茶的趣事。他來到中國的路線當是     。
②有研究表明,鄭和下西洋曾把福建的茶籽帶到東南亞地區,鄭和船隊所走路線當是     。
③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向乾隆帝提出擴大茶葉貿易、獲取通商特權的請求。該使團來華路線當是     。。
(4)18世紀末,中國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英國人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一飲食方式的革命得益于     (雙選)。
A.英國對飲茶風俗的重構
B.全球貿易網絡不斷擴大
C.英國模仿中國飲茶風俗
D.多中心貿易格局的形成
(5)19世紀60年代,印度卡察地區一位叫尼爾森的茶園主發明了第一臺制茶機械——揉捻機,至1889年印度對英國的茶葉出口首次超過中國。其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     (雙選)。
A.實現機器大生產
B.推動了技術革新
C.開始了全球貿易
D.形成了壟斷資本
(6)有人說:一片東方樹葉蘊含著一部大歷史。綜合以上材料,聯系所學,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2.(2023秋 楊浦區校級期中)伴隨著人類的活動,植物從原產地逐漸走向全世界,在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請將下列植物與原產地相匹配。
(1)小麥     。
(2)水稻     。
(3)甜高粱     。
(4)玉米     。
(5)“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干酪……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城邦1/4的消費量,更多的糧食需要用橄欖油、葡萄酒的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推測這一地區應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國
C.古代美洲
D.古代希臘
某同學計劃以此為主題進行課題研究,以下是他初步擬定的提綱,請根據其內容幫助他完成標題匹配:
主題:改變世界的植物
(6)茶葉 A.新航路開辟的起因,到東方尋找比黃金還貴的植物。
(7)甘蔗 B.西班牙對美洲殖民掠奪,帶回歐洲后傳播到世界各地。
(8)香料 C.“海上馬車夫”引入歐洲,是歐洲與中國貿易的重要商品。
(9)馬鈴薯 D.殖民者引入中南美洲大量種植,開啟大西洋奴隸貿易。
材料:與奢侈昂貴的毛紡織品相比,價廉物美的棉織品更受人們歡迎,但當時英國的棉紡織品幾乎全部來自印度或中國。面對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英國紡織業開始了一場從羊毛到棉花的歷史轉型……從18世紀開始,來自美洲新大陸的棉花就源源不斷地運往利物浦。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棉紡織業革命大獲成功,……印度變成了向英國提供紡織原料棉花的供應地,也是英國棉紡織品的傾銷之地。
——杜君立《新食貨志》
(10)材料中“紡織業革命”是指     。
A.新航路開辟
B.價格革命
C.商業革命
D.工業革命
(11)結合材料,談談植物傳播和交流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
3.(2024春 閔行區校級期中)(1)時空的記憶人類歷史是在一定時空中演繹的。如圖中辨認表格所列歷史事件發生地,并將相應的字母填入正確的位置。
歷史事件 位置(字母)(涂答題卡)
虎門銷煙 ①   
《南京條約》簽訂 ②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③   
武昌起義爆發 ④   
(2)如圖是1908年《神州日報》上發表的名為《立憲真相》的漫畫。漫畫意在揭示    
A.戊戌變法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
B.清末新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
C.預備立憲實為維護專制統治
D.辛亥革命廢除君主專制
(3)如圖為19世紀末《點石齋畫報》上刊登的“公車上書”情景示意圖。這一事    
A.推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B.重在解決洋務運動存在弊端
C.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D.源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4)如圖《國王的蛋糕》刊發于法國《小巴黎人、》雜志,圖中從左到右依次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俄國沙皇尼古校二世、法國女郎,日本武士。此漫畫所反映的現象是    
A.德法俄“干涉還遼”
B.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
C.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D.列強在京劃定使館區
(5)如圖是中國近代某次戰爭形勢圖。這次戰爭    
A.中國戰敗,簽訂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B.中國戰勝,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熱情
C.中國戰敗,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和失敗
(6)如圖是1920年7月上海《申報》》發發表的漫畫《慘不忍睹之現狀》。這幅漫畫反映了當時    
A.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加劇
B.各派軍閥混戰導致民不聊生
C.辛亥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D.護國運動得到民眾大力支持
(7)陳獨秀提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其中,“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    
A.自強與求富
B.民主與科學
C.獨立與進步
D.新道德與白話文
(8)胡適曾俏皮地說:“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都屬兔)而成名的。”關于這“三只兔子”,說法有誤的是    
A.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并延攬具有新思想的學者前來任教
B.陳獨秀在北京創辦《青年雜志》,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
C.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D.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革新
(9)這是當時20世紀初的一幅漫畫,這幅諷刺漫畫中諷刺的對象是    
A.清政府的頑固派大臣
B.“皇族內閣”的成員
C.袁世凱的專制統治
D.軍閥混戰和割據
4.(2024 黃浦區二模)材料一 中國科舉制度發展大事記
