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練習卷四(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練習卷四(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3秋 順義區期末)如圖為三星堆與二里頭“撞臉”文物——陶蠶。從結構上看,三星堆遺址與二里頭遺址的陶岙都是“三條腿、手叉腰、頂半開”,頂部有一短小的管狀流。從風格上看,兩者都屬于“瘦高”型,都是“長腿、束腰”,與一些地區流行的“矮胖”型陶岙明顯不同。這主要反映(  )
A.古代中國各地區存在著文化交流
B.遺址處于新時期晚期至青銅時代
C.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典型代表
D.大河流域文明具備相似性的特征
2.(2025春 門頭溝區校級期中)如圖是漢代東西交通大動脈上的一段官方驛站線路圖。懸泉置是該要道上的一處綜合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提供驛騎,遞送公文書信、傳達命令,同時還為絲路上往來的人員提供歇腳和補充物資。該驛站的設立有利于.(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③構建西南地區的交通網絡
④加強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4秋 房山區期末)關于隋唐時期制度的淵源,學界一直有“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論”的爭論。有學者認為:“二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此期歷史的重要方面,前者顯示了華夏制度的連續性,后者顯示了兄弟民族人主的振作帝國體制之功。”以下材料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今之明經、進士,則古之孝廉、秀才。”
②“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
③“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
④“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面對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明清統治者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系,“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于是各國紛紛來“貢”,導致“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以下對朝貢貿易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B.由官方嚴格控制和壟斷
C.體現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D.經濟目的大于政治目的
5.(2024 海淀區模擬)1709 年,康熙皇帝在時任蘇州織造李煦《奏進晴雨冊并請安折》中朱批:“朕無可以托人打聽,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寫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禍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
①進一步分割宰相權力
②使政務信息傳遞保密且直接
③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
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2024 大興區校級三模)1882年,為了適應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現了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這些現象(  )
A.是在列強入侵后中國出現的新的商業經營方式
B.是官僚資本主義利用政治特權獲取高額利潤的證據
C.為戊戌變法運動的展開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D.表明洋務運動進行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7.(2024秋 海淀區校級月考)下列一組漫畫選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報》,對漫畫反映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革黨之轟擊 新軍之嘩變 官場之逃避 上海報館之忙碌
A.辛亥革命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B.辛亥革命以上海為領導中心
C.北伐戰爭基本推翻軍閥統治
D.新聞媒體高度關注武昌起義
8.(2023秋 朝陽區期中)北京長辛店作為我國北方鐵路工業的重要發源地,集聚了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1919年5月7日,長辛店鐵路機廠鐵匠工人史文彬帶領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罷工,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1921年1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在長辛店建立勞動補習學校,同年5月,長辛店工會成立,被譽為“北方勞動界的一顆明星”。據此可知,長辛店工人運動(  )
A.標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B.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
C.加速了國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
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
9.(2024秋 房山區期末)1948年,毛澤東在與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談話時,對時局的發展作了分析和展望:“自日本投降后,特別是一九四七年這一年發生了根本變化,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事變。敵我雙方的形勢都有了根本的改變。”以下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是(  )
①《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
②戰略進攻的序幕已然拉開
③國統區形成了第二條戰線
④摧毀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25 西城區一模)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項目,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克服了諸多困難,1970年“長征一號”下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此成就的意義在于(  )
①推動了中國核技術的進步
②提升了中國的船舶制造技術
③提高了中國的戰略威攝力
④標志著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4 東城區二模)有專家認為“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兩支拓荒隊”。該觀點(  )
A.說明地中海各文明之間相互影響借鑒
B.強調兩地都以工商業為經濟基礎
C.可以在科技和文字方面找到史實依據
D.肯定了兩地最早創立的民主政治
12.(2024 大興區校級三模)笈多帝國統治時期國王多次頒布賜地文書,政府放棄所贈土地的行政司法主權,以及土地上一切森林、牧場、礦藏、人口。東晉法顯的《佛國記》中也提到頒賜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并且另有自由農民,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欲去便去,欲往便往。這反映出笈多帝國(  )
A.專制王權強化 B.商品經濟繁榮
C.等級制度強化 D.生產關系變革
13.(2024 朝陽區二模)以下是學者對三個西方國家近代憲政進程的描述,序號與國家對應準確的是(  )
①就像一個對自己的作品永遠難以滿意的孩童,在海灘上一遍遍地、無休無止地用沙礫構筑他理想的城堡
②早期的政治分裂決定了除非訴諸強權,無法實現民族國家的統一和振興,結果一方面是權力的強悍跋扈,另一方面是憲政力量綿軟無力
③政權的外形雖沒有改變,但權力的內在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一個人的統治讓位于一批人的共同執政
A.①法國 ②德國 ③英國
B.①德國 ②意大利 ③英國
C.①法國 ②德國 ③美國
D.①英國 ②意大利 ③美國
14.(2024 海淀區一模)如表為某學者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史的提綱,其中第二節的標題應該是(  )
第一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及其在19世紀50—70年代的發展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其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檢驗 第二節:_______ 第三節:巴黎公社革命
A.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
B.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及其歷史地位
C.《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D.列寧主義誕生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15.(2024 豐臺區二模)以下是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部分會議及相關決議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該組織一貫到力于(  )
1961年第一次會議 消除世界經濟不平衡狀態,廢除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穩定原料和初級產品價格
1964年第二次會議 迅速建立一種新的、公正的國際秩序
