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綱要上第一單元) 1.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一體特征;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動;諸子百家思想 3.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4.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興衰 選必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先秦與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先秦與秦漢時期的戶籍制度、秦漢時期的基層治理、秦漢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選必二: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人類早期生產關系的變化;先秦與秦漢時期的生產工具與勞作、商業貿易與村落城市 選必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綱要上第二單元) 1.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 2.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區域經濟 3.隋唐政治、經濟制度變革 4.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選必一: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隋唐時期的戶籍制度、隋唐時期的社會治理、隋唐時期的救濟優撫、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選必二:魏晉至隋唐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隋朝時期的大運河、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中醫藥成就 選必三:隋唐時期儒學的傳播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綱要上第三單元) 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2.遼宋夏金元的制度傳承與民族關系 3.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變化 4.遼宋夏金元的思想與科技文化 選必一:宋元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宋元時期的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宋元時期的救濟優撫 選必二:元朝時期的水陸交通 選必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外傳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綱要上第四單元) 1.明清的政治制度 2.明清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3.明清的經濟與對外貿易 4.明清的思想與科技文藝 選必一:張居正改革、明清時期官員的考核與監察、明清時期的戶籍制度、明清時期的社會治理與救濟優撫、明清時期的貨幣 選必二:明清時期的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選必三:西學傳入中國,歐洲出現“中國熱”
第五單元 晚清至民國初期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綱要上第五、六單元) 1.兩次鴉片戰爭、從邊疆危機到八國聯軍侵華 2.農民階級的救亡運動 3.晚清政府的自救運動與社會變革 4.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5.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意義 6.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構建 7.北洋軍閥時期的經濟和文化 選必一:晚清選官制度與清末新政;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 選必二:無 選必三:無
第六單元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與發展(綱要上第七、八單元) 1.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3.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前期的統治 4.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5.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 6.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7.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選必一:國民黨的“訓政”“憲政”和公務員制度、民國時期的關稅與個稅、中共建立民主政權和實行“三三制” 選必二:無 選必三:無
第七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綱要上第九、十、十一單元) 1.新中國的成立與政權建設 2.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3.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成就與失誤 4.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選必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現代中國關稅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演變、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選必二:現代醫療和社會生活、現代中國的交通運輸 選必三: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第八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及中古時期的世界(綱要下第一、二單元) 1.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生及多元特點 2.世界古代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早期交流 3.中古時期歐亞非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與交流 選必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選必二: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古代的商業貿易;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選必三:古代西亞、非洲文化;歐洲文化的形成;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第九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綱要下第三、四單元) 1.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 2.新航路開辟后,人口、物種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動 3.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 4.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選必一: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選必二: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選必三:無
第十單元 工業革命時期世界的發展變化(綱要下第五、六單元) 1.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2.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建立的過程 4.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選必一:西方的文官制度;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選必二: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全球航路的建立與近代交通變遷 選必三:近代殖民活動與人口的跨地域轉移;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第十一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綱要下第七單元) 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雅爾塔體系;3.十月革命與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中外歷史綱要與選擇性必修學習要點融合)
第十二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綱要下第八、九單元) 1.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2.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3.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4.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5.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中外歷史綱要與選擇性必修學習要點融合)
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 (1)政治上:先秦時期,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禪讓制;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形成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勢力逐漸強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 (2)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秦漢時期,封建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有所發展,對外貿易開始(絲綢之路)。 (3)文化上:先秦時期,在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在文字上,商朝出現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秦漢時期,治國思想出現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轉變,西漢時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醫學、造紙術等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4)民族關系上:先秦時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漢時期,政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知識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代表遺址 元謀人和北京人
典型特點 能制作簡單工具,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__________
2.新石器時代
(1)特點:人們已大量使用__________,開始從事__________,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2)文化遺存分布:分布廣泛,奠定了__________的發展基礎。
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位置 生活特征
距今約 7000— 5000年前 ________文化 黃河中 游地區 典型器物是__________,以__________等為主要栽培作物
________文化 黃河下游 —
________文化 長江下游 居民種植___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技術
距今約 5000年 (新石器時 代晚期) 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黑陶
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___,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
3.社會組織
階段 時間 特點
原始人群 舊石器時代前中期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會 _________時代晚期 __________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會 _________時代晚期 社會__________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部落聯盟出現;__________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__________階層出現;中國即將邁入__________的門檻
知識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
1.部落時代
三皇五帝 三皇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重。五帝的事跡較為具體
炎黃聯盟 __________聯合__________,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__________
禪讓制 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__________繼承其位
“萬邦”時代 (1)時間: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__時代 (2)特征:__________分化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2.最早的國家——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__________年,__________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__________代替了禪讓制。
(2)國家管理
__________ 最高統治者
中央 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__________統治
地方 主要通過控制一些__________進行__________統治
(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__________遺址。
知識點三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后建立。商朝也稱殷朝。
(2)特征
文化 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__________,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經濟 __________造型雄奇,紋飾華麗
政治 國家機構更加完善。__________是最高統治者,設有__________及各類事務官;實行__________
勢力范圍 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2.西周
建立 公元前__________年由周武王建立,定都鎬京
分封制與宗法制 目的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作用 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滅亡 公元前__________年
3.商、西周的社會經濟——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
農業 __________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__________農具極少
手工業 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
“石器時代”
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為考古學上的術語。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2000年左右。石器時代只是個時間區段概念,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1.閱讀教材P2“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P3“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分別指出不同時代遺址(遺存)分布呈現的特點。
                                    
                                    
                                    2.閱讀教材P3“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及文字說明,據此我們可以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
王位世襲制
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
3.閱讀教材P5插圖,據考證,遺址大墓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極少。這說明了什么?
                                    
                                    
                                    4.閱讀教材P5“史料閱讀”,你發現了哪些信息?
                                    
                                    
                                    
生產力和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殷墟甲骨文
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多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二百七十年間之卜辭,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5.閱讀教材P7“歷史縱橫”:宗法制,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
                                    
                                    
                                    6.閱讀教材P7“史料閱讀”,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
                                    
                                    
                                    
