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一.材料題(共4小題)1.(2023秋 奉賢區期中)絲綢之路材料一: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出了讓游牧部落覺得它珍貴以外,絲綢在古代還扮演著諸多重要的角色。在漢朝 ……成匹的絲綢經常被用作貨幣,或作為軍餉,或作為中亞佛教寺院懲罰僧人的罰金。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同時,還成為一種國際貨幣。——彼得 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據提示,將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應的橫線處。(填字母)A.草原絲綢之路 B.西南絲綢之路 C.絲綢之路 D.海上絲綢之路亞歐大陸的古代商路商路 途徑地區(1)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2) 從廣州、泉州、明州等地出發,進入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3) 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亞歐大陸(4)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材料一: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出了讓游牧部落覺得它珍貴以外,絲綢在古代還扮演著諸多重要的角色。在漢朝 ……成匹的絲綢經常被用作貨幣,或作為軍餉,或作為中亞佛教寺院懲罰僧人的罰金。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同時,還成為一種國際貨幣。——彼得 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根據材料一,概括絲綢在古代扮演的角色。(3)材料二:塞里斯國(即中國)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于樹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后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古羅馬】普林尼《自然史》以下不能從材料中得出的表層或深層信息是 A.古羅馬和中國已有絲綢貿易B.絲綢之路為兩國貿易創造有利條件C.古羅馬很了解中國盛產絲綢D.古羅馬已熟知中國絲綢的制造工藝(4)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分析漢朝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的原因。(5)材料三:下圖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畫“胡商遇盜”圖,圖中文字:“……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貲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詩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冤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請說明材料三對研究古代絲綢之路的史料價值。2.(2024秋 寶山區校級期末)現代化的世界進程。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一次轉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轉換,現代化的世界進程也就是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1)請根據提示,完成如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時間軸。① ;② ;③ 。(2)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書中認為,現代化發展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內源性現代化,它是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其外來影響據次要地位:二是外源性現代化,它是在國際環境影響下,社會收到外部沖擊面引起內部思想和政治變革,進而推動經濟變革,其內部創新居于次要地位。按照這一標準,請將以下國家分類。(填寫字母)A.中國B.美國C.英國D.法國E.日本F.俄國內源性現代化國家: ;外源性現代化國家: 。(3)有學者認為,西方近代的變革首先是猜神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列度方面的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變革,而中國在近代的變革順序卻是正好相反的。比較西方(以英國為例)與中國現代化順序的異同,填寫如表中兩種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精神層面 制度方面 器物方面西方 ① ② ③ 中國 ④ ⑤ ⑥ (4)簡要回答產生上述這種順序不同的原因。3.(2024秋 青浦區期末)時間是歷史的維度,亦是認識歷史的尺度。時間尺度之伸縮,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釋歷史,或用于評價歷史。下面以“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為例,探究時間尺度在歷史認識中的功能和意義。材料一 1841年1月7日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戰的畫面材料二 英人自與我通商,其商貨大宗,首推印度之鴉片,流毒日盛。道光時,林則徐上書,請申禁,宣宗嘉之,命林則徐任其事……于是英人憤激,突率兵艦犯廣東……朝廷忽歸咎則徐,竟除其職,更命琦善至廣東議和……英人乘我無備,再犯江浙,東南大震。道光二十二年,復遣使至江寧議和,償巨款,割香港,且開上海、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五口為商鋪。是為江寧條約。——姚祖義《中國歷史教科書》1903年材料三 道光時申禁,英商勾結內奸,百計私售。宣宗命林則徐赴粵查辦……戰爭由是爆發,清朝戰敗,簽訂江寧條約……法美俄等國,皆援例締約交涉始多,而鴉片之禁至咸豐時竟弛之,而征稅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國矣。