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練習卷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練習卷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4 東城區一模)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城址,以及七百多座墓葬所組成的墓葬群(見下表)。此考古發現(  )
規模 比重 隨葬品 墓主人
大型墓 1.3% 一、二百件,包括彩繪陶器、玉器、整豬骨架等,其中座墓有鼉鼓(鱷魚皮制)、雕刻石磬等禮器 均為男性
中型墓 11.4% 幾十件,包括彩繪陶器、豬下顎骨等 多為男性
小型墓 87.3% 0~3件
A.是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B.印證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出現
C.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的特征
D.反映了禮樂制度的成熟和發達
2.(2024 大興區校級三模)西漢中期,王吉曾在昌邑王劉賀(即海昏侯)稱帝時在中央為官。海昏侯被廢帝后,中央官員大多因輔政不力被處死。而王吉雖因多次諫言僥幸免死,但受累于昌邑王劉賀,受到刑罰,因此告誡子孫不要做王國的官員。王吉之子王駿聽從父親建議,辭去趙國內史的職位(二千石),后來做了幽州刺史(六百石)。由此可以得出(  )
A.王吉受到刑罰反映了西漢中期法律嚴苛
B.王駿官職的變化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C.王駿返回官場時,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入仕
D.王駿職位待遇的變化說明此時王國勢力較大
3.(2025 門頭溝區一模)《禮記 王制》中提出對待蠻戎夷狄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則,以穩固邊疆地區。唐朝政府秉承了上述邊疆治理原則,使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以下可為唐朝“因俗而治”提供史料佐證的是(  )
序號 史料 出處
① “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新唐書》
② “(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新唐書》
③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 《唐律疏議》
④ “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 《新唐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5 通州區模擬)明朝知識的占有者不完全是士大夫階層,也有許多思想家出身于商販、瓦匠、傭工、農民等,且明朝士大夫尤其喜歡與商人交往。據此可知明朝時期(  )
①八股取土導致知識分子失去信心
②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固化的階層
③西學東漸傳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④陽明心學一定程度促進思想解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5 海淀區一模)康熙在親征噶爾丹叛亂中命隨行人員及時進行地圖測繪,還多次派人分赴黃河源、西藏等地測繪。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時,多次派人對南、北疆測試,綜合全國地理信息,于1761年編成了《大清一統輿圖》。這說明(  )
①地圖編訂為肅清明朝殘余勢力的戰事提供支持
②康乾時期平定叛亂為全國地圖測繪創造了條件
③康乾時期統治者有明晰的國家主權和疆土意識
④國家的地圖編制明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5 朝陽區模擬)“(近代)官機作價五十萬兩入局,另招商股五十萬兩……無論盈虧,按年提官利,剩余則按股均分。”
——張騫《大生紗廠第一次股東會報告》(1899年)
學者汪敬虞指出:“大生紗廠早期‘官利制度’雖保證股東收益,卻使企業背負固定支出,擠壓再生產資金,折射民族工業在傳統資本邏輯與現代化生產間的深層矛盾”。結合材料,判斷學者認為以大生紗廠為代表的19世紀末的中國民族企業(  )
A.實業家借助股份制突破封建生產關系束縛
B.官商合營模式有效抵御了列強的資本入侵
C..穩定股東信心加大了企業內循環的管理活力
D..傳統盈利模式阻礙工業資本積累與持續發展
7.(2025 通州區模擬)1919年,湘雅醫學專科學校學生創辦《學生救國報》,后易名為《新湖南》。該報前六期的主要內容是反對舊思想,普及衛生知識;第七期毛澤東擔任主編,先后撰寫《社會主義是什么?無政府主義是什么?》《工讀問題》等多篇文章,揭露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遠銷至北京、浙江等地。《新湖南》的發行(  )
A.促進了革命思潮的廣泛傳播
B.推動了近代衛生體系的建立
C.為新文化運動興起奠定基礎
D.保障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
8.(2025 海淀區一模)陳炯明和鄧本殷是盤踞在廣東地區的兩支軍閥勢力。1925年9月,國民政府出兵東征,歷時一個多月,剿滅陳炯明部。接著舉行南征,至次年2月將鄧本殷部全部肅清。國民政府的東征和南征(  )
A.是國民革命興起的重要基礎
B.為北伐提供了穩定的革命基地
C.使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
D.標志著國民黨“訓政”的開始
9.(2025 順義區一模)下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珍藏的《論持久戰》的相關信息。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1938年7月 延安解放社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單行本
1938年7月25日 新華日報館在武漢出版了《論持久戰》單行本
1938年8月23日 上海《每日譯報》開始連續登載《論持久戰》
1938年10月 中共地下黨員楊剛在《自由譚》(英文版)上公開連載《論持久戰》,并秘密出版了英文版《論持久戰》
①該書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方針
②國統區的公開發行擴大了統一戰線影響力
③進步報刊的刊載傳播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
④英文版的連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25春 海淀區校級期中)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出現了一個立法高峰。大批用來調整經濟活動的法律法規出臺。僅1993、1994兩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經濟方面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外貿易法、廣告法等。上述法律(  )
A.推進了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開展
B.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C.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基礎
D.應對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的挑戰
11.(2025春 朝陽區校級月考)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現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  )
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
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
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
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
12.(2025 西城區一模)9﹣14世紀,歐洲封建主在莊園的中心或鄉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修建了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此可知,城堡是(  )
A.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
B.封建主對抗王權的產物
C.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D.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
13.(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以下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
史實 結論
A 彼特拉克抨擊教會“是黑暗的監獄,是充滿欺騙的場所” 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 路德主張建立民族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沖擊了羅馬教廷的權威
C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 打破了天主教神學體系
D 孟德斯鳩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互監督、制衡 體現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A.A B.B C.C D.D
14.(2025 海淀區一模)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后來,他們多次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同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行斗爭,否則,“它就會喪失自己在歷史上的領導地位”。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  )
A.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B.促進各國工人階級走向聯合
