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教學設計【課文提要】《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是邏輯單元的學習活動二,對應推理能力。語文課的推理有別于數理化,是要求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深入挖掘、細心梳理,在紛繁復雜的文字中,概括推理過程、提煉推理形式。在認識邏輯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推理形式,自覺運用這些推理形式解讀文本、解決問題,逐步從對語文生活的關注到語文學習的聚焦,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求本質的探究意識。從前提和結論的關系來看,推理大致可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推理形式,是將一個推理去除掉具體內容后保留下來的結構框架。而有效的推理形式是就演繹推理而言,如果前提是真的,當且僅當按這種方式推理,那么結論一定是真的。因此,演繹推理又稱作“必然性推理”。而歸納推理則不然,即使采取了正確的歸納形式,前提的真也不能保證結論的真。因為歸納得出的結論其范圍超出了前提。同樣的,還有類比推理,前提和結論分別屬于不同的范疇,推理強度更弱,不能保真。因此,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又稱作“或然性推理”。只有真正認識到推理形式,才能處理語言中的邏輯問題,才能優化鮮活的語言實踐。【任務目標】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的活動中,建構有效的推理形式,認真體會、反思這些形式的建構過程和規律,并將相關過程和規律運用到對其他語言文字現象的梳理和探究上。本課的學習任務目標如下:以課文為本,概括推理過程,認識主要的推理形式;辨析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的利弊,規避慣性誤區;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解決問題,解讀文本,升格習作。【預習任務】閱讀文本,把文中的各個案例中的推理過程找出來。提煉前提和結論,概括出推理形式,并嘗試判斷其正誤。查閱資料,了解常見的邏輯推理形式及相關知識。【任務設計】任務一:自主建構 認識必然討論1:探案迷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夏洛克·福爾摩斯。關于偵探工作,他說:“最重要的莫過于能從繁瑣的事實中分清主次。”撥開冗雜的事實表象,探究其中蘊藏的推理奧秘,真相自然大白。閱讀教材中的《袁滋探案》和《十五貫》,袁滋與過于執掌握的線索都是準確的,為什么前者洞悉案情,后者卻制造冤案?你能從中提煉出有效的推理形式么?任務闡述:從有趣的“斷案”故事入手,初步感知和體驗推理。教材中已呈現了兩案的推理過程,在結合具體案例的基礎上,理解推理的定義、具體過程、提煉有效形式。推理的定義:從一個或幾個前提推出新結論的過程。一般來說,推理中前提和結論都以判斷的形式出現。推理的形式:將一個推理去掉具體內容后保留下來的結構框架。袁滋探案 具體過程 推理形式 效果 原因前提:如果縣官以土換金,那么不可能只有兩個人用竹扁擔抬送金子到他那里 但事實上,運“金”的只有兩人,用的是竹扁擔 結論:所以縣官不可能以土換金 如果p,那么q 并非q 并非p 有 效 充分條件推理:即有這個條件,就一定有相應的結果或結論。 有效的原因:否定結果或結論,可推出條件的無效。十五貫 前提:殺死尤葫蘆的罪犯有十五貫錢 熊友蘭有十五貫錢 熊友蘭是殺死尤葫蘆的罪犯 所有S都是M 所有P都是M 所有S都是P 無 效 三段論:由一個共同概念把兩個簡單性質判斷連接起來,得出新的簡單判斷。 無效的原因:中間項M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才能起到“S”和“P”的橋梁作用。否則,兩個前提(S、P)可能存是交叉關系甚至是全異關系。【補充】三段論的一種有效形式:所有S都是M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P討論2:“只有邏輯思維才能使我們觸摸到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推理不僅是斷案的利刃,更是我們語文學習的智鑰。請結合《晏子使楚》、《河中石獸》、《紅樓夢》第六十四回等文段,提煉有效的推理形式,并仿照舉例。任務闡述:晏子使楚 具體過程 推理形式 練習舉例(示例)前提:只有出使狗國,才能從狗門進 我出使的不是狗國 結論:我不從這個狗門進 只有p,才q 并非p 并非q (必要條件推理) 只有你又聞到它(熨帖的味道),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沒有聞到它 難以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我與地壇》)河中石獸 前提:石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 石獸不在原地,不在下游 結論:石獸在上游 一件事共有n種可能 排除(n-1)種 最后一種 (排除法) 或者合作,或者是推翻這些敵人,或者是被這些敵人所屠殺和壓迫 合作被破壞,被屠殺和壓迫非所愿 推翻這些敵人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紅》第六十四回 前提:如果我去勸,黛玉會煩惱郁結于心而致疾 如果我不去勸,黛玉會過于傷感而致疾 我勸或不勸 結論:她都致疾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者q 總之r (二難推理) 關不開,車駕不得出,違天子命,當死 關開,車駕得出,天下事不可知,萬一有變,我與君亦死。 