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萍鄉市第三次模擬考試高三歷史試卷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1928年春,考古學家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文化遺址發掘出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且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龍山黑陶的出土,如同開啟一扇了解遠古社會的大門,讓我們對歷史有了更深的認知。這反映出當時( )A. 農業生產技術有所進步 B. 手工業制作水平的提高C. 社會階層分化初步顯現 D. 原始宗教信仰較為盛行2. 觀察下表國家 大致時間 君主 變法名稱魏國 公元前422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 李悝變法楚國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 吳起變法秦國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商鞅變法燕國 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 樂毅變法韓國 公元前355年—公元前337年 韓昭侯 申不害變法齊國 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19年 齊威王 鄒忌改革趙國 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99年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改革根據表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A. 各國對富國強兵需求迫切 B. 諸侯兼并戰爭已接近尾聲C 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完成 D. 法家治國理念已深入人心3. 在唐代,商賈議事通常是在酒樓中舉行的。商人們會在酒宴上喝酒、交流經驗和想法,尋找商機和合作伙伴。唐代文人雅士喜歡在酒宴上互相交流詩文和藝術,酒文化逐漸成為他們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徑。這些現象( )A. 反映唐代商業與文化高度融合 B. 體現了公共空間的社交功能C. 表明唐代市民文化的繁榮發展 D. 說明文化決定社會發展方向4.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將全國劃分為京東路、京西路、河北路、河東路等十五路。熙寧五年(1072年),宋神宗又將京西分為南、北兩路,淮南分為東、西兩路,陜西分為永興軍、秦鳳兩路。六年,河北分為東、西兩路。七年,京東分為東、西兩路。這些變化反映出( )A. 經濟重心南移影響區劃設置 B. 宋代地方行政區劃優化調整C. 中央對地方控制逐漸加強 D. 宋代地方行政效率不斷提高5. 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廢御史臺,始創都察院……越二載,復改其內部之機構設置,遂成臺、察合事之制”。明太祖這一改革的主要意圖是( )A. 提高行政效能 B. 削弱地方官員行政權力C. 改革監察系統 D. 加強對官員的有效監察6. 甲午戰爭前,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以及內地的云南、貴州,社會風尚從“淳厚”走向“澆漓”、由“揚氣”轉為“洋氣”的態勢。而甲午戰敗后,社會風氣進一步演變,不再單純追求“洋”,而是朝著“新”的方向轉變。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 民族危機推動觀念的變革 B. “西學東漸”傳人民主思想C. 儒家學說失去了主流地位 D. 洋務運動促成國人的覺醒7. 下面是一幅根據電視劇《覺醒年代》繪制的漫畫下列對其的解讀中,較為合理的是( )A. 長袍代表守舊意識仍存 B. 新文化運動未觸及傳統C. 傳統文化承載革新思想 D. 歷史人物形象刻畫失真8. 抗戰初期,局勢危急,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積極作為,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投入了大量兵力,全力抗擊日本侵略者,但歷經艱難,勝少負多。其原因主要( )A. 國軍將領戰術指揮不當 B. 敵我雙方軍事力量懸殊C. 民眾抗戰熱情未被調動 D. 國際社會物資援助不足9. 1952年,我國鋼產量為134.9萬噸,常用有色金屬產量合計7.4萬噸,汽車工業和軍事工業等均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后續的20多年中,我國工業門類不斷健全,保證了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食品輕紡等工業部門不斷發展。這些變化( )A. 反映了國民經濟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B.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奠定了基礎C. 說明改革開放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 D. 利于市場經濟體制助力工業多元化10. 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及政府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著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其中,著力深化拓展中小學生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這些活動反映出( )A. 當時社會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B. 教育改革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C.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踐行 D. 宣傳工作成為教育的首要任務11. 在兩河流域地區考古發現文獻中,各種各樣的契約和合同占據絕大多數,對于土地買賣、房屋租賃、婚姻甚至耕牛租借,當事人雙方都要簽訂契約或合同,并且要有證人當場作證簽名。這可用于說明,這一時期兩河流域( )A. 工商業經濟發達 B. 借貸契約制度發達 C. 文明具有多元性 D. 民眾法律意識濃厚12. 13世紀后半期,英國出現議會制度的萌芽,后來逐漸發展成等級代表制度。幾乎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以三級會議為代表的類似制度。這些制度的出現( )A. 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 B. 折射出中世紀西歐社會結構的變化C. 源于英法封建經濟高度繁榮 D. 導致了英法兩國封建制度走向瓦解13. 在哥倫布踏上美洲土地前,葡萄牙與西班牙便已在大西洋上靠近非洲海岸的加那利群島、佛得角群島以及馬德拉群島開展甘蔗種植。隨后,這些島嶼上以黑人為主要勞動力的奴隸制甘蔗種植園生產模式得以留存,并成功移植到美洲殖民地的種植園經濟生產組織內。由此可知( )A. 西葡是最早進行黑奴貿易的國家 B. 奴隸制度促進地區性貿易的發展C. 早期殖民擴張影響美洲生產方式 D. 甘蔗種植決定美洲經濟發展模式14.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殖民體系的瓦解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時代潮流。