C.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
D.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
15.(2025 西城區一模)下表為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和蘇聯探測金星的重大事件。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
1967年 1975年 1978年 1981年 1990年
蘇聯傳回金星大氣的信息 蘇聯傳回第一張巖石土壤照片 美國繪制第一張金星全球地圖 蘇聯分析土壤樣品拍攝了一批彩照 美國采集了重力數據
①美蘇探測成果各有優勢
②美國和蘇聯大量開采金星的資源
③美蘇關系呈現緩和趨勢
④冷戰客觀上促進了空間技術的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題(共5小題)
16.(2025 門頭溝區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作為漢匈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重地,漢朝為了穩固其控制權,在通往西域的關鍵路線上廣泛設立了屯田據點。元狩四年(前119)“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漢代的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絲綢之路沿線,用以保護商路、供給往來。同時,屯田也成為漢朝掌控西域諸國的重要戰略支撐。從事屯田的主要是駐軍和戍邊士卒,邊地官府無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訓練,只需供給衣食月俸,而屯田所得收入則歸政府所有。自武帝以后,隨著漢匈關系逐漸緩和,大規模的邊疆移民停止,漢政府轉而主要依靠屯田來維持對西域的經營。
——摘編自張冠梓《從多元到混一:中國古代實邊的演進》
材料二
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割據勢力后,為鞏固統治,在新疆駐兵移民,大興屯田。清代新疆屯田主要由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主要由綠營兵從事屯種,設屯田臣管理屯務。耕種所需農具、耕畜、籽種等生產資料均由官府提供,所收糧食全部上繳官倉,屯兵本人及家眷日常生活由國家發給的兵餉維持。民屯,又叫戶屯,由內地遷移民進行屯田,歸地方政府管理,各級屯官由同級地方官員兼任。每戶種地 30﹣50畝,納糧3﹣8升不等。清代新疆屯田取得了明顯成效,勞動者不僅直接參與作戰,所生產的屯糧還保障了軍需,同時還使邊地得到了充實,鞏固了邊防。
——摘編自李新偉《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漢代屯田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漢代和清代屯田的共同點。
17.(2025 門頭溝區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改滑運為海運,由海運而發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軍,由擁有強大海軍而掌握海權,期望中國通過發展海洋文明從而成為一個能夠足以“制夷“的“海國”。魏源的“海國”理念表明了戰爭以最殘酷的方式催促著近代國人海洋意識的覺醒,是對當時世界大勢的一種順應。在他看來,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規,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摘編自李強華《基于近代海洋意識覺醒視角的魏潭“海國”理念探究》
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影響最大而又難以解決的熱點問題都發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區。在當前的世界性的海洋權益爭奪戰中,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統一在一起,沒有相應的國防能力尤其是海上防衛能力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就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日益復雜的海洋形勢,要樹立新的海平洋防衛觀。要運用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外交等不同方式、不同方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要建立國家海洋維權的最高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海洋維權的綜合管理。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由此,“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進入實踐階段。
——摘編自馬志榮《海洋意識重顯:中國海權迷矢的現代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評析魏源的“海國”理念。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中國應對海洋權益受到挑戰的舉措。
18.(2025 門頭溝區一模)非洲的災難與抗爭
材料一1448年,葡萄牙人在幾內亞的科納克里獲得了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1483年,一支葡萄牙探險隊抵達位于中非地區的剛果王國并建立商業關系。1502——1520年間,葡萄牙人以武力奪取了東非沿海地區的港口和城市。17世紀以后,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陸續入侵非洲。總的來看,16—17世紀,西非、中非、南非和東非已經被納入了歐洲人建立的貿易網絡之中,歐洲從非洲進口黃金和奴隸,向非洲出口工業品或手工制品。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15個歐美國家在德國召開柏林會議協商非洲問題……到1912年,西方列強已經占領了非洲95%左右的土地,非洲大陸已基本被瓜分完畢。
——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材料二非洲獨立進程示意圖(截至1990年)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西方侵略非洲的演變趨勢。
(2)二戰后,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其歷程與意義。
19.(2025 東城區一模)國際會議
世界近現代史中部分重要國際會議示意圖
結合地圖中的信息,任選2個視角,簡述世界的發展演變。要求:視角可以依托圖中部分會議的材料(至少3個),也可以依托示意圖整體加以分析。
20.(2025 門頭溝區一模)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材料一北京中軸線歷經元、明、清3個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近現代,逾7個世紀的城市歷史演進而延續至今,既吸收前代都城規劃設計理念和實踐成果,延續古老的以中軸線為都城規劃設計基準線的歷史傳統,又根據北京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增加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內涵,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創新性。
——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
材料二乙已年春節將是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中國年也是“世界年”,這不僅是一種印象,更是生動的現實。在即將到來的這個世界“春節周”,如果我們到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走一走,在美國舊金山看一場盛大的花車巡游,去法蘭克福廟會學做剪紙和糖畫,到新加坡牛車水采購年貨,當萬盞燈籠點亮日本長崎冬夜,《茉莉花》的旋律在加拿大多倫多音樂會響起,我們必能深切體會春節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并為之感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舉辦春節民俗活動的國家和地區則達到近200個。
——環球時報2025年1月27日第014版《中國春節何以成為“世界時刻”》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保護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意義。
(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中國春節習俗風靡世界的原因。
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4 東城區一模)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城址,以及七百多座墓葬所組成的墓葬群(見下表)。此考古發現(  )
規模 比重 隨葬品 墓主人
大型墓 1.3% 一、二百件,包括彩繪陶器、玉器、整豬骨架等,其中座墓有鼉鼓(鱷魚皮制)、雕刻石磬等禮器 均為男性
中型墓 11.4% 幾十件,包括彩繪陶器、豬下顎骨等 多為男性
小型墓 87.3% 0~3件
A.是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B.印證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出現
C.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的特征
D.反映了禮樂制度的成熟和發達
【分析】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大型墓:一、二.百件,包括彩繪陶器、玉器、整豬骨架等,其中一座墓有鼉鼓(鱷魚皮制)、雕刻石磬等禮器”與“幾十件,包括彩繪陶器、豬下頸骨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都存在很大區別,大型墓比重小,但是隨葬品極多,中小型墓葬比重大,但是隨葬品稀少,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以及當時已經存在貧富差別,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具有國家的初始形態的特征,C項正確;