關開或者不開 總之死 (寧坐不開關死,死且不朽) (《明史·張欽傳》)從前提和結論的關系來看,充分條件推理、三段論、必要條件推理、排除法、二難推理有什么共同特點?闡述:均屬于演繹推理,結論涉及的范圍沒有超出前提。演繹推理的有效形式具有前提到結論的保真性,又具有結論到前提的保假性。人們又將其稱為“必然性推理”。任務二:比較甄別 了解或然運用了推理,就一定會獲得準確的結論么?不少同學經常把歸納和類比得出的結論當作是確定無疑的結論, 事實是這樣么?請完成以下兩個活動。活動探究1: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找一找哪則材料的結論最準確,并說說理由。材料一: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使楚》)材料二:一個旅行者走進了下野的有錢的大官的書齋,看見有許多很貴的硯石,便說中國是“文雅的國度”;一個觀察者到上海來一下,買幾種猥褻的書和圖畫,再去尋尋奇怪的觀覽物事,便說中國是“色情的國度”。連江蘇和浙江方面,大吃竹筍的事,也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現的一個證據。然而廣東和北京等處,因為竹少,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筍。倘到窮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無所謂書齋,連硯石也不過用著兩角錢一塊的家伙。一看見這樣的事,先前的結論就通不過去了,所以觀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適當的結論來。于是這一回,是說支那很難懂得,支那是“謎的國度”了。(魯迅《內山完造作序》)材料三: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四章》)材料四:20世紀30年代,美國營養學家克萊夫·麥凱研究如何延緩大鼠的生長進而延長其壽命。他把兩批大鼠養在同一個實驗室里、同樣的兩個籠子里,在同樣的時間,喂同樣的飼料;但食物總量上,一批鼠卻限制在另一批鼠的50%左右。結果,沒有喂飽的大鼠十分健康,精力充沛,不易患傳染病,平均壽命和最高壽命增加50%和80%。麥凱以為,限制飲食量可以延長大鼠的壽命。后來,許多研究者對麥凱的工作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壽命調節中最重要的單因子是每次進食時所攝入的總熱量。他們把大鼠飲食中總熱量的攝入,限制在飲食不受限制時熱量攝入的40%-70%。結果,熱量攝入受到限制的大鼠平均壽命幾乎延長一倍。研究表明,在動物中進行熱量限制,可以延長壽命。任務闡述:這四則材料都采用了歸納推理,推理形式可概括為: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歸納推理結論涉及的范圍超出了前提,稱為“或然性推理”。從結論準確性來看:材料四的第二個結論最準確。它使用了科學歸納法,即不停留在對事物經驗的重復,而是深入進行科學分析,在把握對象與屬性之間因果聯系的基礎上作出結論。但我們也看到,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結論更具可靠性,但不能否定前人的努力是無用的。人類新知識的增長,更多地來自歸納。其次,是材料三。老子重在“論道”,通過對車輪、陶器、房舍的觀察和思考,強調“無”的用處。不能說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它提供了一條理解世界的途徑。這也是老子推崇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材料一、二因枚舉的數量不夠多,范圍不夠廣,顯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完全失真。前三則材料屬于簡單枚舉歸納,僅僅根據已觀察到的部分對象推出對一類事物全體的斷定。在語文應用上,可能更多用到簡單枚舉歸納。要提高其可靠性,必須注意以下兩條要求:(1)枚舉的數量要足夠多,考察的范圍要足夠廣。(2)考察有無反例。通常把不注意以上兩條要求因而樣本過少,結論明顯為假的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稱為“以偏概全“或“輕率概括“。學生在寫作中,運用歸納時要注意用詞的嚴謹性、思辨性,不要任意擴大前提。活動探究2:《拿來主義》中,“尼采”一例常常為類比推理的經典例子,魯迅先生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么?請大膽質疑,合理探究。