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古代世界史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 西寧三模)圖為出土于甘肅河西走廊距今大約3900~3400年的球形石杖杖頭。而距今4000年或更早的形態類似的石杖頭比較集中地發現于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黑海及里海周邊地區。這表明古代( )A.區域文明間可能存在交流互鑒B.文明發展道路具有多元統一性C.絲綢之路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D.王權至上的理念受到各地推崇2.(2025 福州模擬)圖2為出土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遺址的印章,用來蓋在軟泥上以示貨物的所有權。這種印章也出現在兩河流域考古遺址中。據此推測,當時印度河流域( ?。?br/>A.具備了成熟的文字系統B.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C.存在著跨區域經濟交流D.出現了復雜的社會勞動分工3.(2025 武漢模擬)洪水傳說產生于蘇美爾,通過希伯來人保存下來,并傳到古希臘。在蘇美爾人的史詩中,只有吉烏蘇德拉一家和動物幸存;在希伯來人的傳說中,則是諾亞一家留存,并補充了諾亞放鴿子試探洪水情況的內容;在古希臘人的傳說中,則只留下了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二人重新創造了世界。由此可知,洪水傳說( ?。?br/>A.經考古證實才具有史料價值B.推動了多元文明之間的交流C.在流傳中呈現多元文化特征D.客觀反映了人類文明的起源4.(2025 太原模擬)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世紀)的行政文書記載,底比斯地區的官員須每月向維西爾(宰相)呈交土地清冊與稅糧賬目;同時期阿馬爾那書信顯示,法老直接任命努比亞總督并派遣軍隊監督黃金開采。這說明當時埃及( ?。?br/>A.地方總督獨立行使軍政大權B.依賴文書行政體系治理國家C.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難以調和D.國家強化垂直行政管理體制5.(2025 柳州三模)美國學者戴利說:“羅馬的法律體系里普遍包含著當地的習慣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賦予公民權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國境內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還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權力?!贝骼庠趶娬{( ?。?br/>A.萬民法具有普遍的適用性B.市民法與習慣法密不可分C.羅馬法維護統治階級利益D.羅馬法具有靈活實用特點6.(2025 江蘇模擬)有學者分析歐洲文明進程得出這樣的結論: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這與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應該是成正比的,因為實力強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傳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以下最能佐證材料觀點的是( ?。?br/>A.波斯征服了巴爾干半島,希臘傳統的制度被波斯繼承B.阿拉伯帝國征服了西亞,西亞文化被阿拉伯帝國吸收C.羅馬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希臘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羅馬D.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化深深融入游牧民族7.(2025 安徽一模)蘇美爾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君》記載:烏魯克國王恩美卡派出使者與阿拉塔國王交涉過程中因信息越來越復雜,致使“使者的嘴沉重,不能復述之”。于是恩美卡“揉了一塊泥,猶如泥版,把言詞寫在上面。此前,把言詞寫在泥上的事情從未見?!边@一記載可以佐證該地區( ?。?br/>A.帝國版圖的擴張 B.字母文字的出現C.早期文明的發展 D.商業貿易的頻繁8.(2025 保定一模)古希臘人認為器物本身就像人的身體,會把它們當作人的身體來塑造,一些器皿上也會出現類似人的頭、肩、腰、胸、腿等形狀。同時古希臘人把一塊布也穿出了萬種風情。這表明古希臘( ?。?br/>A.藝術創作注重實用性 B.民眾主體意識覺醒C.手工業發展水平較高 D.雕塑復古色彩濃厚9.(2025 河南模擬)雅典(伯里克利時代)法律規定:“對一切不相信現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見解者,立即治罪”。如普羅塔格拉被控為無神論者而遭驅逐出境,蘇格拉底以“慢神”和“蠱惑青年罪”被判處死刑。這表明雅典法律( ?。?br/>A.悖離人民主權原則 B.限制公民個人自由C.嚴格維護城邦利益 D.加強思想文化專制10.(2025 安徽模擬)公元前107年,羅馬執政官蓋烏斯 馬略進行軍事改革:廢除征兵的財產限制制度,允許無財產者應募入伍;一經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將士兵組建為數個軍團,且軍團的后勤補給等均由將軍負責,而非元老院承擔。這一改革( ?。?br/>A.緩和了貴族與平民的矛盾B.擴大了羅馬公民群體范圍C.推動了羅馬社會性質轉型D.