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早期中華文明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綿長的歷史記憶。早期中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多支”文化系統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東方模式等多種子模式,最終演化成以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為主體、以黃河中游(或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一體”文化格局。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為華夏族的形成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材料一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它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此后雖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但……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它的完整性而沒有打破。
——摘編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遷移知識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文化先從這里發展起來,然后向四周輻射,促進了周邊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
[思考] 閱讀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
從考古遺址認識早期區域文明的發展
材料 圖1和圖2分別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
遷移知識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的獨特魅力,又體現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
[思考] 根據材料中兩地考古出土的文物,概括這一時期文明發展的特點。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1)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2)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3)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夏、商、周早期國家。
(4)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獨具特色,是世界少有的連續性文明。
(5)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經久不衰、綿延不絕,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6)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巨大凝聚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并使之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
材料 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夏代之前,南、北方先后出現了一些“超級聚落”,如長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寶墩,黃河流域的陶寺、石峁、堯王城等,這些都是在眾多小邦中經過不斷兼并、整合而來的“大邦”,應具有更大的政體控轄范圍和更復雜的社會結構。綜合考察中心聚落和聚落群的規模、聚落內的大型宮殿建筑、王者級別的貴族大墓和一些大型工程等,我們初步認為,至少良渚、陶寺、石峁已經進入了早期國家的行列。
——摘自戴向明《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
遷移知識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
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產生
(1)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
(2)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的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
(3)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
中國早期國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中國早期國家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仍主要是木、石等材質的工具,思想上呈現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二里頭文化與夏王朝
材料 經過60多年的田野工作,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布局嚴整的宮殿區與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區和祭祀遺存,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銅禮器鑄造作坊等。這樣的規模和內涵在當時的東亞都是獨一無二的。……二里頭文化的分布范圍……幾乎遍布整個黃河中游地區,二里頭文化因素向四周輻射的范圍更大……二里頭都邑則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中國歷史自此進入開創新紀元的“二里頭時代”。
——摘編自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
遷移知識 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了“二里頭都邑則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開創了“二里頭時代”。
[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里頭文化“獨一無二”的內涵。簡析二里頭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研究意義。
史料對歷史研究的意義
(1)史料通常是指過去人類活動所遺留下來的可以反映過去存在的文字、實物、圖像、口述等多種類型的材料,它們具有各自的形態、特點和史料價值。
(2)由于歷史研究的對象大部分在現實中已不復存在,這使得史料成為我們認識歷史的基礎和主要中介。
(3)對于歷史研究而言,必須充分地占有、掌握和評判史料。在處理史料的過程中,一般需要運用文獻考證與校勘、文史互證、二重證據法、口述史學等方法以及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綜合鑒別史料的來源、性質與價值。
商周文明的成就及特征
材料一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材料二 周禮規定,各級貴族在祭祀及各類大典儀式中所使用的成組青銅祭器,必須嚴格規定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級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大致來說,等級越高的貴族能夠使用的祭器越多,也就能享用到更多的祭品。具體到鼎、簋的使用上,鼎的組合以奇數為主,簋的組合以偶數為主,從高到低不同等級貴族所使用的鼎、簋數目,呈遞減的趨勢: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摘編自黃愛梅《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西周》
遷移知識 殷墟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具有什么特點。
(2)根據材料二有關信息,指出西周祭祀中青銅器的運用具有什么特點。
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體現的時代特征
(1)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的冶煉作為生產力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
(2)用途內涵: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周邊地區的傳播,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宗法制度的社會影響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鄉村的宗族制度不斷完善,修宗譜、建宗祠、立族長、訂族規較為盛行和完備。“每有紛爭,最初由親友耆老和解,不服則訴諸各房分祠,不服則訴諸疊繩堂。疊繩堂為一鄉最高法庭,不服則訟官矣。”從宋之后,宗族習慣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現出來。明清時期,家法族規和鄉規民約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批準,成為傳統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有學者認為:“宗族制,緣于禮,重血緣,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其長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宗族制群體作為一種松散的利益群體,在廣大農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體所形成的宗族勢力,雖與過去相比有了本質性的變化,但作為封建殘余仍對農村社區起著一定的破壞性作用,成為農村基層社區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潛在的破壞力量。”
——摘編自陳永平、李委莎《宗族勢力:
當前農村社區生活中一股潛在的破壞力量》
遷移知識 西周實行的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應辯證看待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
[思考] 選取材料中的任一觀點進行評述。(要求:對所選觀點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可以運用材料或者所學知識進行評述,史論結合)
認識商周之變
(1)國家制度方面:國家治理制度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繼承發展了宗法制,創新確立了禮樂制度,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為后世大一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商朝王位繼承方式主要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西周明確規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具體操作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長子具有權力和財富的優先權。
(3)天命觀的變化:殷商時期,認為上天決定一切;對于天命,必須服從,否則便會遭受災難;把自己的祖先與上天緊密聯系在一起。周代認為“天命無常”,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獲得天命的標準和尺度,周人也以此為“滅商建周”作出合理解釋。
(4)從文化角度看:西周真正有了“天下” “天下觀”的觀念,自稱“華夏”,創新形成了周代文化,且文化逐步傳播到邊疆地區,成為華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間節點,為后來秦統一六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考情 微觀 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 2024·海南卷·T1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4 2024·湖北卷·T1 2024·黑吉遼卷·T1 2024·江西卷·T1 2024·貴州卷·T1
早期國家的特征 2024·福建卷·T1 2024·廣西卷·T1
商和西周的統治 2024·湖南卷·T1 2024·天津卷·T1
[示例] (2024·黑吉遼卷·T1)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
價值引領:本題以考古文物為載體,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素養。學生通過對彩陶殘片的認識,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__________
1.命題點: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
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
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
2.命題點:早期國家的特征
(2024·福建卷·T1)考古發現,二里頭的宮城遺址中,二號宮廟與一號宮殿呈東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條南北向的軸線;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也有“左廟右宮”及“雙軸線”。這可以說明我國早期國家(  )
A.血緣關系與權力中心相互維系
B.祭祀制度日趨完備
C.內服與外服聯系更為緊密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一、依據教材主干知識創設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4“距今約5 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所代替”。
1.距今約5 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代替,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而距今約5 000年的黃河流域的南佐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等器物。這說明(  )
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B.黃河流域文化交流頻繁
C.區域文化走向統一 D.古代陶器制造技術先進
教材情境2 教材P7“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
2.《公羊傳》中記載,西周時期將土地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即“肥饒不得獨樂,墝埆不得獨苦,故三年一換主易居”。西周土地能夠“三年一換主易居”得益于(  )
A.土地買賣自由 B.鐵犁牛耕出現
C.土地國有制度 D.重農抑商政策
二、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創設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7歷史縱橫“宗法制”:西周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cuī)。”
3.《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cuī)。”以下關于宗法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B.宗法制是井田制的基礎
C.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
D.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
三、運用教材邊角知識創設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5學習聚焦: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4.甲骨文的發現使殷商歷史得以證實。它記載的商王世系繼承中已出現類似“嫡”“庶”的詞語,祭祀的對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諸神,且祭祀祖先的規模和頻率超過了其他神,甲骨文還記載了商王與周邊部族的一些禮節。這說明商代(  )
A.宗法觀念已有所發展 B.重鬼事神的意識淡化
C.王位世襲制開始出現 D.形成嚴密的政治聯系
【學什么】 自主診斷
知識點一 1.用火 2.(1)陶器 原始農業 (2)多元一體 仰韶 彩繪陶器 粟 大汶口 河姆渡 水稻 養蠶繅絲 玉器 3.舊石器 生產力 新石器 貧富分化 私有制 權貴 階級社會
知識點二 1.黃帝 炎帝 華夏始祖 舜 龍山文化 階級階層 2.(1)2070 禹 世襲制 (2)夏王 直接 部族 間接 (3)二里頭
知識點三 1.(2)占卜記錄 青銅器 商王 尹 內外服制 2.1046 771 3.井田制 青銅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學什么
深挖教材
1.提示:前者:分布較廣,主要是沿黃河、長江分布。后者: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以中原文明為核心。
2.提示:當時尚未產生貧富分化;可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階段。
3.提示:墓葬呈現出鮮明的等級分化,墓主人生前社會地位存在巨大差距。
4.提示:古人類戰勝自然的艱辛;物質生活方式的改進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從原始社會逐步向文明社會過渡的歷程。
5.提示:分封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統治秩序。
6.提示:方式:井田制。實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研什么
共研主題1
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
導讀:材料一反映了原始文化遺址的分布區域較廣,具有多個文化中心。材料二主要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總體特征。
遷移知識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文化先從這里發展起來,然后向四周輻射,促進了周邊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
提示:①本土性:中國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遠流長。②多元性:黃河、長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③一體性: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多元發展的區域文化在歷史演進中逐漸匯聚融合成統一的中華文明。
分析歷史問題
導讀:材料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早期區域文明的發展。圖片顯性信息:四川三星堆出土文物,河南二里頭出土文物。隱性信息:四川和河南不同區域文明的發展。
遷移知識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的獨特魅力,又體現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
提示:早期區域文明間存在一定的交流。
歷史探究
導讀:材料出自《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顯然是以考古學的視野認識“超級聚落”“大邦”,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
遷移知識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提示:示例
論題: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國向早期國家過渡。
闡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這時,有的地區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早期國家的曙光顯現。(開放式設問,言之成理即可)
共研主題2
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
導讀:材料主要說明二里頭遺址的文明成果及二里頭文化的影響。
遷移知識 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了“二里頭都邑則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開創了“二里頭時代”。
提示:內涵:古代都城規范;宮殿宏偉;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器鑄造作坊;禮樂制度初步形成;王朝文明出現。
研究意義:延伸中國歷史軸線;增強中國歷史信度;推動中國文明更早起源的探索;豐富中華文明的歷史內涵。
分析歷史問題
導讀:材料一中的“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和“草原青銅器”以不同的形制展示了商周青銅器的特色。
材料二周禮規定了各級貴族在祭祀及各類大典儀式中,如何嚴格按等級使用鼎、簋,反映西周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
遷移知識 殷墟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1)提示:具有生產規模大、鑄造工藝水平高、風格古樸大氣、造型美觀精致、種類繁多等特點。
(2)提示:嚴格規定青銅祭器的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與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匹配,說明了西周等級分封貴族體制的特征。
歷史探究
導讀:材料一認為“宗族制,緣于禮,重血緣……有其長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肯定了宗法制的積極作用。材料二的出處《宗族勢力:當前農村社區生活中一股潛在的破壞力量》,很明顯認為宗族制度是農村的不安定因素。
遷移知識 西周實行的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應辯證看待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
提示:觀點一:肯定宗族制度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評析:材料中列舉了宗族制度自身建設、宗族制度對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宗族制度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得到了官方認可。
觀點二:宗族制度是農村的不安定因素。
評析:由社會調查得出結論(材料為調查報告),認為宗族制度含有封建殘余,宗族群體形成利益群體。
(任選其中一個觀點評述,言之有理即可)
練什么
深研高考 D
真題體驗
1.C 2.A
再研教材
1.A 2.C 3.B 4.A
21/21(共134張PPT)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綱要上第一單元) 1.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一體特征;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動;諸子百家思想 3.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4.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興衰 選必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先秦與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先秦與秦漢時期的戶籍制度、秦漢時期的基層治理、秦漢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選必二: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人類早期生產關系的變化;先秦與秦漢時期的生產工具與勞作、商業貿易與村落城市
選必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綱要上第二單元) 1.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 2.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區域經濟 3.隋唐政治、經濟制度變革 4.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選必一: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隋唐時期的戶籍制度、隋唐時期的社會治理、隋唐時期的救濟優撫、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選必二:魏晉至隋唐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隋朝時期的大運河、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中醫藥成就
選必三:隋唐時期儒學的傳播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綱要上第三單元) 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2.遼宋夏金元的制度傳承與民族關系 3.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變化 4.遼宋夏金元的思想與科技文化 選必一:宋元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宋元時期的戶籍制度和社會治理、宋元時期的救濟優撫
選必二:元朝時期的水陸交通
選必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外傳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綱要上第四單元) 1.明清的政治制度 2.明清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3.明清的經濟與對外貿易 4.明清的思想與科技文藝 選必一:張居正改革、明清時期官員的考核與監察、明清時期的戶籍制度、明清時期的社會治理與救濟優撫、明清時期的貨幣
選必二:明清時期的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選必三:西學傳入中國,歐洲出現“中國熱”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五單元 晚清至民國初期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綱要上第五、六單元) 1.兩次鴉片戰爭、從邊疆危機到八國聯軍侵華 2.農民階級的救亡運動 3.晚清政府的自救運動與社會變革 4.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5.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意義 6.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構建 7.北洋軍閥時期的經濟和文化 選必一:晚清選官制度與清末新政;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
選必二:無
選必三:無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六單元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與發展(綱要上第七、八單元) 1.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3.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前期的統治 4.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5.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 6.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7.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選必一:國民黨的“訓政”“憲政”和公務員制度、民國時期的關稅與個稅、中共建立民主政權和實行“三三制”
選必二:無
選必三:無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七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綱要上第九、十、十一單元) 1.新中國的成立與政權建設 2.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3.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成就與失誤 4.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選必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現代中國關稅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演變、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選必二:現代醫療和社會生活、現代中國的交通運輸
選必三: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八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及中古時期的世界(綱要下第一、二單元) 1.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生及多元特點 2.世界古代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早期交流 3.中古時期歐亞非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與交流 選必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選必二: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古代的商業貿易;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選必三:古代西亞、非洲文化;歐洲文化的形成;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九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綱要下第三、四單元) 1.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 2.新航路開辟后,人口、物種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動 3.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 4.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選必一: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選必二: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選必三:無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十單元 工業革命時期世界的發展變化(綱要下第五、六單元) 1.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2.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建立的過程 4.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選必一:西方的文官制度;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選必二: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全球航路的建立與近代交通變遷
選必三:近代殖民活動與人口的跨地域轉移;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十一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綱要下第七單元) 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雅爾塔體系;
3.十月革命與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4.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中外歷史綱要與選擇性必修學習要點融合)
開篇 綱要選必融合早知道 一輪復習全面更高效
第十二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發展的新變化(綱要下第八、九單元) 1.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2.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3.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4.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
5.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中外歷史綱要與選擇性必修學習要點融合)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
(1)政治上:先秦時期,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禪讓制;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形成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勢力逐漸強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2)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秦漢時期,封建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有所發展,對外貿易開始(絲綢之路)。
(3)文化上:先秦時期,在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在文字上,商朝出現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秦漢時期,治國思想出現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轉變,西漢時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醫學、造紙術等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4)民族關系上:先秦時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漢時期,政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學什么 必備知識 教材融會 落實基礎性
知識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代表遺址 元謀人和北京人
典型特點 能制作簡單工具,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____
用火
2.新石器時代
(1)特點:人們已大量使用____,開始從事________,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2)文化遺存分布:分布廣泛,奠定了________的發展基礎。
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位置 生活特征
距今約 7000— 5000年前 ____文化 黃河中 游地區 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__等為主要栽培作物
______文化 黃河下游 —
______文化 長江下游 居民種植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技術
陶器
原始農業
多元一體
仰韶
彩繪陶器

