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考前預測沖刺試題--百家爭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考前預測沖刺試題--百家爭鳴(含解析)

資源簡介

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百家爭鳴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5 重慶模擬)孔子企望周之復興,認為“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孟子主張尊新王,“定于一”,提出“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這說明(  )
A.兩人觀點出現根本差異
B.統一是當時士人共識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儒家內部的爭論激勵
2.(2025 寧波二模)關于人與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據此分析,上述主張的核心理念是(  )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人為本 D.人定勝天
3.(2025 海淀區一模)春秋時期孔子反對鄭國浮華奢靡的通俗音樂,推崇莊重典雅、符合禮制的廟堂音樂。孔子曾說聽到舜時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張“樂與政通”,君子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以上關于音樂的主張(  )
①閃耀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②強調發揮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
③體現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理念
④提倡音樂表達應符合倫理規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2025 龍巖二模)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魯、齊、楚、魏等地。據研究,儒、道、法、名、陰陽五家共有代表人物124人,魯國有46人,齊、楚、魏、衛各有10人至18人不等。這種現象表明,當時(  )
A.北方是政治文化中心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
C.人才的地域流動頻繁 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
5.(2025 合肥二模)西周時期,士擁有一定財產,無須生產勞作,必須小心謹慎地為卿大夫效勞。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則不同,孔子公然豎起“學而優則仕”的旗幟,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對立
C.社會活力的增強 D.政治權力的集中
6.(2025 金華二模)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程顥、程頤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三者都崇尚(  )
A.仁 B.天人合一 C.天下為公 D.天理
7.(2025 萍鄉一模)戰國中晚期的竹簡《湯在啻門》系統論述了治氣、養生、治國思想的一體性;還提出五行、五曲、五谷等概念,并以五美、五惡傳遞德主刑輔、輕刑無傷的理念。這(  )
A.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核心主張
B.反映了法家“以法治國”的主導地位
C.表明儒家“德治”思想已被廣泛接受
D.折射出諸子思想交融的時代特征
8.(2025 南開區一模)《道德經》中寫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鉆襲為上,勿美也。”《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兩則材料均表明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是(  )
A.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B.慎戰但不必畏戰
C.避實擊虛攻其不備 D.不戰而屈人之兵
9.(2025 西安二模)荀子在《天論》中指出:日月之蝕、星墜木鳴等現象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下列言論中與之最相近的是(  )
A.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B.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10.(2025 重慶模擬)春秋時期,老子認為:“故貴以身(生命)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表明老子(  )
A.認同生命本位的理念 B.強調個人與社會統一
C.反對諸侯爭霸戰爭 D.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
11.(2025 岳麓區校級一模)如表是春秋戰國時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張。下述主張的共同點是(  )
思想家 主張
老子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墨子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韓非子 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A.重視以人為本 B.強調自強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關注現實政治
12.(2025 武清區校級一模)百家爭鳴中,諸子中的多數把政治視為可以認識和把握的對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義對政治的干預;廣泛地討論政治哲學問題、政治運行的規律與機制問題以及統治者自我調節問題;對政治路線和政策作了種種探討與設計。據此可知,百家爭鳴(  )
A.實現了政治與神學分離
B.促成不同派別走向融合
C.為大一統奠定理論基礎
D.推動了政治理性的發展
13.(2025 平度市模擬)孔子將“勇”上升為“勇德”,并將其限制在由“仁”“義”“禮”“智”共同構建的倫理規范中;商鞅則將士兵民眾之“勇”與取得作戰的勝利緊密聯系起來,以嚴刑懲罰怯民,以輕賞激勵勇民。二者的“勇”論都(  )
A.迎合了封建貴族的政治理想
B.規范了統治階層的倫理行為
