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一中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20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然.如要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處于大溪文化時期的巫山大溪文化遺址、宜昌中堡島遺址、宜都紅花套遺址、枝江關廟山遺址等地的墓葬中都發現了大量的“魚骨坑”“魚骨層”,土層含砂量大并夾有魚骨渣。有學者提出,這種“以魚隨葬”是一種巫術行為,體現了墓主人的財富和地位。據此推斷,當時()A.以魚骨充當一般等價物 B.已擺脫食物資源匱乏問題C.并未掌握農業稻作技術 D.漁獵仍是重要的生存手段2.漢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為郡、縣兩級,郡的長官稱為太守,地位與中央九卿平等。太守調到中央可做九卿,進級可任三公;九卿外放可做太守。這一制度安排()A.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 提高 B.調動了基層官員的工作熱情C.模糊了中央與地方官員職級 D.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權力3.估稅是東晉南朝時期特有的稅目,實際上是一種交易稅。稽諸史籍,東晉以前不見估稅征收,東晉之后普遍征收。西漢時期有駔儈(泛指經紀人),駔儈如能在買賣雙方中說和成交價格,會向買賣雙方收取一定的報酬-“估儈”。從東晉開始,私人估儈演變成君主派官員榷會,估稅由此成為新的稅目。估稅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解決財政困難的需要 B.政府規范稅收秩序的需要C.東晉門閥士族斂財的工具 D.東晉士族與庶族斗爭激烈4.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王繼忠親率士兵與契丹殊死戰斗,后被契丹俘獲。宋真宗聽到這一消息后感到震動,誤認為王繼忠已死,優詔贈大同軍節度使,其四個兒子也被朝廷授予官職;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八月,西夏軍進攻北宋環慶路(今甘肅慶陽)等地,宋將郭慶等人戰死,其子也獲得了官職。這種政策被稱為收錄為官。北宋制定該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解決將士 后顧之憂 B.建立軍人保障體系C.完善科舉制的公平性 D.提高軍隊的戰斗力5.下面是金元時期黃河南徙主要泛道圖。由此推知,金元時期()A.水患成為金元政權瓦解的關鍵因素 B.農業生產易遭受水患的威脅C.政府在治河中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 D.黃河泛濫導致經濟重心南移6.清雍正年間,流官進入,按照漢地的禮法重新構建了一套信仰體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恩施土家族聚居區的社會風俗,并產生深遠影響。以恩施來鳳縣為例,同治《來鳳縣志·風俗志》記載:“我朝改設郡縣,鳳以洞蠻舊壤。其初,民皆土著,大抵散毛遺烈猶有存者。久之,流寓漸多,風會日啟,良有同承流宣化,用夏蠻夷。百余年來,士皆秉禮,民亦崇實。"恩施來鳳縣風俗的變化主要反映了()A.漢族移民恩施帶去風俗文化 B.恩施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族文化C.清朝改土歸流帶來移風易俗 D.頻繁的民族交融產生了新的文化7.1911年武昌起義后,清朝監國攝政王載灃下罪己詔:“促行新治,而官紳或藉為網利之圖;更改舊制,而權豪或只為自便之計。民財之取已多,而未辦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詔屢下,而實無一守法之人。”載灃的罪己詔()A.客觀評價了新政的歷史作用 B.一定程度緩和了政府統治危機C.揭示了新政存在的歷史局限 D.指出了清政府統治瓦解的根源8.1913年,教育部通過中國第一套法定漢語拼普字母方案;1921年,《教育部公布校改國音字典》出版,規定全國13000余漢字的標準讀音;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這是中國推行漢語和供一切注音用的第一個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這些舉措有利于()A.開展民眾識字教育 B.促進中外文化交流C.推動教育體系變革 D.清除舊思想的殘余9.1934-1936年,在長征中一路征戰的各路紅軍,曾多次嘗試尋找或建立新的立足點。這表明,長征過程中的紅軍()中央紅軍 先后選擇湘西川黔邊川西或川西北川濱黔邊創建革命根據地紅二、紅六軍團 先后嘗試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 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 創建川西北、川康邊、康北革命根據地A.積極推動革命的中心向西南轉移B.致力于擴大革命根據地的國際影響C.尋求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D.一直把建立新根據地作為直接目標10.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一論述()A.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B.順應了革命思想的民族化趨勢C.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響應和贊同 D.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奠定了基礎11.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49年,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3%。但私營工業一度在原料來源、產品銷路和資金周轉方面出現嚴重困難,國家重點采取了公私關系調整,到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中,加工訂貨、收購包銷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公私關系調整旨在()A.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絕對優勢 B.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C.打破資本主義工業的壟斷地位 D.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12.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來自中亞草原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并創造文明。雅利安人以《吠陀經》為圣典。《梨俱吠陀》中寫道:“系緊犁頭架上軛,播撒種子在犁溝,倘若頌歌獲應驗,揮動鐮刀迎豐收。”這反映了雅利安人()A.社會分化加劇和國家政權建立 B.已適應自然經濟 生產方式C.逐漸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 D.實現與當地文明的文化交融13.16世紀,異常頻繁的軍隊流動和航海活動帶來地方病大流行,受注重實踐的社會思潮影響,人們努力尋找用世俗的方法遏制疾病。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吸引了許多熱衷于科學的學者,如天文學家哥白尼、數學家卡爾丹等都做過醫生。