——整理自鐘毓龍《新制本國史》(第三冊)1913年材料四 1932年開明書局出版周予同的《開明本國史教本》,以“帝國主義侵略的開端與不平等條約的締結”為題,從“英國產業勢力的膨脹、鴉片的輸入與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及其影響”等幾個方面來講述鴉片戰爭。——整理自劉超《鴉片戰爭與近代史研究》(1)材料一描繪了1841年1月7日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戰的畫面,被多次運用于各版本歷史教科書中。畫面歷史信息指向的時間具有什么功能 。A.定位歷史B.解釋歷史C.評價歷史(2)比較材料二、三、四,教科書中關于鴉片戰爭的描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3)從材料一到材料二、三、四,時間尺度在功能上又有怎樣的變化?這對進一步認識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有何價值?(4)歸納下列兩則材料對鴉片戰爭定位的差異,并運用時間尺度分析其原因。A1907年宏文館《中國歷史講義》將“鴉片戰爭”放在“歐人東漸”中。“歐人東漸”分三節:一是元代后歐洲人的東來……葡萄牙然占據澳門,荷蘭人據臺灣;二是與俄交涉,訂《尼布楚條約》;三是鴉片戰爭。B呂思勉《復興高中教科書 本國史》(上冊)1934中記載道:“西力業已東漸,而我國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兩時期的界線。4.(2025 松江區二模)財政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透過財政可以洞察國家治理的歷史密碼。(一)貨幣以經國:自古以來,貨幣就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某同學學習了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并繪制了時間軸。(1)請將下列貨幣的圖片與時間軸上對應的數字編號相匹配。(2)《馬可 波羅》中提到:“在大汗的領土內,有一種紙幣流通,……但這種紙幣的價值卻如同純金或純銀一樣被廣泛接受。”由此可印證該朝 。A.濫發紙幣造成膨脹B.銅錢紙幣并行使用C.興起貨幣經營行業D.實行單一貨幣體制(3)明清時期,導致主流貨幣形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雙選)A.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B.新航路開辟,國際貿易發展C.國內銅錢流通量不足D.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的形成(4)如圖中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徽所傳達的設計內涵是 (雙選)A.保留了古代貨幣元素B.體現了人民幣穩定地位C.彰顯了人民至上宗旨D.代表多系列的貨幣體系(二)稅收以享國: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到2006年取消農業稅,反映了中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遷。(5)《漢書 食貨志》記載漢武帝時期“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亦如之。”這一結果主要得益于 。A.統一貨幣,鑄半兩錢B.與民休息,三十稅一C.調整賦稅,抑制工商D.均輸平準,鹽鐵官營(6)如圖是發掘出土的一枚唐朝“銀餅”,據圖中信息可以推測 。A.銅錢流通量不足,社會出現“錢荒”B.白銀是法定貨幣,物價以銀兩計算C.役可以納絹代替,地方官折銀上繳D.當時賦役合一,折成銀兩統一征收(7)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經歷了由人丁為主向財產為主的轉變,這一征稅標準轉變始于 。A.兩稅法B.“科差”C.一條鞭法D.“攤丁入畝”(三)秦漢時有了地方定期向中央報告財政收支情況的上計制度。……漢初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孤兒、醫藥敕助、放賑敕災、協助生產等。……唐宋時期,就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推廣政府采購或公私合作模式。——史衛:《中國古代財政與國家治理的“類現代化”陷阱》(8)綜上,你如何看待中國從古至今的國家財政治理?2025屆上海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材料題(共4小題)1.(2023秋 奉賢區期中)絲綢之路材料一: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出了讓游牧部落覺得它珍貴以外,絲綢在古代還扮演著諸多重要的角色。在漢朝 ……成匹的絲綢經常被用作貨幣,或作為軍餉,或作為中亞佛教寺院懲罰僧人的罰金。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同時,還成為一種國際貨幣。——彼得 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據提示,將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應的橫線處。(填字母)A.草原絲綢之路 B.西南絲綢之路 C.絲綢之路 D.海上絲綢之路亞歐大陸的古代商路商路 途徑地區(1) B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2) D 從廣州、泉州、明州等地出發,進入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3) C 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亞歐大陸(4) A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材料一: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出了讓游牧部落覺得它珍貴以外,絲綢在古代還扮演著諸多重要的角色。在漢朝 ……成匹的絲綢經常被用作貨幣,或作為軍餉,或作為中亞佛教寺院懲罰僧人的罰金。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同時,還成為一種國際貨幣。——彼得 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根據材料一,概括絲綢在古代扮演的角色。