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株洲攸縣四中6月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06年,東印度鐵路孟加拉段工人在七月罷工中第一次提出印度人和英國人地位平等的要求,還公開提出“趕走英國人”的口號。倫敦《泰晤士報》驚呼,這是第一次“直接和公開地與政治運動結合在一起”的罷工。這說明,當時()A.印度開始民族解放斗爭B.英國調整了對印政策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印度的民族意識增強2.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由此可見,張騫通西域()A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C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D擴展了漢朝的統治區域3.下圖是半坡遺址模型圖。遺址中有環形壕溝與中心廣場,房屋圍繞廣場呈向心式分布;溝內居住區和溝外分布著窖穴;溝外的東邊是制陶區,北部是墓葬區,墓葬中女性隨葬品明顯多于男性。這可以用來研究()A.父系氏族公社生活形態 B.早期村落的雛形逐漸顯現C.新石器時代的秩序觀念 D.顯著的社會貧富分化產生4.1819年,玻利瓦爾在國民議會上反思道:我們不是歐洲人,也不是土著人,而是土著人和西班牙人間的混血人種。我們發現自己處于一種沖突之中,即與土著人爭奪財產所有權,并在我們出生的國家同宗主國做斗爭。因此,我們的情況是最特別也是最復雜的。這一觀點折射出拉美地區()A.多元族群影響了國家政治構建B.民族國家意識普遍增強C.族群割裂與對立現象異常嚴重 D.國家認同推動社會變革5.鴉片戰爭后,越來越多的沿海城市和條約口岸成為中國金融、工商業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廣州、漢口、天津都發展成為相當規模和擁有一定財富的中心城市。據此可知,中國近代城市化()A.根源于小農經濟解體B具有半殖民地特征C.與西方發展路徑相同D起步晚但發展迅速6.阿根廷獨立后,一位駐阿根廷的英國領事在描繪潘帕斯草原上的高喬人時說:“拿出他所有的衣物,看看他周圍的一切用品,除了皮革制品以外,有哪一樣東西不是英國貨?如果他的妻子有一條裙子,十有八九是曼徹斯特的產品。”這反映出當時阿根廷()A.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安全隱患B.與英國經濟發展相輔相成C.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D.皮革生產技術領先于英國7.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豪強紛紛設立塢堡壁壘自衛,排斥外來勢力。小農為了避戰亂,只好前去投獻,依附于這些豪強之下,獨立于國家戶籍。由此可知,塢堡的存在()A.妨礙了大索貌閱的推行 B.埋下了南北對峙的隱患C.不利于政府賦役的征發 D.推動了莊園經濟的產生8.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生效,對應的單行法律《物權法》《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繼承法》《合同法》《擔保法》《民法總則》《民法通則》同時廢止。民法典將我們生活涉及的、所有跟民法有關的法律集合為一體。由此可知,民法典()A.全面保障了民眾的民事權益B將我國納入了大陸法體系C在法律體系中居于根本地位D.體現了保護私有財產的理念9.清朝選擇塞外之地創建避暑山莊,每年盛夏之際來此,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據此推知清朝統治者()A.注重構建國家疆域大一統觀 B.進取心減退逐步轉向奢靡C.受朝貢體系影響而虛驕自大 D.因沿海侵擾轉向側重海防10成書于12-14世紀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國故事詩,故事主要以狐貍列那和代表貴族的狼伊桑格蘭的斗爭為線索,辛辣地嘲諷了專制的國王、貪婪的貴族、愚蠢的教士等。這部作品()A.啟發了《天方夜譚》的創作B.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價值觀念C描繪了封建騎士的游俠精神D.深受西歐基督教文化的影響11.1979年6月,四川灌縣寧江機床廠^在《人民日報》上刊登廣告:“本廠各種精密、高效單軸自動車床專供......各種行業加工軸類零......按用戶需要加工零件”。該廠很快就接到了3年的訂貨量成為成都市少有的年利稅超千萬元的企業之一。宇江機床廠的成功探索()A.利用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B.反映了企業自主經營權利的擴大C.促進了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 D.推動了城市經濟改革的全面展開12.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作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的戰略決策,遵循“分散、隱蔽、靠山”的指導原則。很多三線企業坐落在交通不便、遠離原材料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地方。據此推知,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A.平衡地區經濟發展B.調整國家工業布局C完善經濟發展鏈條D.應對國際緊張局勢13.愛德華·布朗在《1905-1909年波斯革命)一書中說“我以為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在中國、它表現為一種顯著的反抗外族的態度,偏向“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的理想;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的根源是()A.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B.引發了西方列強瓜分亞洲狂潮C.亞洲國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D.亞洲國家民族憂患意識的覺醒14.