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陽中學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期中考試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 5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中國古代關于洪水的神話中, “ 大禹治水 ” 、 “ 共工治水 ” 最為人熟知,他們采取了 “ 治 ” 的方 式來戰(zhàn)勝災難;而古代西亞神話中,蘇美爾人面對洪水滅世的災難時,吉烏蘇德拉造了一艘大船, 帶著自己的家人和部分動物乘船躲過了災難。這反映出( )A. 世界早期文明具有多元性特點 B.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文化特性C. 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區(qū)域差異性 D. 、古代不同區(qū)域文明缺乏交流2. 古代印度種姓身份通常是通過出身來確定的,幾乎無法改變,這使得人們無法擺脫自己所屬的種 姓群體,高種姓者往往掌握著更多的財富和資源而低種姓者和 “ 賤民 ” 則經常陷入貧困和剝削的境 地。材料強調的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 )A. 推動了印度社會的進步 B. 隨時代發(fā)展而徹底消亡C. 限制了人們的職業(yè)選擇 D. 導致階層固化貧富懸殊3. 公元前 409 年,阿尼圖斯受命去營救被圍困在斯巴達的三十只軍艦,出海時遇到了風暴遂即回 到雅典,但是這種行為激怒了雅典人,阿尼圖斯受到了指控。為了逃避審判,阿尼圖斯通過賄賂陪 審團獲取了對他有利的判決,并最終無罪釋放。這說明,在古代雅典( )A. 陪審團是最高權力機關 B. 民主政治體制存在缺陷C. 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D. 司法審判不能體現(xiàn)民意4. 10世紀后,東非沿岸城邦國家對外輸出黃金、象牙、香料、玳瑁、琥珀、肉桂、獸皮等,進口中 國的青瓷、絲綢、漆器,中東的紡織品、鐵器和印度的寶石、棉布等,流通貨幣包括了羅馬、波斯、 中國的貨幣以及摩加迫沙等城邦的自鑄貨幣等。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 )A. 海洋是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 B. 非洲傳統(tǒng)手工業(yè)水平低下C. 東非是印度洋區(qū)域商貿中心 D. 印度洋區(qū)域文明聯(lián)系密切5. “ 城市里尸橫遍野,鄉(xiāng)村中土地荒蕪,勞動力極度匱乏。許多領主不得不提高雇工的工資,甚至 放寬了對農奴的人身限制, ” ——14世紀中葉一位佛羅倫薩編年史家的記錄問題。上述材料描述的 瘟疫對歐洲社會產生的最深遠影響是 ( )A. 推動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B. 促進了西歐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C. 加速了西歐封建莊園經濟的瓦解 D. 引發(fā)了近代醫(yī)學科學的革命6. “ 我之所以失去您的歡心,并不是因為什么丑惡的污點,淫邪的行動,或是不名譽的舉止,只是 因為我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寵的眼睛, 一條我所認為可恥的善于逢迎的舌頭,雖然沒有了 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寵愛,可是唯其如此,卻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 上述《李爾王》中 塑造的人物反映出( )A. 對現(xiàn)世生活的追求 B. 人文主義的道德觀念C. 對教會腐敗的抨擊 D. 人文精神的廣泛傳播7. 1493年 3月 15 日哥倫布首航美洲后返回西班牙,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在巴塞羅那接 見了他。后世美國學者莫里森對此事件評價說: “ 這是哥倫布一生幸運的最高點。此后他再也 不曾從雙王那兒得到這樣的榮耀,領受這樣的獎勵,享受這樣的恩惠了。 ’ 莫里森作出這種評價的原因可能是(A. 哥倫布出任西印度群島的總督 B. 西班牙在海外競爭中失勢C. 哥倫布探險后續(xù)收益未達預期 D. 新航路開辟世界影響巨大8. 16世紀德意志社會中流行 “ 神父的口袋最深 ” “ 離羅馬越近,基督徒越壞 ” 等諺語。這些諺語從 側面反映了當時德意志( )A. 民族國家的觀念廣泛傳播 B. 教會搜刮民眾現(xiàn)象嚴重C. 科學革命促進了思想解放 D. 民眾對宗教信仰的懷疑 9.依據下列知識卡片中的內容,可以判斷該國是( )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最高統(tǒng)治者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 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首都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著連接亞歐的 商路( )A. 阿拉伯帝國 B. 拜占庭帝國 C. 奧斯曼帝國 D. 西羅馬帝國10. 17世紀以來,日漸衰竭的能源供給體系已嚴重制約著英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至 17世紀中葉,煤炭 作為生活燃料基本在英國城鎮(zhèn)普及。