舊石器時代文化以“打制石器’’為特點,但是彩繪陶器與玉器出現與新石器時期,排除A項;
農業與畜牧業的出現時間大致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初期,但是材料說明該遺址具有新石器時期晚期的時代特點,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禮樂制度的成熟和發達在西周,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學生需掌握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明。
2.(2024 大興區校級三模)西漢中期,王吉曾在昌邑王劉賀(即海昏侯)稱帝時在中央為官。海昏侯被廢帝后,中央官員大多因輔政不力被處死。而王吉雖因多次諫言僥幸免死,但受累于昌邑王劉賀,受到刑罰,因此告誡子孫不要做王國的官員。王吉之子王駿聽從父親建議,辭去趙國內史的職位(二千石),后來做了幽州刺史(六百石)。由此可以得出(  )
A.王吉受到刑罰反映了西漢中期法律嚴苛
B.王駿官職的變化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C.王駿返回官場時,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入仕
D.王駿職位待遇的變化說明此時王國勢力較大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王吉之子王駿聽從父親建議,辭去趙國內史的職位(二千石),后來做了幽州刺史(六百石)”。
【解答】A.僅憑王吉受到刑罰這一案例,并不能全面反映整個西漢中期的法律嚴苛程度,排除;
B.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從王吉和王駿的官職變化來看,王吉在中央為官,而王駿則辭去了中央官職,轉任地方官職。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以及地方官員在權力體系中的地位相對下降,正確;
C.科舉制度是在隋唐時期才逐漸形成的,西漢中期并沒有科舉考試,排除;
D.從材料中我們只知道王駿的官職從趙國內史變為幽州刺史,但并未提及王國勢力的具體情況,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3.(2025 門頭溝區一模)《禮記 王制》中提出對待蠻戎夷狄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則,以穩固邊疆地區。唐朝政府秉承了上述邊疆治理原則,使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以下可為唐朝“因俗而治”提供史料佐證的是(  )
序號 史料 出處
① “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新唐書》
② “(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新唐書》
③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 《唐律疏議》
④ “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 《新唐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記載了唐太宗以突厥首領為世襲都督、刺史,保留其原有統治方式,符合題意,①正確;
“(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反映了吐蕃子弟學習中原文化的信息,屬于文化交流而非保留習俗,②錯誤;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反映了《唐律疏議》規定同類相犯依本俗法,明確尊重各族習慣法,體現“因俗而治”,③正確;
“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描述了設置節度使的信息,屬于軍事防御措施,與治理習俗無關,④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2025 通州區模擬)明朝知識的占有者不完全是士大夫階層,也有許多思想家出身于商販、瓦匠、傭工、農民等,且明朝士大夫尤其喜歡與商人交往。據此可知明朝時期(  )
①八股取土導致知識分子失去信心
②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固化的階層
③西學東漸傳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④陽明心學一定程度促進思想解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信息“知識的占有者不完全是士大夫階層……士大夫尤其喜歡與商人交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發展促使商人階層地位上升,沖擊了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秩序,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符合材料中“商販等階層參與知識活動”的現象,②正確;陽明心學打破程朱理學束縛,倡導“心即理”“知行合一”,推動思想解放,為不同階層參與思想活動提供理論支持,④正確;材料未提及八股取士導致知識分子信心喪失,反而顯示知識群體擴大,①錯誤;西學東漸在明朝中后期以科技傳播為主,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主要在近代,③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5.(2025 海淀區一模)康熙在親征噶爾丹叛亂中命隨行人員及時進行地圖測繪,還多次派人分赴黃河源、西藏等地測繪。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時,多次派人對南、北疆測試,綜合全國地理信息,于1761年編成了《大清一統輿圖》。這說明(  )
①地圖編訂為肅清明朝殘余勢力的戰事提供支持
②康乾時期平定叛亂為全國地圖測繪創造了條件
③康乾時期統治者有明晰的國家主權和疆土意識
④國家的地圖編制明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康熙在親征噶爾丹叛亂時進行地圖測繪,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時也多次派人測繪,說明康乾時期平定叛亂為全國地理測繪創造了相對穩定的條件,有利于綜合全國地理信息進行編繪,②正確,康熙、乾隆重視對邊疆地區(如黃河源、西藏、南北疆)的測繪,并最終編成《大清一統輿圖》,體現了統治者對國家領土主權的重視,有著明晰的國家主權和疆土意識,③正確,《大清一統輿圖》綜合全國地理信息編成,明確了當時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范圍,④正確,因此C項正確;
材料中未提及地圖編訂與肅清明朝殘余勢力戰事有關,且康熙、乾隆時期主要是平定噶爾丹、準噶爾叛亂等,并非針對明朝殘余勢力,①錯誤,排除A、B、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2025 朝陽區模擬)“(近代)官機作價五十萬兩入局,另招商股五十萬兩……無論盈虧,按年提官利,剩余則按股均分。”
——張騫《大生紗廠第一次股東會報告》(1899年)
學者汪敬虞指出:“大生紗廠早期‘官利制度’雖保證股東收益,卻使企業背負固定支出,擠壓再生產資金,折射民族工業在傳統資本邏輯與現代化生產間的深層矛盾”。結合材料,判斷學者認為以大生紗廠為代表的19世紀末的中國民族企業(  )
A.實業家借助股份制突破封建生產關系束縛
B.官商合營模式有效抵御了列強的資本入侵
C..穩定股東信心加大了企業內循環的管理活力
D..傳統盈利模式阻礙工業資本積累與持續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知識,要求依據材料“卻使企業背負固定支出,擠壓再生產資金,折射民族工業在傳統資本邏輯與現代化生產間的深層矛盾”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材料“卻使企業背負固定支出,擠壓再生產資金,折射民族工業在傳統資本邏輯與現代化生產間的深層矛盾”等信息體現大生紗廠的發展因傳統盈利模式受到影響,故D正確;
A說法片面,排除;
題干沒有提及西方列強的入侵,故排除B;
C與題干主旨相左,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初中課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
7.(2025 通州區模擬)1919年,湘雅醫學專科學校學生創辦《學生救國報》,后易名為《新湖南》。該報前六期的主要內容是反對舊思想,普及衛生知識;第七期毛澤東擔任主編,先后撰寫《社會主義是什么?無政府主義是什么?》《工讀問題》等多篇文章,揭露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遠銷至北京、浙江等地。《新湖南》的發行(  )
A.促進了革命思潮的廣泛傳播
B.推動了近代衛生體系的建立
C.為新文化運動興起奠定基礎
D.保障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
【分析】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第七期毛澤東擔任主編,先后撰寫《社會主義是什么?無政府主義是什么?》《工讀問題》等多篇文章,揭露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遠銷至北京、浙江等地”,可知毛澤東通過《新湖南》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并批判舊制度,且發行范圍廣,促進了革命思潮的傳播,A項正確;
根據材料“前六期的主要內容是反對舊思想,普及衛生知識”,并結合所學可知,僅普及衛生知識無法推動近代衛生體系的系統性建立,排除B項;
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興起于1915年,而《新湖南》創辦于1919年,時間上無法為其奠定基礎,排除C項;
北伐戰爭發生于1926年,《新湖南》雖傳播革命思想,但與北伐戰爭直接“保障順利進軍”無必然關聯,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2025 海淀區一模)陳炯明和鄧本殷是盤踞在廣東地區的兩支軍閥勢力。1925年9月,國民政府出兵東征,歷時一個多月,剿滅陳炯明部。接著舉行南征,至次年2月將鄧本殷部全部肅清。國民政府的東征和南征(  )
A.是國民革命興起的重要基礎
B.為北伐提供了穩定的革命基地
C.使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
D.標志著國民黨“訓政”的開始
【分析】本題考查國民大革命,要求依據材料“1925年9月,國民政府出兵東征,歷時一個多月,剿滅陳炯明部。接著舉行南征,至次年2月將鄧本殷部全部肅清”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政府的東征和南征剿滅了廣東地區的軍閥勢力,為北伐提供了穩定的革命基地,故B正確;