一批嶄新的相關學科如微生物學、生理學等也紛紛涌現。由此可知()A.文藝復興推動近代學科發展 B.醫學是近代科學 基礎C.科學創新推動學科間的融合 D.社會風尚決定職業選擇14.印度棉織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嚴重損害了英國國內毛紡業生產者及商業資本家的利益。英國政府對待棉紡織業的態度經歷了一段演變的歷程(見下表)。據此可推知()時間 歷程1700年 英國議會頒布禁止法令:“絕對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國的印花織物輸入”,催生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1721年 英國議會通過法案,“禁止使用或者穿戴印染的平紋織布(注:指一種棉織品),不管是在英國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的”,以平息毛紡織制造商的憤怒,但棉毛麻混紡被認為屬于呢絨業的分而并未禁止1736年 曼徹斯特率先通過了允許制造印花的粗斜紋布(注:棉毛麻混紡物)法案,此后,棉紡織工業進而發展為近代“第一個向工業革命轉變的大工業”A.貿易保護政策是英國棉紡織工業成功的關鍵因素B.“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加速英國棉紡織工業崛起C.激增的市場需求使英國工業生產開啟全球化進程D.政府的扶持使棉紡織業迅速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15.1922年,斯大林提出“自治化”方案,規定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作為自治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在列寧的建議下,修改后的新方案規定,各蘇維埃共和國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起正式聯合組成歐洲和亞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新的方案()A.進一步擴大了俄羅斯文化的影響 B.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C.較好抵制了西方陣營的經濟滲透 D.有效化解了現實存在的民族矛盾16.下面為美國經濟發展形勢變化表(部分),造成1973年后數據比率下降的因素有()時間 工業年均增長率 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1948-1973年 4.6% 3.3%1973-1978年 2.5% 1.4%①石油危機和經濟“滯脹”②國際貿易受到日本、西歐的挑戰③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交織④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崩潰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蒙古的侵擾,但始終未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蒙古各部時常侵擾明朝邊境,給明朝的北部邊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在處理蒙古問題的過程中,清朝形成了靈活多樣的治理模式(見下表),實踐出了“清朝方案”,有效地統治了蒙古族地區,鞏固了大一統格局。漠南模式 清朝以雙向的互動聯姻推動滿蒙結盟,且層次與廣度不斷伸展,在雙方的政治關系中植入了連筋帶肉的姻婭血脈經絡,為滿蒙政治聯盟系上牢固的血緣紐帶漠北模式 清政府除因蘇尼特部騰機思反叛而出兵漠北外,很少實施專門針對喀爾喀部族的軍事行動,其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以政治爭取、宗教籠絡為主要手段,形成了政治綏服模式,有效統治著漠北地區準噶爾模式 漠西蒙古諸部中力量最強大的準噶爾部,成了在康、雍、乾三朝數十年間柴驁不馴并經常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勢力。為完成國家統一,清政府最終采取了武力解決的對策,由此形成了與準噶爾的武力對決模式。直到1757年,清政府的平準大業才以全勝宣告結束,威脅西北邊疆安全的最大禍患終被徹底鏟除土爾扈特模式 遠徙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最終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統治,決計率部東還,在歷盡艱辛與重大的犧牲之后,終于回歸故土,清朝對其予以接納、教助和安置,形成了徠歸故土的特殊統治模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應對蒙古問題的舉措及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能成功解決蒙古問題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的重要地位在于大大推動了各民族各國家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大大加快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開始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最偉大的轉折,集中表現為以下三大發展趨勢:趨勢 部分說明第一,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大大加快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發達國家加速了現代化進程,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中國、巴西、墨西哥等)工業現代化步伐加快,世界很大一部分人口開始擺脫長期的不發達狀態,這些發展中國家邁開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步伐,從而大大推動了整個世界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第二,實現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是20世紀的最強音 幾個世紀殖民主義造成的世界劃分為東方與西方、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格局終于在20世紀被打破。首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歐亞一系列被法西斯奴役的國家獲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主權。接著,大批殖民地附屬國獲得民族解放,建立了主權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組成了第三世界,參加了由主權國家組成的聯合國第三,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不可逆轉 20世紀的蘇聯、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都I是整個資本主義矛盾尖銳的產物。