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教學設計【課文提要】論證,即用一定的論據以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論證要素和推理要素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一個完整的推理,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前提+推理形式+結論(論點)。同理,一個完整的論證,也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論點(結論)+論證形式+論據。論點,即作者在論證時要證明的觀點,邏輯上,它對應推理的結論;論證形式,即論證使用的推理形式;論據,即論證者用來證明其論點的依據,邏輯上對應推理的前提。我們用圖的形式表示:【任務目標】學習本節內容,通過概念辨析,了解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的一些方法,在頭腦中構建和完善關于論證的相關知識;學會理解和評估論證的合理性,提高論證的水平,提高自己在論證方面的思維水平;通過剖析一些文章(片段)的論證過程,體會論證的作用和論辯的魅力;還要學會借助所學的邏輯知識,采取恰當的論證方法進行實踐論證,以增強說理的嚴密性和論辯性。本課的學習任務目標如下:1.梳理論證的方式和方法及其內在特點,掌握論證的方法;2.學習嚴密論證,在寫作運用中增強說理的嚴密性和論辯性。【預習任務】熱身運動:1.分析下列論斷運用了什么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方法:“腦子越用越靈,因為它和人身上的其他部位一樣都是物質的。肩越挑越有力,腿越跑越有勁,腦子也越用越發達。反之,水不流則腐,刀不用則銹,腦子不用則遲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運動中求發展的。否則就會衰退消亡?!?br/>2.有個小姑娘到郵局去寄信,服務員告訴她:“小姑娘,這封信超重了,你必須要多加一枚郵票”。小姑娘不解地問:“信已經超重了,再加貼郵票,不是更重了嗎 ”你覺得小姑娘的話有道理嗎?請說說理由。如果你要反駁她,該怎么說?任務闡述:1.論點:腦子越用越靈論據:論點以下的內容都是。論證方式:(1)三段論:任何事物都是在……腦子也……所以,腦子……(2)簡單枚舉歸納推理論證方法:直接證明 正反證明。2.沒道理。在這里,小姑娘對服務員說“信超重”當成純粹的信的重量,其實,服務員所說的“信超重”是指郵資所能承載的重量,不是單純的重量。由于小姑娘不理解這其中的含義,才會有讓人發笑的發問。小姑娘違反了邏輯規律中的同一律。反駁:我說的超重僅指你的信的重量,按規定,信的內容超重需要加貼郵票的。【任務設計】任務一:認識論證 辨析要素討論1:論證方法有哪些?在學習小組內請暢所欲言你所知道的。任務闡述(圖表表示)我們要想理解好論述型文章,進而進行議論文的寫作,就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討論2:論述性文章注重運用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以達到一定的論證效果。請以下面兩個語段所運用不同的論證方法為例加以說明。語段一:在戲曲成熟之前腳色制就已經形成其雛形。學者延保全通過對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證,指出“宋雜劇通常有五個腳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戲、副凈、副末和裝孤?!苯鹪罕镜哪_色體制亦與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戲文出現,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腳色體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兩宋之交的南宋戲文有完備的生、旦、凈、末、丑五大腳色的劃分,這一腳色體系一直延續至今。從宋雜劇、金院本到標志著戲曲成熟形態的演戲和元雜劇,腳色體系的稱謂有某些明顯的變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從“引戲”演化而來,而“引戲”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則從“末泥”轉化而來,它的前身是戲頭。也有歌舞的淵源,是負責歌唱的“舞頭”在戲劇中的演變。(節選自傅謹《腳色與行當》,《新華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刪改)語段二:西方傳統戲劇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員創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是多重的關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員與角色時而交替、時而并存、時而自己都講不清此時此刻我到底是角色還是我自己;經常還時不時地同觀眾一起審視、欣賞、評價、調節、控制自己的表演,這種中性的狀態能使演員獲得心理的、形體的、聲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與觀眾交流,時而進,時而出,敘述的、人物的、審視的、體驗的無所不能。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國,是表演藝術成熟的標志。(節選自林兆華《戲劇的生命力》)任務闡述:兩個語段都采用直接論證的方法。不同的是,語段采用了:①引用論證。引用延保全的話佐證戲曲成熟前腳色制已具雛形,使論證更具說服力。②舉例論證。列舉“旦”等的淡化來源,佐證從雛形到完備的腳色制,腳色的稱謂有明顯的變化,來增強觀點的可信度。語段二則以對比論證為主,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戲劇進行對比,來論證中國戲曲表演的自由性。語段一“學者延保全通過對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證,指出‘宋雜劇通常有五個腳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戲、副凈、副末和裝孤。’”是引用論證,借用權威學者的話,論證更具有說服力;而“從宋雜劇、金院本到標志著戲曲成熟形態的演戲和元雜劇,腳色體系的稱謂有某些明顯的變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從‘引戲’演化而來,而‘引戲’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則從‘末泥’轉化而來?!边@是舉例論證,列舉“旦”“末”等名稱變化,來論證從雛形到完備的腳色制,腳色的稱謂有明顯的變化,用事實舉例能讓觀點更可信。語段二主要把“西方傳統戲劇的表演理論”“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是多重的關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的特點進行對比,指出“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國,是表演藝術成熟的標志”,對比論證,突出了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自由性。任務二:關注隱含論證 懂得完整論證討論1:請你辨析下面這句話是否為真,把你的思考分析說給你的同學聽聽。“論證中總會出現邏輯推理的每一個環節?!?br/>任務闡述:在直接論證中,往往不會巨細無遺地呈現邏輯推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會出現部分前提的省略,這些省略的前提卻往往又隱藏著理解論證的關鍵。討論2:請你補充“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隱含前提,并把你為什么要補充這個隱含條件的理由也說個同學聽聽,同時請你把你補充的理由和同學補充的比較一下,哪個更好。