1970年第三次會議 加強和統一發展中國家之間及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合作
1973年第四次會議 通過經濟宣言,強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1979年第六次會議 呼吁展開新的一輪促進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全球性談判
A.謀求成員國的發展 B.成立區域經濟集團
C.壯大社會主義陣營 D.挑戰傳統殖民體系
二.材料題(共5小題)
16.(2024 海淀區一模)正統觀 家國認同
材料一“夷狄不可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晉華夏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十六國時期眾多少數民族統治者爭正朔、明法統,開少數民族統治者論證自身正統性的歷史先河。匈奴人劉淵,以“晉為無道,奴隸御我”為理由反晉,并宣稱“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不久稱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趙政權后,擔心因東晉政權的存在而“書軌不一”,自己的正統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認。對此,徐光勸慰說:“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據長安和洛陽),為(就是)中國帝王。”淝水戰前苻堅在闡述攻打東晉的理由時說“帝王歷數豈有常哉,顧惟德所授耳”;“非為地不廣、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濟蒼生”。少數民族政權排定自己的五行歷運,后趙承晉,為水德,前秦與前燕承趙,為木德,后秦承前秦,為火德,北魏建國時承秦,為土德。
——摘編自鄧通《十六國胡族政權的正統意識與正統之爭》等
(1)閱讀材料一,概括少數民族統治者家國認同的觀念,并分析其影響。
材料二 按照中國史學的傳統觀念,某個王朝纂修前朝歷史,就是對前朝具有正統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統繼承者的承認。元朝自從議修遼、宋、金三史之始,圍繞著纂修義例,即遼、宋、金三朝“正統性”的問題,展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爭論。一派主張,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后為《南宋史》。另一派則主張獨尊宋為正統。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詔》,指出遼、宋、金三朝“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亂、興亡之由,恐因歲久散失。合遴選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書……垂鑒后世,做一代盛典”。兩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遼史》《宋史》《金史》。這一撰史原則無疑更加符合五代遼宋金元時期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客觀歷史。
——摘編自江湄《元代“正統”之辨與史學思潮》
(2)閱讀材料二,評述元朝關于遼宋金三史的“纂修義例”問題的爭議與解決。
17.(2025 海淀區一模)美麗中國
材料一 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的環境破壞常常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被廣泛報道。1908年,美國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在向美國國會提交的國情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和照片將中國森林破壞以醒目而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大規模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過程中,羅德民、本內特等人一再宣傳水土侵蝕已經導致中國北方的衰落,強調美國要以中國為前車之鑒,汲取歷史的教訓。
——摘編自高國榮《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保護大事記
時間 事件
20世紀50年代 21952年,政務院指示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毛澤東發出“綠化祖國”的號召。
1973年 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召開,環境保護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環保工作的32字方針。
1979年 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作為全國首個綜合性的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對環境保護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
1984年 家環境保護局成立。
1979﹣1996年 后有18個單位和個人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稱號。
2005年 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學論斷。
2007年 “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等工程相繼實施,我國退化土地面積不斷減少。
2012年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2016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實踐視為全世界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重要借鑒。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
2021年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在昆明舉辦,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作為主席國推動會議達成重要成果。
2023年 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6年下降28.6%,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2024年 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作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
——據《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等整理
材料三 如圖所示
依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評析百年來中國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成就。
18.(2023 豐臺區一模)英國的收入
注:“來自海外的收入”的分類涉及到大不列顛之外的貸款和投資的利息和紅利。19世紀50年代,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長。
——摘編自[美]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依據材料和所學,對英國的收入進行解讀。
19.(2023 延慶區一模)民族解放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概況
階段 時間 發展情況
第一階段 興起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 亞洲首先成為民族民主運動的中心,然后從東向西,逐漸擴展到西亞、北非……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國各階層人民紛紛投入到反帝斗爭中,堅決推翻帝國主義的獨裁統治……加勒比海地區13個國家相繼宣布獨立,加上原有的獨立國家,亞非地區獨立國家已經達到30個。
第二階段 蓬勃發展時期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突出表現為非洲諸國掀起獨立高潮,并主要以和平方式取得獨立。20世紀50年代末,非洲僅有6個民族獨立國家,到60年代,共有32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僅1960年一年,就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第三階段 深入發展時期。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 主要表現為發展中國家斗爭的重點從爭取政治獨立轉向發展民族經濟,用經濟發展鞏固政治獨立;斗爭的對象從反對美帝國主義轉向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發展中國家成為反對兩個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主力軍。在非洲,1990年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宣告獨立;在拉丁美洲,有10多個殖民地相繼獨立;在亞洲,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救國戰爭取得勝利……
第四階段 快速發展時期。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 主要表現為世界進入多極化發展時期,發展中國家加強了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團結,成為重要的一極,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達90多個,加上戰前獨立的36個國家,目前,共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大大擴展了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進一步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政治,標志著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吳玉才等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從國家獨立與時代變遷的角度,任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階段進行解讀。
