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恩平黃岡實驗中學2025年高考模擬考試歷史本試卷共5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做選擇題時,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卷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5.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中,均出土了帶有明顯巴蜀地區特色紋飾與造型的西周時期玉器。這一考古發現反映出西周時期()A.巴蜀文化占據主導地位B.封國嚴格執行禮樂制度C.不同地域文化存在交融D.宗法血緣關系逐漸淡化2.先秦到東漢初期,江南地區因自然資源豐富,民間手工業與小型商貿活動較為活躍。但東漢中后期,該地區的商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東漢政府()A.大力扶持北方莊園經濟B.加強了對經濟的管控力度C.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拓展外貿D.推崇道家“無為“治國理念3.南北朝時期,高門士族壟斷選官權,“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依靠門第即可入仕。到了北宋,士大夫感嘆“貴族子弟,陷溺富貴,罕有氣節。不如寒族,修身力學,登高第,致顯位,皆謂自家致身”。南宋文人記載:“近世衣冠之變,有自平民而躐(逾越)登顯要者。”這一系列變化說明()A.平民階層主導官僚體系B.理學重塑社會倫理秩序C.門第觀念影響逐漸式微D.經濟重心南移加速完成4.下表呈現了唐朝租庸調制和兩稅法下不同戶等的納稅情況,據此可知()納稅項目 租庸調制(戶等納稅額) 兩稅法(戶等納稅額)上戶 絹4丈、綿3兩,租粟3石;庸調服役20日(可納絹代役) 錢300文,粟2石中戶 絹3丈、綿2兩,租粟2石;庸調服役20日(可納絹代役) 錢200文,粟1.5石下戶 絹2丈、綿1兩,租粟1石;庸調服役20日(可納絹代役) 錢100文,粟1石A.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B.兩稅法加重了上戶的負擔C.租庸調制阻礙商品經濟發展D.租庸調制以財產為征稅標準5.北宋時期,在部分邊境州府增設“監牧使”一職,該官職主要負責管理官方牧場,調配馬匹資源,且可參與州府關于軍事后勤事務的決策,與知州共同簽署相關文書。若邊境戰事起,監牧使需保障軍需馬匹的供應。據此可知,北宋設置監牧使的主要目的是()A.規范地方畜牧管理B.防止武將專權C.增強邊境軍事保障D.削弱州府權力6.元大德年間,朝廷下令在各路、府、州、縣設立學校,以《詩》《書》《禮》等儒家經典為主要教學內容,同時選派儒士擔任學官。這一舉措意在()A.提升民眾文化素養B.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D.獲得漢族士人的支持7.明朝時期,除了對各地巡撫進行常規政績考核外,還要求地方布政使司定期匯報巡撫在地方征調物資、征發徭役等方面是否存在濫用職權的情況。這些規定旨在()A.保障地方治理的有序性B.削弱巡撫的行政權力C.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8.1895-1913年,外資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不斷增長,各行業投資占比如下表所示行業 1895年占比(%) 1913年占比(%)礦業 5 10制造業 20 25商業 35 30金融業 10 15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礦業成為列強投資的重點方向B.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環境持續惡化C.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方式未改變D.民族企業在礦業領域競爭力增強9.瓦窯堡會議期間,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剖析了自九一八事變后國內政治力量的變動情況。該報告及會議決議()A.開啟了國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B.強調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C.著眼于構建廣泛的抗日力量D.糾正了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0.1951年,毛澤東指示相關領導:“民主黨派人士和文化界名人若有意愿考察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要積極支持并做好安排。章伯鈞、費孝通等人考察后反響頗佳,此類經驗應推廣,用以引導干部正確認識。”毛澤東此舉意在()A.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踐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C.為建立基層民主政權調研D.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樹立范例11.1981年,某地區農村工作匯報中提到:“過去”出工不出力,混工混到黑”的現象不見了,現在社員們早起晚睡,忙著地里頭,想著家里頭,干勁十足。”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B.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開展C.農業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D.鄉鎮企業的大規模興起12.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某法典規定:“任何繼任之王,皆需維護本法典之權威,不得擅自修改律條,不得違背法典所定之司法程序。”該規定旨在()A.彰顯波斯帝國的法治傳統B.鞏固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秩序C.宣揚亞述帝國的軍事榮耀D.確立埃及對尼羅河流域的統治13.14世紀以前,西歐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會對新成員較為開放,只要具備一定技藝和能力,普通人可加入。