大汶口
河姆渡
水稻
養蠶繅絲
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位置 生活特征
距今約 5000年 (新石器時 代晚期) 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黑陶
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____,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
玉器
3.社會組織
階段 時間 特點
原始人群 舊石器時代前中期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會 ______時代晚期 ______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會 ______時代晚期 社會________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部落聯盟出現;______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____階層出現;中國即將邁入________的門檻
舊石器
生產力
新石器
貧富分化
私有制
權貴
階級社會
知識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
1.部落時代
三皇五帝 三皇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重。五帝的事跡較為具體
炎黃聯盟 ____聯合____,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________
禪讓制 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__繼承其位
“萬邦” 時代 (1)時間: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時代
(2)特征:________分化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黃帝
炎帝
華夏始祖

龍山文化
階級階層
2.最早的國家——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_____年,__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______代替了禪讓制。
(2)國家管理
____ 最高統治者
中央 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____統治
地方 主要通過控制一些____進行____統治
(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______遺址。
2070

世襲制
夏王
直接
部族
間接
二里頭
知識點三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后建立。商朝也稱殷朝。
(2)特征
文化 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________,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經濟 ______造型雄奇,紋飾華麗
政治 國家機構更加完善。____是最高統治者,設有__及各類事務官;實行________
勢力范圍 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占卜記錄
青銅器
商王

