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兼愛》教學設計【課文提要】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本文選的是上篇。“兼愛”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兼愛還表現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 墨子追求語言的淺白、邏輯的嚴謹和結構的層次感,同時又反復論說,形成了獨特的論說風格。【任務目標】 學習本課時,要注意加深對墨子思想的理解,體味墨子學說的現實意義,并領會墨子語言淺顯,論證嚴密的寫作風格。本課的學習任務目標如下:1. 通過篩選觀點,厘清文章的論證思路,感受墨子邏輯嚴密、質樸深刻的說理之美。2.從本文的學習中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感受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力量,同時思考墨子“兼愛”思想的現實意義,從而涵詠心靈,激勵人生。3.比較閱讀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墨子的《兼愛》,比較“仁愛”思想與墨家“兼愛”思想,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預習任務】1.課前查閱資料了解墨子及其著作,了解和整理墨子的主要思想。2.通過個人朗讀和同桌對讀相結合,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字詞,理解課文內容。3.了解《墨子》,初步體會墨子論證的風格。【任務設計】任務一: 閱讀全文,整體把握全文結構,篩選、理解作者觀點。討論1.《兼愛》中體現的墨子的主要觀點是什么?請你閱讀課文,填寫下面這張表格。段落 主要觀點 論證特點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類比論證第二段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舉例論證,,因果論證,運用鋪排句式第三段 若使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 假設論證,運用鋪排、反問的句式第四段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引用論證、反問句式全文主要觀點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任務闡述:本文語言簡潔,觀點、論證條理都非常清晰,每段都有主要觀點。通過每段觀點的篩選和梳理,總結本文主要觀點,可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討論2: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文中作者是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觀點的?任務闡述:通過學生討論學生可以厘清文章的脈絡,在討論1分段落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了整體閱讀。明確文章開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亂必須要知道混亂產生的源頭,就像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接著指出天下混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文章的論述從父子、兄弟、君臣之間的不相愛,到盜賊橫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諸侯互相攻伐,分層論述亂“起不相愛”的觀點。這是從反面論證觀點。然后,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最后歸納論點,肯定結論,總結全文。全文四段,起承轉合,慢慢走向結論。 活動3:結合預習查找的資料,請學生寫一寫你是如何理解墨子兼愛思想的內涵的。 任務闡述:這個任務旨在打通學生的預習和課文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墨子的兼愛思想。“兼” 除了有加倍、廣、全的意思還有一方對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兼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包含平等、博愛與相互友愛的意思。墨子認為,要讓不平等的雙方產生愛,必定是高貴的、強盛的一方,將理解、寬容以及援助更多的給予卑賤的、弱小的一方,讓卑賤的一方成活處境得到改善。因此,“兼愛”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貴的愛護出身低賤的,強大的愛護弱小的。兼愛實際上反映貧弱者的心聲,帶有鮮明的平民色彩。 活動4:小組合作討論,墨子的“兼愛”思想對當今社會有意義嗎? 任務闡述:這個討論意在探討“兼愛”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墨子認為天下混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因此他提出“兼相愛”,認為“兼相愛”是治理天下混亂的良方。墨子認為,兼愛互利是為治之道,“兼相愛”并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愛人結合起來,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如此天下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是一種達致和諧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殺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任務二:比較墨子“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 討論1. 閱讀以下幾則材料,分析墨子“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的區別在哪里?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 ——孔子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 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 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孟子《盡心上》任務闡述:這個任務引進了儒家“仁愛”思想和墨家“兼愛”中的經典片段,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兩種思想,同時在對比中走向深入理解。儒家的愛,愛是以自己為中心,從天性中的情感出發,強調推己及人,從有血緣關系之人,推廣到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墨子則認為父子兄弟君臣大夫諸侯,因為不能相互利,所以不相愛,把互利作為相愛的前提。墨家講愛人如己,無差等的愛,沖破等級的枷鎖,沖破血緣的堅冰。 討論2:小組討論,儒家的“仁愛”思想與墨家的“兼愛”思想有什么異同?任務闡述:此任務意在前面閱讀現成材料的基礎上,調動更多的閱讀經驗和思考,尤其是《論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學習,加深對這兩種思想的比較,在兩種思想的梳理和比較中走向更清晰的理解。“兼愛”和“仁愛”相同之處:(1)基本內涵一致。“仁愛”與“兼愛”,二者皆顯出了愛的普遍性,孔子的“泛愛眾”與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都體現了愛的普遍性、廣泛性。二者在主張人人相愛,關愛民眾,反對以強凌弱上顯然是相通的。(2)社會背景和基本目標相同。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墨子的“兼愛”思想都是產生在春秋戰國的社會動亂時期,都懷著安邦定國、終止混亂紛爭的理想。