595年,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①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始建進士科,以文辭取士,科舉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復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試科目,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④689年,武則天載初元年,親策天下貢士,被視作“殿試”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下詔之后的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舉考試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進行科舉改革,開始以經義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漢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開始實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進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至此中國科舉制結束
材料二 歷代狀元籍貫分布統計表(共357名)
時期地區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遼 金 元 明 清 合計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共計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注:據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共產生狀元700多名,但有明確著錄籍貫的只有357名。
北方:河南 河北 山東 山西 陜西 甘肅 黑龍江 遼寧
南方:江蘇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四川 廣東 廣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以上材料根據《中國科舉史話》(李樹)和現行高中統編教材相關內容整理
(1)材料一大事記前面四條所述關于九品中正制的廢除—恢復—再廢除,從中可知:   
A.世家大族逐漸沒落
B.科舉制度存在嚴重弊端
C.門閥觀念日益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續
(2)材料一大事記第⑥條所述的科舉改革,應與下列哪一變法或改革有關?    (單選)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變法
D.張居正改革
(3)材料一大事記第⑦條所述的左右榜,應與下列哪一制度相關?    (單選)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謀克制
C.行省制度
D.四等人制
(4)結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學,五代、遼、金、元這幾個時期狀元比較少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二表格中狀元籍貫的分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分析形成這一發展趨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科舉制度能夠延續約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
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材料題(共4小題)
1.(2024秋 青浦區期末)茶葉原產于中國,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
(1)宋元及明初,在東南沿海一帶掌管茶葉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官方貿易機構是  C  (單選)。
A.理藩院
B.廣州“十三行”
C.市舶司
D.榷場
(2)公元9世紀初,日本學問僧空海來到中國求法。其歸國時帶回不少茶籽,后引發日本的飲茶風潮,并逐漸形成日本的  B  。
A.茶德
B.茶道
C.茶經
D.茶禮
(3)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交通路線為茶葉傳播提供了便利,將下列示意圖中的交通路線與其對應的歷史敘述匹配。(填涂字母)
①馬可 波羅在1271年隨父親經伊朗、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國,在后來他所寫的《馬可 波羅游記》中提到一些中國飲茶的趣事。他來到中國的路線當是  C  。
②有研究表明,鄭和下西洋曾把福建的茶籽帶到東南亞地區,鄭和船隊所走路線當是  B  。
③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向乾隆帝提出擴大茶葉貿易、獲取通商特權的請求。該使團來華路線當是  A  。。
(4)18世紀末,中國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英國人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一飲食方式的革命得益于  AB  (雙選)。
A.英國對飲茶風俗的重構
B.全球貿易網絡不斷擴大
C.英國模仿中國飲茶風俗
D.多中心貿易格局的形成
(5)19世紀60年代,印度卡察地區一位叫尼爾森的茶園主發明了第一臺制茶機械——揉捻機,至1889年印度對英國的茶葉出口首次超過中國。其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  AB  (雙選)。
A.實現機器大生產
B.推動了技術革新
C.開始了全球貿易
D.形成了壟斷資本
(6)有人說:一片東方樹葉蘊含著一部大歷史。綜合以上材料,聯系所學,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分析】(1)本題側重于考查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解題關鍵信息是“宋元及明初,在東南沿海一”。
(2)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外經濟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其歸國時帶回不少茶籽,后引發日本的飲茶風潮”。
(3)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茶葉傳播的路線,解題關鍵在于對區位的把握。
(4)本題側重于考查茶葉對英國的影響,解題關鍵信息是“18世紀末”。
(5)本題側重于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解題關鍵信息是“19世紀60年代,印度卡察地區一位叫尼爾森的茶園主發明了第一臺制茶機械——揉捻機,至1889年印度對英國的茶葉出口首次超過中國”。
(6)本題側重于考查茶葉的影響,屬于開放性試題,可從茶葉的影響方面進行簡單闡述。
【解答】(1)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明清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及明初,國家設置市舶司,在東南沿海一帶掌管茶葉等大宗商品出口,C項正確;理藩院是清朝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排除A項;廣州“十三行”是清朝閉關自守后,與國外進行商業貿易的機構,排除B項;榷場是宋、遼、金、元時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排除D項。故選C項。