內外服制
2.西周
建立 公元前_____年由周武王建立,定都鎬京
分封 制與 宗法 制 目的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作用 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滅亡 公元前____年
1046
771
3.商、西周的社會經濟——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
農業 ______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____農具極少
手工業 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
井田制
青銅
“石器時代”
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為考古學上的術語。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2000年左右。石器時代只是個時間區段概念,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1.閱讀教材P2“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P3“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分別指出不同時代遺址(遺存)分布呈現的特點。
提示:前者:分布較廣,主要是沿黃河、長江分布。后者: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以中原文明為核心。
2.閱讀教材P3“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及文字說明,據此我們可以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提示:當時尚未產生貧富分化;可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階段。
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
王位世襲制
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
3.閱讀教材P5插圖,據考證,遺址大墓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極少。這說明了什么?
提示:墓葬呈現出鮮明的等級分化,墓主人生前社會地位存在巨大差距。
4.閱讀教材P5“史料閱讀”,你發現了哪些信息?
提示:古人類戰勝自然的艱辛;物質生活方式的改進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從原始社會逐步向文明社會過渡的歷程。
生產力和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殷墟甲骨文
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多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二百七十年間之卜辭,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5.閱讀教材P7“歷史縱橫”:宗法制,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
提示:分封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統治秩序。
6.閱讀教材P7“史料閱讀”,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
提示:方式:井田制。實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早期中華文明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綿長的歷史記憶。早期中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多支”文化系統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東方模式等多種子模式,最終演化成以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為主體、以黃河中游(或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一體”文化格局。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為華夏族的形成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研什么 關鍵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綜合性
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材料一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它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此后雖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但……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它的完整性而沒有打破。
——摘編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導讀:材料一反映了原始文化遺址的分布區域較廣,具有多個文化中心。材料二主要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總體特征。
遷移知識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文化先從這里發展起來,然后向四周輻射,促進了周邊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
[思考] 閱讀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①本土性:中國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遠流長。②多元性:黃河、長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③一體性: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多元發展的區域文化在歷史演進中逐漸匯聚融合成統一的中華文明。
史論形成 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
從考古遺址認識早期區域文明的發展
材料 圖1和圖2分別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
導讀:材料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早期區域文明的發展。圖片顯性信息:四川三星堆出土文物,河南二里頭出土文物。隱性信息:四川和河南不同區域文明的發展。
遷移知識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的獨特魅力,又體現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
[思考] 根據材料中兩地考古出土的文物,概括這一時期文明發展的特點。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早期區域文明間存在一定的交流。
史論拓展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1)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2)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3)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夏、商、周早期國家。
(4)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獨具特色,是世界少有的連續性文明。
(5)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經久不衰、綿延不絕,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6)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巨大凝聚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并使之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
材料 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夏代之前,南、北方先后出現了一些“超級聚落”,如長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寶墩,黃河流域的陶寺、石峁、堯王城等,這些都是在眾多小邦中經過不斷兼并、整合而來的“大邦”,應具有更大的政體控轄范圍和更復雜的社會結構。綜合考察中心聚落和聚落群的規模、聚落內的大型宮殿建筑、王者級別的貴族大墓和一些大型工程等,我們初步認為,至少良渚、陶寺、石峁已經進入了早期國家的行列。
——摘自戴向明《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
導讀:材料出自《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顯然是以考古學的視野認識“超級聚落”“大邦”,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
遷移知識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示例
論題: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國向早期國家過渡。
闡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這時,有的地區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早期國家的曙光顯現。(開放式設問,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深化 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產生
(1)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
(2)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的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
(3)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
中國早期國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中國早期國家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仍主要是木、石等材質的工具,思想上呈現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二里頭文化與夏王朝
材料 經過60多年的田野工作,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布局嚴整的宮殿區與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區和祭祀遺存,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銅禮器鑄造作坊等。這樣的規模和內涵在當時的東亞都是獨一無二的。……二里頭文化的分布范圍……幾乎遍布整個黃河中游地區,二里頭文化因素向四周輻射的范圍更大……二里頭都邑則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中國歷史自此進入開創新紀元的“二里頭時代”。
——摘編自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
導讀:材料主要說明二里頭遺址的文明成果及二里頭文化的影響。
遷移知識 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了“二里頭都邑則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開創了“二里頭時代”。
[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里頭文化“獨一無二”的內涵。簡析二里頭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研究意義。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內涵:古代都城規范;宮殿宏偉;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器鑄造作坊;禮樂制度初步形成;王朝文明出現。
研究意義:延伸中國歷史軸線;增強中國歷史信度;推動中國文明更早起源的探索;豐富中華文明的歷史內涵。
史論形成 史料對歷史研究的意義
(1)史料通常是指過去人類活動所遺留下來的可以反映過去存在的文字、實物、圖像、口述等多種類型的材料,它們具有各自的形態、特點和史料價值。
(2)由于歷史研究的對象大部分在現實中已不復存在,這使得史料成為我們認識歷史的基礎和主要中介。
(3)對于歷史研究而言,必須充分地占有、掌握和評判史料。在處理史料的過程中,一般需要運用文獻考證與校勘、文史互證、二重證據法、口述史學等方法以及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綜合鑒別史料的來源、性質與價值。
商周文明的成就及特征
材料一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材料二 周禮規定,各級貴族在祭祀及各類大典儀式中所使用的成組青銅祭器,必須嚴格規定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級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大致來說,等級越高的貴族能夠使用的祭器越多,也就能享用到更多的祭品。具體到鼎、簋的使用上,鼎的組合以奇數為主,簋的組合以偶數為主,從高到低不同等級貴族所使用的鼎、簋數目,呈遞減的趨勢: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摘編自黃愛梅《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西周》
導讀:材料一中的“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和“草原青銅器”以不同的形制展示了商周青銅器的特色。
材料二周禮規定了各級貴族在祭祀及各類大典儀式中,如何嚴格按等級使用鼎、簋,反映西周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
遷移知識 殷墟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具有什么特點。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具有生產規模大、鑄造工藝水平高、風格古樸大氣、造型美觀精致、種類繁多等特點。
(2)根據材料二有關信息,指出西周祭祀中青銅器的運用具有什么特點。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嚴格規定青銅祭器的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與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匹配,說明了西周等級分封貴族體制的特征。
史論拓展 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體現的時代特征
(1)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的冶煉作為生產力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
(2)用途內涵: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周邊地區的傳播,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宗法制度的社會影響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鄉村的宗族制度不斷完善,修宗譜、建宗祠、立族長、訂族規較為盛行和完備。“每有紛爭,最初由親友耆老和解,不服則訴諸各房分祠,不服則訴諸疊繩堂。疊繩堂為一鄉最高法庭,不服則訟官矣。”從宋之后,宗族習慣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現出來。明清時期,家法族規和鄉規民約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批準,成為傳統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有學者認為:“宗族制,緣于禮,重血緣,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其長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宗族制群體作為一種松散的利益群體,在廣大農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體所形成的宗族勢力,雖與過去相比有了本質性的變化,但作為封建殘余仍對農村社區起著一定的破壞性作用,成為農村基層社區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潛在的破壞力量。”
——摘編自陳永平、李委莎《宗族勢力:
當前農村社區生活中一股潛在的破壞力量》
導讀:材料一認為“宗族制,緣于禮,重血緣……有其長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肯定了宗法制的積極作用。材料二的出處《宗族勢力:當前農村社區生活中一股潛在的破壞力量》,很明顯認為宗族制度是農村的不安定因素。
遷移知識 西周實行的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應辯證看待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
[思考] 選取材料中的任一觀點進行評述。(要求:對所選觀點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可以運用材料或者所學知識進行評述,史論結合)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觀點一:肯定宗族制度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評析:材料中列舉了宗族制度自身建設、宗族制度對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宗族制度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得到了官方認可。
觀點二:宗族制度是農村的不安定因素。
評析:由社會調查得出結論(材料為調查報告),認為宗族制度含有封建殘余,宗族群體形成利益群體。
(任選其中一個觀點評述,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深化 認識商周之變
(1)國家制度方面:國家治理制度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繼承發展了宗法制,創新確立了禮樂制度,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為后世大一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商朝王位繼承方式主要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西周明確規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具體操作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長子具有權力和財富的優先權。
(3)天命觀的變化:殷商時期,認為上天決定一切;對于天命,必須服從,否則便會遭受災難;把自己的祖先與上天緊密聯系在一起。周代認為“天命無常”,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獲得天命的標準和尺度,周人也以此為“滅商建周”作出合理解釋。
(4)從文化角度看:西周真正有了“天下” “天下觀”的觀念,自稱“華夏”,創新形成了周代文化,且文化逐步傳播到邊疆地區,成為華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間節點,為后來秦統一六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練什么 真題研析 教考互映 強化應用性
考 情 微 觀 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 2024·海南卷·T1
2024·全國新課標卷·T24 2024·湖北卷·T1
2024·黑吉遼卷·T1 2024·江西卷·T1
2024·貴州卷·T1
早期國家的特征
2024·福建卷·T1 2024·廣西卷·T1
商和西周的統治
2024·湖南卷·T1 2024·天津卷·T1
[示例] (2024·黑吉遼卷·T1)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

價值引領:本題以考古文物為載體,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素養。學生通過對彩陶殘片的認識,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邏輯思維:
1.命題點: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T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
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
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