(3)材料二:塞里斯國(即中國)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于樹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后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古羅馬】普林尼《自然史》以下不能從材料中得出的表層或深層信息是 D A.古羅馬和中國已有絲綢貿易B.絲綢之路為兩國貿易創造有利條件C.古羅馬很了解中國盛產絲綢D.古羅馬已熟知中國絲綢的制造工藝(4)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分析漢朝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的原因。(5)材料三:下圖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畫“胡商遇盜”圖,圖中文字:“……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貲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詩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冤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請說明材料三對研究古代絲綢之路的史料價值。【分析】本題考查了絲綢之路、史料作用,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本題時空信息可知,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到西亞等地的是①“西南絲綢之路”;從廣州、泉州、明州等地到達西亞、東非地區的是②“海上絲綢之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亞歐大陸的是③“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是④“草原絲綢之路”。(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本題時空信息可知,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在漢朝……成匹的絲綢經常被用作貨幣,或作為軍餉、絲綢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同時”可知扮演的角色是商品、貨幣(軍餉)、奢侈品等。(3)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與世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反向推斷題。根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通過四條絲綢之路與古羅馬等國家存在著以絲綢為主的商品貿易往來,但是無法推斷古羅馬已熟知中國絲綢的制造工藝,D項符合題意,D項正確;根據材料二“販運至羅馬”,說明古羅馬與中國已經有了絲綢貿易,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一信息可知,絲綢之路加強了兩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即為兩國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古羅馬和中國已有絲綢貿易,說明古羅馬了解中國生產絲綢,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4)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結合所學知識,從漢朝絲織業發達,絲織業技術高超,產品眾多,這促進了漢朝貿易的主要產品是絲綢;漢朝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為中國絲綢的銷往海外奠定基礎;絲綢方便保存也有利于促進絲綢的海外銷售。(5)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圖三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畫“胡商遇盜”圖,根據所學可知,它可以作為一手史料,研究唐代壁畫藝術;由于沒有其他史料互證,不能確定其準確性,所以可以作為二手史料,研究可用于研究唐朝絲綢之路貿易情況,由于涉及到了佛教題材,也可以研究佛教傳播情況。故答案為:(1)B D C A(2)商品、貨幣(軍餉)、奢侈品等(3)D(4)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外國對絲綢的需求旺盛;漢朝的絲織業比較發達;絲綢易于保存。(5)作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敦煌壁畫藝術特色;作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絲綢之路貿易情況、佛教傳播情況等。【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2024秋 寶山區校級期末)現代化的世界進程。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一次轉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轉換,現代化的世界進程也就是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1)請根據提示,完成如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時間軸。① 新航路的開辟 ;② 世界體系 ;③ 全球化 。(2)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書中認為,現代化發展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內源性現代化,它是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其外來影響據次要地位:二是外源性現代化,它是在國際環境影響下,社會收到外部沖擊面引起內部思想和政治變革,進而推動經濟變革,其內部創新居于次要地位。按照這一標準,請將以下國家分類。(填寫字母)A.中國B.美國C.英國D.法國E.日本F.俄國內源性現代化國家: BCD ;外源性現代化國家: AEF 。(3)有學者認為,西方近代的變革首先是猜神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列度方面的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變革,而中國在近代的變革順序卻是正好相反的。