任務闡述: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最后發了瘋(舊)中國以為中國是地大物博,只是送出去,不拿來最后(舊)中國會亡國滅種尼采和(舊)中國屬于完全無關的兩個事物,類比推理是由兩個事物一個(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們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但尼采“發了瘋”和“太陽”有沒有必然關系,這前提是否為真?太陽是“光熱無窮”,但是不是可理解為“給予”,對于星球而言,它沒有這一主動行為。因而,結論可商榷。類比推理也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強度甚至比歸納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對物)和說理(人對人)活動中有著重要作用。任務三:實踐提升 體現有效活動:王力先生曾指出:“學生的文章寫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寫了幾個錯別字,也不是因為他不懂語法,主要是邏輯思維問題。”1.再看習作,請找出以下片段的推理謬誤。片段: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滅,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乃至萬世而為君。(《穩中求勝》)任務闡述:學習有效的推理形式,讓作文體現思辨性。問題1:“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就心浮氣躁。”屬于充分條件推理,違反了“否定前件”的錯誤。而要擁有沉穩性格,就要經歷無數挫折與磨難,顯然有誤。問題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屬于歸納推理,這不能得出“沒有經歷磨難,也就無法取得輝煌成就”。問題3:“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乃至萬世而為君。”秦始皇是沉穩還是心浮氣躁,我們不得而知,但秦始皇的失敗在于他的暴政與酷烈。以那種屠夫般的心態宰割天下,秦始皇就是再“沉穩”,也難避免“身死人手”的結局。這篇作文的根本問題在于“沉穩”的內涵沒有準確理解。2.再讀《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秦王(秦昭襄王)真如你想的那樣荒淫愚笨么?任務闡述:運用有效推理形式,讓閱讀走向深度。(1)秦王或者圖璧,或者窺趙。若秦王圖璧,璧已不可得,沒必要再大動干戈。若秦王窺趙,趙國有能人,秦王不敢貿然行動所以藺相如能夠完璧歸趙。(藺相如的高明之處是洞悉秦王這種心理。)(2)秦昭襄王這樣做,純粹是故意打擊和羞辱趙惠文王,趙國到底給不給和氏璧?如果給了,這樣的屈辱都受得了,表示趙國怕了;如果不給,那就有借口向趙國開戰,一直打到服為止。事實上也是如此,公元前283年,趙國沒有給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此后的三年時間,秦國三次攻打趙國,都取得了勝利,攻占了四座城池,斬首了2萬人。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澠池之會,雙方化干戈為玉帛,簽署了議和條款。公元前278年,確定沒有后顧之憂,秦國大舉進攻楚國,白起攻陷楚國都城,雖然楚國沒有就此滅亡,但從此元氣大傷,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課后任務】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完成以下任務。1.回頭看文本。(1)《世說新語》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在眾人廣坐之中有上佳表現,陳韙卻說:“小時了了(聰慧),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2)《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從遺傳學的分離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發生分離,那么可以斷定去年發現的性狀優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2.熱議話題:如何看待一男子撿iPad歸還女士主,女失主非但不感激反而懷疑男子用硬物砸壞iPad攝像頭?答案:(1)孔融的推理:如果小時聰慧,那么長大不一定優秀→(陳韙現在不優秀),想必小時很聰慧(肯定q)。“肯定后件”, 屬于充分條件推理的錯誤形式。(2)推理過程如下,顯出袁隆平院士的推理嚴謹:只有雜種水稻的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它的后代發生分離它的后代是雜種水稻第二代(它本身是雜種水稻第一代)2.男子辯白:撿到iPad,原物歸還失主,不會砸壞攝像頭撿到iPad,私心留作己用,不會砸壞攝像頭(砸了還要修,還費錢)還不還不會砸壞攝像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