20.(2024 門頭溝區一模)中華民族圖騰崇拜
材料一
材料二 聞一多先生以為,龍是以蛇為本體,又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是因為“當初(原始社會)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 郭大順接受光明日報采訪
材料三 隨著龍圖騰分散到各地方,龍的影響也擴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變,人們那時交往極少,各部族根據自己的需要對龍加以改造,這樣,龍的觀念就因地而異了,使得龍的形態在先秦時期呈現千姿百態的景象。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人們的觀念隔閡逐漸融洽,龍的形態也開始趨向統一。歷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龍掛上鉤,使龍成為其專用品,皇帝即位叫“飛龍”,皇帝穿的叫“龍袍”,坐的是“龍椅”,睡的是“龍床”,有了病叫“龍體欠安”,皇帝的子孫則叫“龍子、龍孫”。……隨著封建制度的越來越僵化,那些帝王們也越來越害怕江山不穩,禁止龍在民間傳播就是鎮壓百姓的手段之一。龍被帝王專用以后,人們觀念中的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龍不再是保佑眾生的神靈,而是極其可惡兇殘的暴君。
從孫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國成立,人們的各種觀念從舊的禁錮中徹底解放出來,人們不再相信龍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這個被少數人利用駕馭在華夏民族頭上幾千年作為華夏民族的權威象征,終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對龍感到恐懼神秘而心有敬畏。人們舞龍,不再是對祖先神人祭祀,也不再是向帝王歌功頌德,龍的節日純粹是大眾化的娛樂活動而非宗教的和政治的。美國舊金山華人街赫然盤踞兩條巨龍,那是民族的象征與驕傲。從這點意義上說,龍蘊藏著深邃的內涵:龍是團結、偉大的象征,是聯系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結。
——摘編自禹建湘《龍的演變及其內涵》
(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述龍圖騰所體現出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2)閱讀材料并結合時代背景,闡釋“龍”的形象和內涵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2025屆北京市高考歷史模擬預測押題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3秋 順義區期末)如圖為三星堆與二里頭“撞臉”文物——陶蠶。從結構上看,三星堆遺址與二里頭遺址的陶岙都是“三條腿、手叉腰、頂半開”,頂部有一短小的管狀流。從風格上看,兩者都屬于“瘦高”型,都是“長腿、束腰”,與一些地區流行的“矮胖”型陶岙明顯不同。這主要反映(  )
A.古代中國各地區存在著文化交流
B.遺址處于新時期晚期至青銅時代
C.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典型代表
D.大河流域文明具備相似性的特征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通過材料“從風格上看,兩者都屬于‘瘦高’型,都是‘長腿、束腰’,與一些地區流行的‘矮胖’型陶岙明顯不同”可知,兩者都屬于大河流域文明,都具備相似性的特征,選擇D;
只通過材料中三星堆遺址和二里頭遺址不能體現古代中國各地區存在著文化交流,排除A;
材料沒有體現出遺址處于新時期晚期至青銅時代,排除B;
“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典型代表”只涉及到了三星堆文化,沒有體現二里頭遺址,答案不完整,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025春 門頭溝區校級期中)如圖是漢代東西交通大動脈上的一段官方驛站線路圖。懸泉置是該要道上的一處綜合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提供驛騎,遞送公文書信、傳達命令,同時還為絲路上往來的人員提供歇腳和補充物資。該驛站的設立有利于.(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③構建西南地區的交通網絡
④加強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題考查了絲綢之路,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該驛站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驛騎,遞送公文書信、傳達命令,同時還為絲路上往來的人員提供歇腳和補充物資。其設立有利于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加強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
驛站不是收稅機構,不會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D項;
僅僅一個驛站的設置,不能得出構建西南地區的交通網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2024秋 房山區期末)關于隋唐時期制度的淵源,學界一直有“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論”的爭論。有學者認為:“二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此期歷史的重要方面,前者顯示了華夏制度的連續性,后者顯示了兄弟民族人主的振作帝國體制之功。”以下材料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今之明經、進士,則古之孝廉、秀才。”
②“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
③“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
④“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①明經、進士是隋唐科舉制的科目,孝廉、秀才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體現了華夏制度在選官制度方面的連續性,可佐證“南朝化”觀點,顯示華夏制度連續性;
②羈縻政策體現了唐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反映了兄弟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可佐證“北朝主流論”,顯示兄弟民族對帝國體制的影響;
③“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是兩稅法的內容,兩稅法主要是財政賦稅制度的變革,重點在于賦稅征收標準等方面的變化,與“南朝化”體現的華夏制度連續性以及“北朝主流論”兄弟民族對帝國體制的影響關聯不大;
④材料強調邊疆地區與內地賦役相同,主要體現的是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與隋唐時期制度淵源的“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論”爭論無關。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4.(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面對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明清統治者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系,“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于是各國紛紛來“貢”,導致“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以下對朝貢貿易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B.由官方嚴格控制和壟斷
C.體現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D.經濟目的大于政治目的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朝貢貿易的本質及其背后的歷史背景。朝貢貿易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進行的一種特殊貿易方式,它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交流,更承載了深厚的政治和文化意義。
現在,我們逐一分析每個選項:
A.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根據題干描述,“歲時頒賜,庫藏為虛”,這表明朝貢貿易中,朝廷為了維護天朝威儀,往往給予貢使豐厚的回賜,這些回賜的財物往往價值遠超貢品,從而確實給朝廷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因此,A選項描述是準確的。
B.由官方嚴格控制和壟斷:朝貢貿易是官方主導的貿易形式,其過程和結果都受到朝廷的嚴格控制和監管。這體現在對貢使的接待、貨物的估價與回賜等各個環節。因此,B選項同樣描述準確。
C.體現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朝貢貿易體系正是基于“天朝上國”的自我定位,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周邊國家都是來朝貢的。這種觀念在貿易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厚待貢使、高額回賜等。所以,C選項也是正確的。
D.經濟目的大于政治目的:這一點實際上是對朝貢貿易本質的誤解。朝貢貿易雖然包含經濟交流,但其核心目的并非經濟利益,而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宣揚與影響。朝廷更看重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鞏固和拓展其政治影響力,以及傳播自身的文化和價值觀。因此,D選項描述是不準確的。