比較西方(以英國為例)與中國現代化順序的異同,填寫如表中兩種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精神層面 制度方面 器物方面西方 ①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②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③ 兩次工業革命。 中國 ④ 新文化運動。 ⑤ 維新變法、辛亥革命。 ⑥ 洋務運動。 (4)簡要回答產生上述這種順序不同的原因。【分析】本題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據材料“現代化的世界進程使世界開始由分散走向整體”和所學可知,①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由分散走向整體;據材料“現代化的世界進程20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實現工業化和殖民擴張”并所學可知②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建立起來;據材料“現代化的世界進程經歷嚴重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形成新模式”和所學可知21世紀以來,經濟③全球化將世界歷史推向了新高度。(2)據材料“一是內源性現代化,它是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其外來影響據次要地位”和所學可知,近代英法美等國家屬于內源性現代化國家,即為BCD;根據材料“二是外源性現代化,它是在國際環境影響下,社會收到外部沖擊而引起內部思想和政治變革,進而推動經濟變革,其內部創新居于次要地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則較多受外部沖擊,屬于外源性現代化國家,即為AEF。(3)重要事件:據所學可知,英國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主要有,精神層面的①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制度方面的②資產階級革命(或光榮革命),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建立,器物方面的主要是③工業革命,推動了機械化生產。據所學可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主要有,精神層面的④新文化運動,主要是變革思想,制度方面的⑤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器物方面的⑥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4)原因:據所學可知,導致中西方現代化順序不同的因素主要有可從歷史、國情和所處的國際環境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故答案為:(1)①新航路的開辟 ②世界體系 ③全球化(2)BCD;AEF(3)①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③兩次工業革命。 ④新文化運動。 ⑤維新變法、辛亥革命。 ⑥洋務運動。(4)原因:歷史、國情和所處的國際環境等不同。【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4秋 青浦區期末)時間是歷史的維度,亦是認識歷史的尺度。時間尺度之伸縮,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釋歷史,或用于評價歷史。下面以“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為例,探究時間尺度在歷史認識中的功能和意義。材料一 1841年1月7日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戰的畫面材料二 英人自與我通商,其商貨大宗,首推印度之鴉片,流毒日盛。道光時,林則徐上書,請申禁,宣宗嘉之,命林則徐任其事……于是英人憤激,突率兵艦犯廣東……朝廷忽歸咎則徐,竟除其職,更命琦善至廣東議和……英人乘我無備,再犯江浙,東南大震。道光二十二年,復遣使至江寧議和,償巨款,割香港,且開上海、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五口為商鋪。是為江寧條約。——姚祖義《中國歷史教科書》1903年材料三 道光時申禁,英商勾結內奸,百計私售。宣宗命林則徐赴粵查辦……戰爭由是爆發,清朝戰敗,簽訂江寧條約……法美俄等國,皆援例締約交涉始多,而鴉片之禁至咸豐時竟弛之,而征稅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國矣。——整理自鐘毓龍《新制本國史》(第三冊)1913年材料四 1932年開明書局出版周予同的《開明本國史教本》,以“帝國主義侵略的開端與不平等條約的締結”為題,從“英國產業勢力的膨脹、鴉片的輸入與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及其影響”等幾個方面來講述鴉片戰爭。——整理自劉超《鴉片戰爭與近代史研究》(1)材料一描繪了1841年1月7日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戰的畫面,被多次運用于各版本歷史教科書中。畫面歷史信息指向的時間具有什么功能 A 。A.定位歷史B.解釋歷史C.評價歷史(2)比較材料二、三、四,教科書中關于鴉片戰爭的描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3)從材料一到材料二、三、四,時間尺度在功能上又有怎樣的變化?這對進一步認識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有何價值?(4)歸納下列兩則材料對鴉片戰爭定位的差異,并運用時間尺度分析其原因。A1907年宏文館《中國歷史講義》將“鴉片戰爭”放在“歐人東漸”中。“歐人東漸”分三節:一是元代后歐洲人的東來……葡萄牙然占據澳門,荷蘭人據臺灣;二是與俄交涉,訂《尼布楚條約》;三是鴉片戰爭。B呂思勉《復興高中教科書 本國史》(上冊)1934中記載道:“西力業已東漸,而我國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兩時期的界線。【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要結合鴉片戰爭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要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來解答。