(2)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9世紀(日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學問僧空海來到中國求法,歸國時帶回不少茶籽,后引發日本的飲茶風潮,并逐漸形成日本的茶道,B項正確;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排除A項;《茶經》由唐代陸羽編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排除C項;茶禮是在茶活動所遵循的禮儀,排除D項。故選B項。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可 波羅是沿著陸上絲綢之路來到的中國,因此其路線應該是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因此其路線應該是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從英國出發,最終到達中國,因此其路線應該是A項。
(4)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中國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傳入英國,促成英國飲食方式的革命,這與全球貿易網絡不斷擴大,以及英國對飲茶風俗的重構具有重要的關系,AB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英國人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是創新而非模仿,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多中心貿易格局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B項。
(5)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19世紀60年代,印度卡察地區一位叫尼爾森的茶園主發明了第一臺制茶機械——揉捻機,至1889年印度對英國的茶葉出口首次超過中國。”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生產代替人工,印度的茶葉生產效率提升,這與技術革新與機器生產具有重要的關系,AB正確;新航路開辟開始了全球貿易,而非工業革命,排除C項;壟斷資本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的,排除D項。故選AB項。
(6)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開展,一片東方樹葉蘊含著一部大歷史,描述的是茶葉在歷史發展中所體現的作用,因此可以從中國飲茶風俗歷史悠久;茶葉推動世界發展、文明進步以及商路貿易的興盛、世界市場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勃興、也是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縮影等方面說明。也可以進一步升華認識,經濟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作為商品的茶葉,也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茶葉的全球貿易彰顯了不同地區文化交流、融合與重構的歷史。
故答案為:
(1)C
(2)B
(3)C B A
(4)AB
(5)AB
(6)層級一:僅能籠統回答中國飲茶風俗歷史悠久;或者茶葉推動世界發展、文明進步等。層級二:能夠基于經濟的視角,具體指出茶葉反映商路貿易的興盛、世界市場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勃興、也是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縮影。層級三:能夠在前一層級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經濟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作為商品的茶葉,也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茶葉的全球貿易彰顯了不同地區文化交流、融合與重構的歷史。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經濟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2023秋 楊浦區校級期中)伴隨著人類的活動,植物從原產地逐漸走向全世界,在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請將下列植物與原產地相匹配。
(1)小麥  B  。
(2)水稻  C  。
(3)甜高粱  D  。
(4)玉米  A  。
(5)“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干酪……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城邦1/4的消費量,更多的糧食需要用橄欖油、葡萄酒的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推測這一地區應是  D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國
C.古代美洲
D.古代希臘
某同學計劃以此為主題進行課題研究,以下是他初步擬定的提綱,請根據其內容幫助他完成標題匹配:
主題:改變世界的植物
(6)茶葉 A.新航路開辟的起因,到東方尋找比黃金還貴的植物。
(7)甘蔗 B.西班牙對美洲殖民掠奪,帶回歐洲后傳播到世界各地。
(8)香料 C.“海上馬車夫”引入歐洲,是歐洲與中國貿易的重要商品。
(9)馬鈴薯 D.殖民者引入中南美洲大量種植,開啟大西洋奴隸貿易。
材料:與奢侈昂貴的毛紡織品相比,價廉物美的棉織品更受人們歡迎,但當時英國的棉紡織品幾乎全部來自印度或中國。面對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英國紡織業開始了一場從羊毛到棉花的歷史轉型……從18世紀開始,來自美洲新大陸的棉花就源源不斷地運往利物浦。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棉紡織業革命大獲成功,……印度變成了向英國提供紡織原料棉花的供應地,也是英國棉紡織品的傾銷之地。
——杜君立《新食貨志》
(10)材料中“紡織業革命”是指  D  。
A.新航路開辟
B.價格革命
C.商業革命
D.工業革命
(11)結合材料,談談植物傳播和交流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
【分析】(1)到(4)四個小題主要考查的是物種的原產地分布,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5)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相關內容,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6)到(9)四個小題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10)本題考查的是工業革命,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11)本題考查的是植物傳播和交流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1)通過所學知識可知,小麥原產于亞洲西部地區,所以應該選擇B。
(2)通過所學知識可知,水稻產自于中國,選擇C。
(3)通過所學知識可知,甜高粱產自于非洲,之后再傳入印度,再進入遠東地區,選擇D。
(4)通過所學知識可知,玉米原產自于美洲,選擇A。
(5)通過材料“更多的糧食需要用橄欖油、葡萄酒的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中的信息“橄欖油、葡萄酒”可知,該地區是古希臘,選擇D;
ABC選項中的地區均不符合題干描述,排除ABC。
故選:D。
(6)通過所學知識可知,茶葉是通過“海上馬車夫”引入歐洲,是歐洲與中國貿易的重要商品,選擇C。
(7)通過所學知識可知,殖民者引入中南美洲大量種植,開啟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植物是甘蔗,選擇D。
(8)通過所學知識可知,香料是新航路開辟的起因,到東方尋找比黃金還貴的植物,選擇A。