2.命題點:早期國家的特征
(2024·福建卷·T1)考古發現,二里頭的宮城遺址中,二號宮廟與一號宮殿呈東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條南北向的軸線;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也有“左廟右宮”及“雙軸線”。這可以說明我國早期國家(  )
A.血緣關系與權力中心相互維系
B.祭祀制度日趨完備
C.內服與外服聯系更為緊密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A [在中國古代,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體現著血緣關系;宮殿則是權力中心的象征,這種布局表明早期國家血緣關系與權力中心相互維系,故選A項;材料中強調夏朝和商朝宮城遺址的相似性,而不是發展變化,不能推斷祭祀制度的完備,排除B項;內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制度,而材料中的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朝的遺址,不能完全反映內服與外服制度,排除C項;材料中只是說明“左廟右宮”及“雙軸線”的布局是一樣的,不能說明整個都城的布局都是定式,排除D項。]
一、依據教材主干知識創設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4“距今約5 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所代替”。
1.距今約5 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代替,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而距今約5 000年的黃河流域的南佐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等器物。這說明(  )
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B.黃河流域文化交流頻繁
C.區域文化走向統一 D.古代陶器制造技術先進

A [由“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黃河流域的南佐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可知,在不同地區,早期文明具有相似的特征,說明了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B項錯誤;文化發展是多元的,“統一”說法錯誤,C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早期文明時期出現了陶器,并未涉及陶器的制作技術,無法得出“先進”的結論,D項錯誤。]
教材情境2 教材P7“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
2.《公羊傳》中記載,西周時期將土地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即“肥饒不得獨樂,墝埆不得獨苦,故三年一換主易居”。西周土地能夠“三年一換主易居”得益于(  )
A.土地買賣自由 B.鐵犁牛耕出現
C.土地國有制度 D.重農抑商政策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土地私有制還沒有確立,實行的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C項正確;西周時期不準土地買賣與轉讓,排除A項;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開始實行是在商鞅變法時期,排除D項。]
二、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創設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7歷史縱橫“宗法制”:西周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cuī)。”
3.《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cuī)。”以下關于宗法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B.宗法制是井田制的基礎
C.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
D.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

B [根據材料“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皆有等衰(cuī)”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在統治階級內經過層層分封,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種等級森嚴的貴族階層,而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井田制是指西周實行的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所以宗法制不是井田制的基礎,故B項符合題意;宗法制是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C兩項;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和紐帶,不符合題意,故排除D項。]
三、運用教材邊角知識創設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5學習聚焦: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4.甲骨文的發現使殷商歷史得以證實。它記載的商王世系繼承中已出現類似“嫡”“庶”的詞語,祭祀的對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諸神,且祭祀祖先的規模和頻率超過了其他神,甲骨文還記載了商王與周邊部族的一些禮節。這說明商代(  )
A.宗法觀念已有所發展 B.重鬼事神的意識淡化
C.王位世襲制開始出現 D.形成嚴密的政治聯系