C.體現了兼并戰爭的日趨激烈
D.回應了社會轉型的時代訴求
14.(2025 畢節市模擬)據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在墓葬形制上相似,隨葬品中都含有鼎、簋等禮器。在距離中原較遠的原楚國地區,出土的楚簡中包含了大量儒家、道家的經典文獻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A.儒道思想倍受重視 B.區域文化交流加強
C.各地社會習俗趨同 D.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15.(2025 寧波一模)《墨子》云:“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莊子》云:“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孟子》云:“仁,人心也;義,人路(徑)也。”《荀子》云:“好義者眾。”《韓非子》云:“言仁義者盈廷。”這反映出當時(  )
A.儒學成為時代主流思潮
B.義觀念社會影響力巨大
C.百家爭鳴走向思想一統
D.傳統道德秩序漸趨規范
16.(2025 淮南一模)表:先秦兵家思想部分文獻記述
文獻記述 出處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孫子兵法》
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斗,以信專,以利動,以功勝。 《司馬法》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孫臏兵法》
據此可知,先秦兵家(  )
A.反對諸侯不義戰爭
B.主張嚴刑峻法管理軍隊
C.兼采不同學派思想
D.奠定古代軍事理論基礎
17.(2025 華安縣模擬)相傳周公制禮作樂,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荀子認為“禮別異,樂和同”,禮主“分”,使社會井然有序,樂主“和”,使人人和諧共存。荀子意在強調禮和樂(  )
A.導致了階層固化 B.根植于歷史傳統
C.維護了君主專制 D.功能上相互補充
18.(2025 江蘇一模)如圖是某學者描繪的諸子百家關系示意圖,他意在說明(  )
A.儒學走向正統的必然性
B.思想文化與時代相結合
C.諸子百家彼此借鑒學習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19.(2024 聊城三模)西周時,統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強調“四時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法家強調“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莊子主張“時祀盡敬而不祈喜”。這一變化反映出,先秦諸子(  )
A.注重關注人世現實 B.沿襲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華 D.著意迎合諸侯需求
20.(2024 海南模擬)先秦有思想家對“天子”的內涵進行了重新闡釋,“天子”由三代禮法秩序規定的制禮作樂的王者的專稱,變為每個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眾父父”。這一闡釋(  )
A.適應了諸侯爭霸需要
B.蘊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C.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
D.迎合了禮崩樂壞的趨勢
21.(2024 嘉興二模)《管子 牧民》中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的記載。下列項中,與其內涵最為接近的是(  )
A.“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2.(2024 和平區校級二模)在一種層層對上負責的官僚制度中,“法”盡管仍是約束臣僚的制度規范,但并不具備審查權力合法性的功能,所以當出現篡權時,法律不但不會對篡位者獲取權力的方式進行否定性評價,反而會在其掌握權力后成為維護制度運行的工具。以上說法可以從側面用來解釋“百家爭鳴”時代(  )
A.儒學德治思想適應時代需要
B.道家無為思想可以穩定政局
C.法家施政思想內涵十分豐富
D.墨家兼愛思想有利社會和諧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5 遼陽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法莫如顯。
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設法度以齊民。
——摘編自[戰國]韓非《韓非子》
材料二 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前106一前43年)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關鍵性人物。西塞羅的法治理論與亞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理論有著繼承的關系,它們都強調法律不僅是一種治國的手段,還應承擔一定的道德倫理功能。這種明顯的道德主義使得西方法治在施行過程中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服從的義務源于何處?也就是說,被統治者并不當然具有服從的義務,在特殊情況下,還擁有不服從的權利。這種對“良法之治”的理想追求一直作為法文化的基本價值在西方薪火相傳。
——摘編自張力、王堅《韓非與西塞羅法治思想比較論》
(1)根據材料一,概括韓非的法律觀念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與韓非的法律觀念相比,西塞羅法律觀念的不同之處,并歸納軸心時代推動中西法治文明發展的共性因素。
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百家爭鳴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5 重慶模擬)孔子企望周之復興,認為“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孟子主張尊新王,“定于一”,提出“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這說明(  )
A.兩人觀點出現根本差異
B.統一是當時士人共識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儒家內部的爭論激勵
