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津一中2024-2025高三年級五月考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2頁,第II卷3至4頁。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規定的位置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5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把正確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1、公元前546年,宋國倡議“兵”,十四國會盟于宋都商丘,規定“晉、楚之從,交相見也”。晉、楚達成協議后,雙方四十年沒有發生沖突。彌兵會盟A.反映了大一統的趨勢 B.確立了宋的霸主地位C.有助于中原地區穩定 D.根植于宗法制的傳統2、據考古發現,西安、洛陽一帶出土的唐代陶瓷燈具,多為適合胡桌胡椅的矮柄、無柄燈,蓮瓣、蓮珠、蓮花座為其常用紋飾。由此可推知,唐代A.民營陶瓷業發達 B.民族交融活躍C.中華文化圈形成 D.社會開放包容3、宋代以前民間烹飪方式多以陶制炊具小火慢煮為主。宋代出現“爆炒”的烹飪技術,用小塊脆嫩原料,在鐵鍋中以炭火寬油快速加熱,加入輔料和調料急炒至斷生,以保持食材的脆嫩口感。宋代飲食中“爆炒”出現并流行主要得益于A.手工業技術的發展進步B.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C.農業發展提供豐富食材D.市民階層的飲食喜好4、奏折是清朝官員向皇帝上呈的機密文書,不經內閣等機構,直達御前。皇帝特許一些官員通過奏折呈報機密事宜。奏折內容涉及政務利弊、吏治勤惰、官員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計等各方面事務,且不必完全核實,即可“風聞”上報。以上現象A.取消了內閣機構處理公文的職能B.強化了君主獨斷專行的權力C.造成了地方官員干預朝政的局面D.助長了官員弄虛作假的風氣5、下圖為近代中國某時期新增通商口岸的分布情況。據此可知當時A.中國社會性質開始轉變B.先進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中國開始早期現代化嘗試6、清末新政,政府著手編纂民法典,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這一草案并未正式實施。導致該草案未正式實施的直接原因是:A.政局變化迅速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列強侵略加劇 D.三民主義的廣泛傳播7、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國人普遍對協約國勝利持高度肯定態度;但1919年4月后,列寧批判帝國主義的理論卻迅速流行開來。這種變化反映出A.國人一度對借巴黎和會獲得世界強國地位充滿信心B.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官的退讓引起五四運動的爆發C.馬列主義成為了國人追求民族獨立富強的指導思想D.馬列主義思想給國人帶來了重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8、《江西第一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宣言》中提到,“幾千年來被壓迫被剝削被輕視的我們,此次因組織了農民協會,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點--南昌,開我們······第一次代表大會”,“江西農民久受軍閥壓迫,一旦聞革命軍到來,即出死力幫助”。此次大會召開于A.辛亥革命時期 B.國民革命時期C.土地革命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9、1962年,貴州省農業總產值達14.79億元,比1961年增長13.7%;糧食總產量達365.5萬噸,比1961年增長12.5%;此外,油料、烤煙、生豬存欄量等相較于1961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與上述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經濟體制的改革 B.土地制度的變革C.農業技術的進步 D.生產關系的調整10、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來叢書”,內容涉及國內外經濟、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社會學等領域,由一批當時國內社會科學界的中青年學者參與編寫與翻譯,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發行。該叢書的出版A.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 B.順應了思想解放的時代浪潮C.反映出科教興國已成為社會共識 D.釋放了開始對外開放的信號11、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史實 結論①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歐人遷徙到小亞細亞,與當地人融合形成赫梯人,較早掌握了冶鐵技術 農業文明優勢使印歐人具有擴張潛能② 公元前11~前9世紀左右,腓尼基字母傳播到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并發展出多種字母 腓尼基字母成為今天世界文字的源頭③ 公元前8~前6世紀,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④ 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穿波斯服裝,推廣波斯禮儀 亞歷山大推廣傳播了西亞文化A.① B.② C.③ D. ④12、下圖為1400-1900年英國人口和實際工資變化趨勢示意圖。由此可見,英國人A.人口增長提高生產成本B.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C.供求關系決定工資水平D.技術變革推動社會進步13、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后來,他們多次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同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行斗爭,否則,“它就會喪失自己在歷史上的領導地位”。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A.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B.促進各國工人階級走向聯合C.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D.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14、有學者認為,雅爾塔體系建立后,在歐洲,美國讓英國、法國、德國等國與蘇聯互相爭奪,互相牽制,自己則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維護者自居。在亞洲,則讓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與中國、蘇聯互相對峙、抗衡,其邏輯與美國在歐洲的作為如出一轍。該學者意在強調A.美國借助冷戰維系其霸權地位B.中國在兩極對抗中處于中立的地位C.歐亞大陸成為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D.冷戰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15、因重修阿斯旺大壩會導致尼羅河水位上升,為搶救庫區歷史古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世紀60年代起組織20多個國家的考古和工程團隊將以阿布辛拜勒神廟為代表的諸多古跡搬遷至新址。此舉A.推動了非洲國家的一體化進程B.保護了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C.體現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D.著眼于文物經濟價值的提升二 非選擇題(共56分,16題20分,17題20分,18題15分,答案寫在答題紙上)16、(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在中國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這種籌資方式,開闊了國人視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壯大。