A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嫡”“庶”與宗法制關系密切,因此材料信息說明商代宗法觀念已經有所發展,A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體現重鬼事神的意識淡化,排除B項;夏朝就已經出現王位世襲制,排除C項;商代還沒有形成嚴密的政治聯系,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課時數智作業(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15
16
17
18
14
(建議用時:40分鐘,總分:7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25·四川適應性考試模擬)考古發現,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級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則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別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號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時期其他墓葬中則只有1—3件玉器。據此可以推知當時已有了(  )
A.嚴格的等級秩序 B.發達的手工制造
C.尖銳的階級對立 D.明顯的貧富分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有學者認為,距今約4 000年的內蒙古自治區二道井子遺址具有明顯的階級分化特征,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
A.部分窖穴內發現了大量的炭化黍顆粒
B.出土石器以磨制為主,有斧、杵、臼等
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狀以圓形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側室
D.遺址共發掘墓葬268座,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繪陶器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河北邯鄲三模)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雙腹器、蛋殼陶杯、壺形器、彩陶紡輪,發現了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屈家嶺(  )
A.與紅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經出現了社會大分工
C.產生了私有制和階層分化
D.發展處于原始人群階段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材料中陶器的多樣化制作和高溫黑釉陶的發現,反映了屈家嶺時期的手工業(制陶業)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新石器時代,手工業的獨立和專業化發展往往意味著社會大分工的出現,故選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屈家嶺遺址與紅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排除A項;雖然社會大分工可能導致私有制和階層分化的出現,但材料中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私有制和階層分化已經產生,排除C項;屈家嶺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發展不是處于原始人群階段,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4·江西九江三模)學術界將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人類食物來源與構成具有多樣化特點的經濟形態稱為“廣譜經濟”,尤其是水生動植物與小粒型食物的廣泛食用。在廣譜經濟的支持下,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  )
A.掌握繅絲技術 B.飼養綿羊山羊
C.培育種植花生 D.馴化栽培水稻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人類的經濟形態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就是食物來源與構成的多樣化,這被稱為“廣譜經濟”。在這一時期,人類開始廣泛食用水生動植物和小粒型食物,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在廣譜經濟的基礎上,開始馴化并栽培水稻,故選D項;“掌握繅絲技術”與材料中“人類食物來源與構成”的信息不符,排除A項;“飼養綿羊山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花生原產于美洲,排除C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湖南郴州聯考)《周易·系辭》中記載神農氏“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本草經》稱:“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些記載可用來說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  )
A.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發展
B.生產技術實現突破
C.社會生產出現細致分工
D.重農思想已經萌生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據題干可知,《周易·系辭》中記載了神農氏制作農具耒耜的事跡,《神農本草經》記載了神農氏嘗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的事跡,這些可用來說明原始社會末期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發展,故選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易·系辭》中所記載的耒耜并沒有實現生產技術的突破,排除B項;題干僅是述及神農氏制作農具耒耜、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并沒有述及社會分工,排除C項;“重農”即重視農業,與神農氏制作農具耒耜、神農氏嘗百草無關,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福建漳州一模)河南安陽的商朝婦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經考古鑒定,其原料有來自昆侖山的和田玉。據此可知(  )
A.中原文化輻射周邊地區
B.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特征
C.區域之間存在交流往來
D.華夏認同觀念已然形成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據材料“河南安陽……昆侖山的和田玉”可知,商朝的主要城市位于中原,商朝的墓葬里面發現了昆侖山的玉器,據此可知,區域間存在交流往來,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這些玉器所具備的文化特征,不能體現中原文化的輻射傳播,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陪葬品的材質,不能說明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排除B項;華夏認同觀念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安徽百校大聯考)先秦時期,人們熱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銅器作器者通常自稱為“某之孫”“某之子”。在追認祖先的風潮中,許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該現象(  )
A.重塑了宗法倫理 B.促進了華夏認同
C.強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縣制度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追認祖先的風潮中,許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從而實現了某區域的族群認同,由此可知該現象促進了華夏認同,故選B項;“重塑”一詞表述有誤,材料強調的是許多族群追溯英雄祖先,這并不是重塑宗法倫理的體現,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形成的政治制度,與追認祖先無關,排除C項;郡縣制是秦朝統一后全國推行的地方制度,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已發現43處遺址點,多為積石冢性質(如圖),其最大特點是無論是一地單冢或多冢,每個地點都設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墓葬置于中心大墓南側。這反映出當時(  )
A.宗法觀念的萌芽
B.區域文化相互交融發展
C.社會結構的變革
D.成熟的奴隸制國家形成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據材料可知,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考古發現中,每個地點都設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小墓葬位于大墓之南,這一現象表明了該社會存在明確的等級制度和頭目領導的統治,即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的變革,故選C項;“宗法觀念的萌芽”是在西周初期才開始出現的,與紅山文化時期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牛河梁遺址,沒有提及其他地區文化遺址,更看不出“相互交融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奴隸制,且夏朝的建立才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正式形成,D項不符合史實和題意,排除。]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廣東佛山一模)距今約4 700年的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簍、籃、簸箕等竹編用具,飾有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這體現了(  )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B.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C.生產勞動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社會分工與權力斗爭的復雜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據材料“簍、籃、簸箕等竹編用具”“飾有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等可知,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竹編用具是生產勞動工具,上面飾有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是先民藝術審美的體現,因此這體現了生產勞動與藝術審美的結合,故選C項;材料只涉及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無法體現它傳承了哪個遺址的文明,排除A項;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都是相對常見的樸素紋飾,無法體現“浪漫主義”,排除B項;僅憑借出土的竹編用具以及其上的紋飾,無法判斷“社會分工”的情況,更無法得知“權力斗爭”的情況,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湖北孝感二模)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于1959年被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 800—3 500年,是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如圖是二里頭遺址重要遺存分布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
A.宮城居中建設彰顯中央集權
B.儒家等級思想影響城市布局
C.青銅鑄銅作坊服務農業生產
D.墓葬分布體現階級分化出現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墓葬分為貴族墓葬和平民墓葬,且分布區域不同,平民墓葬更多在墓葬集中分布區,而這里的貴族墓葬相對較少,這些墓葬的分布體現了階級分化,D項正確;先秦時期權力還沒有高度集中,夏朝沒有形成中央集權,排除A項;儒家思想在春秋時期形成,排除B項;青銅器此時一般作為禮器存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排除C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廣東佛山二模)如圖展示的玉龍龍首向前,張口露齒,口內穿孔并呈環形齒狀,鼻微凸,“臣”字形眼,圓睛微凸,寶瓶形雙角后伏,身軀與龍尾彎卷,呈兩重內外并列圓弧蟠狀。據此判斷,該玉龍(  )
A.表明了時人尚武的風氣
B.反映了手工業技藝精湛
C.顯示了民眾厚葬的觀念
D.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據材料“玉龍龍首向前,張口露齒,口內穿孔并呈環形齒狀,鼻微凸,‘臣’字形眼,圓睛微凸,寶瓶形雙角后伏,身軀與龍尾彎卷,呈兩重內外并列圓弧蟠狀”可知,這詳細描繪了玉龍的形狀和樣式,反映了當時手工業技藝精湛,B項正確;材料中對玉龍的描述,未體現當時尚武風氣等相關內容,排除A項;該玉龍反映了手工業技藝精湛,無法顯示民眾厚葬的觀念,排除C項;該玉龍反映了手工業技藝精湛,未涉及王權至上等內容,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河北邯鄲二模)西周青銅器的出土范圍北起內蒙古、遼寧,南到湖南、江西、四川,東起山東半島,西到甘肅、寧夏,以陜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鑄作的禮器占比很大。諸侯國的青銅器也有所發現,但多屬姬、姜兩姓的諸侯國。材料可用于說明,西周
(  )
A.諸侯挑戰王室權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點鮮明 D.政治經濟中心轉移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銅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權力的禮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圍和集中地點及對象,可以體現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鮮明特點,即材料可用于說明西周政治制度特點鮮明,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諸侯挑戰王室權威,排除A項;此時宗法制與分封制并沒有逐步弱化,排除B項;西周時期政治經濟中心沒有轉移,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廣東南粵名校聯考)《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這反映了商周時期(  )
A.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B.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C.對天命神意的批判 D.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由殷商時期的“尊神”“先鬼而后禮”到西周時期的“尊禮”“事鬼敬神而遠之”可得,其中的禮是用來規范不同等級的人的行為的,所以由題干可以看出由商到周人們越來越看重人的地位,人文意識逐漸增強,故選D項;題干所述只涉及神,并未涉及王權,所以沒有體現王權與神權相結合,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天子權威不斷強化,排除B項;殷商時期從“尊神”到西周時期“尊禮”反映了人們對人與神地位的認識發生了變化,神的地位是僅次于人的,這并不是對天命神意的批判,排除C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江西南昌三模)周初分封諸侯,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達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個軍事據點即“國”,“國”以外廣大田土則稱為“野”。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這種治理模式(  )
A.加劇了地方的沖突 B.促進了民族認同
C.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D.維系了專制集權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據材料“軍事據點即‘國’”“國人是……統治部族成員,野人主要是……傳統居民”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初,地方實行分封制,國野制度區別國人與野人,一定程度上使國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職,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故選C項;西周的國野制度保留被征服地區的原有社會組織,野人身份不同于奴隸,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被征服地區與周的沖突,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提及民族認同,排除B項;西周尚未建立專制集權,秦朝是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考古研究表明,西周初期,作為殷遺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標記的金文族徽銅器分布較為分散,其名稱、類型也大多與商代晚期相同;但到了西周晚期的殷遺后裔墓葬中,有些銅器已不見族徽,器物組合具有明顯的周禮“重食”的特征。這表明(  )