任務闡述:隱含前提——只有魚才能知道魚的快樂。從認知的規律上來說,人和魚是兩種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魚的喜怒哀樂,所以這句話告訴人們,無論對待人還是對待物、事,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去妄加揣測,你所認為的東西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務三:學會間接論證 明白論證方法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優先選擇直接論證,只有在直接論證有困難或者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采用間接論證,主要運用“排除法”“歸謬法”和“反證法”。1.排除法的運用一個題有若干個選項,但只有某項正確。我們如何證明其正確呢?很簡單,我們只要找出證據否定其他所有的選項即可,這就是“排除法”。排除法實際上就是運用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規則。討論1:魯迅在《拿來主義》中闡述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的時候,就采用了排除法,請與你的同學分析一下《拿來主義》是怎樣運用排除法的?任務闡述:將“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進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確做法就是“拿來主義”,這樣的論證讓人無可辯駁。2.歸謬法的運用歸謬法常用于駁論,其思維流程為:從某一觀點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以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討論2:《燭之武退秦師》中有一段話寫的是燭之武在秦伯面前說退秦師的過程,請讀這一段話,分析一下燭之武是怎樣運用歸謬法來說服秦伯的。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任務闡述:燭之武從“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這個立場和觀點出發,分別列舉了“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晉國“東封鄭”必西“闕秦”等證據,得出滅掉鄭國實為“闕秦以利晉”的結論,證明了“亡鄭而有益于君”觀點的錯誤,最終讓秦伯心悅誠服地打消助晉伐鄭的想法并“與鄭人盟”。3.反證法的運用反證法就是先假設與某個論點相矛盾的觀點成立,然后排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最初的觀點。其根據是邏輯規律中的排中律。討論3:與你前后的同學一起分析下面兩則材料時怎樣運用反證法的?材料一: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br/>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那么,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有人回答: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習染之不同能夠導致本性發生大的轉變。你們兩個都沒說錯。材料二: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司馬光《訓儉示康》)任務闡述:材料一:這個解釋沒有正面回答人性的根本善惡問題,故判定為違反了排中律。材料二:司馬光通過列舉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準等人“以侈自敗”的反面例子對“生活奢侈”做出否定,從而間接論證了“儉樸”的重要性。注意:歸謬法和反證法的區別: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證法用于論證,目的在于確定某一判斷的真實;歸謬法用于反駁,目的在于確定某一判斷的虛假。②二者的結構不同。反證法的結構比歸謬法的結構復雜,反證法需要設與被論證論題的反論題(相矛盾的或相反對的論題)真;歸謬法不需要設反論題。③二者的根據不同。反證法需要運用排中律,由確定反論題假進而間接地確定原論題真;歸謬法則是根據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駁的論題假。任務四:學以致用 初曉辯論圍繞教材提供的“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一話題,在全班開展這一辯論賽,學習辯論的方式,掌握論證方法。每一位同學先對課本的事例進行分析,然后匯報。任務闡述:“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可以轉化成“只有溫飽,才談道德”,推理的規則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也就是“談道德的人必溫飽”“不溫飽就不談道德”為正方觀點;這兩個觀點的負命題為反方觀點,即是“談道德的人不一定溫飽”“不溫飽的人也談道德”。1.觀點分析:正方:沒有溫飽免談道德;談道德的都是溫飽之人。反方:不溫不飽依然談道德。無關的觀點:有人處于溫飽中,卻不談道德;溫飽之人都談道德。(這兩個觀點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相關推理,要認真區分。)2.概念界定:對正方有利: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溫飽就是既溫又飽。對反方有利:溫飽就是社會上總體無衣食之困;溫飽就是或溫或飽。3.論證思路:課本上是反方的論證思路。“人存在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言外之意是不論溫飽與否都得談道德,人們不可以因為不溫或不飽就違背道德原則,而這一命題恰恰是個真命題。“人有理性,理性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對正方“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直接反駁,更進一步論證“喪失理性的人無法談道德”,這一命題也是一個真命題,并且該命題認為溫飽的人有理性,不溫飽的人同樣也會有理性,就對正方步步緊逼。“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談道德”反駁了“只有在溫飽的前提下才能夠談道德”的條件限制。“走向溫飽的過程中尤其應該談道德”強調了談道德在“走向溫飽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溫飽(走向溫飽的過程)不僅能夠談道德,而且“尤其應該談道德”,看似讓步,實則是對正方觀點的進一步否定,設計十分巧妙。4.攻防策略正方:論證不能溫飽就難以生存;對方舉例時,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講道德,或者指出其已處于溫飽狀態(當反方舉例證明有的人并未處于溫飽狀態卻依然講道德時)。反方:論證從生存到溫飽存在過渡地帶;談道德的行為盡量寬泛。(“談道德”的概念范圍界定越小,不溫不飽、不溫或不飽情況下的某些行為將被排除在“談道德”的概念范圍之外,對正方越有利。)推選出正反雙方的兩位主辯手,然后學生各自挑選陣營,決定不了的同學就由主辯手進行選擇,保證雙方的人數相當,開展一場辯論賽,老師充當裁判,讓學生體會辯論的魅力。【課后任務】請你說出下列語段的論證過程并說出運用的論證方法: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br/>(《資治通鑒》)參考答案:正面:(1)堯,兼聽則明;(2)舜,兼聽則明;(3)所以,兼聽則明。反面:(1)秦二世,偏聽則暗;(2)梁武帝,偏聽則暗;(3)隋煬帝,偏聽則暗;(4)所以,偏聽則暗。運用歸納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