綜上所述,D選項“經濟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是對朝貢貿易認識不正確的表述。朝貢貿易的政治和文化目的遠超過其經濟目的,這是理解朝貢貿易體系的關鍵所在。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5.(2024 海淀區模擬)1709 年,康熙皇帝在時任蘇州織造李煦《奏進晴雨冊并請安折》中朱批:“朕無可以托人打聽,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寫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禍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
①進一步分割宰相權力
②使政務信息傳遞保密且直接
③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
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分析】本題考查明朝君主專制演進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朕無可以托人打聽,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寫折奏聞才好”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依據材料“朕無可以托人打聽,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寫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禍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并沒有提到分割宰相的權力,①進一步分割宰相權力,不符合題意;
奏折可以直接呈報皇帝,并不可被他人知道,因而②使政務信息傳遞保密且直接,符合題意;
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從而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故③符合題意;
材料并未提及六科稽查六部百司的信息,故④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君主專制的演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6.(2024 大興區校級三模)1882年,為了適應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現了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這些現象(  )
A.是在列強入侵后中國出現的新的商業經營方式
B.是官僚資本主義利用政治特權獲取高額利潤的證據
C.為戊戌變法運動的展開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D.表明洋務運動進行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答】根據材料“為了適應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現了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海平準股票公司”“盛宣懷在上海創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等信息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了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即證券機構、銀行、百貨公司等,A項正確;
官僚資本主義是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才出現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戊戌變法運動發生在189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洋務運動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2024秋 海淀區校級月考)下列一組漫畫選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報》,對漫畫反映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革黨之轟擊 新軍之嘩變 官場之逃避 上海報館之忙碌
A.辛亥革命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B.辛亥革命以上海為領導中心
C.北伐戰爭基本推翻軍閥統治
D.新聞媒體高度關注武昌起義
【分析】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題干中四幅漫畫可知在武昌起義爆發之際報館的忙碌體現出新聞媒體對武昌起義的關注,D項正確;
題干中并未體現民眾對于辛亥革命的態度,且根據所學辛亥革命并非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A項;
題干中僅涉及上海報館,不能說明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領導中心,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
題干中涉及的事件是武昌起義,并非北伐戰爭,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8.(2023秋 朝陽區期中)北京長辛店作為我國北方鐵路工業的重要發源地,集聚了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1919年5月7日,長辛店鐵路機廠鐵匠工人史文彬帶領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罷工,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1921年1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在長辛店建立勞動補習學校,同年5月,長辛店工會成立,被譽為“北方勞動界的一顆明星”。據此可知,長辛店工人運動(  )
A.標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B.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
C.加速了國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
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通過材料“長辛店鐵路機廠鐵匠工人史文彬帶領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罷工,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可知,這屬于工人階級的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的偉大實踐,選擇B;
五四運動標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
材料沒有體現加速國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排除C;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2024秋 房山區期末)1948年,毛澤東在與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談話時,對時局的發展作了分析和展望:“自日本投降后,特別是一九四七年這一年發生了根本變化,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事變。敵我雙方的形勢都有了根本的改變。”以下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是(  )
①《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
②戰略進攻的序幕已然拉開
③國統區形成了第二條戰線
④摧毀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題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依據材料“自日本投降后,特別是一九四七年這一年發生了根本變化,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事變”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故①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黃河天險,千里挺進大別山。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揭開,故②正確;
1947年5月,以“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的學生運動進一步推動了第二條戰線的發展,標志著第二條戰線的正式形成,故③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故排除④。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
10.(2025 西城區一模)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項目,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克服了諸多困難,1970年“長征一號”下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此成就的意義在于(  )
①推動了中國核技術的進步
②提升了中國的船舶制造技術
③提高了中國的戰略威攝力
④標志著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核潛艇需要先進的核反應堆技術,研制核潛艇的過程必然會推動中國核技術在小型化、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取得進步,①正確;
核潛艇的建造涉及到復雜的船舶設計、制造工藝以及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其成功下水意味著中國在船舶制造方面攻克了眾多難題,提升了整體技術水平,②正確;
核潛艇具有隱蔽性強、續航能力長等特點,是海基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在戰略上對潛在敵人形成強大的威懾,提高了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③正確;