【分析】本題考查了孔子和孟子,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材料“孔子企望周之復興,認為‘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平’,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天下’;孟子主張尊新王,‘定于一’,提出‘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強調“一”,即都希望實現國家統一,這是分裂的社會存在對思想的影響,反映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項正確;
孔孟都是為了實現統一,未出現根本差異,排除A項;
材料只涉及孔孟主張,不能得知士人共識,排除B項;
材料體現孔孟都希望實現統一,而不是內部爭論激烈,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孔子和孟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025 寧波二模)關于人與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據此分析,上述主張的核心理念是(  )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人為本 D.人定勝天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解答】A.老子主張道法自然,排除;
B.根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分析可知,材料都主張順應自然規律,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正確;
C.材料強調順應自然,不涉及以人為本,排除;
D.材料強調順應自然,不是人定勝天,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3.(2025 海淀區一模)春秋時期孔子反對鄭國浮華奢靡的通俗音樂,推崇莊重典雅、符合禮制的廟堂音樂。孔子曾說聽到舜時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張“樂與政通”,君子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以上關于音樂的主張(  )
①閃耀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②強調發揮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
③體現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理念
④提倡音樂表達應符合倫理規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孔子,解題關鍵信息是“樂與政通”君子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解答】①材料未體現以民為本的理念,排除;
②孔子主張“樂與政通”“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發揮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正確;
③材料涉及教化,不涉及以和為貴,排除;
④反對鄭國浮華奢靡的通俗音樂,推崇莊重典雅、符合禮制的廟堂音樂,提倡音樂表達應符合倫理規范,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孔子,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4.(2025 龍巖二模)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魯、齊、楚、魏等地。據研究,儒、道、法、名、陰陽五家共有代表人物124人,魯國有46人,齊、楚、魏、衛各有10人至18人不等。這種現象表明,當時(  )
A.北方是政治文化中心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
C.人才的地域流動頻繁 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魯、齊、楚、魏等地。據研究,儒、道、法、名、陰陽五家共有代表人物124人,魯國有46人,齊、楚、魏、衛各有10人至18人不等”。
【解答】A.根據材料分析可知,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魯國,說明北方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排除;
B.禮樂制度是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與材料無關,排除;
C.材料主要涉及各地的代表人物,不涉及人才的流動,排除;
D.百家爭鳴局面強調各派思想爭鳴的局面,材料強調人才的地域分布,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5.(2025 合肥二模)西周時期,士擁有一定財產,無須生產勞作,必須小心謹慎地為卿大夫效勞。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則不同,孔子公然豎起“學而優則仕”的旗幟,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對立
C.社會活力的增強 D.政治權力的集中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學而優則仕”“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
【解答】A.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
B.材料反映了士階層的變化,不涉及思想流派的對立,排除;
C.根據“學而優則仕”“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等可知,材料中士階層突破自身角色的束縛,推動變法革新,增強了社會的活力,正確;
D.材料涉及士階層的轉變,不涉及政治權力的集中,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6.(2025 金華二模)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程顥、程頤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三者都崇尚(  )
A.仁 B.天人合一 C.天下為公 D.天理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思想體系演變的相關知識,“人法地,地法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題干“人法地,地法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信息均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故B正確。