隨著煤炭的應用解決了熱能問題,解決機械能即 “ 動力 ” 問題便 隨之產生。據此推知( )A. 能源轉型是英國崛起的根源 B. 能源革命有利于工業(yè)革命的開展C. 煤炭短缺引發(fā)英國能源危機 D. 能源轉型解決了英國的環(huán)境問題11. 據學者統(tǒng)計,截止到 1895 年恩格斯逝世,《共產黨宣言》的版本覆蓋了德文、法文、英文、俄 文、意大利文等 18種文字(其中俄譯本最多) ,版次約有 130個。這最能說明, 19世紀后期( )A. 國際工人運動走向國際聯(lián)合 B. 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不斷擴大C.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 巴黎公社示范作用日益明顯12. 1919年 5月,俄共中央提出了 “ 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 ” 的建議: “ 共產黨員 ……從休息時間 內抽出一小時,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長一小時,將這些時間集中起來,在星期六這天進行一次六 小時的體力勞動,以便立即收到實際效果。 ” 此舉旨在( )A. 保衛(wèi)新生蘇維埃政權 B. 打退外國的武裝干涉C. 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 D. 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13. 拉美新獨立的共和國,民主往往徒有其表,而沒有民主的實質。在 19世紀末 20世紀初,這些國家 開始逐漸恢復了具有拉美特征的官僚集中控制,傳統(tǒng)的制度模式繼續(xù)在政策與觀念的演進中發(fā)揮基本 作用。這體現(xiàn)出拉美地區(qū)( )A. 以歐美憲政為仿效對象 B. 順應了民族獨立的潮流C. 國家的轉型任重而道遠 D. 近代官僚制度影響深遠14. 1930年國際衛(wèi)生展覽會在德國舉辦。來賓們在蘇聯(lián)展館留言簿寫道: “ 撕開面具,展覽與衛(wèi)生無關, 都是世界革命的宣傳 ” 、 “ 不要忘記蘇聯(lián)人民在商店門口拿著食品票排隊數(shù)小時 ” 、 “ 德國工人應該 遵循列寧精神前進 ” 。這些留言反映出當時 ( )A. 德國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建立 B. 蘇聯(lián)積極宣傳五年計劃成就C. 國際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 D. 西方借鑒蘇聯(lián)經濟建設經驗15. 在羅斯福新政前 20年,美國農民常把規(guī)模經營、降低成本作為應對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手段。羅斯 福新政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水土保持、生產定額等方式控制生產,達到供需平衡、減產增收的目的。 這使美國耕地面積一直保持穩(wěn)定,甚至出現(xiàn)了穩(wěn)中有降的趨勢。羅斯福此舉( )A. 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干 B. 實現(xiàn)了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雙高C. 擴大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志愿 D. 推動了農業(yè)向精耕細作的轉變16. 在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副會僅召開前,提出受邀國應具備以下標準:該國應 “ 奉行建立在與 不同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赴以及不經暨基礎上的獨立政策 ” “ 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 :該國不應 “ 參加與大國爭奪有幸運的多過軍事聯(lián)盟 ” 。據眾,不結盟運動( )入 . 對美蘇雨程超局造成了有力增益 B 造成了國際格局多極化局面的確立C. 標志著帶國主義殖民性系的瓦解 D. 改變丁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局面17. 圖 1是某學者繪制的人類發(fā)展方向示意圖,反映了世界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多種關系。從示意圖可看 H( )A. 七臺書志甘史提高了國民婦女居水平 E、生產關系調整拉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C. 科學亂木革新銀芒會分工更粗干臺理 D 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12、 自 1914年至 1979 年目. 巴拿馬運河一直白美國獨自掌控,但在 1979年,根據新的《巴拿馬運河條 約 1.運網的管理權逐漸轉移到已拿馬手中,并于 1999年 12月 31 日正式完成了移交,這一變化側面反映 了 ( 9 )人 . 日常與實現(xiàn)民族和立 E. 不經盟運動開始興起C. 美國經濟創(chuàng)逐力資務 D、 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19 . 圖 2為 2021和中國日報網刊登的一幅漫畫, “ NATO” 為北約縮寫, “ WAR” 為戰(zhàn)爭,右下角兩個(B.