1970年“長征一號”下水雖然是中國國防建設的重要成就,但遠不能標志著中國實現了國防現代化,國防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綜合的系統工程,包括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人才、軍隊編制等多個方面的現代化,④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學生需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1.(2024 東城區二模)有專家認為“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兩支拓荒隊”。該觀點(  )
A.說明地中海各文明之間相互影響借鑒
B.強調兩地都以工商業為經濟基礎
C.可以在科技和文字方面找到史實依據
D.肯定了兩地最早創立的民主政治
【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拓荒隊,強調兩大文明對人類的貢獻,這可以在科技和文字發明上找出依據,C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兩大文明對人類的貢獻,不是相互借鑒,排除A項;
兩地基礎是農業,排除B項;
最早創立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024 大興區校級三模)笈多帝國統治時期國王多次頒布賜地文書,政府放棄所贈土地的行政司法主權,以及土地上一切森林、牧場、礦藏、人口。東晉法顯的《佛國記》中也提到頒賜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并且另有自由農民,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欲去便去,欲往便往。這反映出笈多帝國(  )
A.專制王權強化 B.商品經濟繁榮
C.等級制度強化 D.生產關系變革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印度文明,解題關鍵信息是“頒賜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并且另有自由農民,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欲去便去,欲往便往”。
【解答】A.描述了笈多帝國統治時期的一些社會經濟現象,沒有涉及王權強化,排除;
B.《佛國記》中關于頒賜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的描述。這表明,土地的所有權發生了變化,但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商品經濟的繁榮,排除;
C.材料主旨“生產關系變革”,而“等級制度強化”與主旨不符,排除;
D.材料提到了自由農民的存在,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欲去便去,欲往便往。這表明,當時的社會中有一種較為自由的生產關系,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是否耕種王地。這種生產關系的出現,反映了社會的生產關系正在發生變化,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印度文明,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3.(2024 朝陽區二模)以下是學者對三個西方國家近代憲政進程的描述,序號與國家對應準確的是(  )
①就像一個對自己的作品永遠難以滿意的孩童,在海灘上一遍遍地、無休無止地用沙礫構筑他理想的城堡
②早期的政治分裂決定了除非訴諸強權,無法實現民族國家的統一和振興,結果一方面是權力的強悍跋扈,另一方面是憲政力量綿軟無力
③政權的外形雖沒有改變,但權力的內在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一個人的統治讓位于一批人的共同執政
A.①法國 ②德國 ③英國
B.①德國 ②意大利 ③英國
C.①法國 ②德國 ③美國
D.①英國 ②意大利 ③美國
【分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①強調的是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很曲折,符合法國,②根據“早期的政治分裂”得出是德國,③根據“一個人的統治讓位于一批人的共同執政”得出是英國君主立憲制,A項正確;
其余排列順序錯誤,排除BC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學生需了解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確立的原因、方式、主要特征、類型、本質及作用。
14.(2024 海淀區一模)如表為某學者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史的提綱,其中第二節的標題應該是(  )
第一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及其在19世紀50—70年代的發展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其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檢驗 第二節:_______ 第三節:巴黎公社革命
A.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
B.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及其歷史地位
C.《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D.列寧主義誕生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巴黎公社,解題關鍵信息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其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檢驗”“巴黎公社革命”。
【解答】A.共產主義者同盟建立早于馬克思主義誕生,排除;
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國際誕生于1864年,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巴黎公社革命前,正確;
C.《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其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檢驗”之后,排除;
D.列寧主義誕生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在巴黎公社之后,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5.(2024 豐臺區二模)以下是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部分會議及相關決議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該組織一貫到力于(  )
1961年第一次會議 消除世界經濟不平衡狀態,廢除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穩定原料和初級產品價格
1964年第二次會議 迅速建立一種新的、公正的國際秩序
1970年第三次會議 加強和統一發展中國家之間及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合作
1973年第四次會議 通過經濟宣言,強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1979年第六次會議 呼吁展開新的一輪促進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全球性談判
A.謀求成員國的發展 B.成立區域經濟集團
C.壯大社會主義陣營 D.挑戰傳統殖民體系
【分析】本題考查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1961年至 1979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部分會議及相關決議的內容都與成員國發展有關,從中可以看出,該組織一貫到力于謀求成員國的發展,A項正確;
不結盟運動不屬于區域經濟集團,排除B項;
不結盟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自身生存發展和世界和平,并不會壯大社會主義陣營,排除C項;
該組織一貫到力于維護自身生存發展和世界和平,挑戰傳統殖民體系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學生需掌握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的原因、標志、宗旨、目標。
二.材料題(共5小題)
16.(2024 海淀區一模)正統觀 家國認同
材料一“夷狄不可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晉華夏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十六國時期眾多少數民族統治者爭正朔、明法統,開少數民族統治者論證自身正統性的歷史先河。匈奴人劉淵,以“晉為無道,奴隸御我”為理由反晉,并宣稱“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不久稱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趙政權后,擔心因東晉政權的存在而“書軌不一”,自己的正統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認。對此,徐光勸慰說:“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據長安和洛陽),為(就是)中國帝王。”淝水戰前苻堅在闡述攻打東晉的理由時說“帝王歷數豈有常哉,顧惟德所授耳”;“非為地不廣、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濟蒼生”。少數民族政權排定自己的五行歷運,后趙承晉,為水德,前秦與前燕承趙,為木德,后秦承前秦,為火德,北魏建國時承秦,為土德。
——摘編自鄧通《十六國胡族政權的正統意識與正統之爭》等
(1)閱讀材料一,概括少數民族統治者家國認同的觀念,并分析其影響。