“仁”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題干主旨,故排除A;
題干沒有體現“天下為公”的思想,故排除B;
“天理”強調的是萬物的本原,不符合主旨,故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思想體系演變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
7.(2025 萍鄉一模)戰國中晚期的竹簡《湯在啻門》系統論述了治氣、養生、治國思想的一體性;還提出五行、五曲、五谷等概念,并以五美、五惡傳遞德主刑輔、輕刑無傷的理念。這(  )
A.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核心主張
B.反映了法家“以法治國”的主導地位
C.表明儒家“德治”思想已被廣泛接受
D.折射出諸子思想交融的時代特征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戰國中晚期的竹簡《湯在啻門》系統論述了治氣、養生、治國思想的一體性;還提出五行、五曲、五谷等概念,并以五美、五惡傳遞德主刑輔、輕刑無傷的理念”。
【解答】A.材料強調多種思想的融合,并不單獨強調道家思想,排除;
B.“輕刑”的主張是吸收了法家慎刑的理念,但“以法治國”的主張與主旨不符,排除;
C.材料涉及“五美、五惡傳遞德主刑輔、輕刑無傷”等儒家思想,但是并不涉及“德治”,更不能看出其被廣泛接受,排除;
D.根據“系統論述了治氣、養生、治國思想的一體性;還提出五行、五曲、五谷等概念,并以五美、五惡傳遞德主刑輔、輕刑無傷的理念”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湯在啻門》吸收了道家、陰陽家及儒家的思想,折射出諸子思想交融的時代特征,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8.(2025 南開區一模)《道德經》中寫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鉆襲為上,勿美也。”《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兩則材料均表明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是(  )
A.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B.慎戰但不必畏戰
C.避實擊虛攻其不備 D.不戰而屈人之兵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鉆襲為上,勿美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答】A.材料主要強調戰爭要謹慎,盡量避免戰爭,不涉及了解對手,排除;
B.根據“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鉆襲為上,勿美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等信息可知,材料強調戰爭是需要謹慎的,是重大事件,正確;
C.材料不涉及虛實問題,排除;
D.材料不涉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9.(2025 西安二模)荀子在《天論》中指出:日月之蝕、星墜木鳴等現象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下列言論中與之最相近的是(  )
A.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
B.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分析】本題考查荀子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信息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荀子認為日月之蝕、星墜木鳴等現象是自然界運動變化正常現象,覺得奇怪可以,但是不必恐懼,這一看法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色彩。“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體現了自然界客觀事物發展變化具有客觀規律,A項正確;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體現了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的態度,并非唯物主義,排除B項;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屬于心學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排除C項;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體現了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事物的法則、規律不會變化,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荀子的思想,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
10.(2025 重慶模擬)春秋時期,老子認為:“故貴以身(生命)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表明老子(  )
A.認同生命本位的理念 B.強調個人與社會統一
C.反對諸侯爭霸戰爭 D.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中老子的言論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材料“故貴以身(生命)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意思是要想治天下,首先要愛護自己的身體,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護的人,怎么能把天下托付給他呢?,這表明老子認同生命本位的理念,故A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個人與社會統一,故B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對爭霸戰爭的態度,故C項錯誤;
老子代表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不是下層平民的利益,故D項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老子的思想,注意把握老子的階級立場,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1.(2025 岳麓區校級一模)如表是春秋戰國時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張。下述主張的共同點是(  )