A.殷商遺民喪失本族特征 B.周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
C.西周農業生產水平提升 D.禮崩樂壞局面開始出現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據題干可知,在西周初期,“作為殷遺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標記的金文族徽銅器……其名稱、類型也大多與商代晚期相同”,到西周晚期,在殷遺后裔墓葬中,族徽數量已減少,并且其器物組合呈現出周文化的特征,這種現象充分表明在西周晚期,周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故選B項;題干內容的著重點在于闡述在西周晚期,殷商遺民對周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并不等于他們喪失了其本族的特征,排除A項;題干述及的是殷商遺民的族徽銅器,屬于手工業范疇,與農業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殷商遺民銅器體現出對周文化的認同,而不是“禮崩樂壞”,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重慶模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將甲骨刻辭按內容分為4大類22小類(如表),這主要反映商朝(  )
A.文字體系已經形成
B.經濟生活較為繁榮
C.社會文明程度提高
D.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類別 內容
(1) 奴隸和平民,奴隸主和貴族,官吏,軍隊,戰爭,方域,貢納
(2) 農業,漁獵,畜牧,手工業,商業,交通
(3) 天文歷法,氣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卜法,文字
(4) 其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在甲骨刻辭的內容中,既有國家管理層面,也有經濟層面,還有思想文化層面,這反映出商朝文明程度的提高,故選C項;表格內容主要述及甲骨刻辭,并沒有述及甲骨文的文字體系,排除A項;表格內容不僅述及商朝的經濟生活,還述及國家管理、思想文化等,排除B項;表格內容僅述及了“奴隸和平民”“奴隸主和貴族”,并沒有述及他們之間的矛盾問題,不能得出“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結論,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5分,第18題12分,共27分。
17.(2024·遼寧重點高中協作體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神話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自然與社會的真實狀況,神話的傳播反映了時人的精神愿望。對于缺乏文字的歷史時期,今人通過考古實物和遺址的發現來推測遠古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和習俗,而神話故事同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產生以后,通過前人對于神話傳說的追記以及對同一神話故事不同版本內容演變的溯源,我們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況、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話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洪水神話、創世神話、感生神話、帝王神話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洪水神話,以女媧補天為例,《論衡·談天篇》中所載:“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符命神話,以《宋書·符瑞志》為例,符命神話或者表現為以帝王身體為載體的感生、相貌異象、異事等帝王神話,或者表現為以自然異象或讖言為載體的一般符命神話。《符瑞志》以劉歆的新五德終始說為理論依據,以神化歷史時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為手段,旨在論證“禪讓”是歷史演進、王朝更替的合理選擇,進而證明出生寒門卻取代東晉的劉裕所建的皇朝具有歷史合法性。
——摘編自呂晨暉《淺談中國神話傳說的史料價值》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釋材料中兩則神話傳說的史料價值。(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神話傳說產生與傳播的原因。(6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問,女媧補天:根據材料“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及所學知識可得出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根據材料“斷鰲足以立四極”及所學知識可得出塑造了不畏艱險、勇敢、充滿智慧的民族精神;根據材料“今人通過……先民的生活”可得出女媧補天對探究人類文明起源有重要意義。符命神話:根據材料“符命神話或者表現為以帝王身體為載體的感生、相貌異象、異事等帝王神話,或者表現為以自然異象或讖言為載體的一般符命神話”及所學知識可得出《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應思想;根據材料“《符瑞志》以劉歆的新五德終始說為理論依據,以神化歷史時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為手段”及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所學知識可得出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祥瑞觀念的政治功能;根據材料“進而證明出生寒門卻取代東晉的劉裕所建的皇朝具有歷史合法性”可得出對研究劉宋政權的建立有重要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符瑞志》是中國古代社會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獻資料。根據材料“神話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自然與社會的真實狀況”可得出神話傳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對于缺乏文字的歷史時期……我們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況、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及所學知識可得出神話傳說需要通過考古實物、遺址的發現發掘和文獻的佐證,文史互證對于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問,產生原因:根據材料“神話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自然與社會的真實狀況,神話的傳播反映了時人的精神愿望”“今人通過考古實物和遺址的發現來推測遠古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和習俗,而神話故事同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及所學知識可得出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的心路歷程或愿望。傳播原因:根據材料“在文字產生以后,通過前人對于神話傳說的追記以及對同一神話故事不同版本內容演變的溯源,我們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況、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可得出文字產生之后借由筆錄記載,通過經典流傳演變;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女媧補天: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對探究人類文明起源有重要意義;同時塑造了不畏艱險、勇敢、充滿智慧的民族精神。符命神話:《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祥瑞觀念的政治功能;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獻資料;對研究劉宋政權的建立有重要意義。總之,神話傳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需要通過考古實物、遺址的發現發掘和文獻的佐證;文史互證對于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9分)
(2)產生原因: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的心路歷程或愿望。傳播原因:通過口口相傳;文字產生之后借由筆錄記載,通過經典流傳演變。(6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河北邯鄲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青 銅 器 1 1963年出土,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互證,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青 銅 器 2 1976年出土,器內有銘文18行284字,銘文前段頌揚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史墻盤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內容非常吻合,關于微氏家族發展史部分內容并不曾見于已知文獻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何尊、史墻盤蘊含的史料價值。(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青銅器體現的特點。(6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問,根據“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可知何尊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于洛邑;根據“宅茲中國”可知提供了“中國”一詞的實物見證;根據“頌揚文、武……七代周王的功績”可知史墻盤記載七代周王的功績;根據“關于微氏家族發展史部分內容并不曾見于已知文獻”可知是研究微氏家族重要的史料補充。第(2)問,根據“何尊及其銘文”“史墻盤及其銘文”可知禮器兼鑄銘文,具有實用性以及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史料價值:何尊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于洛邑;提供了“中國”一詞的實物見證。史墻盤記載七代周王的功績;是研究微氏家族重要的史料補充。(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點: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禮器兼鑄銘文,具有實用性;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6分,言之成理即可)
謝 謝 !課時數智作業(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建議用時:40分鐘,總分:75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25·四川適應性考試模擬)考古發現,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級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則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別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號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時期其他墓葬中則只有1—3件玉器。據此可以推知當時已有了(  )
A.嚴格的等級秩序 B.發達的手工制造
C.尖銳的階級對立 D.明顯的貧富分化
2.(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有學者認為,距今約4 000年的內蒙古自治區二道井子遺址具有明顯的階級分化特征,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
A.部分窖穴內發現了大量的炭化黍顆粒
B.出土石器以磨制為主,有斧、杵、臼等
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狀以圓形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側室
D.遺址共發掘墓葬268座,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繪陶器
3.(2024·河北邯鄲三模)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雙腹器、蛋殼陶杯、壺形器、彩陶紡輪,發現了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屈家嶺(  )
A.與紅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經出現了社會大分工
C.產生了私有制和階層分化
D.發展處于原始人群階段
4.(2024·江西九江三模)學術界將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人類食物來源與構成具有多樣化特點的經濟形態稱為“廣譜經濟”,尤其是水生動植物與小粒型食物的廣泛食用。在廣譜經濟的支持下,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  )
A.掌握繅絲技術 B.飼養綿羊山羊
C.培育種植花生 D.馴化栽培水稻
5.(2024·湖南郴州聯考)《周易·系辭》中記載神農氏“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本草經》稱:“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些記載可用來說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  )
A.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發展
B.生產技術實現突破
C.社會生產出現細致分工
D.重農思想已經萌生
6.(2024·福建漳州一模)河南安陽的商朝婦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經考古鑒定,其原料有來自昆侖山的和田玉。據此可知(  )
A.中原文化輻射周邊地區
B.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特征
C.區域之間存在交流往來
D.華夏認同觀念已然形成
7.(2024·安徽百校大聯考)先秦時期,人們熱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銅器作器者通常自稱為“某之孫”“某之子”。在追認祖先的風潮中,許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該現象(  )
A.重塑了宗法倫理 B.促進了華夏認同
C.強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縣制度
8.(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已發現43處遺址點,多為積石冢性質(如圖),其最大特點是無論是一地單冢或多冢,每個地點都設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墓葬置于中心大墓南側。這反映出當時(  )
A.宗法觀念的萌芽
B.區域文化相互交融發展
C.社會結構的變革
D.成熟的奴隸制國家形成
9.(2024·廣東佛山一模)距今約4 700年的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簍、籃、簸箕等竹編用具,飾有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這體現了(  )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B.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C.生產勞動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社會分工與權力斗爭的復雜
10.(2024·湖北孝感二模)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于1959年被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 800—3 500年,是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如圖是二里頭遺址重要遺存分布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
A.宮城居中建設彰顯中央集權
B.儒家等級思想影響城市布局
C.青銅鑄銅作坊服務農業生產
D.墓葬分布體現階級分化出現
11.(2024·廣東佛山二模)如圖展示的玉龍龍首向前,張口露齒,口內穿孔并呈環形齒狀,鼻微凸,“臣”字形眼,圓睛微凸,寶瓶形雙角后伏,身軀與龍尾彎卷,呈兩重內外并列圓弧蟠狀。據此判斷,該玉龍(  )
A.表明了時人尚武的風氣
B.反映了手工業技藝精湛
C.顯示了民眾厚葬的觀念
D.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