國民革命興起的重要基礎是國共合作,故排除A;
使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的是北伐戰爭,故排除C;
國民黨“訓政”開始于1928年,故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國民革命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
9.(2025 順義區一模)下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珍藏的《論持久戰》的相關信息。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1938年7月 延安解放社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單行本
1938年7月25日 新華日報館在武漢出版了《論持久戰》單行本
1938年8月23日 上海《每日譯報》開始連續登載《論持久戰》
1938年10月 中共地下黨員楊剛在《自由譚》(英文版)上公開連載《論持久戰》,并秘密出版了英文版《論持久戰》
①該書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方針
②國統區的公開發行擴大了統一戰線影響力
③進步報刊的刊載傳播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
④英文版的連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方針,科學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為抗戰勝利指明了方向,①正確;
在國統區武漢、上海等地公開發行《論持久戰》,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有利于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力,②正確;
進步報刊刊載傳播《論持久戰》,使廣大民眾對抗日戰爭的形勢和前途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③正確;
英文版《論持久戰》的連載主要是向國際社會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和戰略思想,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抗戰,但不能直接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④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學生需了解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勝利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10.(2025春 海淀區校級期中)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出現了一個立法高峰。大批用來調整經濟活動的法律法規出臺。僅1993、1994兩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經濟方面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外貿易法、廣告法等。上述法律(  )
A.推進了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開展
B.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C.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基礎
D.應對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的挑戰
【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民主與法制建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進行的,與20世紀90年代這些經濟立法無關,故A項錯誤;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外貿易法、廣告法等經濟方面法律的出臺,有利于規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對外貿易等,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故B項正確;
1954年憲法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基礎,故C項錯誤;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在2001年,與題干中1993、1994年的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現代民主與法制建設,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2025春 朝陽區校級月考)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現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  )
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
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
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
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
【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托勒密王朝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建立,統治者雖是馬其頓人,但為鞏固在埃及的統治,主動采用法老稱號和埃及傳統藝術形式,如雕像中保留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的面部特征和服飾權杖,體現了對當地宗教與文化傳統的尊重與融合,借此獲得埃及祭司與民眾支持,B項正確;
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已被亞歷山大滅亡,與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建立)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
托勒密統治者主動吸收埃及文化,反映的是文化融合而非差異,排除C項;
希臘文化中心東移指希臘文化傳播至東方,但題干強調統治者吸納埃及傳統,屬于本土化策略而非文化中心轉移,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2.(2025 西城區一模)9﹣14世紀,歐洲封建主在莊園的中心或鄉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修建了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此可知,城堡是(  )
A.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
B.封建主對抗王權的產物
C.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D.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
【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未提及城堡是為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且9﹣14世紀日耳曼人入侵的高峰期已過,該項缺乏依據,故A項錯誤;
材料沒有表明城堡是封建主對抗王權的產物,從材料中無法得出這一結論,故B項錯誤;
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是莊園,而非城堡,故C項錯誤;
根據材料“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可知,城堡為一些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是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故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以下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
史實 結論
A 彼特拉克抨擊教會“是黑暗的監獄,是充滿欺騙的場所” 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 路德主張建立民族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沖擊了羅馬教廷的權威
C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 打破了天主教神學體系
D 孟德斯鳩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互監督、制衡 體現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A.A B.B C.C D.D
【分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要求依據材料“路德主張建立民族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改革的深入,馬丁 路德和德國貴族進一步提出,要擺脫羅馬教廷的掠奪,建立不受教廷統轄的、本民族的、獨立的國家教會,據此依據材料“路德主張建立民族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可知宗教改革沖擊了羅馬教廷的權威,故B正確;
馬丁 路德1517年撰寫《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排除A;
“日心說”“打破了天主教神學體系”說法片面,故排除C;
“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互監督、制衡”體現的“三權分立”思想,并非“民主共和”,故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宗教改革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