思想家 主張
老子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墨子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韓非子 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A.重視以人為本 B.強調自強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關注現實政治
【分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孟子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賢的主張,韓非子主張實行法治,對人民進行嚴加管束。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主張解決現實的政治問題,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以人為本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孟子強調君子要自強不息,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2.(2025 武清區校級一模)百家爭鳴中,諸子中的多數把政治視為可以認識和把握的對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義對政治的干預;廣泛地討論政治哲學問題、政治運行的規律與機制問題以及統治者自我調節問題;對政治路線和政策作了種種探討與設計。據此可知,百家爭鳴(  )
A.實現了政治與神學分離
B.促成不同派別走向融合
C.為大一統奠定理論基礎
D.推動了政治理性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百家爭鳴。
【解答】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百家爭鳴中,諸子百家排除神秘主義的干預,對政治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認知,為各國君主探討與設計政治路線和政策,從而推動政治理性的發展,D項正確;
“實現了政治與神學分離”說法過于絕對,諸子多數排除或弱化神秘主義對政治的干預,不再將政治完全依托于神秘力量或超自然觀念,排除A項;
材料中并未提及不同派別走向融合的相關內容,而諸子的多數的主張推動人們以更客觀、更理性的態度去對待政治現象和問題,排除B項;
雖然百家爭鳴中的部分思想為大一統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諸子對政治本身的理性思考和探討,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3.(2025 平度市模擬)孔子將“勇”上升為“勇德”,并將其限制在由“仁”“義”“禮”“智”共同構建的倫理規范中;商鞅則將士兵民眾之“勇”與取得作戰的勝利緊密聯系起來,以嚴刑懲罰怯民,以輕賞激勵勇民。二者的“勇”論都(  )
A.迎合了封建貴族的政治理想
B.規范了統治階層的倫理行為
C.體現了兼并戰爭的日趨激烈
D.回應了社會轉型的時代訴求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孔子和孟子,解題關鍵信息是“共同構建的倫理規范”“嚴刑懲罰怯民,以輕賞激勵勇民”。
【解答】A.孔子的“勇德”更多是針對個人道德修養的規范,而非迎合封建貴族的政治理想,商鞅的“勇”論是為了實現秦國的富強和統一,其變法削弱了封建貴族的特權,更多地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
B.孔子的核心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商鞅主要針對士兵和普通民眾,通過法律和獎懲機制來激勵勇敢作戰,而非規范統治階層的倫理行為,排除;
C.孔子更多地體現了對和平秩序的追求,而非直接反映戰爭的激烈,商鞅思想的核心是通過法律和制度來實現國家富強,而非單純體現戰爭的激烈,排除;
D.根據材料“共同構建的倫理規范”“嚴刑懲罰怯民,以輕賞激勵勇民”可知,儒家思想強調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試圖通過道德規范來緩解社會動蕩,回應社會轉型的需求;法家思想強調法律和制度,通過變法來實現國家的富強,同樣回應了社會轉型的需求,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孔子和孟子,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4.(2025 畢節市模擬)據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在墓葬形制上相似,隨葬品中都含有鼎、簋等禮器。在距離中原較遠的原楚國地區,出土的楚簡中包含了大量儒家、道家的經典文獻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A.儒道思想倍受重視 B.區域文化交流加強
C.各地社會習俗趨同 D.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在墓葬形制上相似,隨葬品中都含有鼎、簋等禮器。在距離中原較遠的原楚國地區,出土的楚簡中包含了大量儒家、道家的經典文獻”。
【解答】A.材料只能看出楚地出現了大量儒家和道家經典,不能看出其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排除;
B.根據“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在墓葬形制上相似,隨葬品中都含有鼎、簋等禮器。在距離中原較遠的原楚國地區,出土的楚簡中包含了大量儒家、道家的經典文獻”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戰亂和經濟往來促進了文化交流,正確;
C.“趨同”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D.多元一體的格局早在早期國家產生前就已經形成,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5.(2025 寧波一模)《墨子》云:“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莊子》云:“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孟子》云:“仁,人心也;義,人路(徑)也。”《荀子》云:“好義者眾。”《韓非子》云:“言仁義者盈廷。”這反映出當時(  )
A.儒學成為時代主流思潮
B.義觀念社會影響力巨大
C.百家爭鳴走向思想一統
D.傳統道德秩序漸趨規范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等。
【解答】A.戰國時期,儒學獨尊地位尚未確立,還未成為時代主流思潮,排除;