14世紀以后,行會的領導權逐漸被富裕的大商人掌控,新成員加入需繳納高額費用,且名額嚴格限制。這一變化反映了()A.封建王權對行會控制增強B.城市經濟結構發生變革C.行業內部競爭的日益激烈D.工匠社會地位顯著提高14.1836年,美國廢奴組織向南方種植園主大量散發廢奴宣傳冊,南方一些州試圖通過法律手段禁止此類宣傳冊傳播,但遭到北方州的抵制,雙方在國會展開激烈辯論。在此期間,全國范圍內新成立了眾多廢奴社團。這一現象反映出美國()A.南北經濟差異進一步擴大B.民主政治體制面臨嚴峻挑戰C.南北矛盾在政治層面激化D.黑人奴隸制即將被徹底廢除15.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諸多協議。這些協議()A.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B.徹底消除了三國之間的矛盾分歧C.為戰后世界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礎D.直接促成了聯合國的成立16.20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額從500億美元增長到800億美元,進口額從450億美元增長到700億美元。然而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占比,發展中國家出口占比從25%降至20%。由此可見,這一時期()A.世界經濟秩序發生根本性變革B.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崩潰C.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D.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逆轉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古代中國戶籍管理在社會治理中起到非常重要。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東晉政府面對北方流民大量南遷的局面,實行“土斷”政策。“土斷”就是以現居地為準,將僑人(北方南遷人口)編入當地戶籍,取消僑人原來的臨時戶籍(白籍),由當地政府征收賦役。據《晉書·成帝紀》記載:“咸康七年,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通過“土斷”,國家增加了稅收和兵源,加強了對人口的管理。材料二 唐朝戶籍制度更加完善。唐政府每三年編造一次戶籍,戶籍內容詳細,包括人口的姓名、性別、年齡、土地、資產等信息。《唐六典·戶部》規定:“每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縣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戶部總而領焉。”唐朝還實行“手實”與“記賬”制度,要求民戶自報戶口、田宅,里正等基層官員負責核查,以此作為戶籍編造的基礎。這一制度保障了國家賦稅的征收,穩定了社會秩序。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推行黃冊制度。黃冊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記了每戶的人口、田產、賦役等情況,每十年重新編造一次。黃冊一式四份,分別存于縣、府、布政司和戶部。清朝基本沿襲明朝黃冊制度,后來又實行保甲制度。保甲以“戶”為基礎,十戶為甲,十甲為保,聯保連坐。保甲長負責稽查戶口、維持治安等事務。《清史稿·食貨志》記載:“保甲之法,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長,十甲立一保長。”保甲制度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控制。(1)根據材料,分別概括東晉、唐、明清時期戶籍管理制度的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戶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原因及意義。(6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制度演變的認識。(2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幾乎被歐洲列強瓜分殆盡。英國占據了埃及、南非等大片土地;法國控制了西非和北非的諸多區域;德國在西南非、東非也有自己的殖民地。列強在非洲掠奪資源,推行單一作物種植,使非洲經濟嚴重依賴少數幾種農產品或礦產品出口。例如,在比利時統治下的剛果,橡膠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當地人民遭受殘酷剝削,生活困苦不堪。-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19世紀末,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也風起云涌。印度的國大黨在甘地的領導下,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抵制英國的殖民統治。他們通過抵制英貨、拒絕為英國殖民政府工作等方式,表達對殖民統治的反抗。在伊朗,立憲革命爆發,民眾要求限制王權,建立民主制度,雖然最終革命成果被反動勢力扼殺,但它激發了伊朗人民的民族意識。-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三 拉丁美洲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經過多年戰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圣馬丁則在南美洲南部領導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斗爭,為阿根廷、智利等國的獨立作出重要貢獻。但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國家,政治上長期動蕩,經濟上仍受到外國資本的控制,發展困難重重。-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被殖民統治的狀況。(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伊朗立憲革命的異同點。