14.(2025 海淀區一模)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后來,他們多次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同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行斗爭,否則,“它就會喪失自己在歷史上的領導地位”。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  )
A.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B.促進各國工人階級走向聯合
C.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
D.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它就會喪失自己在歷史上的領導地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與非無產階級思想斗爭,目的是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A選項是《共產黨宣言》的內容,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涉及促進各國工人階級聯合及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
故選:C。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5 西城區一模)下表為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和蘇聯探測金星的重大事件。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
1967年 1975年 1978年 1981年 1990年
蘇聯傳回金星大氣的信息 蘇聯傳回第一張巖石土壤照片 美國繪制第一張金星全球地圖 蘇聯分析土壤樣品拍攝了一批彩照 美國采集了重力數據
①美蘇探測成果各有優勢
②美國和蘇聯大量開采金星的資源
③美蘇關系呈現緩和趨勢
④冷戰客觀上促進了空間技術的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這是一道關于歷史事件解讀的選擇題,我們需要基于提供的時間線和事件來分析和推斷最合理的結論。
首先,我們梳理題目中給出的關鍵信息: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和蘇聯探測金星的重大事件時間線。四個選項關于這些事件的解讀。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各選項:①美蘇探測成果各有優勢:從時間線中可以看出,蘇聯和美國在探測金星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蘇聯傳回了金星大氣信息、巖石土壤照片,還分析了土壤樣品;而美國繪制了金星全球地圖,并采集了重力數據。這些都表明雙方在探測金星方面各有突破,此選項正確。
②美國和蘇聯大量開采金星的資源:時間線中并未提及任何關于開采金星資源的信息,僅涉及探測和研究活動,因此這一選項無法從提供的信息中得出,應排除。
③美蘇關系呈現緩和趨勢:雖然時間線跨越了冷戰時期,但表中并未直接反映美蘇關系的變化趨勢。此外,冷戰期間美蘇關系總體上是緊張的,盡管在某些時期和領域有所緩和,但不能僅憑這些探測活動就斷定整體關系呈緩和趨勢,因此此選項不正確。
④冷戰客觀上促進了空間技術的發展:考慮到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無疑推動了雙方空間技術的快速發展。時間線中列舉的一系列探測金星的活動就是這種技術發展的具體體現,因此此選項正確。
綜上所述,根據題目提供的信息和各選項的分析,最合理的結論是B選項,即①美蘇探測成果各有優勢和④冷戰客觀上促進了空間技術的發展。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二.材料題(共5小題)
16.(2025 門頭溝區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作為漢匈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重地,漢朝為了穩固其控制權,在通往西域的關鍵路線上廣泛設立了屯田據點。元狩四年(前119)“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漢代的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絲綢之路沿線,用以保護商路、供給往來。同時,屯田也成為漢朝掌控西域諸國的重要戰略支撐。從事屯田的主要是駐軍和戍邊士卒,邊地官府無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訓練,只需供給衣食月俸,而屯田所得收入則歸政府所有。自武帝以后,隨著漢匈關系逐漸緩和,大規模的邊疆移民停止,漢政府轉而主要依靠屯田來維持對西域的經營。
——摘編自張冠梓《從多元到混一:中國古代實邊的演進》
材料二
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割據勢力后,為鞏固統治,在新疆駐兵移民,大興屯田。清代新疆屯田主要由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主要由綠營兵從事屯種,設屯田臣管理屯務。耕種所需農具、耕畜、籽種等生產資料均由官府提供,所收糧食全部上繳官倉,屯兵本人及家眷日常生活由國家發給的兵餉維持。民屯,又叫戶屯,由內地遷移民進行屯田,歸地方政府管理,各級屯官由同級地方官員兼任。每戶種地 30﹣50畝,納糧3﹣8升不等。清代新疆屯田取得了明顯成效,勞動者不僅直接參與作戰,所生產的屯糧還保障了軍需,同時還使邊地得到了充實,鞏固了邊防。
——摘編自李新偉《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漢代屯田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漢代和清代屯田的共同點。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1)特點:根據材料“西域作為漢匈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重地,漢朝為了穩固其控制權,在通往西域的關鍵路線上廣泛設立了屯田據點。元狩四年(前119)“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漢代的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絲綢之路沿線,用以保護商路、供給往來。同時,屯田也成為漢朝掌控西域諸國的重要戰略支撐。從事屯田的主要是駐軍和戍邊士卒,邊地官府無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訓練,只需供給衣食月俸,而屯田所得收入則歸政府所有。自武帝以后,隨著漢匈關系逐漸緩和,大規模的邊疆移民停止,漢政府轉而主要依靠屯田來維持對西域的經營”可概括出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絲綢之路沿線。用以保護商路、供給往來,成為掌控西域的重要戰略支撐。從事屯田的主要是駐軍和戍邊士卒。政府供給衣食月俸,屯田所得收入歸政府所有。影響: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減輕了內地物資供應的壓力,降低了軍隊的后勤負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漢朝的軍事和行政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2)根據材料“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割據勢力后,為鞏固統治,在新疆駐兵移民,大興屯田。清代新疆屯田主要由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主要由綠營兵從事屯種,設屯田臣管理屯務。耕種所需農具、耕畜、籽種等生產資料均由官府提供,所收糧食全部上繳官倉,屯兵本人及家眷日常生活由國家發給的兵餉維持。民屯,又叫戶屯,由內地遷移民進行屯田,歸地方政府管理,各級屯官由同級地方官員兼任。每戶種地 30﹣50畝,納糧3﹣8升不等。清代新疆屯田取得了明顯成效,勞動者不僅直接參與作戰,所生產的屯糧還保障了軍需,同時還使邊地得到了充實,鞏固了邊防”可概括出共同點: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主要從事者為軍隊或與軍隊相關的人員。生產資料主要由官府提供,收獲的糧食等物資部分或全部上繳官倉。屯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邊防鞏固。
故答案為:
(1)特點: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絲綢之路沿線。用以保護商路、供給往來,成為掌控西域的重要戰略支撐。從事屯田的主要是駐軍和戍邊士卒。政府供給衣食月俸,屯田所得收入歸政府所有。影響: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減輕了內地物資供應的壓力,降低了軍隊的后勤負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漢朝的軍事和行政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2)共同點: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主要從事者為軍隊或與軍隊相關的人員。生產資料主要由官府提供,收獲的糧食等物資部分或全部上繳官倉。屯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邊防鞏固。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7.(2025 門頭溝區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改滑運為海運,由海運而發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軍,由擁有強大海軍而掌握海權,期望中國通過發展海洋文明從而成為一個能夠足以“制夷“的“海國”。魏源的“海國”理念表明了戰爭以最殘酷的方式催促著近代國人海洋意識的覺醒,是對當時世界大勢的一種順應。在他看來,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規,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摘編自李強華《基于近代海洋意識覺醒視角的魏潭“海國”理念探究》