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11.(2025 湛江一模)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國王自稱“拉”之子,由神的化身轉變為神的代理,可以隨意更換各州長官,嚴密控制各州的經濟活動。波斯帝國每個省的總督“升遷只能是優點得到國王承認的結果,而優點本身又是根據忠誠的程度界定的”。這共同折射出( ?。?br/>A.中央集權的特點 B.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C.早期國家的形成 D.古代區域文明的擴張12.(2025 哈爾濱校級二模)波斯帝國的建筑在繼承了亞述、巴比倫傳統的基礎上,同時充分發揮波斯高原山區多石的特點,并參考了埃及、希臘建筑皆以石構為主之例,大量使用石材,為西亞建筑增添異彩。這表明,波斯帝國( )A.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特征B.政治體制確立受多種因素影響C.繼承發展了巴比倫的文化傳統D.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13.(2025 金鳳區校級二模)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F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 )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14.(2025 石家莊模擬)從公元前566年起,每四年在雅典城舉行一屆大泛雅典娜節,人們要向雅典娜奉獻一件嶄新的繡袍和動物祭品,浩浩蕩蕩的隊伍將神像送到衛城上的神廟里,并舉行盛大的體育競技和音樂比賽。據此可知,該節慶有助于雅典( ?。?br/>A.維護政治寡頭權威B.擴大在地中海等地的影響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D.避免形成多神崇拜的局面15.(2025 福州模擬)中世紀基輔羅斯的城市,教堂與宮殿占據城市中心的顯著位置,以收取貿易稅作為重要財政來源;而西歐的布魯日,則由商業行會勢力規劃街道布局、修建市政廳和組織商業集市。這主要反映了中世紀東西歐城市( ?。?br/>A.經濟支柱產業迥異 B.宗教影響力度強弱C.發展規劃理念相左 D.政治主導力量有別16.(2025 六安模擬)中世紀后期,西歐人對于法律的認識在發生變化。英國學者戴維 M 沃克指出:“也許在中世紀就產生了這種信仰,即不管法律是上帝的還是人的,法律應該統治世界?!边@表明中世紀后期西歐社會( )A.教會的司法體系廢止并被取代B.世俗法束縛了城市自治權力C.追求公平公正的社會治理方式D.法律信仰強化助推王權擴張17.(2025 江西模擬)在E中世紀歐洲某莊園檔案記載,“農奴A未經領主許可,將自家收獲的部分谷物拿到莊園外售賣獲利。領主發現后欲給予嚴懲,農奴A遂向莊園法庭申訴。莊園法庭依據傳統習俗,認為農奴在滿足領主需求后,有權對剩余農產品進行處置,最終駁回領主懲處要求”。這表明莊園法庭( )A.打破領主對莊園經濟的絕對掌控B.以維護區域貿易秩序為核心職責C.基于莊園傳統調和主仆權益矛盾D.成為推動農奴階層解放的關鍵力量18.(2025 湖北模擬)中古時期西歐大學的興起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特征。有學者指出:“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边@反映出( )A.大學成為神學傳播工具B.社會轉型存在多重阻力C.世俗教育得到全面普及D.大學興起推動學術自由19.(2025 日照一模)11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國的過程中,諾曼公爵威廉將舊貴族的土地合并為若干大地產分配給大貴族,這些大貴族的領地雖然龐大,卻分散于各地而不相連,從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錯的地產占有格局。威廉此舉( ?。?br/>A.實現了對各地的垂直管理B.擴大了統治的封建基礎C.有利于強化對貴族的控制D.促進了土地商品化進程20.(2025 河南模擬)下文節選自民間故事《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一文,文中的描述( ?。?br/>相傳在古時候,中國西部的某城市里,有一戶家境貧寒、以縫紉為職業的人家,男主人名叫穆司塔發,膝下只有一個獨生子,名叫阿拉丁。這一天,一個遠道而來、看上去像一個修道士模樣的外地人,來到阿拉丁身邊,原來,此人是從非洲摩洛哥長途跋涉到這里來的。他是摩爾族人,專搞魔法,精通魔術,并且擅長占星學。如今,他不惜離鄉背井,不畏艱險地旅行到此地,當然是有其目的的。A.揭示了當時中國與非洲之間交往頻繁B.說明阿拉伯建立了地跨三大洲帝國C.表明阿拉伯開始打通東西方交流通道D.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21.(2025 安徽一模)14﹣16世紀,日本京都城市規劃發生變化,居住在城市里的商人、職人開始按地域分布,并形成了各種自治組織。都市工商業者復興了山車巡行,并逐漸成為京都民眾“年中行事”的娛樂活動。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日本( )A.經濟發展趨于活躍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中央集權統治崩潰 D.封建秩序走向瓦解22.(2025 安徽模擬)1324年,非洲馬里國王曼薩 穆薩從廷巴克圖出發前往麥加朝圣。此次遠行,穆薩組建了數千人的隊伍,并攜帶了大量黃金,其闊綽的出手也影響了沿路黃金的價格;“金礦之王”“黃金帝國”之名也因此盛傳至整個穆斯林世界乃至基督教世界。由此可知,這次朝圣之旅( )A.使歐亞非文明由分散走向了整體B.有利于馬里帝國商業貿易的發展C.凸顯出馬里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D.