(9)通過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對美洲殖民掠奪,將馬鈴薯帶回歐洲后傳播到世界各地,選擇B。
(10)通過材料“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棉紡織業革命大獲成功”中的時間18世紀70年代可知,當時的棉紡織業革命指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選擇D;
新航路的開辟、商業革命、價格革命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排除ABC。
故選:D。
(11)關系:通過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植物傳播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比如美洲的玉米、甘薯傳入中國,緩解了中國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危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但是植物傳播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士流失等環境問題。
故答案為:
(1)B。
(2)C。
(3)D。
(4)A。
(5)D。
(6)C。
(7)D。
(8)A。
(9)B。
(10)D。
(11)關系:植物傳播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比如美洲的玉米、甘薯傳入中國,緩解了中國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危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但是植物傳播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士流失等環境問題。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以及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荷蘭的殖民擴張和英國的工業革命,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2024春 閔行區校級期中)(1)時空的記憶人類歷史是在一定時空中演繹的。如圖中辨認表格所列歷史事件發生地,并將相應的字母填入正確的位置。
歷史事件 位置(字母)(涂答題卡)
虎門銷煙 ① B 
《南京條約》簽訂 ② C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③ A 
武昌起義爆發 ④ D 
(2)如圖是1908年《神州日報》上發表的名為《立憲真相》的漫畫。漫畫意在揭示  C 
A.戊戌變法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
B.清末新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
C.預備立憲實為維護專制統治
D.辛亥革命廢除君主專制
(3)如圖為19世紀末《點石齋畫報》上刊登的“公車上書”情景示意圖。這一事  C 
A.推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B.重在解決洋務運動存在弊端
C.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D.源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4)如圖《國王的蛋糕》刊發于法國《小巴黎人、》雜志,圖中從左到右依次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俄國沙皇尼古校二世、法國女郎,日本武士。此漫畫所反映的現象是  C 
A.德法俄“干涉還遼”
B.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
C.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D.列強在京劃定使館區
(5)如圖是中國近代某次戰爭形勢圖。這次戰爭  D 
A.中國戰敗,簽訂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B.中國戰勝,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熱情
C.中國戰敗,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和失敗
(6)如圖是1920年7月上海《申報》》發發表的漫畫《慘不忍睹之現狀》。這幅漫畫反映了當時  B 
A.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加劇
B.各派軍閥混戰導致民不聊生
C.辛亥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D.護國運動得到民眾大力支持
(7)陳獨秀提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其中,“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  B 
A.自強與求富
B.民主與科學
C.獨立與進步
D.新道德與白話文
(8)胡適曾俏皮地說:“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都屬兔)而成名的。”關于這“三只兔子”,說法有誤的是  B 
A.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并延攬具有新思想的學者前來任教
B.陳獨秀在北京創辦《青年雜志》,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
C.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D.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革新
(9)這是當時20世紀初的一幅漫畫,這幅諷刺漫畫中諷刺的對象是  C 
A.清政府的頑固派大臣
B.“皇族內閣”的成員
C.袁世凱的專制統治
D.軍閥混戰和割據
【分析】(1)本題考查近代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2)本題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3)本題考查的是公車上書,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4)本題考查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5)本題考查甲午戰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6)本題考查的是軍閥混戰,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7)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8)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9)本題考查的是袁世凱的專制統治,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虎門銷煙發生在廣東省虎門市,B位置對應;《南京條約》簽訂于南京,C位置對應;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位于北京,A位置對應;武昌起義爆發于武漢,D位置對應。
(2)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8年(中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清末推行立憲運動,實質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C項正確;戊戌變法在19世紀末,排除A項;清末新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排除D項。故選C項。