北約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D.美國無力維系北約的存續(xù))A. 歐洲聯(lián)合加速了蘇聯(lián)解體C. 戰(zhàn)爭沖擊了歐洲國際地位20. 根據美國咨詢公司 Kepi os 團隊 2024年發(fā)布的全球社交媒體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截至 2024年 1月, 全球社交媒體用戶數(shù)量為 50. 4億,相當于全球總人口的 62. 3%。結合不同數(shù)字平臺用戶社交媒體活 動偏好,鮮明的日常生活化轉向日益成為全球數(shù)字平臺的共識。上述材料充分證明( )A. 世界文明一體化程度加深 B. 世界各文明之間差異消失C. 美國主導著世界文明交流 D. 新技術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二、非選擇題21.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據考古顯示,瑪雅人最早在菜園中種西紅柿, 當時,瑪雅人已經懂得為西紅柿選種 . 種出的西 紅柿又大又紅又甜。當西班牙人于 1521年進駐特諾奇蒂特蘭時,發(fā)現(xiàn)市場上有各種西紅柿出售,包括 大的、小的、各種形狀的、綠色的、紅色的、黃色的、酸甜的、味湨的、酸澀的、還有櫻桃—珍珠 — 小番茄(nippl e—shaped,字面意義為像母牛乳頭狀的) . 1528年, 殖民者科爾特斯將西紅柿帶回歐洲、 在 16- 17世紀,西紅柿在歐洲多數(shù)地區(qū)只被當作觀賞植物、藥物、出現(xiàn)在庭院、花園、植物園和大草 本植物的標本集中 .西紅柿于 16世紀 40年代中期傳入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條件、土壤、氣候等接近墨西哥中部, 美洲的一些作物很適合在意大利栽培 . 另外,不同于把蔬菜視作窮人的食物的其他歐洲國家、有著羅馬 帝國厚重傳統(tǒng)的意大利人對蔬菜有自己的評價 . 意大利人規(guī)模種植西紅柿、除了用于做菜吃和作為水果 零食生吃,還獨立研發(fā)了番茄醬作為佐料、調料和零食吃,到 1633年,那不勒斯地區(qū)已出口了共計 1 40堪泰阿(約合 3萬磅)番茄醬 . 此外,意大利人至遲于 18世紀還發(fā)展出一種延長儲藏利用這種易爛蔬 菜的方法,即將它在太陽下曬干變成(西紅)柿餅,這樣就可以讓它不至于交質并在整個冬天里食用 .16世紀下半葉以來,人口的增長也促使意大利進行西紅柿的實際農田栽培、到了 16世紀中后 期 . 西班牙人還將西紅柿帶到加勒比。 1600年左右,經過歐洲移民選種栽培的西紅柿回傳到南美洲,被 栽種于各地的農田中. 1922年,我國園藝學家吳耕民從法國引進西紅柿種子進行栽培和食用推廣; 2004 年,意大利從中國進口了 16. 5萬噸西紅柿,價值 8800萬美元,用于深加工和新包裝、然后貼上 “ 意 大利產 ” 的標簽,進行銷售 .——摘編自張符《西紅柿的世界發(fā)展傳播史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印第安人、歐洲人在西紅柿傳播過程中作出的貢獻。 (6分)(2)根據材料指出近代中國西紅柿種植業(yè)興起的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紅柿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 積 極 作 用 。 (10分 )2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二材料一 全球史學者在史學觀念和歷史學書寫上為破除 “ 西方中心論 ” 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努力并取得一定1854——1856年, 英國(指英國本土)出口貿易中,原材料占 7%,食品占 8%, 工業(yè)制品占 85%。成績,以弗蘭克的《白銀資本》為例,該書提出 1500 年以前存在以亞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說明 1同期的進口貿易中,原材料占 61%,食品占 33%,工業(yè)制造品僅占 6%。英國的貿易伙伴,除了歐洲國 家外,主要是美洲國家及其殖民地。英國的出口工業(yè)商品,從日常消費品到各種機械設備,幾乎無所 不包。至于進口商品, 由于英國商業(yè)信息靈通且足夠了解、把握和壟斷世界市場,它往往可以以最 便宜的價格購買到 “ 美洲和東歐的小麥和玉米、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肉類、丹麥的乳制品、帝國領地 和中美洲的熱帶物產、馬來西亞的錫、南美洲的鐵、斯堪的納維亞的木材等 ” ,由此可見,海外市場 的征服和開拓對英國工業(yè)是何等重要。英國國民經濟已經完全是一個外向型、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經 濟。- - - 一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材料二美國、中國、英國、印度 4國產品在世界產品中的相對份額變化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19世紀中葉英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原因。 (8分)8世紀以后才是西萬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取而代之的時代,從根本上打擊了 “ 西萬中心論 ” 。由此可見, 全球史觀是突破 “ 西方中心論 ” 的有力武器, ‘ 屬于當代西方資本主義進行自我反思與批判的史學思 潮 ” 。