造成這一變動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地民族工業的興起 B. 社會主義運動對殖民勢力的沖擊C. 殖民地頻發的經濟危機 D.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15. 1959年南非政府頒布“黑人家園計劃”,強行把黑人按部族劃分為10個“獨立國家”,它們所占的領土僅有南非全部領土的12.7%,而在此居住的黑人則占總人口的73%。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由于( )A. 南非共和國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B. 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C. 南非聯邦脫離了英聯邦的統治 D. 南非政府奉行種族隔離政策16. 敘利亞的巴爾米拉古城,是當地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保存了許多紀念性建筑,這座古城在數次戰爭中多次遭到嚴重破壞。通過國際社會的幫助和修復,巴爾米拉古城逐漸恢復了往日的風采。這表明( )A. 國際合作能夠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B. 巴爾米拉古城修復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C. 戰爭是破壞文化遺產的最主要因素D. 敘利亞缺乏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踏歌》是中國傳統舞蹈。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準確無誤地承襲了漢代“民間”的風情,但其所偏守的仍是“古典”之氣韻,那樣一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隴上樂業”呢?——摘編自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史話》材料二 唐代儲光羲《薔薇篇》:“聯袂踏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李白《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唐代流行節日歌舞,群眾歌舞娛樂以慶祝節日的活動比較興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自娛歌舞則更為普遍。唐代舞蹈《踏歌》所表現的是陽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身姿婀娜,一行踏青的少女,聯袂歌舞,踏著春綠,唱著歡歌。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群體性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征。《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這部作品證明了我國古代舞蹈審美標準一個新突破,預示著另一種古典舞學派的誕生,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風韻。——摘編自孫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錫玖《中國舞蹈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踏歌》舞蹈產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唐朝《踏歌》的新發展,并分析其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色。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820—1950年的約130年中,中國GDP平均增長率為0.22%。其中,從1850年到1887年、從1936年到1949年前期這兩個時期中國人均收入增長都是負數。1850年,中國國民收入水平約合181.64億元,而到1949年前期,我國的國民收入仍然停留在189.48億元的水平上。1850年,我國的人均收入是43.8元;到1949年前期,我國的人均收入為34.98元。而同期的世界人均收入平均增長率為1.62%,同期的美國人均收入增長率高達11.63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22%。同期的日本人均收入增長率為6.1倍,平均增長率有1.31%。——摘編自嚴中平《近代中國經濟史》材料二 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2023年達到3921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5.8倍,年均實際增長6%。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億元,再到1986年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2006年突破20萬億元,此后以每1至2年便突破一個10萬億元關口的速度發展,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按不變價計算,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223倍,年均增長7.9%。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摘編自中國經濟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經濟年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20—1949年中國與美、日相比人均收入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指出其前提條件。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中后期,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之交,國際貿易格局呈現鮮明特征。英國等資本主義列強憑借先進技術,穩坐統治核心地位,亞非拉國家淪為附庸。英國大量輸出工業制成品至亞非拉,掠奪廉價農產品和原料,致使亞非拉形成畸形單一的經濟模式,發展受到制約。彼時,英國力推自由主義貿易政策,以開拓市場;但部分國家鑒于自身工業稚嫩,為扶持本土產業,嚴防列強沖擊,堅守貿易保護主義。這一時期國際貿易格局深刻影響著各國發展軌跡,為后續世界經濟走向埋下伏筆。——摘編自王曉明《世界貿易史》材料二 1894—1927年中國部分城市進出口(單位:千關兩)情況統計表年份 直接進口值 直接出口值廣州 上海 漢口 天津 大連 廣州 上海 漢口 天津 大連1894 13742 96662 14 4551 — 15778 58422 4399 6606 —1903 23571 184193 7758 18622 — 44634 101251 4760 3081 —1913 31791 244452 34164 51354 28740 55938 176858 16807 8141 300131919 31122 261701 37459 66883 89521 64676 259729 14488 27526 1085701923 73846 417870 38552 76178 68416 90228 276838 16278 49954 1139071927 43745 455317 18931 100892 102118 69981 300506 11987 88909 156818——摘編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后期世界貿易發展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94—1927年中國主要城市進出口貿易的情況,并分析這些情況與材料一之間的關系。