(3)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5年(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展了“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C項正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有,西方列強劃分在華勢力范圍、華北頻發生教案等,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洋務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破產,排除B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的影響,與“公車上書”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4)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欲望,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C項正確;德法俄“干涉還遼”旨在反對將遼東半島割給日本,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發生于1900年,排除B項;列強在京劃定使館區是《辛丑條約》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5)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4年(中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這次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和失敗,D項正確;簽訂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排除A項;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熱情,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后,簽訂《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故選D項。
(6)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年(中國)。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動亂之中,B項正確;圖中的“南”“北”指的是軍閥,排除A項;辛亥革命發生于1911年,排除C項;護國運動發生于1915年,排除D項。故選B項。
(7)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德先生”“賽先生”分別指民主、科學,B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獨立進步在新文化運動中并未提及,排除C項;新道德、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內容,不是“德先生”“賽先生”,排除D項。故選B項。
(8)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是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后,隨即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并延攬具有新思想的學者前來任教,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得到廣泛響應,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革新,促進了人們的解放,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9)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民國的共和制度名存實亡,實際上是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C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排除A項;材料強調共和制度名存實亡,與晚清“皇族內閣”無關,排除B項;圖示信息無法看出軍閥混戰,排除D項。故選C項。
故答案為:
(1)虎門銷煙:B;《南京條約》簽訂:C;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A;武昌起義爆發:D。
(2)C。
(3)C。
(4)C。
(5)D。
(6)B。
(7)B。
(8)B。
(9)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綜合,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4.(2024 黃浦區二模)材料一 中國科舉制度發展大事記
595年,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①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始建進士科,以文辭取士,科舉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復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試科目,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④689年,武則天載初元年,親策天下貢士,被視作“殿試”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下詔之后的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舉考試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進行科舉改革,開始以經義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漢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開始實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進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至此中國科舉制結束
材料二 歷代狀元籍貫分布統計表(共357名)
時期地區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遼 金 元 明 清 合計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共計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注:據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共產生狀元700多名,但有明確著錄籍貫的只有357名。
北方:河南 河北 山東 山西 陜西 甘肅 黑龍江 遼寧
南方:江蘇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四川 廣東 廣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以上材料根據《中國科舉史話》(李樹)和現行高中統編教材相關內容整理
(1)材料一大事記前面四條所述關于九品中正制的廢除—恢復—再廢除,從中可知: A 
A.世家大族逐漸沒落
