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課文提要】《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計498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為語錄體作品,言簡義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也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甚至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論語(十二章)》,顧名思義,是從《論語》中選擇了十二章,具體來說,內容出自《學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顏淵》《衛(wèi)靈公》《陽貨》等九篇中,包含了孔子獨白、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等不同的形式。其重點在立身處世的規(guī)范性原則,深入淺出,要言不煩,精辟雋永。(注:“章”指詩文、歌曲的段落。)【任務目標】傳統(tǒng)文化是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先秦諸子便是大樹的根,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可能是這些樹根中最粗壯的一枝。學習本課,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理解。注意領會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yǎng)性的當代意義;感受孔子雍容的論說風格,理解其論說方法,領悟其絕妙之處。本課的學習任務目標如下:1.熟讀課文,會正確翻譯與背誦。 2.聯系初中所學的有關孔子的思想內容,結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義,體會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yǎng)付諸實踐的意識。3.了解《論語》的有關文學知識,初步探究其用語特色,明確其文學價值。【預習任務】1.閱讀《論語》十二章,對照注釋口頭翻譯每一章。2.在明確句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3.思考:這十二章核心思想內容是什么?圍繞這一核心,又從哪些方面來談的?你認同這些思想觀點嗎?【任務設計】任務一:明確君子之道討論1:傳統(tǒng)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又頗接地氣。比如關于君子之道,歷來有諸多論述,尤以孔子論述最為簡明扼要。你能從文本中讀出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嗎?請?zhí)顚懴旅姹砀褚晕易x出的君子之道為話題,與同學分享。第幾章 關于君子之道的內容概要1 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234 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傾向于義,小人傾向于利56789101112填表內容參考:第幾章 關于君子之道的內容概要1 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2 仁、禮、樂是相互關聯的,并且有了仁才能去談禮、樂3 要執(zhí)著追求道義4 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傾向于義,小人傾向于利5 向他人學習,見賢思齊的重要性6 文與質要有效配合,方能成為君子。7 士人要有遠大的志向,要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8 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都是因為自己。9 具有智、仁、勇這三種品質,成為真正的君子。10 明確“克己復禮”的重要性,這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11 何為“恕”12 強調《詩》的多方面作用任務闡述:我們從君子的處世、德行修養(yǎng)、知識學習等方面,并結合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可以了解到一個較為鮮活的"君子"形象。孔子將仁、義、禮三者賦予"君子",并指明了一條"君子"所行之道。本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提煉、分析的方法,提升文化名著閱讀的素養(yǎng)。討論2:找到事物的聯系,分類是個辦法。復雜的看似沒有聯系的事物,通過分類,可以找到其中的聯系。這十二章內容如果要分類,你會如何劃分呢?試著和你的同學分分類。任務闡述:分類,要有相應的標準,先商定標準再分。每學習小組可以有不同標準,這些個性化學習的要求與精髓所在。當然所訂立的標準須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比如孔子說的,與非孔子說的;又如關于“學”(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第十二章);關于君子(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關于仁(第二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等。當然有的章節(jié)會有交叉,比如第七章,說明有些章可以作不同角度思考,也可側面反映論語章句的內涵極其豐厚。任務二:為何要做君子?活動探究1:“君子”人格思想的形成有其社會背景的影響,也是“君子”追求內在超越的結果。你能從孔子所處的時代角度,探求到相關原因嗎?任務闡述:時勢造英雄,時代求君子。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百家爭鳴,學說大昌。儒家強調要做真君子來拯救亂世。思想解放,學說爭鳴,更有助于讓各派有識之士認識到社會發(fā)展問題的嚴重與復雜性,于是紛紛尋求救世途徑。不妨可琢磨一下文中哪些章節(jié)隱含了時代信息?第一章,隱含了亂離之士該如何求學。第二章談禮樂與仁的關系,當亂世之時,各種禮樂制度只是虛有其表,禮樂就亂套了。第七章所言任重道遠,尤其在亂世更顯可貴。第十章闡述克己復禮為仁,倡導禮的必要性,因亂世中非禮的言行太多了。第十二章提及學詩,“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些章節(jié)都折射了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了各種矛盾的復雜的過渡時代。當時,社會矛盾急劇轉化,奴隸主貴族階級由統(tǒng)治地位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在蓬勃興起和壯大的新興地主貴族階級。社會在變革,新事物也在萌生,"士"便是在這種情況下,順應時代潮流產生了。處在"士"階層的人物,在政治上的地位都比較低下,從當時的高階層的諸侯卿相養(yǎng)"士"就可以窺其全貌。而所謂的"士"也爭相尋找"明君","賢主",企圖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支持,推行并實施其政治主張。孔子倡導的儒家思想致力于為當時社會“正名”,“名不正則不順”,以仁者之心,矢志推行仁、禮、樂的主張。活動探究2:儒家自身角度探求。打鐵還要自身硬,儒家對自身的要求歷來很高。從這十二章看,儒家的“君子”從哪些方面來要求自身?請和你的同學一起歸類,并依托本文合作完成一個思維導圖。完成的“思維導圖”參考:任務闡述:可以這結合十二章內容,也可以拓展到《論語》整本書:關于君子仁人的發(fā)展需在哪些方面做到位 為政,為人,為學,軍事等,盡管儒家反對戰(zhàn)爭與殺伐,但儒家也強調凡文事者必武備之。任務三:“君子之道”之我見活動1:認同其君子之道的精彩表達。任務闡述:文中多方談論了君子之道,其中有一些肯定是你所認同的。請?zhí)暨x一至兩章你特別贊同的加以解說分享。以我贊同 ,因為 , , 。注意前后連貫,思維的推進,可選擇運用并列式或遞進式,可全認同,也可部分認同,表達時要準確到位,如部分贊同,可斟酌采取什么句式(措詞、口吻)比較妥當。我贊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因為君子不過于關注物質享受,盡管有著良好的品行,仍不斷地去接近賢能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君子對道德始終有著更高的追求,他們才是真正的好學者。活動2:對照自身,提出倡議。任務闡述:有贊同,就有反對的,對于那些不太認同的,你可結合自身理解與先賢交流,給出自己的困惑疑慮,尋求解答。對于贊同的聯系自己,發(fā)出倡議,號召當代青年也加強自身修養(yǎng)。請以如下句式來表達:因為 , , ,我對 感到困惑;因為 , , ,我倡導 。因為知、仁、勇三者,不但是君子所向往的三種境界,是孔子竭盡一生努力奮斗和實踐的,也是我們修身必備的品德,是天下人都要具備并運用于日常的的德行。我倡導每個人都追求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境界【課后任務】1.在明了《論語十二章》的思想內涵后,試著探究其語言特色。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孔子非常重視對《詩》的學習,那么《詩》真的是一個人提高修養(yǎng)所必須要鉆研的嗎?參考答案:1.本文采用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通過師徒的對話來傳達人物的思想主張,表明人物的觀點,體現人物之間的情感活動。另外,文中多采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言簡義豐。文中還多次運用反問句,言語之間跳躍較大,含意豐富。2.觀點一:是必須研讀的。孔子認為,不學習《詩》,就沒有辦法說話,學《詩》能知言善語,可以激發(fā)人的情感,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觀點二:不是必須研讀的。孔子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要學習《詩》的建議,孔子看重《詩》,其本質是對教化和德行的重視。如果一個人通過其他途徑能夠獲得相關的教育,不一定必須研讀這部書。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