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活》教學設計【課文提要】《復活》是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首次出版于1899年。小說主要描寫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后瑪絲洛娃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身份出庭,認出瑪絲洛娃后良心深受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并請求同她結婚,試圖以此贖罪。上訴失敗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選擇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小說通過瑪絲洛娃的苦難遭遇和聶赫留朵夫的上訴經過,廣泛而深刻地抨擊了法庭、監獄、官僚機關的腐敗、黑暗,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動官吏的殘暴昏庸,反映了農村的破產和農民的極端貧困,勾畫了一幅已經走到崩潰邊緣的農奴制俄國的社會圖畫。課文節選的是《復活》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寫的是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深受良心譴責,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以祈求寬恕的經過。先是兩人隔欄相見,聶赫留朵夫試圖得到寬恕,而瑪絲洛娃從不認識到終于認出了他;再是兩人長凳敘舊,瑪絲洛娃依然對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冷漠回避說出自己的遭遇;后是瑪絲洛娃要錢,聶赫留朵夫從她的言語、神情中覺察到她“已經喪失生命了”,但他仍堅持請求她的寬恕;最后探監結束,瑪絲洛娃等待回牢,聶赫留朵夫表示再來。小說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寫,刻畫了人物心靈的激烈震蕩與矛盾沖突,表現了人性、精神的“復活”過程,寄寓了作家“博愛”的人性理想。【任務目標】本文屬于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單元。學習本文,既要感受小說所反映的19世紀俄國的社會生活面貌,又要鑒賞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魅力。通過梳理故事內容,聯系整本書情節,領會小說19世紀俄國的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揣摩人物內心與性格;通過探討標題的含義,領會小說的“復活”主題以及作家所寄寓的人性理想。本課的學習任務目標如下:1.梳理小說情節,理解小說批判意味;2.鑒賞人物描寫細節,把握人物內心與性格;3.探討“復活”內涵,領會小說的思想主題;【預習任務】1.閱讀《復活》整本書,大致了解故事情節;2.閱讀《復活》節選部分,概括節選部分的情節內容;3.從節選部分找出兩處人物肖像、神態、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的語句,寫兩個批注,賞析這些語句是如何細膩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性格的。批注時,先指明描寫手法,再賞析表達效果。[批注示例]“對,我在做我該做的事,我在認罪。”聶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這里,眼淚就奪眶而出,喉嚨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鐵柵欄,說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來。①心理描寫。直接寫聶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認為瑪絲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應該贖罪。②動作、神態描寫。他的情緒很激動,說明他急于想得到瑪絲洛娃的諒解,同意自己贖罪的想法。4.