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請在答題卷上作答。第1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仰韶文化的墓葬中,男女在墓穴中的位置有時是男左女右,有時是女左男右。而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男左女右逐漸成為定制,且隨著時間推移,男性逐漸占據墓穴中心位置。這一變化表明()A.氏族社會走向瓦解B.家庭式勞作方式普遍化C階級分化日益明顯D,農業發展提升男性地位2表1是戰國時期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的共同出發點是()表1代表人物墨子孟子韓非主張“兼以易別”“親親而仁民”“法不阿貴”A.維護貴族地位B.強化君主專制C.重構社會秩序D.倡導以民為本3.曹魏的城鄉市場多以谷物、布帛為交易媒介,至北魏初期仍存在“谷帛為市”現象。同一時期南方多以甘蔗、橘柚、高級奢侈品等換取北方的駱駝等特產。這一現象折射出當時A租庸調制廣泛推行B.時局變動影響商品經濟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D.南北經濟水平差距拉大4.南宋宋慈在《洗冤集錄·序言》中寫道:“獄事莫重于大辟(死刑),大辟莫重于初(初始)情,初情莫重于檢驗·慈四叨桌寄,他無寸長,獨于獄案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之心。”其驗尸方法強調“體察人微,以“孝子之心”對待死者。這反映了宋慈的司法實踐A.兼顧到法理與人情B.借鑒了西方醫學科技C.踐行知行合一理念D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5.表2為隋朝微州地區社會情況的相關記載。據此可知,當時微州地區表2記載出處沙坡地楊柳雜木“毋得私伐”,違者照依禁約演戲。乾隆祁門考祥堂等議合文約劉家村因爭水源械斗,知府判依古渠分水碑調節。乾隆徽州府街檔案道光年間,汪氏宗族劃禁墾區,違者逐出族籍。2015年屯溪出土竹山契均A.中央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加強B.人地矛盾尖銳C.自治因素影響鄉村社會治理D簡人群體活躍6.《資政新篇》提出“設新聞館以收民心公議”:倡議建立類似西方議會的“士民公會”;允許民眾通過報紙表達政見;強調“以法法之”,主張制定系統的成文法典,反對連坐酷刑。由此可見,《資政新篇》()A.表達了農民革命的要求B開啟了中國近代化之路C.引發清廷權力結構變化D.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7.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申報》發表社論:“今大總統既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上副總統繼任之規定,乃黎黃陂(黎元洪)依法就職之根據。”由此可知,該社論意在()號卷·A10聯盟2025屆高三5月最后一卷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3456>P答案DCBACDC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BBDAABC1.D根據材料“男左女右逐漸成為定制,且隨著時間推移,男性逐漸占據墓穴中心位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農業的發展男性在生產勞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信息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而非氏族社會的瓦解,排除A項:家庭式勞作方式普遍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明顯的階級分化,排除C項。2.C墨子“兼以易別”主張無差別的愛、打破等級界限:孟子“親親而仁民”強調由親及疏的仁愛,是在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基酬上推己及人:韓非“法不阿費”主張法徘面前人人平等、反對貴族特權。他們的主張雖不同、但都是針對當時社會秩序混亂的局面.試圖通過不同方式重構社會秩序,枚選C項。器子的“兼愛”思想反對等級差別,沖擊了貴族統治地位,法家主張打擊貴族特權,二者并不維護貴族統治地位,排除A項:強化君主專制權力是法家的思想主張,墨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沒有涉及這方而內容,排除B項;材料中三人的主張主要是關于社會倫理和政治秩序方而的,沒有直接涉及以民為本,法家主張君主專制,嚴刑峻法,而非以民為本.排除D項。3.B根據材料,曹魏時期“城鄉市場多以谷物、布吊為交幼媒介”、北魏初期仍存在“谷帛為市”的現象,同一時期南方“多以甘蔗、橘柚、級侈品換取北方的駱駝、馬等特產”可知,當時實物交易取代貨幣流通,折射出戰亂、政權對好彩響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商品交換以農產品和手工產品直接互換為主,貨幣功能弱化,故選B項。和庸調制廣泛推行是在唐柳,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人口遷移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且不符合江南開發,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縮小的史實,排除D項。4.A從材料信息看,米慈在司法驗尸工作中強調對獄案要“審之又審”,休現了對法理的重視,即嚴格按照司法程序和要求來處理案件:又以“孝子之心”對待死者,展現了他對死者的尊重和同情(人情),所以反映了宋慈在司法實踐中兼顧法理與人情,故選A項。B項不符合材料與史實,排除;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主張,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慈在處理案件時的態度和方法,雖然在驗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但并非是推動律令的儒家化,因此惟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是對材料的過度解讀,排除D項。5.C宗族劃禁墾區,體現鄉上社會白治;沙坡地化木依禁約處罰,爭水源械斗依古渠分水碑調節,說明鄉土規則在發揮作用,體現了自治因素在維護鄉村治理方面的作用,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央政府加強對基層社會控制的信息,排除A項;人地矛盾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商人群體的彩響,排除D項。6.D材料中“新聞館”“士民公會”“以法法之”等內容均指向近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民主、法治、輿論監格),盡管未實施、但其理,念超越了傳統農民起義的范疇、具有時代進步性,符合19世紀中期世界近代化潮流,故選D項。農民革命的核心訴求是土地問題(如《天潮田畝制度》),而《資政新篇》未涉及土地分配,反而主張資本主義改革,與農民階級利益脫節,排除A項;中國近代化實踐始于洋務運動(I860年代),《資政新篇》僅是思想層面的探索,目因太平天國失敗未實施,未真正“開啟”近代化,排除B項;清廷權力結構變化、與太平天國的《資政新篇》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多卷·A10聯盟2025屆高三5月最后-卷·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號卷·A10聯盟2025屆高三5月最后一卷歷史.pdf 1號卷·A10聯盟2025屆高三5月最后一卷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