(3)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要結合鴉片戰爭的特征來解答。(4)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要結合鴉片戰爭的特征來解答。【解答】(1)根據材料“1841年1月7日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戰的畫面”可知,在畫面歷史信息中提到了海戰的具體時間,其起到了定位歷史的作用,A項正確;畫面中的信息并未描述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以及影響,無法得出解釋歷史和評價歷史的作用,排除BC項。故選A項。(2)根據材料“道光二十二年,復遣使至江寧議和,償巨款,割香港,且開上海、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五口為商鋪。是為江寧條約。”、“法美俄等國,皆援例締約交涉始多,而鴉片之禁至咸豐時竟弛之,而征稅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國矣。”、“從‘英國產業勢力的膨脹、鴉片的輸入與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及其影響’等幾個方面來講述鴉片戰爭。”可知,關于鴉片戰爭的描述經歷了從材料二中記載鴉片戰爭過程與條約內容到材料三補充法、美、俄等國國與中國訂約并關注到鴉片戰爭后鴉片進一步流毒中國的情形再到材料四增加了中國與世界形勢的比較以及戰后不平等條約影響的改變。(3)根據材料“1841年1月7日中國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戰的畫面”可知,材料一是畫面歷史信息,而材料二三四對鴉片戰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說明,據此,其功能變化是從定位歷史轉變為解釋歷史。根據材料“《中國歷史教科書》1903年”、“鐘毓龍《新制本國史》(第三冊)1913年”、“劉超《鴉片戰爭與近代史研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不同時局下,教科書編者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認識或解釋存在差異。如:1903年編者認為林則徐禁絕鴉片導致英人利益受損導致鴉片戰爭爆發;1913年編者認為英商勾結內奸導致鴉片戰爭爆發;1932年日軍局部侵華,編者因受抗戰時局影響,將鴉片戰爭視為帝國主義侵華戰爭范疇。上述變化有助于我們從較長時段,以不同視角建立起清末至民國教科書對鴉片戰爭的多元認識。(4)根據材料“1907年宏文館《中國歷史講義》將‘鴉片戰爭’放在‘歐人東漸’中。”可知,A是基于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近代史背景,將鴉片戰爭置于世界史的時間尺度下予以定位,認為鴉片戰爭只是元代以來中國眾多對外交涉事件中的一個(普通)事件。根據材料“西力業已東漸,而我國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兩時期的界線。”可知,B則是基于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時間尺度,認為鴉片戰爭是清末社會變化的一個重要節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對西方勢力的影響,還未知覺,依然保守故我,而戰爭之后,尤其在五口通商后,外力進一步深入,中國(的應對之策)不得不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定位差異的原因是,同一歷史事件放在不同時間尺度來考察,會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故答案為:(1)A(2)經歷了從材料二中記載鴉片戰爭過程與條約內容到材料三補充法、美、俄等國國與中國訂約并關注到鴉片戰爭后鴉片進一步流毒中國的情形再到材料四增加了中國與世界形勢的比較以及戰后不平等條約影響的改變。(3)功能變化:從定位歷史轉變為解釋歷史。價值:知曉在不同時局下,教科書編者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認識或解釋存在差異。如1903年編者認為林則徐禁絕鴉片導致英人利益受損導致鴉片戰爭爆發;1913年編者認為英商勾結內奸導致鴉片戰爭爆發;1932年日軍局部侵華,編者因受抗戰時局影響,將鴉片戰爭視為帝國主義侵華戰爭范疇。上述變化有助于我們從較長時段,以不同視角建立起清末至民國教科書對鴉片戰爭的多元認識。(4)A是基于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近代史背景,將鴉片戰爭置于世界史的時間尺度下予以定位;認為鴉片戰爭只是元代以來中國眾多對外交涉事件中的一個(普通)事件。B則是基于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時間尺度,認為鴉片戰爭是清末社會變化的一個重要節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對西方勢力的影響,還未知覺,依然保守故我;而戰爭之后,尤其在五口通商后,外力進一步深入,中國(的應對之策)不得不變。原因:同一歷史事件放在不同時間尺度來考察,會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4.(2025 松江區二模)財政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透過財政可以洞察國家治理的歷史密碼。(一)貨幣以經國:自古以來,貨幣就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某同學學習了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并繪制了時間軸。(1)請將下列貨幣的圖片與時間軸上對應的數字編號相匹配。(2)《馬可 波羅》中提到:“在大汗的領土內,有一種紙幣流通,……但這種紙幣的價值卻如同純金或純銀一樣被廣泛接受。”由此可印證該朝 D 。A.濫發紙幣造成膨脹B.銅錢紙幣并行使用C.興起貨幣經營行業D.實行單一貨幣體制(3)明清時期,導致主流貨幣形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AB (雙選)A.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B.新航路開辟,國際貿易發展C.國內銅錢流通量不足D.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的形成(4)如圖中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徽所傳達的設計內涵是 AC (雙選)A.