不同之處:(1)具體內涵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級制度、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有差別的愛,是有先后等級順序的,是由“愛親”到“愛人”,最后才是“泛愛眾”。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級秩序,即尊卑、貴賤、親疏的順序去愛人。墨家的“兼愛”思想是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愛,這種愛沒有尊卑、親疏、貴賤的差別,即“兼相愛”,借此達到利人如已、無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愛的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主張盡心,不言回報,只求盡職盡責,不問自己的權利。墨子的“兼愛”思想則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對等互報的原則,即“兼相愛,交相利”。總體看來,儒家的“仁愛”是一種有差別和等級的愛,即要求以對父母兄弟之愛為同心圓的圓心,層層外推,逐漸擴展到對宗族、國家和社會的愛。而墨家的“兼愛”是一種無差別和等級的愛,它要求人們拋卻血緣和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愛人如己。 任務三:總結本文的寫作特色,體味孟子的寫作風格和說理特點。 活動1:閱讀下面關于墨子文章風格的點評,說說你是怎么理解的? 墨子文章“意顯而語質”。——劉勰在《文心雕龍·諸子》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言多而不辯(不講求辭令),何也 "曰∶"……墨子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而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韓非子》 任務闡釋:此任務意在通過名家點評,思考墨子言多而不辯的特點。墨子的美學思想是實用至上的,這種文風和墨子學派一貫主張實用主義的思想是一致的。 活動2:小組交流討論,有人說,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意質語顯,邏輯清晰”,你贊同嗎?試結合文本進行分析。任務闡釋:此任務意在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提煉本文的寫作特色:①意質而語顯。文章質樸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飾,淺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說理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論辯一氣呵成,氣勢非凡。②邏輯嚴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議論的焦點:“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亂“皆起不相愛”;再通過對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最后順理成章得出結論:“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論辯一氣呵成,富于說服力與邏輯力量。【課后任務】思考:墨家的“兼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積極意義,歷史為什么沒有選擇墨家 請你查找資料,并寫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小論文。參考答案:(1)墨子歷史認識的局限性。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勢群體的角度,客觀地反映了身處貧困與戰亂的人們的愿望,因而它成為戰國時期一大學派。但是,這種“兼愛”的學說在封建等級社會能行得通嗎 再者墨子所處的時代正值春秋末戰國初,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此時所出現的社會動亂并不是墨子所簡單樸素理解的各方不兼愛,“交相惡”引起的,根本的則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這種兼愛的思想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理想主義,它根本是不會實現的。(2)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中國古代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宗法等級社會,自然親情和人倫綱常被視如神圣。君權神授、君主就是法律、父權制、家長制和人情網等得到絕對認同。在這方面,儒家 “愛有等差”的原則直接為宗法等級辯護,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儒學在漢代和南宋兩次被奉為官方哲學便是明證。與此不同,墨子的兼愛要求視人之國、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視其國、其家和其身,這淡化了人、己之別,直至隱蔽了吾之君、吾之父優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權。更有甚者,兼愛中流露的天與人、上與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則沖擊了在上者的利益。正因為如此,孟子抨擊墨子的兼愛思想是禽獸邏輯,指出“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愛自己的孩子,總比愛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愛兄弟的孩子,也總是比愛鄰居的孩子要多一些。這是常理,也是常情、常識。這不需要討論,每個人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證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和大眾心理。由此,儒家與墨家一傳一絕的不同命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樣看來,孟子的觀點是對的。我們基于血緣而形成的親疏關系,是符合人性的。而墨家這種愛在乎人情,卻走了極端,太過于理想化了,愛父母和愛陌生人一樣,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難以實現了,甚至會成為“偽善”。(3)當時社會生活環境的制約。兼愛”雖然不是評判一個人道德高下的標準,卻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層面,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戰爭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對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愛”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4)中國人注重前者、熱衷于義,淡漠后者、恥于言利。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國人恥于言利的大眾心理和價值取向,為歷代統治者所提倡, 墨子的尚利傾向卻為中國人所不恥(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與墨家不同的歷史命運可以在其對中國人心理傾向和價值評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釋和說明。(5)墨家代表的階級利益,令統治者忌憚。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滿了民本的特點,他的草根精神是統治者所畏懼的,更何況,墨家自己有一個300多人的武裝力量,令統治者忌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