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四年級下冊《挑山工》(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教材分析《挑山工》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習作要求是“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本文是作家馮驥才登泰山時的見聞,他將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進行對比,發現挑山工登山時走的路程比游人長,但速度卻并不慢,從而悟出了一個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認定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目的。作為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本課是鞏固單元語文要素、學生自主感悟人物品質的典型范本。教學目標1. 隨文識記,認識“泰、杖”等5個生字,理解“沉甸甸”“折尺形” 等重點字詞。2. 能結合課文,說說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與游人登山的不同之處。3. 聯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話中的哲理,感受挑山工身上認定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激發對挑山工的敬佩之情。教學重難點1.梳理挑山工與游人登山方式在負重、路線等方面的差異,理解挑山工登山方式背后的原因和意義。2.研讀挑山工所說的話,理解其中蘊含的哲理。教學過程一、活動導入,明確學習任務1. 回顧第七單元圍繞“美好的品質”這一主題開展的“尋找成長的力量”活動,展示學生制作的成長力量卡。2. 引出本節課任務: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圍繞“尋找成長的力量”這個主題,學習第25課《挑山工》,從挑山工身上去感受品質。3. 板書課題,理解“挑山工”的職業特點。4.默讀閱讀提示,明確本節課有兩個學習任務:了解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話中的哲理。【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回顧“尋找成長的力量”活動,展示學生制作的成長力量卡,喚醒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將本單元對美好品質的探索與本課的學習自然銜接;通過默讀“閱讀提示”獲取學習任務,滲透“從‘閱讀提示’中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閱讀、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積累自主學習經驗。二、通讀課文,了解登山方式1. 根據學習提示,開展自主學習。2. 隨機出示兩位學生的成長力量卡,拿到展示臺,進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結合兩位學生的填寫,相機概括挑山工與游人登山時的不同之處并板書:挑山工肩膀上有挑子,游人肩膀上沒有挑子;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線,游人直往上走;挑山工一個勁往前走,游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3.感受挑山工與游人登山時負重的不同。“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1)圍繞“沉甸甸”展開想象,沉甸甸的貨物可能會是什么?(2)圖片欣賞各種沉甸甸的貨物,說說自己的感受。(3)朗讀體會。4.感受挑山工與游人登山路線的不同。“他們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從臺階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臺階右側,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每轉一次身,扁擔換一次肩。”(1)理解折尺形路線,請學生在“成長力量力量卡”上畫一畫,請一位學生上臺畫。(2)看著黑板上的路線圖,說一說折尺形路線怎么走?引導學生發現需要多次“轉身”,相機板書:轉。(3)欣賞泰山臺階圖片,教師介紹:泰山高1545米,有7863個臺階。(4)提問:挑山工要轉多少次,算得清楚嗎?無數次的“轉”,讓你體會到了什么?(5)現場采訪“挑山工”:采訪一:“別人都走直線,您這樣轉來轉去,走的路程不是比別人更長了嗎?”引導學生抓住路線的好處,體會其蘊含著挑山工的智慧。采訪二:“這么高的臺階,您究竟是靠什么撐到了山頂上?”引導學生體會挑山工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設計意圖】本環節圍繞文本開展“讀、寫、交流、感悟”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與交流中梳理關鍵信息,聚焦細節深入思考,通過角色代入情境體驗,在思維碰撞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引發情感共鳴 。三、學習第 5 段,品悟話中哲理1. 根據學習提示,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情況。2. 交流畫出的挑山工說的話。3. 請四人小組派代表將寫好的哲理紙片貼到黑板上去,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哲理分類。4. 感悟分析:說說你們小組是從挑山工的哪句話中體會到了這個哲理?預設一:認定目標“你們肩膀上沒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東看西看,玩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嘛!