在唐、宋的戶籍記載中都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唐代的主戶指土著戶,客戶指寄居戶;宋代主戶指擁有土地、交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主、客戶標準的變化反映了宋代()A.人口流動頻繁B.戶籍管理失控C社會控制強化D租佃關系發展15.據統計,1960-1978年美國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 百分比由40.1:54.6變為47.8:49.3;日本由28.2:71.8變為41.9:58;聯邦德國由30.1:65.7變成45:53。據此可知()A.科技革命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變動 B.信息技術引領社會生產變革C.產業結構變動加快社會經濟發展 D.科技發展推動勞作方式改變1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主要拉美國家形成了土著主義思潮。秘魯作家強調秘魯民族是印第安人的民族,多數人口是當地種族,仍然講本地的語言,視白人為入侵者。墨西哥著名人類學家通過考古和田野調查,使人們重新認識了印第安文化,并把印第安文化提高到國家文化基石的地位。這表明拉美國家的土著主義思潮()A.是拉美國家構建民族認同的探索B.源于白人對印第安人的長期壓迫C.是拉美國家擺脫殖民的主要手段D.促使拉美國家創新本土文化形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隨著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國內迅速掀起全面學習蘇聯的高潮。中央決定大規模向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7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制定了當年交換留學生計劃,交換留學生國家包括捷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共40人。每個國家有五人學習語文歷史,另外五人赴捷克學習兵工,五人赴波蘭學習煤礦。留學生主要是當年畢業的大學生,另外燃料工業部和重工業部各選送五人。材料二:留學生集中在北京進行了一個月的學習培訓,包括蘇聯和東歐形勢、保密知識、涉外禮儀等。關于中國留學生的學習問題,中國教育部及駐五國的大使館相繼與東歐五國政府商定,第一年由所在國的教育部門調派懂英語的語文教師,單獨給中國學生開課,主要學習對方語言;第二年增加歷史課;第三年,有的國家為中國留學生開設了地理課、文學史課等。李錫齡回憶,他們被安排在最高學府巴洪大學學習,選派的教師都是羅馬尼亞國內高級語言學專家、大學知名教授和有經驗的講師。首批在東歐學習的留學生回國后,一部分留在外交部系統從事外事工作,有五位留學生擔任了駐外大使,還有一部分留學生到大學從事教育工作。-上述材料均摘編自李鵬等《新中國開啟留學教育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說明新中國初期派遣留學生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初期留學生課程設置特點,并概括派遣留學生的影響。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疆屯墾歷史由來已久。民國時期的新疆,面對“外有強鄰之虎視,內有外蒙之狼貪”,加之協餉斷絕,財政困難的局面,政府要求“各屬荒地招人承墾,安插民戶”,并積極招引內地人口墾荒實邊。還先后頒布《警察機關員警及眷屬生產大綱》、《新疆省五年軍墾計劃草案》,鼓勵軍、警人員屯墾,減輕政府負擔。據研究,到1944年10月,全疆水渠共增至1578道,灌溉農田遍布天山南北。耕地面積到1949年總計增加約6466078畝,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畝產和總產量都大幅提升。尤其盛世才主政時期,在蘇聯的指導下,制定新疆經濟發展計劃,采用新式機械,興辦了一批近代化農場。經濟發展使更多的商人、學生等來往于新疆與內地,在語言、技術、習俗、物質等方面產生深度交融與認同。-摘編自張艾云、羅利華《民國時期新疆屯墾與邊疆治理研究》材料二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履行特殊使命,這是黨中央治國安邦、強化邊疆治理的一項戰略安排,在新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70年來,兵團充分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摘自《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的賀信》(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國時期新疆屯墾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國時期新疆屯墾的背景及影響。(3)根據材料二,指出建國后促進新疆發展的重大舉措,并指出當下延續這一舉措的有利條件。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俄羅斯始終努力追趕西方,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無法阻擋來自亞洲的東方文化。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在俄羅斯占據的歐亞地緣空間發生碰撞,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歐亞文化。-摘編自李英玉《俄羅斯文化的歐亞屬性分析》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過中國移民赴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明,帶去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隋唐時期,中日主要通過互派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遺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內容則以制度文化層面為主,同時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詩歌等方面。