此后十年間,中國的股份制企業增至20多家。《申報》評論:“招商局開其端,不數年間,風氣為之大開,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據李鴻章估計:“創辦招商局十余年來,中國商民得減價之益而水腳(水路運費)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數千萬。”招商局創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據虞和平等《招商局與中國現代化》材料二: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工業區,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口號,試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等改革。許多改革措施在全國得到推廣。招商局還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家企業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和第一家企業股份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招商局由單發展成綜合性企業集團。到80年代末,招商局總資產達180多億港元(70年代末僅為1.3億港元),再一次創造了歷史的輝煌。----據虞和平等《招商局與中國現代化》(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述招商局創辦的背景,并說明招商局在促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方面的積極作用。(8分)(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招商局創造“兩次輝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說明。(12分)17、(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歐洲,19世紀被譽為“歷史學的世紀”,歷史學出現許多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歷史研究應該以回憶錄、日記、外交報告等原始文獻為材料,通過科學的解釋方法,尋求人類社會進步的規律。各國相繼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編纂各自的國家通史。普魯士的《民族歷史評論》發刊詞說,歷史“比任何學科都有助于全體德國人民的統一”。19世紀工人等社會下層的歷史日益受到關注。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材料二:二戰后,現代化研究在美國興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認為現代化是西化或美國化的過程,以現代化視角進行研究,成為當時歷史學關注的視角。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現代化理論不斷豐富,各國學者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探討自身的現代化模式,現代化史學研究也不斷豐富。(1)閱讀材料一,概括19世紀歐洲歷史學發展的特點。結合時代背景闡釋這些特點成因。(12分)(2)閱讀材料二,簡析二戰后現代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8分)18、(15分)202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北京中軸線是整座城市規劃的中心。元朝以《周禮》為藍本,借鑒金中都,修建中軸線。它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位置),南至麗正門。明朝將中軸線延至外城的永定門,在紫禁城內新建的欽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繕了中軸線上的建筑,將紫禁城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萬歲山”為“景山”,山前建綺望樓內奉孔子像,山頂建山亭式建筑內供五方佛。民國時,社稷壇改建為公園向公眾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周圍被改造成新的國家形象中心。進入21世紀,除了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外,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建設了奧運中心區,南中軸線上重建永定門。-摘編自《中軸線的特點及其時代意義》等材料二:---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根據材料,結合中國史的相關知識,自選三個角度,撰寫一份關于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說明書,說明北京中軸線的價值。(要求:主題明確、闡述清晰、史論結合)歷史五月考答案CDABC ADBDB CDAAB16、(1)背景:工業革命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動;救亡圖存的需要。(4分)作用:推動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抵制外國的經濟侵略; 為近代企業發展提供示范作用;(4分)(2)困局求變:第一次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試圖變革;第二次在文革后國民經濟停滯下,嘗試突破。(4分)抓住機遇:第一次抓住工業革命和洋務運動的時代背景;第二次順應新科技革命和改革開放的背景。(4分)探索創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組織形式,籌資發展;第二次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動制度改革。(4分)17、(1)特點:歷史研究科學化(歷史學成為科學);關注民族歷史研究;關注工人運動史;唯物史觀誕生。(4分)分析:近代科學和啟蒙運動,推崇理性思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精神,各國歷史學家研究本民族的歷史。工業革命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史學家開始重視對社會下層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誕生,提倡唯物史觀。(8分)(2)冷戰背景,美國試圖稱霸世界,形成西方為主導的現代化理論。這有利于美國的全球擴張。(4分)殖民體系逐漸瓦解和多極化趨勢推動現代化理論不斷豐富。有利于各國探究自身發展道路。(4分)18、示范:北京中軸線----中華優秀文化和歷史變遷的縮影北京中軸線是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連續性。元朝以來,北京中軸線出現,不斷發展傳承,由最初的麗正門至鼓樓,到現今永定門至奧體中心,這體現了中華文化連續性。在中軸線建筑中,匯集水神玄武大帝、孔子像、五方佛等不同文化因素,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北京中軸線是體現中國傳統的建筑理念。北京城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體現中國古代城市中軸對稱,等級有序的特征,這也是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體現。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歷史變遷的縮影。古代中軸線上,以宮殿為中心,體現古代皇權至上的政治特征。辛亥革命后,隨著帝制推翻,中軸線中的部分建筑向公共開放。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當家做主,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諸多場所成為人們活動的公共空間。北京中軸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中國歷史變遷的縮影。中軸線的保護對于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