材料二 按照中國史學的傳統觀念,某個王朝纂修前朝歷史,就是對前朝具有正統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統繼承者的承認。元朝自從議修遼、宋、金三史之始,圍繞著纂修義例,即遼、宋、金三朝“正統性”的問題,展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爭論。一派主張,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后為《南宋史》。另一派則主張獨尊宋為正統。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詔》,指出遼、宋、金三朝“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亂、興亡之由,恐因歲久散失。合遴選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書……垂鑒后世,做一代盛典”。兩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遼史》《宋史》《金史》。這一撰史原則無疑更加符合五代遼宋金元時期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客觀歷史。
——摘編自江湄《元代“正統”之辨與史學思潮》
(2)閱讀材料二,評述元朝關于遼宋金三史的“纂修義例”問題的爭議與解決。
【分析】本題考查了史料作用、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第一問結合少數民族統治者家國認同的觀念分析;第二問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1)觀念:據材料“‘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不久稱帝”可知,大禹、周文王等華夏領袖人物雖來自邊疆地區,成為華夏正統;據材料“帝王歷數豈有常哉,顧惟德所授耳”可知,統治者應提高自身德行,如果能實行德治就合乎正統;據材料“非為地不廣、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濟蒼生”可知,占據中原,力圖建立統一的政權;據材料“少數民族政權排定自己的五行歷運,后趙承晉,為水德,前秦與前燕承趙,為木德,后秦承前秦,為火德,北魏建國時承秦,為土德”可知,認同中原傳統的五德終始說。
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少數民族統治者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爭議:據材料“某個王朝纂修前朝歷史,就是對前朝具有正統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統繼承者的承認”“元朝自從議修遼、宋、金三史之始,圍繞著纂修義例,即遼、宋、金三朝‘正統性’的問題,展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爭論”可知,元朝“纂修義例”問題的爭議為是否以宋為正統或是否將遼宋金三朝同等對待。處理方法:據材料“指出遼、宋、金三朝‘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亂、興亡之由,恐因歲久散失。合遴選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書……垂鑒后世,做一代盛典’”可知,元朝在修史過程中對遼、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評價:元朝修史過程中,對遼、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肯定了三個朝代的作用,認為遼宋金時期并立的民族政權都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材料“指出遼、宋、金三朝‘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亂、興亡之由,恐因歲久散失。合遴選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書……垂鑒后世,做一代盛典’”可知,在疆域、文化、制度等方面,元朝與遼宋金存在繼承關系;反映元朝大一統的局面。綜合元朝民族交融情況可知,這反映民族交融背景下歷史撰述體例的新見解。
故答案為:
(1)觀念:大禹、周文王等華夏領袖人物雖來自邊疆地區,成為華夏正統;統治者應提高自身德行,如果能實行德治就合乎正統:占據中原,力圖建立統一的政權;認同中原傳統的五德終始說。
影響: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接受和學習中原文化,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爭議:是否以宋為正統(或遼宋金三朝同等對待)。處理方法:對遼、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評價:肯定了遼宋金時期并立的民族政權都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疆域、文化、制度等方面,元朝與遼宋金存在繼承關系;反映元朝大一統的局面。反映民族交融背景下歷史撰述體例的新見解。
【點評】本題考查了史料作用、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7.(2025 海淀區一模)美麗中國
材料一 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的環境破壞常常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被廣泛報道。1908年,美國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在向美國國會提交的國情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和照片將中國森林破壞以醒目而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大規模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過程中,羅德民、本內特等人一再宣傳水土侵蝕已經導致中國北方的衰落,強調美國要以中國為前車之鑒,汲取歷史的教訓。
——摘編自高國榮《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保護大事記
時間 事件
20世紀50年代 21952年,政務院指示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毛澤東發出“綠化祖國”的號召。
1973年 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召開,環境保護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環保工作的32字方針。
1979年 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作為全國首個綜合性的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對環境保護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
1984年 家環境保護局成立。
1979﹣1996年 后有18個單位和個人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稱號。
2005年 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學論斷。
2007年 “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等工程相繼實施,我國退化土地面積不斷減少。
2012年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2016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實踐視為全世界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重要借鑒。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
2021年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在昆明舉辦,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作為主席國推動會議達成重要成果。
2023年 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6年下降28.6%,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2024年 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作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
——據《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等整理
材料三 如圖所示
依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評析百年來中國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成就。
【分析】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首先,根據材料“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的環境破壞……汲取歷史的教訓”“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綠化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我國退化土地面積不斷減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實踐視為全世界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重要借鑒”等信息可得出,百年來中國生態環境從破壞到治理,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建設的根本性轉變,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其次,進行闡述,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環境破壞嚴重,被西方作為反面案例警示;根據材料二信息,1952年政務院指示開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毛澤東提出“綠化祖國”號召,由此可得出,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是從破壞到治理的起步,此階段開啟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初步探索,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材料二信息,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召開,1979年頒布《環境保護法(試行)》,1984年成立國家環保局;改革開放后工業化加速,環境問題凸顯,法制建設有利于推動治理體系完善,由此可得出,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是法制化與系統化治理階段,環保立法與機構建設標志治理走向制度化,但經濟發展與環保矛盾仍存。