-摘編自王曉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話》材料三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臨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群體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他們不能從臨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俄羅斯文化的特點并分析成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時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內容上的變化。(3)聯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點,談談你對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認識。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陰冷潮濕的歐洲......不適宜棉花種植,因此毫不奇怪,大部分棉花種植及生產都在中國和印度這些地區......但是到18和19世紀,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寒冷、潮濕、泥濘且多雨的英格蘭會有國內的棉紡織工業,在過去看來并不合理。......一旦水力磨坊開始出現,英國制造商就利用這項充滿活力的發明“從東方人手中攫奪棉花帝國”。大幅提高的生產力意味著......印度人的優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能夠被抵消。材料二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如此之高,使孟加拉的紡織業遭到摧毀。......在1900年,英國出口的成品棉約有78%返銷至印度。......像拉吉這類地區的農村經濟越依賴全球商品價格,市場的繁榮或蕭條對農民的影響就越具災難性。......坐在charka(手紡車)旁的莫罕達斯·甘地,是印度自立的象征,同英國殖民主義下機械化與全球化的世界形成對比。-上述材料均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述18和19世紀英國棉紡織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形式和世界棉紡織工業中心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棉紡織品輸入對印度產生的危害,并結合所學,簡述甘地對此采取的具體措施及其積極作用。歷史模考答案1.C2.B3.D4.A5.B6.D7.D8.A9.C10.B11.C12.D13.D14.D15.C16.B17.答案:【答案】(1)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鞏固新生政權 任務;經濟發展對科技人才需求迫切;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課程設置特點:課程內容廣泛;服務于國家戰略的需要;課程設置具有漸進性,體現了對綜合素質的培養。影響:留學生促進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發展,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在教育、文化事業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等。18.答案:(1)政府積極推動;水利設施增多;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產量提升;采用新式機械和近代化農場;促進經濟文化交流。(2)背景:外部面臨列強威脅;財政困難。影響:推動了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經濟狀況;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融合與認同。(3)舉措:組建生產建設兵團。有利條件: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科技進步;黨和國家對邊疆地區發展的高度重視;社會穩定。19.(1)特點:主動性;開放性;融匯東西方文化(融合歐亞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原因:地處歐亞大陸,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統治;統治階層的努力,重視對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繼承。(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過中國移民赴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明,隋唐時期中日互派使節來往。內容上:隋唐以前中國向日本傳播生產工具和技術,隋唐時期日本以學習中國制度文化為主。(3)認識:美洲大陸由于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了美洲文明的發展較為滯緩,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因此隔絕、封閉的文化必然導致衰敗或毀滅,文化在交流中進步,文明的交流也促進文明的多樣性發展。20(1)生產技術:從手工生產到出現了珍妮機、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等機器生產。生產組織形式:從手工工場到大工廠。棉紡織工業中心:從亞洲(中國、印度等地)轉移到歐洲(英國)。(2)危害:印度孟加拉等地的手工紡織業遭到摧毀;印度淪為英國的棉花產地和棉布傾銷地(印度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甘地措施:號召印度民眾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答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給分)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國工業品的輸入;喚起了印度人民的獨立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