體現了馬里文化開放包容的特征二.材料題(共2小題)23.(2025 太原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 約瑟夫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提到了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21種文明,以下為湯因比列出的部分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東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臘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朝鮮一日本文明。關于世界不同文明間的關系,有人主張“文明沖突論”,有人相信“文明共生論”。請從材料中任意選擇至少兩個文明,結合所學古代史知識,圍繞文明交流,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4.(2025 綿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文明史凡六千年,先后出現了四波文明興起浪潮。第一波浪潮掀起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之間,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農業文明誕生。第二波文明興起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之間的西亞和地中海區域,它們也是獨立生成的文明,但受到已有中東原生型文明因素擴展和輻射的影響,故可稱次生型文明。興起于公元500﹣1500年中古時代的第三波文明,在鄰近文明的較多影響下生成,但有自己獨立特色,因此也屬次生型文明。第四波浪潮發生在18﹣20世紀,要么是西方文明在擴張中出現派生的子文明,要么是作為對西方文明擴張的反沖。——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材料是該學者對于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階段劃分。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任選兩次文明興起的浪潮,各舉一例文明,并分別進行闡釋。(所選的時段必須與文明相對應,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古代世界史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 西寧三模)圖為出土于甘肅河西走廊距今大約3900~3400年的球形石杖杖頭。而距今4000年或更早的形態類似的石杖頭比較集中地發現于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黑海及里海周邊地區。這表明古代( )A.區域文明間可能存在交流互鑒B.文明發展道路具有多元統一性C.絲綢之路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D.王權至上的理念受到各地推崇【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甘肅河西走廊發現的球形石杖杖頭(距今3900﹣3400年)與更早時期(距今4000年或更早)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等地的類似器物形態高度相似,這種跨地域的相似性暗示了早期歐亞大陸存在某種形式的文明交流或技術傳播,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不同文明間的相似性,無法獲知甘肅河西與古埃及、西亞等地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多元,排除B項;當時絲綢之路尚未開辟,排除C項;“受到各地推崇”的表述過于絕對,且材料中的石杖頭不一定都是王權加強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5 福州模擬)圖2為出土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遺址的印章,用來蓋在軟泥上以示貨物的所有權。這種印章也出現在兩河流域考古遺址中。據此推測,當時印度河流域( ?。?br/>A.具備了成熟的文字系統B.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C.存在著跨區域經濟交流D.出現了復雜的社會勞動分工【分析】本題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出土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遺址的印章,用來蓋在軟泥上以示貨物的所有權。這種印章也出現在兩河流域考古遺址中”和所學知識可知,同一種用于表明貨物所有權的印章在印度河流域和兩河流域都有出現,說明這兩個區域之間存在貨物往來,即存在著跨區域經濟交流,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印章,未體現文字系統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具備成熟文字系統,排除A項;材料沒有關于印度河流域政治體制,不能得出形成統一中央集權國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勞動分工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5 武漢模擬)洪水傳說產生于蘇美爾,通過希伯來人保存下來,并傳到古希臘。