根據材料二、三信息,2005年提出“兩山論”,2012年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2023年森林覆蓋率達24.02%,PM2.5濃度下降28.6%;2016年聯合國報告肯定中國生態文明理念,2021年昆明生物多樣性大會推動全球行動,并結合所學知識,“三北”防護林、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等工程體現的系統治理,由此可得出,新時代以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貢獻,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治理成效顯著,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治理引領者。最后進行總結歸納,材料一提到近代中國的環境破壞被西方國家廣泛報道,尤其是森林破壞和水土流失的問題,這為后來的變化做了鋪墊;材料二以大事記的形式列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各項舉措和成就,從50年代的“綠化祖國”到2024年的深化改革;材料三的圖片顯示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的8.6%增長到2023年的24.02%,直觀展示了成果。由此可得出,百年來,中國生態環境從近代的破壞與警示,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治理探索,再到新時代的系統性建設,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從8.6%到24.02%的飛躍。這一歷程印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以制度保障、科技創新和理念革新為核心,將生態保護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最終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并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故答案為:
百年來中國生態環境從破壞到治理,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建設的根本性轉變,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是從破壞到治理的起步,此階段開啟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初步探索,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是法制化與系統化治理階段,環保立法與機構建設標志治理走向制度化,但經濟發展與環保矛盾仍存。新時代以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貢獻,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治理成效顯著,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治理引領者。
百年來,中國生態環境從近代的破壞與警示,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治理探索,再到新時代的系統性建設,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從8.6%到24.02%的飛躍。這一歷程印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以制度保障、科技創新和理念革新為核心,將生態保護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最終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并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點評】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8.(2023 豐臺區一模)英國的收入
注:“來自海外的收入”的分類涉及到大不列顛之外的貸款和投資的利息和紅利。19世紀50年代,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長。
——摘編自[美]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依據材料和所學,對英國的收入進行解讀。
【分析】本題考查了工業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題目要求依據材料和所學,對英國的收入進行解讀,根據圖表信息可以看出給圖表主要顯示英國收入的總體態勢,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1841年之后,增長速速很快;另外圖表還顯示了英國收入的結構,1841年之前,農業、林業和漁業收入占比較大,1841年之后,工業、國內貿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長迅速,在總收入中占比超過農業,關于對此進行解讀,主要從收入增加的原因和收入結構中工業、國內貿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長迅速,在總收入中占比超過農業的原因方面進行解讀,是由于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導致國民收入迅猛增長;工業革命導致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業和國內貿易收入增長迅速;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致力于殖民擴張,開拓海外市場,尋找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長迅速。
故答案為:
在總體態勢方面,英國收入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其中1841年后持續增長,且增長迅猛;在收入結構方面,1841年之前,農業、林業和漁業收入占比較大,1841年之后,工業、國內貿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長迅速,在總收入中占比超過農業,占有絕對比重。
英國國民收入之所以出現上述變化,是由于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導致國民收入迅猛增長;工業革命導致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業和國內貿易收入增長迅速;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致力于殖民擴張,開拓海外市場,尋找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長迅速。
英國收入的增長,增強了英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對于英國的內政和外交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之,英國收入的變化,是英國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結構變動的反映,也是英國實力增強的體現。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2023 延慶區一模)民族解放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概況
階段 時間 發展情況
第一階段 興起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 亞洲首先成為民族民主運動的中心,然后從東向西,逐漸擴展到西亞、北非……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國各階層人民紛紛投入到反帝斗爭中,堅決推翻帝國主義的獨裁統治……加勒比海地區13個國家相繼宣布獨立,加上原有的獨立國家,亞非地區獨立國家已經達到30個。
第二階段 蓬勃發展時期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突出表現為非洲諸國掀起獨立高潮,并主要以和平方式取得獨立。20世紀50年代末,非洲僅有6個民族獨立國家,到60年代,共有32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僅1960年一年,就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第三階段 深入發展時期。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 主要表現為發展中國家斗爭的重點從爭取政治獨立轉向發展民族經濟,用經濟發展鞏固政治獨立;斗爭的對象從反對美帝國主義轉向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發展中國家成為反對兩個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主力軍。在非洲,1990年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宣告獨立;在拉丁美洲,有10多個殖民地相繼獨立;在亞洲,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救國戰爭取得勝利……
第四階段 快速發展時期。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 主要表現為世界進入多極化發展時期,發展中國家加強了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團結,成為重要的一極,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達90多個,加上戰前獨立的36個國家,目前,共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大大擴展了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進一步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政治,標志著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吳玉才等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從國家獨立與時代變遷的角度,任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階段進行解讀。