查閱資料,了解作家背景及小說寫作背景;【任務設計】任務一:填表梳理內容,理解現實批判意味批判現實主義特指19世紀在歐洲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其突出特點是比較廣闊和真實地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現實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變動,因此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復活》描繪了19世紀俄國的社會生活場景,展現了特定時代下人物的生存狀況,反映了俄國沙皇統治的社會現實。[填表]1.速讀小說節選部分,篩選文中關鍵信息填寫下列表格。先概括節選部分情節內容,把握人物心理變化過程;再聯系整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列舉導致兩個人物現狀的前情原因。2.你對瑪絲洛娃的遭遇有著怎樣的思考與體驗?請聯系小說相關情節內容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求]先獨立根據要求填寫表格;再開展小組交流討論,存同求異,形成共識;最后小組派代表在班級展示成果。內容 情節 主要內容 聶赫留朵夫心理變化 前情原因 瑪絲洛娃心理變化 前情原因開端 隔欄相見 忐忑激動 貴族生活圈子泯滅了他的正直和純潔,進入軍隊后,他誘奸瑪絲洛娃使其懷上孩子,并將其隨意拋棄,讓其陷入悲慘遭遇 意外震驚 1.被聶赫留朵夫玩弄后被拋棄,懷孕后被姑姑們趕出家門; 2.給人家當女仆受盡男主人的調戲與侮辱; 3.淪落到妓院; 4.牽連一起人命案,被法庭起訴; 5.法官們各懷鬼胎隨意判決,判她去西伯利亞服苦役;發展 長凳問舊 羞愧悔恨 憤怒悲傷高潮 盧布插曲 意外吃驚 討好利用結局 結束會面 同情自省 心涼意冷思考與體驗: 是當時黑暗的社會導致了瑪絲洛娃的人生悲劇,促使瑪絲洛娃一步步走向墮落:先有貴族公子無情拋棄,再是世道不古侮辱陷害,后是官場腐敗隨意審判。 悲慘痛苦的經歷,使她喪失善良與天真,自甘墮落,使他對世道人心已失去完全失望,精神沉淪,心灰意冷,麻木冷漠,使她成為賣笑的風塵女子,文中說“這個女人已經喪失生命了”。 瑪絲洛娃的遭遇使我們認清了俄國當時的黑暗現實,使小說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味。任務闡述:本任務設計旨在通過情節內容的梳理領會小說的現實批判意味,含任務情境、活動任務與活動要求三部分。先是任務情境,主要介紹知識背景,指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點及托爾斯泰的偉大貢獻,明確活動任務的方向。再是活動任務,以表格填寫為主。一是概括節選部分的主要情節內容,梳理人物心理變化過程,整體把握人物的遭際現狀,要求從文中找出關鍵語詞用簡潔的文字進行填表;二是聯系整部小說的情節內容,探求人物遭際命運的前因后果,概括出導致人物現狀的傷害事件,展現俄國沙皇統治下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三是發表對人物命運的思考與體驗,表達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既可以聯系節選文字表達內心感受,也可以聯系整本書的情節發表個人觀點;既可以從結果到原因展開分析,也可以從現象到本質進行剖析,從而進一步理解小說的現實批判意味。小說的現實批判意味不但從整部小說的情節看出來,從小說節選的文字也能夠透露出一些,比如瑪絲洛娃向聶赫留朵夫要盧布時有所顧忌地說:“當著他的面別給,等他走開了再給,要不然會被他拿走的。”赤裸裸地刻畫了典獄長平常的無恥行徑,在樸素的敘述中揭露了當時俄國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奪,隱含著辛辣的諷刺,。后是活動要求,將自主活動與小組合作結合起來,既要求獨立開展閱讀與填表活動,也要求小組合作交流補充。自主填表應立足于文本內容,篩選關鍵信息,講究語言精煉;小組合作要組織有效交流,重在形成多維立體對話。任務二:批注細節描寫,領會心理刻畫藝術《復活》通過神態、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精妙的細節描寫,生動細膩地刻畫了處于心靈轉變的關鍵時刻、內心激烈震蕩的人物形象。批注是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的讀書方法,在書本空白處對文本進行批評和注解,點評文字,發表感想。學習《復活》,我們可以采用批注的形式鑒賞小說細節描寫,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批注細節的格式:先指明描寫手法,再賞析表達效果。[批注]1.小組交流課前預習的批注成果,評選出最精彩的兩個批注在班級展示。2.小組合作完成下列批注任務,相互交流批注成果,并派代表在班級發言。(1)節選部分多處描寫瑪絲洛娃的“笑”,請找出相關語句,至少寫一處批注。(2)節選部分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稱呼語經歷了三次變化,請從文中找出三次稱呼變化的語句,至少寫一處批注。