在蘇美爾人的史詩中,只有吉烏蘇德拉一家和動物幸存;在希伯來人的傳說中,則是諾亞一家留存,并補充了諾亞放鴿子試探洪水情況的內容;在古希臘人的傳說中,則只留下了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二人重新創造了世界。由此可知,洪水傳說( ?。?br/>A.經考古證實才具有史料價值B.推動了多元文明之間的交流C.在流傳中呈現多元文化特征D.客觀反映了人類文明的起源【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人類文明的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洪水傳說產生于蘇美爾,通過希伯來人保存下來,并傳到古希臘”。【解答】A.神話傳說不能客觀反映人類文明的起源,但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并不是經過考古證實傳說才具有史料價值,可與考古發現、文獻記載等多種史料相互印證,排除;B.洪水傳說在不同文明間的流傳說明早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但傳說推動了多元文明之間的交流,表述不準確,排除;C.根據材料可知,洪水傳說在不同文化中流傳,呈現出本土化的改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現出多元化的版本,正確;D.洪水傳說中具有一定的藝術創作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不能完全客觀反映人類文明的起源,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人類文明的交流,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4.(2025 太原模擬)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世紀)的行政文書記載,底比斯地區的官員須每月向維西爾(宰相)呈交土地清冊與稅糧賬目;同時期阿馬爾那書信顯示,法老直接任命努比亞總督并派遣軍隊監督黃金開采。這說明當時埃及( )A.地方總督獨立行使軍政大權B.依賴文書行政體系治理國家C.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難以調和D.國家強化垂直行政管理體制【分析】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解答本題關鍵是對“底比斯地區的官員須每月向維西爾(宰相)呈交土地清冊與稅糧賬目”“法老直接任命努比亞總督并派遣軍隊監督黃金開采”進行分析解讀。【解答】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對地方官員的任命和監督,沒有強調地廣總督獨立行使軍政大權,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對地方官員的任命和監督,沒有強調依賴文書行政體系治理國家,B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無法得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難以調和”的結論,C項錯誤;根據材料“底比斯地區的官員須每月向維西爾(宰相)呈交土地清冊與稅糧賬目”“法老直接任命努比亞總督并派遣軍隊監督黃金開采”可知,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對地方官員的任命和監督,說明當時埃及國家強化垂直行政管理體制,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5.(2025 柳州三模)美國學者戴利說:“羅馬的法律體系里普遍包含著當地的習慣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賦予公民權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國境內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還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權力?!贝骼庠趶娬{( )A.萬民法具有普遍的適用性B.市民法與習慣法密不可分C.羅馬法維護統治階級利益D.羅馬法具有靈活實用特點【分析】本題考查羅馬法,需要結合羅馬法的特征來解答。【解答】根據材料“羅馬的法律體系里普遍包含著當地的習慣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賦予公民權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國境內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還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權力?!痹俳Y合所學,公元212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羅馬法律已發展為萬民法。由此可得出古羅馬的習慣法存在于羅馬法律體系中,即使是萬民法適用期間也是如此。法官還具有建立判例的權力,可看出羅馬法的運用具有靈活實用性,D項正確;材料中作者有說明萬民法中存在習慣法,但并沒有強調萬民法的“普遍的適用性”,排除A項;材料中作者提及了萬民法與習慣法的密切關系,而不是市民法與習慣法,排除B項;羅馬法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這一說法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羅馬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5 江蘇模擬)有學者分析歐洲文明進程得出這樣的結論: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這與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應該是成正比的,因為實力強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傳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以下最能佐證材料觀點的是( )A.