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學設計【課文提要】《孟子》屬儒家重要經典著作,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其中記錄了孟子和其他派別思想的交鋒,對弟子的身教與言傳,也包括游說諸侯的內容。《孟子》是由孟子和萬章等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孟子》共分為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記錄了包括民貴君輕、民本、仁政、王霸之辨等在內的諸多治國理政的思想主張,其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孟子》全書共有三萬五千多字,是“四書”(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中篇幅最長的,部頭最大的一本。《孟子》的理論,不僅宏博純粹,其文也極雄健優美。孟子學說出發點是性善論,他主張德治。自從宋、元、明、清以來,一直都都把《孟子》當做必讀書,如同我們現在的教科書一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論證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觀點,進而提出人皆有“四端”,而“四端”之說,對修身治國等都具有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傳統文化,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它由文明演化匯集而成,是中華各民族歷史上諸多文化思想、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內容包括歷代存在過的各種物質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及文化意識。學習本課,要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之一《孟子》的理解。注意領會孟子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其思想學說對立德樹人的當代意義;感受孟子雄辯的論說風格,理解其論說方法,領悟其絕妙之處。本課的學習任務目標如下:1.熟讀課文,明確“忍人、內交、要譽、辭讓、四端、自賊”等詞意,口頭翻譯全文。 2.聯系初中所學的有關《魚我所欲也》的思想內容,結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義,體會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付諸實踐的意識。3.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能剖析文章的論述思路,初步探究其論說風格。【預習任務】1.閱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讀準,讀流暢。2.在明確句意的基礎上,口頭翻譯全文。3.思考本篇核心思想觀點是什么,基于此觀點,文章又從哪方面加以申發?你認同這些觀點與分析嗎?【任務設計】任務一:何為“不忍人之心”?討論1:中華民族始終有著自身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基因,炎黃子孫最信仰的還是中華傳統文化流傳至今的孔孟之道。文本中,孟子是如何提出“不忍人之心”這一思想的?這樣提出你覺得效果好嗎?任務闡述:“忍人”,是說狠心地對待他人。“不忍人之心”,即是憐愛別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一個重要思想觀點,每個人都有憐愛他人之心。疏通了字面障礙后,再明確文中在什么位置提出的,如此提出有何功效?請扼要填寫下面表格,再與同學交流。字面解釋 思想內涵 出現位置 功用效果 寫作借鑒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字面解釋 思想內涵 出現位置 功用效果 寫作借鑒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每個人都有憐愛他人之心 這是孟子性善論的一個基礎 文本之首 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 開篇提出論點,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效果往往較好。討論2:明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基本意義、提出方式及功用效果,我們研讀時還需要明了這一論題到底是如何論證的。那么你能明晰文本是如何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觀點的嗎?任務闡述:論證一個論題往往不容易,如果這一論題是首次提出,那么就更加不容易。但是論證對于雄辯的孟子來說從來不是問題。我們可以再仔細閱讀文本,看孟子是如何論證,又采用哪些恰當的論證方式來助力,好的論述方式無疑可以使思想如虎添翼。論述內容(原文) 扼要解釋(概要) 論述方式 論述效果 寫作借鑒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論述內容(原文) 扼要解釋(概要) 論述方式 論述效果 寫作借鑒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看見小孩掉井,必會有驚懼同情之心。 舉例論證 例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例子,比較淺近易懂。 生動的生活宜多觀察思考,以便舉出實例參證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原因在內不在外。 