B.根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言義,雖然他們代表的不同人群對“義”的理解不同,但客觀上反映了義觀念社會影響力巨大,正確;
C.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還在延續,材料并未體現百家爭鳴走向思想一統,排除;
D.這一時期,禮樂制度瓦解,傳統道德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6.(2025 淮南一模)表:先秦兵家思想部分文獻記述
文獻記述 出處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孫子兵法》
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斗,以信專,以利動,以功勝。 《司馬法》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孫臏兵法》
據此可知,先秦兵家(  )
A.反對諸侯不義戰爭
B.主張嚴刑峻法管理軍隊
C.兼采不同學派思想
D.奠定古代軍事理論基礎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斗,以信專,以利動,以功勝”“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解答】A.材料并不涉及對不義戰爭的態度,排除;
B.材料強調軍隊管理要賞罰分明,排除;
C.根據“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斗,以信專,以利動,以功勝”“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兵家思想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道家、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精華,正確;
D.材料強調思想來源,并不涉及影響,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7.(2025 華安縣模擬)相傳周公制禮作樂,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荀子認為“禮別異,樂和同”,禮主“分”,使社會井然有序,樂主“和”,使人人和諧共存。荀子意在強調禮和樂(  )
A.導致了階層固化 B.根植于歷史傳統
C.維護了君主專制 D.功能上相互補充
【分析】本題考查荀子的思想,依據材料“禮別異,樂和同”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材料“禮別異,樂和同”等強調禮和樂可以并存,功能上相互補充,故D正確;
A題干不能體現,排除;
題干沒有體現歷史因素對禮樂的影響,故排除B;
春秋戰國時期未形成君主專制,故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荀子的思想主張,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18.(2025 江蘇一模)如圖是某學者描繪的諸子百家關系示意圖,他意在說明(  )
A.儒學走向正統的必然性
B.思想文化與時代相結合
C.諸子百家彼此借鑒學習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圖示信息,抓住諸子之間的關系從思想傳承和借鑒角度分析。
【解答】依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之間大都存在師徒或熟識關系,這種關系有利于他們思想的相互傳承與借鑒,故C項正確;
儒家成為正統思想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故A項錯誤;
圖示信息反映的是諸子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不出“思想文化與時代相結合”,故B項錯誤;
雖然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備受推崇,但不能說法家是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特征,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9.(2024 聊城三模)西周時,統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強調“四時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法家強調“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莊子主張“時祀盡敬而不祈喜”。這一變化反映出,先秦諸子(  )
A.注重關注人世現實 B.沿襲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華 D.著意迎合諸侯需求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西周時期統治者強調敬天,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淡化敬天,可知在大動蕩時期諸子主張回歸現實,淡化神秘色彩,A項正確;
先秦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襲,排除B項;
材料中體現道家、儒家和法家不同主張,沒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項;
材料中體現不出諸子迎合諸侯,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024 海南模擬)先秦有思想家對“天子”的內涵進行了重新闡釋,“天子”由三代禮法秩序規定的制禮作樂的王者的專稱,變為每個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眾父父”。這一闡釋(  )
A.適應了諸侯爭霸需要
B.蘊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C.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
D.迎合了禮崩樂壞的趨勢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材料中的思想家認為每個人都是天子,天是每個人的父親,這體現了一定的人本思想,B項正確;
材料中的思想家認為每個人都是天子,這不利于諸侯爭霸,排除A項;
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C項;
材料中的思想家認為每個人都是天子,這與禮崩樂壞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1.(2024 嘉興二模)《管子 牧民》中有“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的記載。下列項中,與其內涵最為接近的是(  )