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世界的變革”為話題,自擬一個論題,并對材料進行闡述。(要求:緊扣材料,表述成文,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嚴謹)絕密★啟用前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萍鄉市第三次模擬考試高三歷史試卷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原因:農耕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相對穩定;漢代藝術家的創造(或答:舞者的努力)。(2)新發展:群體性娛樂活動興盛;凸顯民族交往與交融特色;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創新舞蹈動作。主要特色:包容性;開放性;多樣性;本土性。【18題答案】【答案】(1)原因中國:社會環境不穩定,面臨內憂外患;經濟結構落后,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工業化進程緩慢;教育體系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美、日:美國工業化進程加快,技術進步;西部擴張和移民潮推動人口與經濟增長;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實現近代化轉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2)主要成就: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國家經濟總量躍居并穩定在世界第二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差距大幅度縮小;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提條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19題答案】【答案】(1)表現:西方國家壟斷國際貿易的格局形成,亞非拉國家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發達國家商品輸出以工業品為主,且逐步推行資本輸出;亞非拉社會經濟畸形發展,對外貿易以農產品為主;自由主義貿易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并行。(2)情況:廣州、大連處于出超地位;上海、漢口、天津等城市處于入超地位;從整體上看,中國外貿處于入超地位。關系:一戰前和一戰后,西方列強加強對亞非拉國家的經濟滲透;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繼續加深。【20題答案】【答案】示例一論題:16—19世紀,變革潮流席卷各國。闡述: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英國率先發力,文官制度改革打破貴族官職壟斷,廣納賢才,使行政效率大幅躍升,有利于全球殖民擴張與日不落帝國的維系。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全面西化,借此擺脫民族危機,強勢躋身列強。俄國農奴制改革雖保留封建殘余,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開近代化之門。美國歷經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洗禮,又推行文官制度優化,強化政府治理,逐步崛起。法國在政治體制的反復革新中,告別君主專制,擁抱共和民主。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非拉國家在列強堅船利炮下被迫“開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陷入被掠奪資源、傾銷商品的悲慘境地,也開始了改革的歷程。如中國的戊戌變法等等。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指明方向,自由主義推動經濟市場化,民族主義激發被壓迫民族抗爭意識,三大思潮交相輝映。總體而言,在16—19世紀世界的變革潮流中,資本主義國家主動求變實現跨越,亞非拉國家被動應變深陷困境。這警示我們,開放與改革需要立足自身實際、把握主動權,方能在時代洪流中掌控命運。示例二論題:16—19世紀,世界經歷著脫胎換骨的巨變。闡述:亞非拉國家首當其沖,在歐美列強殖民侵略下,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門洞開,無奈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為挽救民族危亡,部分國家奮起反抗,中國戊戌變法中志士雖壯志未酬,卻奏響了救亡圖存的激昂序曲;而日本明治維新宛如一把利劍,斬斷封建枷鎖,使日本全面西化,躋身強國之列。此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亦未停止前進步伐。美國文官制度改革、英國議會與文官制度的雙重革新,優化了國家治理體系;德意志與意大利的統一,凝聚民族力量,改寫歐洲地緣政治格局;俄國農奴制改革雖殘留舊時代的痕跡,卻也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路徑。思想領域,重商主義悄然謝幕,自由主義蓬勃興起,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航標;馬克思主義指引無產階級前行道路;民族主義如洶涌浪潮,激發被壓迫民族的抗爭豪情。這些思潮相互激蕩,匯聚成推動世界近代化進程的磅礴偉力。回顧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各國在變革中或主動或被動,皆被時代裹挾前行。它警示后人,順應時代、勇于革新,堅守民族獨立,方能在歷史洪流中穩立潮頭,鑄就輝煌。示例三論題:19世紀的各國變革重塑了全球格局。闡述:在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醞釀變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為美國帶來統一的市場、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促進美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俄國農奴制改革艱難開啟,保留封建殘余的同時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工廠、鐵路漸次興起。而亞非拉地區,面對的則是充斥著血與火的“開放”。西方列強憑借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使亞非拉淪為商品傾銷地與原料供應地。西方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傳統手工業凋零;中國在鴉片戰爭后,陷入內憂外患,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日本被迫與美國等妥協,打開國門。這種被動開放,給亞非拉人民帶來無盡苦難,卻也在客觀上促使部分有識之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19世紀的改革與開放,一面是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一面是亞非拉的血淚滄桑,它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走向,并發人深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