3.根據以上批注成果,用簡要的文字分別總結概括聶赫留朵夫與瑪絲娃的人物形象,同時歸納總結出小說刻畫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要求]應注意小組合作,交流評選最佳批注,合作完成關鍵批注,重在把握人物心理,鑒賞心理藝術。任務闡述:本任務設計旨在通過批注細節鑒賞小說的心理刻畫藝術。情境設計主要為了設置知識背景,點明《復活》的細節藝術,介紹批注這一讀書方法。活動任務包含系列化的一個活動過程,結合課前的預習任務,交流批注細節的成果,選取兩處關鍵細節進行小組合作批注,概括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形象,總結小說的心理刻畫藝術。活動要求強調小組合作的過程。小組交流課前預習任務中的批注成果,目的是在賞析細節中全面領會小說的心理刻畫藝術,托爾斯泰小說刻畫人物心理主要有兩種手法:一是直接的心理刻畫,直接剖析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況,二是間接的心理暗示,通過鮮明個性的神態、肖像、動作等細節刻畫人物的心理。但是,托爾斯泰小說特別擅長內心獨白式心靈剖析,剖析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掙扎,瑪絲洛娃在面對聶赫留朵夫贖罪時,往事美好回憶與接二連三痛苦的交織沖突,聶赫留朵夫在面對瑪絲洛娃的墮落時,魔鬼與天使兩種思想的矛盾較量,表現了人物心理的豐富復雜,也體現了托爾斯泰小說內心刻畫的精妙藝術。小組合作批注時,重點為瑪絲洛娃的“笑”的神態與聶赫留朵夫的稱呼變化進行批注,目的是為了準確理解瑪絲洛娃的心理現狀與聶赫留朵夫的復雜心跡。節選文字多次寫到瑪絲洛娃的“笑”,“嫣然一笑”,“笑盈盈”,“又嫌惡又妖媚又可憐地微微一笑”,“媚笑”,在“笑”的背后隱藏的是瑪絲洛娃的苦難與墮落。她始終以妓女的身份審視周圍的人,并不以妓女的身份為恥,看到眼前是個有錢人就露出習慣性的笑容,盡管對聶赫留朵夫“嫌惡”又不信任,但也故意裝出的一副妖媚的可憐相,目的是得到一些好處。可見,瑪絲洛娃是被侮辱、被侵害、人性走向墮落的下層群眾的典型代表,她自甘墮落,失去靈魂,麻木不仁、心灰意冷。而聶赫留朵夫探監過程中的贖罪心理也是復雜變化的。第一次對話,聶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還是“你”,但隨即決定用“您”,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了以往的親切、熟悉感,他是帶著“嚴肅、莊重和愛憐的心情”來請求瑪絲洛娃的饒恕的,所以用“您”。當瑪絲洛娃突然向他要錢時,他意識到“這個女人已經喪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瑪絲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稱“你”,因為瑪絲洛娃不讓他闖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反而讓他“產生一種特殊的新的力量”,讓他不再能厭惡她,也不只是憐憫、同情她的處境,而是決定在精神上項醒她,“恢復她的本性”。當他把想贖罪的話說完,瑪絲洛娃表現出極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準備回牢房時,他又改稱“您”,因為瑪絲洛娃的冷漠讓他意識到她對自己的距離感,讓他決定還是利用莊重的敬稱來來獲取饒恕和救贖。可見,聶赫留朵夫是貴族地主階級的罪惡的體現者,也是貴族階級罪惡的批判者,是懺悔貴族的復雜矛盾的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體現了他覺醒與復活的艱難歷程。任務三:探究復活主題,領會作家人性理想小說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而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往往是多義的。有人從小說題目入手探究小說的主題,認為《復活》是表現“復活”主題的,主人公瑪絲洛娃與聶赫留朵夫都經歷了“復活”的人生變化過程。[探究]1.面對“這個女人已經喪失生命了”,聶赫留朵夫“內心剎那間發生了動搖”。“聶赫留朵夫開了頭,本來還想說他要同她結婚,但接觸到她的目光,發覺其中有一種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開口了。”有人認為聶赫留朵夫的“動搖”與“不敢開口”都表明他似乎并沒有真正“復活”?你贊同這種看法嗎?請發表自己的看法。2.從節選文字看,聶赫留朵夫的“復活”包含哪些方面的含義?其中寄寓了作家怎樣的人性理想?請聯系作家背景進行分析。[要求]1.