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影響最大而又難以解決的熱點問題都發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區。在當前的世界性的海洋權益爭奪戰中,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統一在一起,沒有相應的國防能力尤其是海上防衛能力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就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日益復雜的海洋形勢,要樹立新的海平洋防衛觀。要運用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外交等不同方式、不同方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要建立國家海洋維權的最高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海洋維權的綜合管理。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由此,“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進入實踐階段。
——摘編自馬志榮《海洋意識重顯:中國海權迷矢的現代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評析魏源的“海國”理念。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中國應對海洋權益受到挑戰的舉措。
【分析】(1)本題考查魏源的“海國”理念,要求依據材料“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中國應對海洋權益受到挑戰的舉措,依據材料“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統一在一起,沒有相應的國防能力尤其是海上防衛能力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就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1)評析:依據材料“在西方列強憑借其海上霸權入侵中國的時候,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改滑運為海運,由海運而發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軍,由擁有強大海軍而掌握海權,期望中國通過發展海洋文明從而成為一個能夠足以‘制夷’的‘海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背景、積極性與局限性等分析進行評析:魏源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指導思想的“海國”理念,從海運、海商走向海軍、海權。這些理念伴隨著鴉片戰爭中國國門洞開而生,代表了地主階級開明派(抵抗派)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應對和思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愛國性。海國理念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漸進性,對洋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海國理念帶有濃厚的中體西用的色彩,只局限于器物層面,也未能最終實踐,反映出地主階級的局限性。
(2)舉措:依據材料“國家的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統一在一起,沒有相應的國防能力尤其是海上防衛能力來支撐,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就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日益復雜的海洋形勢,要樹立新的海平洋防衛觀”等信息可得出如下結論:鍛造強大的人民海軍;樹立新的海洋防衛觀。依據材料“要運用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外交等不同方式、不同方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要建立國家海洋維權的最高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海洋維權的綜合管理”可得出如下結論:建立海洋維權管理機構。依據材料“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可得出如下結論:與周邊國家建立合作機制。
故答案為:
(1)評析:魏源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指導思想的“海國”理念,從海運、海商走向海軍、海權。這些理念伴隨著鴉片戰爭中國國門洞開而生,代表了地主階級開明派(抵抗派)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應對和思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愛國性。海國理念的實現具有一定的漸進性,對洋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海國理念帶有濃厚的中體西用的色彩,只局限于器物層面,也未能最終實踐,反映出地主階級的局限性。
(2)舉措:鍛造強大的人民海軍;樹立新的海洋防衛觀;建立海洋維權管理機構;與周邊國家建立合作機制。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以來中國海洋觀念演變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難度適中。
18.(2025 門頭溝區一模)非洲的災難與抗爭
材料一1448年,葡萄牙人在幾內亞的科納克里獲得了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1483年,一支葡萄牙探險隊抵達位于中非地區的剛果王國并建立商業關系。1502——1520年間,葡萄牙人以武力奪取了東非沿海地區的港口和城市。17世紀以后,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陸續入侵非洲。總的來看,16—17世紀,西非、中非、南非和東非已經被納入了歐洲人建立的貿易網絡之中,歐洲從非洲進口黃金和奴隸,向非洲出口工業品或手工制品。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15個歐美國家在德國召開柏林會議協商非洲問題……到1912年,西方列強已經占領了非洲95%左右的土地,非洲大陸已基本被瓜分完畢。
——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材料二非洲獨立進程示意圖(截至1990年)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西方侵略非洲的演變趨勢。
(2)二戰后,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其歷程與意義。
【分析】(1)本題考查西方侵略非洲的演變趨勢,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2)本題考查非洲殖民體系瓦解,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5﹣20世紀的非洲。①侵略國家:根據材料一“1448年,葡萄牙人在幾內亞的科納克里獲得了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可知,15﹣16世紀葡萄牙為主,根據材料一“17世紀以后,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陸續入侵非洲”可知,到17世紀后擴大到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參與了對非洲的侵略。②侵略區域:根據材料一“1483年,一支葡萄牙探險隊抵達位于中非地區的剛果王國并建立商業關系”、“葡萄牙人以武力奪取了東非沿海地區的港口和城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侵略的深入,歐洲列強逐步控制了整個非洲大陸,侵略區域從沿海逐漸深入內陸。③侵略方式:根據材料一“歐洲從非洲進口黃金和奴隸,向非洲出口工業品或手工制品”可知,早期侵略主要是通過建立商站、殖民據點和進行黑奴貿易。根據材料一“到1912年,西方列強已經占領了非洲95%左右的土地,非洲大陸已基本被瓜分完畢”可知,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侵略方式轉變為全面瓜分非洲。
(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二戰后的非洲。歷程:根據圖片信息,1956年前獨立的國家包括埃及、利比亞等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埃及于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并在1956年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根據圖片信息,1956年后獨立的國家非常的多,占到非洲的絕大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0年是非洲獨立運動的關鍵一年,有17個國家實現了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根據圖片信息,1990年獨立的國家為納米比亞。可知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意義:結合所學知識,非洲的獨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特別是削弱了歐洲列強對非洲大陸的控制力。隨著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贏得獨立,殖民地體系逐漸瓦解,這不僅改變了非洲的政治版圖,也影響了全球政治格局;結合所學知識,非洲民族獨立為戰后非洲經濟社會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獨立后的國家能夠自主制定經濟發展計劃,投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提升國民素質和生活水平;結合所學知識,非洲獨立壯大了第三世界力量,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影響了世界格局。許多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加入了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故答案為:
(1)演變趨勢:
①侵略國家:由15﹣16世紀葡萄牙為主,到17世紀后擴大到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擴展到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②侵略區域:由沿海到深入廣闊內地。
③侵略方式:由建立商站、殖民據點,進行黑奴貿易,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瓜分非洲。
(2)歷程與意義:
歷程:①埃及于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②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③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
意義:①非洲的獨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
②非洲民族獨立,為戰后非洲經濟社會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非洲獨立壯大了第三世界力量,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影響了世界格局。
【點評】本題考查非洲殖民體系瓦解,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19.(2025 東城區一模)國際會議
世界近現代史中部分重要國際會議示意圖
結合地圖中的信息,任選2個視角,簡述世界的發展演變。要求:視角可以依托圖中部分會議的材料(至少3個),也可以依托示意圖整體加以分析。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世界近現代。示例一:首先,從材料中選取“1884年,德國,柏林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亞非會議”“1967年,阿爾及利亞,七十七國集團(發展中國家)第一次會議”,得出觀點為:亞非地區從受殖民壓迫到獲得民族獨立、實現自身發展。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1884年柏林會議,西方列強在會上對非洲進行了瓜分,加速了列強對非洲的殖民統治,這使得亞非地區很多國家和地區處于殖民壓迫之下,非洲被西方列強肆意分割,喪失了大量的主權和資源。1955年亞非會議,眾多亞非國家齊聚一堂,這標志著亞非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他們開始擺脫殖民主義的束縛,追求自身的發展道路,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等原則也為亞非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向。1967年七十七國集團第一次會議,發展中國家為維護經濟利益展開了對發達國家的聯合斗爭,這說明亞非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政治上爭取獨立,還在經濟領域努力擺脫發達國家的剝削與控制,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最后,綜上所述,亞非地區經歷了從被殖民壓迫到政治上獨立,再到經濟上自主發展的過程。
示例二:
首先,從材料中選取“1944年,美國,布雷頓森林會議”“2008年,美國,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2015年,法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25年,法國,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得出觀點為: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與逆全球化現象并存。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促進了國際金融和貿易的有序發展,有利于全球經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2008年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各國共同合作應對全球性經濟問題,體現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系和合作需求。2015年氣候變化大會,推動世界各國合作,以解決環境問題,但美國于2019年正式啟動退出程序,這是逆全球化的突出表現,美國的退出破壞了全球在環境問題上的合作努力,不利于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2025年人工智能行動峰會,推動了高新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但美英未簽署相關聲明,拒絕合作,這也反映出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國家存在逆全球化的行為,阻礙了國際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最后,綜上所述,在世界發展過程中,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但同時逆全球化現象也時有出現。
示例三:
首先,從材料中選取“2008年,美國,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2015年,法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17年,中國,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得出觀點為: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2008年,中國參加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這表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2015年,在中國積極推動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貢獻,這體現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不僅積極參與,還主動發揮推動作用,承擔起大國責任。2017年,中國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這說明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從參與者逐漸轉變為具有強大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推動著全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最后,綜上所述,中國在世界發展進程中,在經濟全球化方面的角色不斷轉變和提升。
示例四:
首先,從材料中觀察國際會議地點的變化,得出觀點為:從國際會議地點的變遷看國際格局的演變。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19世紀到二戰前,如1815年奧地利維也納會議、1884年德國柏林會議等,國際會議大都在歐洲舉行,這體現了當時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歐洲憑借其經濟、軍事等優勢在國際事務中占據主導地位。二戰中及戰后初期,如1945年蘇聯雅爾塔會議等,在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反映了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兩極格局,美蘇憑借其強大的實力在戰后國際秩序的構建中發揮關鍵作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如1955年印度尼西亞亞非會議、1967年阿爾及利亞七十七國集團第一次會議、2008年美國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2015年法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會議分散在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拉美等地,這折射出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國際格局不再由少數幾個大國主導。最后,綜上所述,國際會議地點的變遷很好地反映了世界近現代國際格局的演變過程。
故答案為:示例一:亞非地區從受殖民壓迫到獲得民族獨立、實現自身發展
1884年柏林會議,加速了列強對非洲的瓜分。
1955年亞非會議,標志著亞非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1967年七十七國集團第一次會議,發展中國家為維護經濟利益展開了對發達國家的聯合斗爭。
示例二: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與逆全球化現象并存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2008年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
2015年氣候變化大會,推動世界各國合作,以解決環境問題。但美國的退出,是逆全球化的突出表現。
2025年人工智能行動峰會,推動了高新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但美英拒絕合作。
示例三: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2008年,中國參加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2015年,在中國積極推動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貢獻。
2017年,中國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示例四:從國際會議地點的變遷看國際格局的演變