(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并分析獨立后拉丁美洲發展困難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978年,廣東創辦一批“三來一補”企業;1979年,蛇口工業區獲批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設立經濟特區;1984年,廣州、湛江成為沿海開放城市;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推動廣東加快改革步伐;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獲批實施;2014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一系列發展歷程中,廣東從相對落后的農業省崛起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先后超過“亞洲四小龍”,在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據相關資料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廣東與改革開放”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逆全球化趨勢逐漸顯現。部分發達國家以“保護本國就業”“維護國家安全”等為由,采取提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限制移民等措施。例如,美國在2018年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征關稅,引發了與多個國家的貿易摩擦;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于2020年正式脫離歐盟,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沖擊。此外,疫情期間,一些國家限制醫療物資出口,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的態勢。摘編自相關新聞報道材料三 面對逆全球化浪潮,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截至2023年,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了貿易投資便利化,實現了共同發展。同時,中國積極推動多邊貿易體制改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應對逆全球化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摘編自《中國對外開放發展報告》(1)根據材料一,概括逆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4分)(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以“逆全球化與全球化的博弈”為主題,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屆廣東省恩平黃岡實驗中學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壓軸歷史試題答案 1.C 2.B 3.C 4.A 5.C 6.D 7.A 8.A 9.C 10.D 11.A 12.B 13.C 14.C 15.C 16.C 17.(1)東晉:實行 “土斷”,以現居地編戶,取消臨時戶籍,服務賦役征收與兵源擴充。唐朝:三年編造一次戶籍,內容詳細;實行 “手實” 與 “記賬” 制度,自報與核查結合,層層管理。明清:明朝黃冊制度,以戶為單位,十年一編,多級存檔;清朝沿襲黃冊,實行保甲制度,強化基層控制。(2)原因:國家統一穩定;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政治制度完善,統治者重視。意義:保障賦稅收入;穩定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為后世提供借鑒。(3)戶籍管理制度隨時代發展演變,與政治經濟密切相關,目的是維護統治,促進社會發展但有局限性。 18.(1)幾乎被歐洲列強瓜分,勢力范圍明確;經濟被掠奪,單一作物種植,結構單一;人民遭受剝削,生活困苦。(2)相同點:反對殖民統治,激發民族意識。不同點:斗爭方式不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伊朗立憲革命結合暴力與政治斗爭);目標側重不同(印度反英殖民,伊朗側重建立民主制度)。(3)意義:推翻殖民統治,實現獨立;鼓舞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為發展奠定基礎。原因:政治動蕩;經濟結構單一,依賴外國資本;受歐美列強侵略干涉。 19.示例:論題: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鋒與典范。論述:1978 年起,廣東創辦 “三來一補” 企業,打開開放窗口;1980 年設經濟特區,成為改革試驗田;1992 年后深化改革;2014 年設自貿區,2017 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東從農業省發展為經濟強省,為全國提供寶貴經驗,是改革開放的先鋒與典范。 20.(1)原因: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沖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利益采取措施;地區沖突、民族主義影響;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促使國家優先保障本國利益。(2)示例:論題:逆全球化難阻全球化發展大勢。論述:2008 年金融危機后,逆全球化浪潮興起,如美國加征關稅、英國 “脫歐”、疫情期間物資管制等。但全球化是歷史趨勢,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形成,中國提出 “一帶一路” 倡議,與多國合作推動互聯互通,展現全球化生命力,逆全球化無法逆轉其長期走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