12.(2024·河北邯鄲二模)西周青銅器的出土范圍北起內蒙古、遼寧,南到湖南、江西、四川,東起山東半島,西到甘肅、寧夏,以陜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鑄作的禮器占比很大。諸侯國的青銅器也有所發現,但多屬姬、姜兩姓的諸侯國。材料可用于說明,西周(  )
A.諸侯挑戰王室權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點鮮明 D.政治經濟中心轉移
13.(2024·廣東南粵名校聯考)《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這反映了商周時期(  )
A.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B.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C.對天命神意的批判 D.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14.(2024·江西南昌三模)周初分封諸侯,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達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個軍事據點即“國”,“國”以外廣大田土則稱為“野”。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這種治理模式(  )
A.加劇了地方的沖突 B.促進了民族認同
C.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D.維系了專制集權
15.考古研究表明,西周初期,作為殷遺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標記的金文族徽銅器分布較為分散,其名稱、類型也大多與商代晚期相同;但到了西周晚期的殷遺后裔墓葬中,有些銅器已不見族徽,器物組合具有明顯的周禮“重食”的特征。這表明(  )
A.殷商遺民喪失本族特征
B.周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
C.西周農業生產水平提升
D.禮崩樂壞局面開始出現
16.(2024·重慶模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將甲骨刻辭按內容分為4大類22小類(如表),這主要反映商朝(  )
類別 內容
(1) 奴隸和平民,奴隸主和貴族,官吏,軍隊,戰爭,方域,貢納
(2) 農業,漁獵,畜牧,手工業,商業,交通
(3) 天文歷法,氣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卜法,文字
(4) 其他
A.文字體系已經形成 B.經濟生活較為繁榮
C.社會文明程度提高 D.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5分,第18題12分,共27分。
17.(2024·遼寧重點高中協作體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神話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自然與社會的真實狀況,神話的傳播反映了時人的精神愿望。對于缺乏文字的歷史時期,今人通過考古實物和遺址的發現來推測遠古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和習俗,而神話故事同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產生以后,通過前人對于神話傳說的追記以及對同一神話故事不同版本內容演變的溯源,我們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況、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話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洪水神話、創世神話、感生神話、帝王神話等。
洪水神話,以女媧補天為例,《論衡·談天篇》中所載:“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話,以《宋書·符瑞志》為例,符命神話或者表現為以帝王身體為載體的感生、相貌異象、異事等帝王神話,或者表現為以自然異象或讖言為載體的一般符命神話。《符瑞志》以劉歆的新五德終始說為理論依據,以神化歷史時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為手段,旨在論證“禪讓”是歷史演進、王朝更替的合理選擇,進而證明出生寒門卻取代東晉的劉裕所建的皇朝具有歷史合法性。
——摘編自呂晨暉《淺談中國神話傳說的史料價值》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釋材料中兩則神話傳說的史料價值。(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神話傳說產生與傳播的原因。(6分)
18.(2024·河北邯鄲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青 銅 器 1 1963年出土,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互證,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青 銅 器 2 1976年出土,器內有銘文18行284字,銘文前段頌揚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史墻盤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內容非常吻合,關于微氏家族發展史部分內容并不曾見于已知文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何尊、史墻盤蘊含的史料價值。(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青銅器體現的特點。(6分)
課時數智作業(一)
1.D 2.D
3.B [材料中陶器的多樣化制作和高溫黑釉陶的發現,反映了屈家嶺時期的手工業(制陶業)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新石器時代,手工業的獨立和專業化發展往往意味著社會大分工的出現,故選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屈家嶺遺址與紅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排除A項;雖然社會大分工可能導致私有制和階層分化的出現,但材料中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私有制和階層分化已經產生,排除C項;屈家嶺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發展不是處于原始人群階段,排除D項。]
4.D [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人類的經濟形態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就是食物來源與構成的多樣化,這被稱為“廣譜經濟”。在這一時期,人類開始廣泛食用水生動植物和小粒型食物,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在廣譜經濟的基礎上,開始馴化并栽培水稻,故選D項;“掌握繅絲技術”與材料中“人類食物來源與構成”的信息不符,排除A項;“飼養綿羊山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花生原產于美洲,排除C項。]
5.A [根據題干可知,《周易·系辭》中記載了神農氏制作農具耒耜的事跡,《神農本草經》記載了神農氏嘗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的事跡,這些可用來說明原始社會末期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發展,故選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易·系辭》中所記載的耒耜并沒有實現生產技術的突破,排除B項;題干僅是述及神農氏制作農具耒耜、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并沒有述及社會分工,排除C項;“重農”即重視農業,與神農氏制作農具耒耜、神農氏嘗百草無關,排除D項。]
6.C [根據材料“河南安陽……昆侖山的和田玉”可知,商朝的主要城市位于中原,商朝的墓葬里面發現了昆侖山的玉器,據此可知,區域間存在交流往來,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這些玉器所具備的文化特征,不能體現中原文化的輻射傳播,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陪葬品的材質,不能說明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排除B項;華夏認同觀念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
7.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追認祖先的風潮中,許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從而實現了某區域的族群認同,由此可知該現象促進了華夏認同,故選B項;“重塑”一詞表述有誤,材料強調的是許多族群追溯英雄祖先,這并不是重塑宗法倫理的體現,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形成的政治制度,與追認祖先無關,排除C項;郡縣制是秦朝統一后全國推行的地方制度,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
8.C [根據材料可知,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考古發現中,每個地點都設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小墓葬位于大墓之南,這一現象表明了該社會存在明確的等級制度和頭目領導的統治,即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的變革,故選C項;“宗法觀念的萌芽”是在西周初期才開始出現的,與紅山文化時期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牛河梁遺址,沒有提及其他地區文化遺址,更看不出“相互交融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奴隸制,且夏朝的建立才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正式形成,D項不符合史實和題意,排除。]
9.C [根據材料“簍、籃、簸箕等竹編用具”“飾有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等可知,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竹編用具是生產勞動工具,上面飾有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是先民藝術審美的體現,因此這體現了生產勞動與藝術審美的結合,故選C項;材料只涉及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無法體現它傳承了哪個遺址的文明,排除A項;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紋都是相對常見的樸素紋飾,無法體現“浪漫主義”,排除B項;僅憑借出土的竹編用具以及其上的紋飾,無法判斷“社會分工”的情況,更無法得知“權力斗爭”的情況,排除D項。]
10.D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墓葬分為貴族墓葬和平民墓葬,且分布區域不同,平民墓葬更多在墓葬集中分布區,而這里的貴族墓葬相對較少,這些墓葬的分布體現了階級分化,D項正確;先秦時期權力還沒有高度集中,夏朝沒有形成中央集權,排除A項;儒家思想在春秋時期形成,排除B項;青銅器此時一般作為禮器存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排除C項。]
11.B [根據材料“玉龍龍首向前,張口露齒,口內穿孔并呈環形齒狀,鼻微凸,‘臣’字形眼,圓睛微凸,寶瓶形雙角后伏,身軀與龍尾彎卷,呈兩重內外并列圓弧蟠狀”可知,這詳細描繪了玉龍的形狀和樣式,反映了當時手工業技藝精湛,B項正確;材料中對玉龍的描述,未體現當時尚武風氣等相關內容,排除A項;該玉龍反映了手工業技藝精湛,無法顯示民眾厚葬的觀念,排除C項;該玉龍反映了手工業技藝精湛,未涉及王權至上等內容,排除D項。]
12.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銅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權力的禮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圍和集中地點及對象,可以體現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鮮明特點,即材料可用于說明西周政治制度特點鮮明,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諸侯挑戰王室權威,排除A項;此時宗法制與分封制并沒有逐步弱化,排除B項;西周時期政治經濟中心沒有轉移,排除D項。]
13.D [由殷商時期的“尊神”“先鬼而后禮”到西周時期的“尊禮”“事鬼敬神而遠之”可得,其中的禮是用來規范不同等級的人的行為的,所以由題干可以看出由商到周人們越來越看重人的地位,人文意識逐漸增強,故選D項;題干所述只涉及神,并未涉及王權,所以沒有體現王權與神權相結合,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天子權威不斷強化,排除B項;殷商時期從“尊神”到西周時期“尊禮”反映了人們對人與神地位的認識發生了變化,神的地位是僅次于人的,這并不是對天命神意的批判,排除C項。]
14.C [根據材料“軍事據點即‘國’”“國人是……統治部族成員,野人主要是……傳統居民”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初,地方實行分封制,國野制度區別國人與野人,一定程度上使國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職,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故選C項;西周的國野制度保留被征服地區的原有社會組織,野人身份不同于奴隸,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被征服地區與周的沖突,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提及民族認同,排除B項;西周尚未建立專制集權,秦朝是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排除D項。]
15.B [根據題干可知,在西周初期,“作為殷遺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標記的金文族徽銅器……其名稱、類型也大多與商代晚期相同”,到西周晚期,在殷遺后裔墓葬中,族徽數量已減少,并且其器物組合呈現出周文化的特征,這種現象充分表明在西周晚期,周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故選B項;題干內容的著重點在于闡述在西周晚期,殷商遺民對周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并不等于他們喪失了其本族的特征,排除A項;題干述及的是殷商遺民的族徽銅器,屬于手工業范疇,與農業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殷商遺民銅器體現出對周文化的認同,而不是“禮崩樂壞”,排除D項。]
16.C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在甲骨刻辭的內容中,既有國家管理層面,也有經濟層面,還有思想文化層面,這反映出商朝文明程度的提高,故選C項;表格內容主要述及甲骨刻辭,并沒有述及甲骨文的文字體系,排除A項;表格內容不僅述及商朝的經濟生活,還述及國家管理、思想文化等,排除B項;表格內容僅述及了“奴隸和平民”“奴隸主和貴族”,并沒有述及他們之間的矛盾問題,不能得出“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結論,排除D項。]
17.(1)女媧補天: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對探究人類文明起源有重要意義;同時塑造了不畏艱險、勇敢、充滿智慧的民族精神。符命神話:《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祥瑞觀念的政治功能;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獻資料;對研究劉宋政權的建立有重要意義。總之,神話傳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需要通過考古實物、遺址的發現發掘和文獻的佐證;文史互證對于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9分)
(2)產生原因: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的心路歷程或愿望。傳播原因:通過口口相傳;文字產生之后借由筆錄記載,通過經典流傳演變。(6分)
18.(1)史料價值:何尊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于洛邑;提供了“中國”一詞的實物見證。史墻盤記載七代周王的功績;是研究微氏家族重要的史料補充。(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點: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禮器兼鑄銘文,具有實用性;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6分,言之成理即可)
6/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四川省| 个旧市| 土默特左旗| 隆化县| 临朐县| 邵阳市| 荣成市| 晋江市| 淳安县| 舒城县| 海城市| 固镇县| 台东县| 石阡县| 汤原县| 志丹县| 安图县| 高唐县| 白沙| 叙永县| 将乐县| 姚安县| 麻江县| 同仁县| 武平县| 鄱阳县| 东城区| 泊头市| 九龙城区| 盱眙县| 广东省| 睢宁县| 壶关县| 阳曲县| 大新县| 泰宁县| 新余市| 会昌县| 新竹市|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