但對于全球史學者而言,他們都強調用聯(lián)系的觀點、中立的價值標準研究世界歷史,然而具體到 歷史的敘述中仍需借助文明或歷史上大事件作為主體,以這一主體為中心,圍繞它展開或橫向或縱向的 歷時性或共時性研究。在確立 “ 主體 ” 時,無形中又是塑造新的 “ 中心論 ” 開始。人作為個體易受到時 代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事件本身的豐富性和歷史人物的多變性使得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時都帶有 一 定程度的主觀色彩。因而全球史學者們會自然圍繞自己熟悉的或感興趣的區(qū)域和事件展開學術研究,進 而形成某種 “ 中心論 ” 。——摘編自馬曉丹《時域 · 概念 · 方法論———全球史觀理論建構缺陷之探討》(1)根據材料一 ,說明 “ 全球史觀 ” 的學術價值,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20世紀中期之后 “ 全球史觀 ” 興起的原因。 (8分)(2) 提取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圍繞 “ 全球史觀與西方中心論 ” 這一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題目自擬。 (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中的四國分別是什么國家,并簡要說明推斷理由。 (8分)2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全球史觀因其研究視野上的宏觀性和整體性,研究方法上注重借鑒不同學科的多樣性而發(fā)展成為 目前國際史學界新興的、發(fā)展迅速并廣為關注的史學流派。 20世紀中期之后,伴隨著西方殖民帝國的 瓦解,曾經壓抑在帝國體系下的世界突然以獨立的面貌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全球史觀興起; 而它自 9 0 年代之后呈日益盛行之勢的根本助推力量,在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以及數(shù)字通信技術的全面來 臨 J 但是,促成這種史學觀念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并非僅止于此。從關注一國一民之平等擴展到對整個 人類共同體平等的認同,其背后浸透著西方史學史上濃厚的世界文化平等主義思想,構成了當代全球 史視野興起的不可或缺的智識資源。——摘編自陳恒、洪慶明《西方 “ 世界歷史” 觀念的源流與變遷》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D C B C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C C B A D D B D二、非選擇題21 .【答案】(1)印第安人的貢獻:培育品種;初步利用。(2分)歐洲人的貢獻:引入歐洲大陸;改良品種與多樣化種植;烹飪創(chuàng)新與文化融合;科學研究與知識傳播。 (4分)(2)國內條件:自然條件優(yōu)越;農業(yè)傳統(tǒng)深厚;飲食文化的需求;貿易和交通便利;人口增長。(4分, 任答 2點即可)積極作用:豐富了飲食結構;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推動了食品工業(yè)發(fā)展;促進世界 貿易發(fā)展;緩解了人口增長壓力。(6分,任答 3點即可)22 .【答案】(1)特點:出口商品以工業(yè)品為主、種類齊全;進口商品以原料為主、價格低廉;貿易伙伴多元且分布廣 泛;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強。(4分,完整答出兩點即可)原因: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英國海外市場廣闊。( 4 分,完整答出兩點即可)(2)①中國; ②印度; ③英國; ④美國。(4分)理由:工業(yè)革命前,中國和印度傳統(tǒng)手工業(yè)占優(yōu)勢,中國居領先地位,工業(yè)革命開始后,被歐美國家 超過;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了世界工廠,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一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美國 工業(yè)迅速發(fā)展,超過英國。(4分)23.【答案】( 1)學術價值:打破地域局限 ,關注整體性文明互動;倡導平等的文明觀(如弗蘭克對 “ 亞洲中心” 的發(fā) 掘);推動跨學科研究方法。 (4分,完整答出兩點即可)原因:殖民體系瓦解后獨立國家涌現(xiàn);經濟全球化加速與數(shù)字技術進步;西方學術反思傳統(tǒng) “ 歐洲中 心” 敘事的局限。(4分,完整答出兩點即可)(2)歷史短文示例題目:全球史觀:超越與延續(xù)的辯證內容:全球史觀以聯(lián)系視角挑戰(zhàn) “ 西方中心論” ,如弗蘭克《白銀資本》強調 1500年前亞洲主導的經 濟體系,揭示了歐洲崛起的偶然性。然而,歷史書寫仍難完全擺脫 “ 中心論” 。研究者受文化 背景影響,易圍繞熟悉區(qū)域形成新敘事核心(如中東史學者側重絲綢之路),這暴露全球史觀 在方法論上仍處于探索階段。未來需更注重多元主體互動,才能真正消解 “ 中心論” ,構建全面的人類文明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