波斯征服了巴爾干半島,希臘傳統的制度被波斯繼承B.阿拉伯帝國征服了西亞,西亞文化被阿拉伯帝國吸收C.羅馬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希臘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羅馬D.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化深深融入游牧民族【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類文明交流,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3世紀后,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當羅馬帝國吞并希臘后,希臘的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開始全面進入羅馬,進入希臘化時代,與材料學者的觀點相符,C項正確;波斯征服了巴爾干半島北部,繼承了西亞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學者分析的是歐洲文明進程,并非亞洲,排除B項和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人類文明交流,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2025 安徽一模)蘇美爾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君》記載:烏魯克國王恩美卡派出使者與阿拉塔國王交涉過程中因信息越來越復雜,致使“使者的嘴沉重,不能復述之”。于是恩美卡“揉了一塊泥,猶如泥版,把言詞寫在上面。此前,把言詞寫在泥上的事情從未見。”這一記載可以佐證該地區( ?。?br/>A.帝國版圖的擴張 B.字母文字的出現C.早期文明的發展 D.商業貿易的頻繁【分析】本題考查了蘇美爾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君》記載了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出現,而文字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出現體現早期文明的發展,C項正確;史詩記載中并沒有提及帝國版圖擴張相關的內容,如戰爭、征服、領土增加等,主要是圍繞信息傳遞和泥版書寫的產生,排除A項;楔形文字不屬于字母文字,排除B項;史詩內容沒有涉及商業貿易的相關情節,如商品交換、貿易路線等,所以不能佐證商業貿易的頻繁,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蘇美爾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5 保定一模)古希臘人認為器物本身就像人的身體,會把它們當作人的身體來塑造,一些器皿上也會出現類似人的頭、肩、腰、胸、腿等形狀。同時古希臘人把一塊布也穿出了萬種風情。這表明古希臘( ?。?br/>A.藝術創作注重實用性 B.民眾主體意識覺醒C.手工業發展水平較高 D.雕塑復古色彩濃厚【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希臘文明,解題關鍵信息是“古希臘人認為器物本身就像人的身體,會把它們當作人的身體來塑造,一些器皿上也會出現類似人的頭、肩、腰、胸、腿等形狀。同時古希臘人把一塊布也穿出了萬種風情”。【解答】A.材料不涉及實用性,強調的是人文精神,排除;B.根據“古希臘人認為器物本身就像人的身體,會把它們當作人的身體來塑造,一些器皿上也會出現類似人的頭、肩、腰、胸、腿等形狀。同時古希臘人把一塊布也穿出了萬種風情”可知,材料體現了對人的身體的贊美和認同,體現了民眾主體意識覺醒,正確;C.材料不涉及手工業的技術水平,排除;D.材料不能體現雕塑藝術的發展,更不能體現復古精神,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希臘文明,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9.(2025 河南模擬)雅典(伯里克利時代)法律規定:“對一切不相信現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見解者,立即治罪”。如普羅塔格拉被控為無神論者而遭驅逐出境,蘇格拉底以“慢神”和“蠱惑青年罪”被判處死刑。這表明雅典法律( )A.悖離人民主權原則 B.限制公民個人自由C.嚴格維護城邦利益 D.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分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分析材料“對一切不相信現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見解者,立即治罪”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解答】依據材料“對一切不相信現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見解者,立即治罪”可以看出雅典有與宗教和神明不同見解者要被治罪,說明雅典法律限制公民個人自由,故B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雅典法律限制公民個人自由,不能說明雅典法律背離人民主權原則,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維護城邦利益,故C項錯誤。