【分析】本題考查了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首先閱讀材料和題干,確定所選階段,如由材料的表格信息,可選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階段和第四階段。
其次,根據二戰給世界各國所帶來的災難、世界格局的變化等史實進行分析闡述。如第一階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即興起時期。二戰的歐洲的主戰場主要在西歐,西方國家遭受戰火的嚴重摧殘,二戰后,受西方殖民宗主國衰落、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壯大的影響,聯合國的“非殖民化”作用加強,加之中國作為主戰場,贏得了最后的勝利,亞洲首先成為民族民主運動的中心,拉丁美洲各國各階層人民紛紛投入民族獨立運動中,此階段亞非拉地區獨立國家已經達到30個。推動民族獨立運動進一步發展。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即快速發展時期。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隨之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發展中國家加強了聯系和團結,到該階段共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立;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進一步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政治,標志著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擴大了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
故答案為:
第一階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即興起時期。二戰后,西方殖民宗主國衰落,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壯大的影響,聯合國的“非殖民化”作用。(二戰后,受西方殖民宗主國衰落、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壯大的影響,聯合國的“非殖民化”作用加強)亞洲首先成為民族民主運動的中心,拉丁美洲各國各階層人民紛紛投入民族獨立運動中,此階段亞非拉地區獨立國家已經達到30個。推動民族獨立運動進一步發展。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即快速發展時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發展中國家加強了聯系和團結,到該階段共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立;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進一步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政治,標志著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綜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擴大了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了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0.(2024 門頭溝區一模)中華民族圖騰崇拜
材料一
材料二 聞一多先生以為,龍是以蛇為本體,又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是因為“當初(原始社會)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 郭大順接受光明日報采訪
材料三 隨著龍圖騰分散到各地方,龍的影響也擴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變,人們那時交往極少,各部族根據自己的需要對龍加以改造,這樣,龍的觀念就因地而異了,使得龍的形態在先秦時期呈現千姿百態的景象。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人們的觀念隔閡逐漸融洽,龍的形態也開始趨向統一。歷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龍掛上鉤,使龍成為其專用品,皇帝即位叫“飛龍”,皇帝穿的叫“龍袍”,坐的是“龍椅”,睡的是“龍床”,有了病叫“龍體欠安”,皇帝的子孫則叫“龍子、龍孫”。……隨著封建制度的越來越僵化,那些帝王們也越來越害怕江山不穩,禁止龍在民間傳播就是鎮壓百姓的手段之一。龍被帝王專用以后,人們觀念中的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龍不再是保佑眾生的神靈,而是極其可惡兇殘的暴君。
從孫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國成立,人們的各種觀念從舊的禁錮中徹底解放出來,人們不再相信龍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這個被少數人利用駕馭在華夏民族頭上幾千年作為華夏民族的權威象征,終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對龍感到恐懼神秘而心有敬畏。人們舞龍,不再是對祖先神人祭祀,也不再是向帝王歌功頌德,龍的節日純粹是大眾化的娛樂活動而非宗教的和政治的。美國舊金山華人街赫然盤踞兩條巨龍,那是民族的象征與驕傲。從這點意義上說,龍蘊藏著深邃的內涵:龍是團結、偉大的象征,是聯系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結。
——摘編自禹建湘《龍的演變及其內涵》
(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述龍圖騰所體現出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2)閱讀材料并結合時代背景,闡釋“龍”的形象和內涵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分析】本題考查龍圖騰。第一問要結合龍圖騰的特征來解答;第二問要結合龍圖騰的影響來解答。
【解答】(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當初(原始社會)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龍并不存在于現實中,龍文化始于原始社會,在圖騰崇拜的年代,由各個部落圖騰的結合而成,符合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特征。
(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首先,龍的概念隨著時期不同內涵逐漸發展,可階段進行整理。其次,論述內涵演變的原因,如:根據材料“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變,人們那時交往極少,各部族根據自己的需要對龍加以改造”,可得出先秦時期,龍的形象各異,千姿百態。原因是當時國家尚未統一、各地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的影響,各地交往有限。
根據材料“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人們的觀念隔閡逐漸融洽,龍的形態也開始趨向統一”,可得出秦統一后,龍的形態逐漸趨向統一、但內涵卻逐漸成為皇權的專有物,禁止民間使用。原因是專制皇權用龍的形象來神化自己,彰顯自身的權威及與眾不同。
根據材料“從孫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國成立,人們的各種觀念從舊的禁錮中徹底解放出來,人們不再相信龍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這個被少數人利用駕馭在華夏民族頭上幾千年作為華夏民族的權威象征,終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對龍感到恐懼神秘而心有敬畏”,可得出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日益傳播。龍重新回到了民眾的手中,舞龍成為人們的節慶娛樂活動。新航路開辟后,隨著中華兒女散落世界各方,龍的內涵逐漸有了團結、偉大、吉祥等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征。
最后,總結歸納,得出結論,龍的形象及內涵的演變,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社會、政治的發展變遷,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復興的縮影。
故答案為:
(1)龍并不存在于現實中,龍文化始于原始社會,在圖騰崇拜的年代,由各個部落圖騰的結合而成,符合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特征。
(2)先秦時期,龍的形象各異,千姿百態。原因是當時國家尚未統一、各地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的影響,各地交往有限。
秦統一后,龍的形態逐漸趨向統一、但內涵卻逐漸成為皇權的專有物,禁止民間使用。原因是專制皇權用龍的形象來神化自己,彰顯自身的權威及與眾不同。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日益傳播。龍重新回到了民眾的手中,舞龍成為人們的節慶娛樂活動。新航路開辟后,隨著中華兒女散落世界各方,龍的內涵逐漸有了團結、偉大、吉祥等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征。
綜上所述,龍的形象及內涵的演變,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社會、政治的發展變遷,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復興的縮影。
【點評】本題考查龍圖騰,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鄂州市| 绵阳市| 汉沽区| 洪洞县| 玛纳斯县| 陇西县| 上饶市| 和政县| 香港| 体育| 张家口市| 崇信县| 吉安市| 虞城县| 昌乐县| 清新县| 凌源市| 黑山县| 定远县| 仙居县| 濮阳市| 临洮县| 潼关县| 久治县| 普兰店市| 昂仁县| 钟山县| 宝兴县| 贵阳市| 丰原市| 积石山| 开平市| 五寨县| 哈密市| 漳州市| 文昌市| 咸阳市| 玛沁县| 成安县|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