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1)學生讀句子,并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2)圍繞“東看西看,玩玩鬧鬧”,提問:游人和挑山工的登山是否真的區別這么大?去文中找找依據。預設二:腳踏實地“一步踩不實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1)學生讀句子,并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2)朗讀體會。預設三:堅持不懈“我們得一個勁往前走。”(1)學生讀句子,抓住“一個勁”,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2)朗讀體會。5. 深化感悟:觀看挑山工登山視頻,交流觀后感受。6. 介紹馮驥才生活中堅持不懈的事例,引導學生理解句子:“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體會挑山工精神對作者的影響。7. 聯系生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也需要挑山工精神?【教學意圖】在自主思考與小組協作中,學生通過交流碰撞深化理解,不僅讀懂文字表面,更能領悟其背后藏著的“認定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內涵,實現對文本主旨的精準把握。同時,引導學生將挑山工的精神品質遷移到自身經歷中,培養學生用所學哲理指導生活實踐的能力,實現從知識理解到價值觀塑造的升華,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四、 完善“成長力量卡”,布置展示任務1. 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完善“成長力量卡”的空余部分。2.出示展板,布置課后將“成長力量卡”進行展示的任務。【教學意圖】進一步鞏固對文本的理解,強化對挑山工精神的感悟。同時,在成果展示過程中,幫助學生從他人的“成長力量卡”中獲取新的啟發和思路,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學習收獲。板書設計:(本課例在2025年5月嘉興市小學語文名優教學“攜手鎮村”教育指導服務活動中展示)教學反思一、目標導向:扣緊主題,逐層深入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物品質”。課堂開始,我通過和學生一起回顧“尋找成長的力量”這一活動,將單元舊知與本課學習自然銜接,喚醒學生對美好品質的認知,激發對本課的學習期待。接著,默讀“閱讀提示”,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兩大學習任務:“了解登山方式”和“理解挑山工話中的哲理”,為本課的學習錨定了方向。在文本研讀過程中,始終圍繞兩大任務展開學習,例如圍繞任務一“了解登山方式”,對比游人和挑山工的登山方式,學生感知到了挑山工登山的艱辛和路線中藏著的智慧;圍繞任務二“理解挑山工話中的哲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煉出“一心一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的哲理,實現了從現象觀察到精神品悟的進階。二、策略運用:剖析細節,碰撞思維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默讀、朗讀、想象、繪圖、小組合作、視頻賞析等多種策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圍繞“沉甸甸”一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挑山工肩頭貨物的多、雜、重;圍繞繪“折尺形路線”圖,抓住動作“轉”,通過角色代入,將抽象的的文字轉化為具象的畫面,學生直觀感受到了挑山工登山的艱辛和堅韌執著的品質。我認為本課的亮點是小組合作環節。合作中,學生暢談自己的見解,積極探討挑山工話中的哲理,成功提煉出了挑山工“一心一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等品質。視頻觀看、聯系作者事例等環節的輔助有效深化了學生對哲理的進一步感悟,幫助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人物品質的感悟,提升合作學習能力與思辨分析能力。三、學生參與:主動探索,存在差異從課堂參與度來看,大部分學生在朗讀、繪圖、小組合作和交流探討等活動中表現積極,能夠主動思考,大膽分享觀點。尤其在探討挑山工話中的哲理時,各個小組討論氛圍十分熱烈,思維活躍,能從不同角色解讀人物語言,并提煉出核心觀點。但我也發現,學生個體差異較為明顯,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則比較依賴組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動發言的勇氣。教學中,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四、課堂延伸:遷移運用,內化價值觀課堂拓展部分,通過“你是否需要挑山工精神、什么時候需要挑山工精神”這一話題,成功將文本價值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結,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將課文傳遞的價值觀內化為自我激勵的動力。最后,借助“成長力量卡”梳理課堂重點,布置課后展示作業,這是對本單元“制作成長力量卡”這一情境任務的延續深化與成果外化。學生不僅可以借助“成長力量卡”回顧自己在這個單元的學習收獲,還能在互相觀摩中賞析他人學習成果,拓展對“美好品質”的理解維度,形成學習成果的共享與二次生成,也為單元情境任務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成果反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