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激烈較量,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未被消滅,而且還在占世界人口1/5的東方大國一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找到了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新的表現形式根據材料,任選一個關于20世紀歷史發展趨勢的觀點,結合相關史實,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成帝、哀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奉帝王之命,組織學術團隊對先秦至漢成帝時的所有圖書文獻進行窮盡式搜集和整理,《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38種596家13269卷圖書文獻,大都經劉向父子之手。清代乾隆年間,由紀昀主持耗時十余年編成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中國傳統古籍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清點、整理和總結。陸續參與其事的官員、學者竟有三百余人,他們從一萬多種圖書中選擇大約3500種,進行細致的校勘、整理并撰寫提要。-摘編自蹤凡《中國歷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材料二 1919年,大總統徐世昌頒布《大總統令》,強調刊印《四庫全書》具有“保存文物”和“宣揚國威”兩大目標,此次影印計劃由于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被擱置下來。1924年,商務印書館決定影印《四庫全書》,清室慨然借出書淵閣本,將其裝運至上海照相和印制。北洋政府不信任商務印書館,又不愿清室博得美名,影印計劃再次功虧一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3年,熱河失守,平津震動。國民政府遂將文淵閣《四庫全書》運往上海。1933年,教育部組建“編訂四庫全書未刊珍本目錄委員會”,編定《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目錄》,選取經部61種、史部19種、子部34種、集部117種,共計231種典籍,進行影印。至1935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先后分四期陸續出齊。-摘編自《當盛世奇書遭逢亂世戰火-《四庫全書》影印記》材料三 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織協調和領導全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下發《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當地古籍的整理工作。例如,安徽省從1988年設立專門的古籍整理出版辦公室和配套資金,數十年來打造了《安徽古籍叢書》,累計出書137種、263冊,總計達1.15億字。民間資本也以靈活方式參與古籍整理。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央立項的《續修四庫全書》于2002年出版;由民間資本促成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未收書輯刊》《四庫禁毀書叢刊》等四庫系列,合力構成了各大圖書館的“基本古籍”典藏。-摘編自南江濤《當代古籍整理工作的成果與新特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文獻典籍整理的特點,并說明古代文獻典籍整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民國時期政府對文獻典籍進行保存和整理的舉措,并說明當時政府重視保護和整理文獻典籍的目的。(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獻古籍保護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歷代對文獻典籍的整理體現出的文明特性及其內涵。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國大革命前夕,西耶斯拋出尖銳的“第三等級是什么”之問,將長期被忽視的第三等級推到法國政治舞臺中心,引發近代法國政界和學界對其概念及其歷史角色的持久探究。18世紀早期,以布蘭維里耶為代表的貴族集團主張“法蘭克征服者權利”說。該說認為,法國社會等級制度建立在法蘭克征服者和高盧被征服者的種族區分上,第三等級是處于奴役地位、無任何政治權利的高盧被征服者及其后裔。西耶斯在大革命前夕有意識地利用“法蘭克征服者權利”說,呼吁第三等級驅除異族,喚醒第三等級的集體身份意識。19世紀20年代,法國歷史學家基佐從階級視角考察第三等級的特性和社會地位。基佐認為,“社會境遇”才是劃分法國社會等級的標準。他堅持民族交融的觀點,認為法蘭克人和高盧人經過 13個世紀的交融,全都融入了一個民族實體中,共同擁有“法國人”的稱謂,并擁有同一個祖國即法國。第三等級是一個政治意涵上的“新民族”,由沒有任何政治權利、處于奴役狀況的城鄉民眾組成。1836年,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從無特權的角度,將第三等級定義為“非貴族、非教士的一切人”,并肯定第三等級構成一個“完整的民族”。托克維爾認為,在 18世紀,第三等級中的“富足和有見識”者已構成貴族階級的“一個天然部分”,不過因受新、舊貴族排擠而“與主體相分離”,乃至轉身去“對主體作戰”。-摘編自曾曉陽《近代法國憲政主義者對第三等級概念和歷史的重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法國政界和學界圍繞“第三等級是什么”展開激烈討論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法國政界和學界圍繞“第三等級是什么”展開討論的影響。 2025屆河北昌黎第一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1.D 2.A 3.A 4.A 5.B 6.C 7.C 8.A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A 17.(1)舉措:重新修筑長城;設立九邊重鎮,部署重兵;“以夷制夷”,分化蒙古;開設少量互市,實行經濟封鎖。特點:以防御為主。(2)原因:因地施策,模式靈活;軟硬兼施,手段多樣;主動用兵,武力解決;國力強盛,制度優勢;帝王有為,統治穩固。 18.示例:論題:實現民族獨立是 20 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之一。論述: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民族解放運動興起。一戰和十月革命加速民族覺醒,二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等推動民族獨立,20 世紀 90 年代殖民體系崩潰。結論:民族解放運動是 20 世紀趨勢之一,推動世界歷史進程。 19.(1)特點:政府主導,統治者重視;參與者多,歷時長;數量多,具分類總結性。影響:保存傳承文化;樹立王朝正統形象。(2)舉措:影印出版。目的:保存典籍;弘揚文化,激發愛國熱情。(3)特點:中央、地方、民間共同參與。文明特性:連續性。內涵:中華文明傳承未斷,需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文化。 20.(1)背景:特權等級與第三等級矛盾激化,法國大革命爆發;政局動蕩,民主與專制思想交鋒;啟蒙思想傳播,資本主義發展;民族國家發展,民族意識增強。(2)影響:凝聚反封建共識;重建政治社會秩序;穩定憲政;推動政治變革;增強民族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