雅典實行的是民主政治,因此D項中的思想文化專制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對雅典民主政治及其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025 安徽模擬)公元前107年,羅馬執政官蓋烏斯 馬略進行軍事改革:廢除征兵的財產限制制度,允許無財產者應募入伍;一經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將士兵組建為數個軍團,且軍團的后勤補給等均由將軍負責,而非元老院承擔。這一改革( ?。?br/>A.緩和了貴族與平民的矛盾B.擴大了羅馬公民群體范圍C.推動了羅馬社會性質轉型D.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羅馬的政治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廢除征兵的財產限制制度,允許無財產者應募入伍;一經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將士兵組建為數個軍團,且軍團的后勤補給等均由將軍負責,而非元老院承擔”。【解答】A.材料涉及征兵和元老院的權力問題,不涉及平民,排除;B.材料只涉及征兵和軍隊管理權問題,不涉及公民群體的范圍,排除;C.羅馬當時是奴隸社會,并未實現轉型,排除;D.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羅馬實行征兵制,軍隊對將軍負責,削弱了元老院的權力,加速了共和國的衰落,為之后形成羅馬帝國奠定了基礎,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羅馬的政治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1.(2025 湛江一模)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國王自稱“拉”之子,由神的化身轉變為神的代理,可以隨意更換各州長官,嚴密控制各州的經濟活動。波斯帝國每個省的總督“升遷只能是優點得到國王承認的結果,而優點本身又是根據忠誠的程度界定的”。這共同折射出( ?。?br/>A.中央集權的特點 B.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C.早期國家的形成 D.古代區域文明的擴張【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由材料可知埃及國王可以隨意更換各州長官,嚴密控制各州的經濟活動,波斯國王掌控著總督的任命權及升遷,表明君主權力強大,有中央集權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埃及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但材料中沒有波斯的相應信息,因此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不是折射出的共同點,排除B項;波斯帝國建立于公元前6世紀,不能說明早期國家的形成,排除C項;材料沒有古代區域文明的擴張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2025 哈爾濱校級二模)波斯帝國的建筑在繼承了亞述、巴比倫傳統的基礎上,同時充分發揮波斯高原山區多石的特點,并參考了埃及、希臘建筑皆以石構為主之例,大量使用石材,為西亞建筑增添異彩。這表明,波斯帝國( ?。?br/>A.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特征B.政治體制確立受多種因素影響C.繼承發展了巴比倫的文化傳統D.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分析】本題考查了波斯帝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波斯建筑融合了亞述、巴比倫、埃及、希臘等多元文化元素,并結合本土資源特點形成獨特風格。這種對多種文化元素的兼容并蓄,體現了波斯文化主動接納不同文明成果的開放態度和包容性,A項正確;題干僅討論建筑領域的文化融合,未涉及政治體制的形成,排除B項;“繼承發展了巴比倫的文化傳統”僅涉及單一文化繼承,忽略多元融合,排除C項;成為橋梁更多是地理中介作用,但題干強調的是波斯自身文化的包容性,且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波斯帝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5 金鳳區校級二模)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現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 ?。?br/>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托勒密王朝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建立,統治者雖是馬其頓人,但為鞏固在埃及的統治,主動采用法老稱號和埃及傳統藝術形式,如雕像中保留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的面部特征和服飾權杖,體現了對當地宗教與文化傳統的尊重與融合,借此獲得埃及祭司與民眾支持,B項正確;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已被亞歷山大滅亡,與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建立)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托勒密統治者主動吸收埃及文化,反映的是文化融合而非差異,排除C項;希臘文化中心東移指希臘文化傳播至東方,但題干強調統治者吸納埃及傳統,屬于本土化策略而非文化中心轉移,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4.