19世紀到二戰前,國際會議大都在歐洲舉行,體現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二戰中及戰后初期,在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反映了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兩極格局。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會議分散在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拉美等地,折射出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0.(2025 門頭溝區一模)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材料一北京中軸線歷經元、明、清3個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近現代,逾7個世紀的城市歷史演進而延續至今,既吸收前代都城規劃設計理念和實踐成果,延續古老的以中軸線為都城規劃設計基準線的歷史傳統,又根據北京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增加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內涵,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創新性。
——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
材料二乙已年春節將是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中國年也是“世界年”,這不僅是一種印象,更是生動的現實。在即將到來的這個世界“春節周”,如果我們到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走一走,在美國舊金山看一場盛大的花車巡游,去法蘭克福廟會學做剪紙和糖畫,到新加坡牛車水采購年貨,當萬盞燈籠點亮日本長崎冬夜,《茉莉花》的旋律在加拿大多倫多音樂會響起,我們必能深切體會春節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并為之感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舉辦春節民俗活動的國家和地區則達到近200個。
——環球時報2025年1月27日第014版《中國春節何以成為“世界時刻”》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保護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意義。
(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中國春節習俗風靡世界的原因。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第一問結合保護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意義分析;第二問結合中國春節習俗風靡世界的原因分析。
【解答】(1)意義:據材料一“北京中軸線歷經元、明、清3個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近現代”“延續古老的以中軸線為都城規劃設計基準線的歷史傳統”及所學可知,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北京中軸線”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于都城建造格局的理想典范,體現了中國人對于“中”的追求,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據材料一“北京中軸線示意圖”及所學可知,“北京中軸線”中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建筑與園林,其中故宮、天壇等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性的藝術瑰寶,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結合所學從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方面說明,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和特點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北京中軸線”就是其重要代表,體現了中國都城的規劃理念,具有歷史價值;據材料一“根據北京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增加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內涵……和創新性”及所學可知,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利于文化的創新性。“北京中軸線”經歷了元、明、清三代,不同時期都對其加以繼承與創新,賦予其時代價值與意義,證明“北京中軸線”能為中華文化帶來不竭的創新動力;結合所學從北京城市化發展的角度說明,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北京城市化發展。“北京中軸線”除了有經濟價值外,還能為北京城市發展提供很好的傳統文化元素,助力北京可持續發展。
(2)原因:據材料二“我們必能深切體會春節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并為之感動”及所學可知,從歷史角度來看,古往今來,有許多華人、華僑不斷移居世界各地,為世界帶去中華文化,也為春節的風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結合所學從春節本身價值的角度說明,從春節本身來看,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在華人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凝聚力,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春節習俗本身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喜慶祥和、親情與團圓,體現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企盼。春節習俗有強大的包容力,在與世界各民族交融中得到創新。據材料二“如果我們到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走一走,……《茉莉花》的旋律在加拿大多倫多音樂會響起”“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舉辦春節民俗活動的國家和地區則達到近200個”及所學可知,從現實需要來看,春節習俗也會為各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帶動旅游、購物,拉動內需。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世界的外交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春節習俗中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如以文化人、與人為善等,也進一步被推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所接受。
故答案為:
(1)意義:①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北京中軸線”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于都城建造格局的理想典范,體現了中國人對于“中”的追求,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②“北京中軸線”中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建筑與園林,其中故宮、天壇等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性的藝術瑰寶,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③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和特點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北京中軸線”就是其重要代表,體現了中國都城的規劃理念,具有歷史價值。④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利于文化的創新性。“北京中軸線”經歷了元、明、清三代,不同時期都對其加以繼承與創新,賦予其時代價值與意義,證明“北京中軸線”能為中華文化帶來不竭的創新動力。⑤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北京城市化發展。“北京中軸線”除了有經濟價值外,還能為北京城市發展提供很好的傳統文化元素,助力北京可持續發展。
(2)原因:①從歷史角度來看,古往今來,有許多華人、華僑不斷移居世界各地,為世界帶去中華文化,也為春節的風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②從春節本身來看,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在華人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凝聚力,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春節習俗本身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喜慶祥和、親情與團圓,體現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企盼。春節習俗有強大的包容力,在與世界各民族交融中得到創新。③從現實需要來看,春節習俗也會為各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帶動旅游、購物,拉動內需。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世界的外交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春節習俗中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如以文化人、與人為善等,也進一步被推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所接受。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维西| 城固县| 腾冲县| 红原县| 清水县| 永修县| 邵阳县| 延安市| 孝义市| 老河口市| 台湾省| 措美县| 沐川县| 闽侯县| 衡水市| 钦州市| 罗定市| 铁岭县| 麦盖提县| 沾化县| 昆明市| 乡宁县| 班玛县| 江西省| 渝中区| 昌都县| 灵璧县| 罗平县| 榆中县| 通江县| 定结县| 蓝田县| 南汇区| 通河县| 孟州市| 嘉鱼县| 碌曲县| 仪陇县| 老河口市| 柳江县|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