剖析原因,反面論證 否定了外在,即是肯定了內在因素 正反結合進行論述任務二:何謂“人之四端”?活動探究1:在紛紜的社會變革及激烈的社會矛盾下,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紛紛亮劍,游說諸侯,既是為了推銷各自學說,也是探索解決矛盾的策略道路。孟子也不例外,巡游列國,游說君王,以期推行政治主張。那么他的政治主張是什么呢?你能從文中,梳理出相應的主張?任務闡述:文中開篇即亮出其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此觀點并非他本篇的論說目的。他緊接著提出了“四端”,“四端”指的是什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來,如果此人沒有同情之心,他不能是真正的人;如果沒有羞恥之心,他也不能是真正的人;如果沒有謙讓之心,他不能是真正的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他也不能是真正的人。而人的同情之心是“仁”的發端;人的羞恥之心是“義”的發端;人的謙讓之心是“禮”的發端;人的是非之心是“智”的發端。一句話,有同情、羞恥、禮讓、是非之心,是一個真正人格的必備要素,由此培育開發其仁義禮智的思想素養。當然,僅有此思想素養的苗頭還不行,“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必須加以培養擴充,擴充得足夠大,內可以侍奉父母,外可以保平四海。如此,孟子從人性出發,再倡導仁政政治主張的思路,已呼之欲出。活動探究2:孟子歷來對自己的言說內容及其方式充滿自信。從文中看,孟子在其仁政主張提出的過程中,采用了何種論證方式,來加強其說服力?任務闡述:孟子論述往往予人以理由充沛,邏輯嚴密之感。其縝密純熟的論辯技巧以及氣勢浩然的文風,歷來為后人稱頌。書上得來終覺淺,我們不妨從本文論述方法為切入,試著其探究論說的魅力。請填寫下表:論述內容(原文) 扼要解釋(概要) 論證方法 論述效果 論述風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人有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 比喻論證 通過此比喻,將“四端”的重要性及后天擴充發展“四端”的重要性,這一深刻道理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 善于近取譬,深入淺出,氣勢充沛。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此四種發端,卻不認可,是自暴自棄… 對比論證 有無“四端”進行對比,是否“充之”再加以對比,從而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能擴充,足以安定天下… 假設論證 通過假設兩種情況,再進行推導,從而讓聽者自悟,高妙。任務三:“性善說”之我見活動1:認同其性善論的精彩表達任務闡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實質是在告訴我們人性本善,通俗地說,生而為人,其生下來就有“善”的因子,行為處事往往會與人為善。文中的論述,其中有一些肯定是你所認同的。請挑選一些你特別贊同的加以解說分享。以我贊同 ,因為 , , 。注意前后連貫,思維的推進,可選擇運用并列式或遞進式,可全認同,也可部分認同,表達時要準確到位,如部分贊同,可斟酌采取什么句式(措詞、口吻)比較妥當。示例:我贊同關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剖析,因為如突然看見小孩即將要掉井里,一定會有驚懼同情之心,這種心理的產生不需要任何準備與條件,也不分身份地位年齡種族等,有普適性普遍性,當然,具有此心的人也決不是為了某種世俗目的,比如要交好孩子父母等。活動2:對照自身,提出倡議任務闡述:有贊同,就有反對的,對于那些不太認同的,你可結合自身理解與先賢交流,給出自己的困惑疑慮,尋求解答。對于贊同的聯系自己,發出倡議,號召當代青年也加強自身修養。請以如下句式來表達:因為 , , ,我對 感到困惑;因為 , , ,我倡導 。示例:因為孟子處在戰國紛爭的時代,他主張性善,盡管似有強調天賦道德之意,但目的是為推行仁政,無疑他推崇的主張是相當有積極意義的。當然,再以發展的眼光看,即使到任何時代,推崇這些,肯定要比鼓吹性惡,進而放棄道德約束,甚至施行暴政要好百倍,我倡導“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不斷修身自足,小可建設自身小家,大可建設集體大家。【課后任務】1.在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思想內涵后,試著探究《孟子》語言特色。2.既然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每個人所生來就有的,“性本善”,那么,后文又說“凡有四端者,知皆擴而充之”,這不是矛盾?你如何判斷?參考答案:1.自然平樸是孟子文章語言風格的一大特色。表現在不論是發表議論,還是闡述事理,其用詞都實,語言明白曉暢。另外,孟子也善于變抽象為具象,化高深為顯明,具體表現在運用大量比喻來生動形象地陳述說理。2.并不矛盾。確實,“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四端的萌發,但是,也僅是萌發,不代表所有個體就不需要修煉即可達成較高修養。由于對物質的追求,私欲膨脹等問題,往往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要想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須在后天的教育中,不斷督導人們自覺地對四端”加以擴充。如此,才可事父母,保四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