保留了古代貨幣元素B.體現了人民幣穩定地位C.彰顯了人民至上宗旨D.代表多系列的貨幣體系(二)稅收以享國: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到2006年取消農業稅,反映了中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遷。(5)《漢書 食貨志》記載漢武帝時期“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亦如之。”這一結果主要得益于 AB 。A.統一貨幣,鑄半兩錢B.與民休息,三十稅一C.調整賦稅,抑制工商D.均輸平準,鹽鐵官營(6)如圖是發掘出土的一枚唐朝“銀餅”,據圖中信息可以推測 C 。A.銅錢流通量不足,社會出現“錢荒”B.白銀是法定貨幣,物價以銀兩計算C.役可以納絹代替,地方官折銀上繳D.當時賦役合一,折成銀兩統一征收(7)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經歷了由人丁為主向財產為主的轉變,這一征稅標準轉變始于 A 。A.兩稅法B.“科差”C.一條鞭法D.“攤丁入畝”(三)秦漢時有了地方定期向中央報告財政收支情況的上計制度。……漢初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孤兒、醫藥敕助、放賑敕災、協助生產等。……唐宋時期,就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推廣政府采購或公私合作模式。——史衛:《中國古代財政與國家治理的“類現代化”陷阱》(8)綜上,你如何看待中國從古至今的國家財政治理?【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兩錢是秦朝統一中原后,統一使用的貨幣;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出現于北宋;中統元寶交鈔是元代紙幣的一種 。因此,對應的數字編號相匹配是①C、②B、③A。(2)根據材料“在大汗的領土內,有一種紙幣流通,……但這種紙幣的價值卻如同純金或純銀一樣被廣泛接受”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則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D項正確;材料僅表明元朝使用紙幣,但無法體現濫發紙幣,排除A項;材料僅表明元朝使用紙幣,未涉及銅錢,排除B項;材料僅表明元朝使用紙幣,材料內容未涉及貨幣經營行業等相關信息,無法得出該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這主要因為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貨幣形式發生變化,同時新航路開辟,國際貿易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AB項正確;“國內銅錢流通量不足”屬于次要因素,不屬于主要因素,排除C項;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60年代,此時明朝早已滅亡,排除D項。故選AB項。(4)根據材料可知,中國人民銀行行徽形似“春秋時期晉國布幣”“人”,體現了中國人民銀行行徽保留了古代貨幣元素,彰顯了人民至上宗旨,AC項正確;僅憑中國人民銀行行徽,無法直接體現人民幣穩定地位,說法夸大,排除B項;“代表多系列的貨幣體系”不符合史實,人民幣是我國唯一的合法通貨,排除D項。故選AC項。(5)根據材料“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亦如之”可知,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這主要得益于漢初“與民休息,三十稅一”的實行,使得國家休養生息,國力逐漸恢復,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鑄造五銖錢,排除A項;“調整賦稅,抑制工商”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C項;“均輸平準,鹽鐵官營”抑制了工商業發展,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6)根據材料“庸調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推行租庸調制,允許百姓以庸代役,即役可以納絹代替;官府征收賦稅后,需要折銀上繳,C項正確;僅憑一枚唐朝“銀餅”,無法判斷當時是否出現“銅錢流通量不足”“錢荒”,排除A項;明清時期白銀逐漸成為法定貨幣,不符合唐朝,排除B項;明代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得當時賦役合一,排除D項。故選C項。(7)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實行兩稅法,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A項正確; 科差 是中國古代官府向民戶征收財物或攤派勞役的一種賦稅形式,主要存在于唐宋元時期,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萬歷初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A項。(8)根據材料“秦漢時有了地方定期向中央報告財政收支情況的上計制度。……漢初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孤兒、醫藥救助、放賑救災、協助生產等。……唐宋時期,就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推廣政府采購或公私合作模式”可知,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根據材料“兩稅法”“租庸調制”“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到2006年取消農業稅,反映了中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遷”等信息可知,國家財政治理要隨著時代變化而改革;國家財政治理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故答案為:(1)CBA。(2)D(3)AB(4)AC(5)AB(6)C(7)A(8)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國家財政治理要隨著時代變化而改革;國家財政治理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