B.科舉制度存在嚴重弊端
C.門閥觀念日益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續
(2)材料一大事記第⑥條所述的科舉改革,應與下列哪一變法或改革有關? C  (單選)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變法
D.張居正改革
(3)材料一大事記第⑦條所述的左右榜,應與下列哪一制度相關? D  (單選)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謀克制
C.行省制度
D.四等人制
(4)結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學,五代、遼、金、元這幾個時期狀元比較少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二表格中狀元籍貫的分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分析形成這一發展趨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科舉制度能夠延續約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1)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2)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3)本題考查四等人制,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4)本題考查從漢至元選官制度的變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5)本題考查科舉制度,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6)本題考查科舉制度,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1)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九品中正制的廢除一恢復一再廢除的過程,可以得出其制度受益的階層世家大族勢力變化的過程,其最后被廢除,可知世家大族逐漸沒落,A項正確;
材料說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問題,不是科舉制,排除B項;
C的表述與史實相反,隋唐后門閥觀念日益淡化,排除C項;
九品中正制已經廢除,排除D項。
故選:A。
(2)據材料“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進行科舉改革,開始以經義取士”的時間北宋時期可知,是北宋的王安石變法,C項正確;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排除A項;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時期,排除B項;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時期,排除D項。
故選:C。
(3)據材料“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漢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可知是元朝時期的民族歧視政策,元朝推行的是四等人制度,D項正確;
南北面官制是遼的制度,排除A項;
猛安謀克制是金的制度,排除B項;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項。
故選:D。
(4)結合所學知識,五代十國時期是分裂割據時期,政治局面動蕩可得出原因是五代十國時期是因為長期的戰亂,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政治決定的,有的政權統治時間比較短,有的朝代舉辦科舉次數不多。
(5)據材料表格的數字唐北方狀元40人,南方18人,到清北方10人,南方69人可得出趨勢是狀元由主要分布在北方發展到主要分布在南方。第二問主要結合所學知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歸納隋唐到明清經濟中心的變化得出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主要在北方。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南移。明清時期,我國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已經鞏固,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狀元出現較多的省份,都是我國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重視教育,重視興辦學校等等。
(6)從政治角度分析,科舉制度是有利于統治需求的,盡管存在不少問題,但統治階級通過科舉制度,直接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從其作用分析得出科舉制度相對公平公正,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促進了社會公平意識的增長,鼓舞了士人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從其發展變化得出科舉考試也歷經了以文辭取士經義取士﹣八股取:士的改革與變化,考試制度日趨成熟與完善,因而展現出很強的生命力延續了約1300年。
故答案為:
(1)A。
(2)C。
(3)D。
(4)原因:五代十國時期是因為長期的戰亂,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政治決定的,有的政權統治時間比較短,有的朝代舉辦科舉次數不多。
(5)趨勢:狀元由主要分布在北方發展到主要分布在南方。主要因素:經濟上,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主要在北方。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南移。明清時期,我國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已經鞏固,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狀元出現較多的省份,都是我國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客觀:南方政局相對穩定,南方多數地區都重視教育,重視興辦學校等等。
(6)原因:科舉制度盡管存在不少問題,但統治階級通過科舉制度,直接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科舉制度相對公平公正,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促進了社會公平意識的增長,鼓舞了士人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另外,科舉考試也歷經了以文辭取士到經義取士再到八股取士的改革與變化,考試制度日趨成熟與完善,因而展現出很強的生命力延續了約1300年。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難度適中。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蛟河市| 茌平县| 嘉祥县| 景谷| 定南县| 商丘市| 永寿县| 徐闻县| 平远县| 富锦市| 乌苏市| 布尔津县| 华宁县| 平原县| 屯门区| 泰宁县| 团风县| 班玛县| 朔州市| 崇仁县| 莱西市| 贵港市| 莒南县| 宝山区| 宿州市| 江西省| 铜鼓县| 葵青区| 阳谷县| 罗平县| 营口市| 洪江市| 新昌县| 京山县| 溆浦县| 达州市| 习水县| 南靖县| 贵南县| 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