A.“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解答】A.“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強調順其自然,與材料無關,排除;
B.根據“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與民貴君輕接近,正確;
C.C項表達得失天下為先的意思,排除;
D.D項強調個人的重要性,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2.(2024 和平區校級二模)在一種層層對上負責的官僚制度中,“法”盡管仍是約束臣僚的制度規范,但并不具備審查權力合法性的功能,所以當出現篡權時,法律不但不會對篡位者獲取權力的方式進行否定性評價,反而會在其掌握權力后成為維護制度運行的工具。以上說法可以從側面用來解釋“百家爭鳴”時代(  )
A.儒學德治思想適應時代需要
B.道家無為思想可以穩定政局
C.法家施政思想內涵十分豐富
D.墨家兼愛思想有利社會和諧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百家爭鳴。
【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下,法家強調的“法治”和“權術”思想相契合,體現了法家施政思想在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方面的作用,其內涵之所以豐富,是因為它在維護現有秩序、防止篡權以及強化國家機器方面提供了具體而系統的方案,C項正確;
儒學德治思想并不適應春秋戰國爭霸和兼并的時代需要,排除A項;
道家無為思想可以在新王朝建立初期起到穩定政局的作用,但在春秋戰國的亂世無法起到這樣的作用,排除B項;
“百家爭鳴”時代,墨家的思想并不受統治者待見,且材料中側重反映的是法家思想的狀況,排除D項。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5 遼陽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法莫如顯。
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設法度以齊民。
——摘編自[戰國]韓非《韓非子》
材料二 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前106一前43年)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關鍵性人物。西塞羅的法治理論與亞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理論有著繼承的關系,它們都強調法律不僅是一種治國的手段,還應承擔一定的道德倫理功能。這種明顯的道德主義使得西方法治在施行過程中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服從的義務源于何處?也就是說,被統治者并不當然具有服從的義務,在特殊情況下,還擁有不服從的權利。這種對“良法之治”的理想追求一直作為法文化的基本價值在西方薪火相傳。
——摘編自張力、王堅《韓非與西塞羅法治思想比較論》
(1)根據材料一,概括韓非的法律觀念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與韓非的法律觀念相比,西塞羅法律觀念的不同之處,并歸納軸心時代推動中西法治文明發展的共性因素。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羅馬法,要結合百家爭鳴、羅馬法的特征來解答。
(2)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羅馬法,要結合百家爭鳴、羅馬法的影響來解答。
【解答】(1)主要內容:根據材料一“法者,編著之圖籍”可知,制定成文法;根據材料一“法者……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可知,政府掌握立法權;根據材料一“法莫如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對法律的了解程度影響法律的效用;根據材料一“法者……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可知,法律具有賞善罰惡的導向作用;根據材料一“設法度以齊民”可知,法律是統治者駕馭百姓的工具。
(2)不同之處:分別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并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不同之處即可。在對比材料一的基礎上,根據材料二“它們都強調法律不僅是一種治國的手段,而且還要承擔一定的道德倫理功能”可知,法治與德治相統一;根據材料二“西塞羅的法治理論與亞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理論有著繼承的關系”可知,法律的權威源于人的政治認同(統治者在立法、執法方面并不具備絕對權力);根據材料二“被統治者并不當然具有服從的義務,在特殊情況下,還擁有不服從的權利”可知,“惡法非法”(被統治者有不服從違背自然理性原則的法律的權利)。共性因素:分別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并運用比較的方法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結合軸心時代的中國和古羅馬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可知,經濟發展與社會階層加速分化;結合軸心時代中國與古羅馬政治制度與形勢分析可知,社會矛盾的復雜化;政府的集權化;結合韓非和西塞羅的法治思想分析可知,法治思想的傳承和法學家的努力。
故答案為:
(1)主要內容:制定成文法;政府掌握立法權;人們對法律的了解程度影響法律的效用;法律具有賞善罰惡的導向作用;法律是統治者駕馭百姓的工具。
(2)不同之處:法治與德治相統一;法律的權威源于人的政治認同(統治者在立法、執法方面并不具備絕對權力);“惡法非法”(被統治者有不服從違背自然理性原則的法律的權利)。共性因素:經濟發展與社會階層加速分化;社會矛盾的復雜化;政府的集權化;法治思想的傳承和法學家的努力。
【點評】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羅馬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阿克陶县| 镇宁| 迁安市| 连州市| 隆昌县| 伊宁县| 黔东| 灵山县| 灌南县| 沙田区| 抚州市| 本溪| 阿拉善盟| 江西省| 九江市| 金沙县| 新竹县| 永福县| 石林| 内丘县| 安图县| 珲春市| 霍邱县| 右玉县| 建昌县| 共和县| 渭源县| 墨玉县| 鲁山县| 宽甸| 湖南省| 湟源县| 习水县| 敖汉旗| 崇阳县| 大竹县| 遂宁市| 泌阳县| 宁德市|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