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交流形成共識,派代表在班級發言。任務闡述:本任務設計旨在通過討論探究進一步體悟小說的主題意蘊。任務情境主要說明小說主題的多義性特點,并解釋小說人物與主題的關系,小說標題與主題的關系,獲得有關主題的背景性知識。活動任務主要討論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否真正“復活”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探究小說的“復活”主題以及其中寄寓的作家的人性理想。活動要求采用小組討論形式,交流討論,形成共識,展示成果。探究聶赫留朵夫是否真正的“復活”,目的是為了深入理解“復活”的多層次含義。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渴望得到饒恕,贖自己的罪過,但看到瑪絲洛娃無動于衷,依舊保持風塵女子的墮落的樣子,甚至向索要盧布,他的內心動搖了。這表明聶赫留朵夫思想的矛盾復雜,也表明一個貴族公子哥“復活”的艱難歷程,每一次“動搖”都使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思想愈加堅定。聶赫留朵夫本想說“要同她結婚”,但看到瑪絲洛娃“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開口了”,他是擔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瑪絲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惱她,他充分認識到自己對瑪絲洛娃帶來的嚴重傷害,而這種傷害不是一下子就能愈合的,需要他長期付諸努力,他已經做好準備讓她覺醒,恢復她本性。表面上是“不敢開口”,卻表明聶赫留朵思想認識更加深刻理智,思想更加成熟高尚,是更進一步的“復活”。在探望的時間結束,瑪絲洛娃站起來要走時,他告訴她,“我還要來的”,“您對我來說比妹妹還親哪”。他已把瑪絲洛娃視為自己的親人。因此,聶赫留朵夫的“復活”包含三個層次:一是人性的復活,現在人性的復蘇戰勝了以前自私的獸性;二是道德的復活,認識到是自己傷害了瑪絲洛娃,懺悔自己的罪過,祈求獲得寬恕,承擔責任,彌補罪過;三是精神的復活,已經深刻認識自己的罪過,已經做好長期拯救的準備,不帶任何同情,不帶任何私心,思想與精神變得純粹高尚。探究小說寄寓的作家人性理想,目的是理解“托爾斯泰主義”的內涵。《復活》的主人公歷盡坎坷最終實現了人性、精神的“復活”,在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贖罪、寬恕、拯救靈魂、“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的人性理解,宣揚了托爾斯泰式的“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課后任務】1.節選部分側重于描寫聶赫留朵夫開始“復活”的心理歷程。有人認為,瑪絲洛娃這個人物的“復活”歷程比聶赫留朵更有光彩,請閱讀小說其他章節,梳理瑪絲洛娃在聶赫留朵夫三次探監的不同心理變化。參考:第一次探監:瑪絲洛娃對自己的妓女地位滿不在乎,“好象感到滿意,幾乎為此自豪”,故弄風騷地挑逗聶赫留朵夫,只想著如何利用這位公爵,讓他掏腰包給她買煙、買酒。除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外,她不想也想不到跟現實中的邪惡斗爭,甚至感覺不到對聶赫留朵夫有絲毫的仇恨。第二次探監:瑪絲洛娃就“已經不能再照原先那樣忘掉一切,渾渾噩噩地生活下去”了,聶赫留朵夫的的真情打動了她,同時,也勾起了她淡漠已久的傷心往事,她嚴詞拒絕了聶赫留朵夫的求婚,怒斥他想靈魂安寧的贖罪行為。第三次探監:“她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聶赫留朵夫的誠意悔過感動了她,并早已重新喚起了她對聶赫留朵夫的愛情,她愿聽從聶赫留朵夫的一切愿望。她到醫院當了一名看護,徹底戒了煙酒,變得勤勞、純樸起來;而且,與政治犯們相處久了,她眼神中“不正派的亮光”也消失了,故意留在額頭前的那綹卷發也早已包在頭巾里,對人的態度再也沒有先前故意賣弄風騷的跡象。她愛聶赫留朵夫,之所以拒絕他的自我“犧牲”,選擇西蒙松,是為了使聶赫留朵夫生活得更幸福、輕松;同時也是因為,支配她行動的已不再是單純的感情,而是她支付了昂貴的代價后所換來的理智。2.“精神的我”和“獸性的我”是一個具有永久探討價值的話題,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在今天有怎樣的意義?請聯系現實或是你讀過的文學作品,就“人性與道德”為話題,寫一篇600字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