(2025 石家莊模擬)從公元前566年起,每四年在雅典城舉行一屆大泛雅典娜節,人們要向雅典娜奉獻一件嶄新的繡袍和動物祭品,浩浩蕩蕩的隊伍將神像送到衛城上的神廟里,并舉行盛大的體育競技和音樂比賽。據此可知,該節慶有助于雅典( )A.維護政治寡頭權威B.擴大在地中海等地的影響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D.避免形成多神崇拜的局面【分析】本題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每四年在雅典城舉行一屆大泛雅典娜節”并結合城邦政治的特征進行分析。【解答】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奠定基礎,排除A項;“每四年在雅典城舉行一屆大泛雅典娜節”,是在國內舉行,凝聚城邦公民意志,沒有擴大在地中海等地的影響,排除B項;根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每四年在雅典城舉行一屆大泛雅典娜節,營造了自由的氛圍,培育了城邦意識,C項正確;通過泛雅典娜節提升公民城邦意識,未涉及多神崇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5.(2025 福州模擬)中世紀基輔羅斯的城市,教堂與宮殿占據城市中心的顯著位置,以收取貿易稅作為重要財政來源;而西歐的布魯日,則由商業行會勢力規劃街道布局、修建市政廳和組織商業集市。這主要反映了中世紀東西歐城市( ?。?br/>A.經濟支柱產業迥異 B.宗教影響力度強弱C.發展規劃理念相左 D.政治主導力量有別【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歐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輔羅斯屬于東歐封建集權模式,政治權力集中于君主和教會,城市作為統治中心而非獨立實體,市民缺乏自治空間,而西歐的布魯日代表城市自治模式,市民通過贖買特許狀、組建行會逐漸脫離封建束縛,形成“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的自治傳統,商人階層成為新興政治力量,D項正確;基輔羅斯與布魯日均以貿易為經濟支柱,但主導經濟的主體不同,排除A項;基輔羅斯宗教影響力強,但西歐城市同樣重視宗教,差異在于宗教是否與政治權力結合主導城市,排除B項;規劃差異的根源是主導城市的力量不同,而非單純理念分歧,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歐洲,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6.(2025 六安模擬)中世紀后期,西歐人對于法律的認識在發生變化。英國學者戴維 M 沃克指出:“也許在中世紀就產生了這種信仰,即不管法律是上帝的還是人的,法律應該統治世界。”這表明中世紀后期西歐社會( ?。?br/>A.教會的司法體系廢止并被取代B.世俗法束縛了城市自治權力C.追求公平公正的社會治理方式D.法律信仰強化助推王權擴張【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古西歐城市自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并未提及教會司法體系被廢止并被取代的相關內容,該說法與史實不符,在中世紀后期教會司法體系仍然存在,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世俗法對城市自治權力的束縛,與題干內容無關,故B項錯誤;“不管法律是上帝的還是人的,法律應該統治世界”這種信仰體現了人們對通過法律來實現公平公正的社會治理方式的追求,說明中世紀后期西歐社會有追求公平公正的社會治理的傾向,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法律信仰強化助推王權擴張的信息,屬于無中生有,故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古西歐城市自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5 江西模擬)在E中世紀歐洲某莊園檔案記載,“農奴A未經領主許可,將自家收獲的部分谷物拿到莊園外售賣獲利。領主發現后欲給予嚴懲,農奴A遂向莊園法庭申訴。莊園法庭依據傳統習俗,認為農奴在滿足領主需求后,有權對剩余農產品進行處置,最終駁回領主懲處要求”。這表明莊園法庭( )A.打破領主對莊園經濟的絕對掌控B.以維護區域貿易秩序為核心職責C.基于莊園傳統調和主仆權益矛盾D.成為推動農奴階層解放的關鍵力量【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領主發現后欲給予嚴懲,農奴遂向莊園法庭申訴”“莊園法庭依據傳統習俗”等信息可知,莊園經濟是調節主仆權益矛盾的機構,其審判的依據是莊園傳統,莊園法庭依據傳統習俗,對領主和農奴的權益糾紛進行裁決,起到了調和矛盾的作用,C項正確;“絕對掌控”說法太絕對,莊園經濟中領主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莊園法庭這次判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領主,并非打破絕對掌控,排除A項;材料重點是解決領主和農奴間關于農產品處置的糾紛,不是維護區域貿易秩序,排除B項;“關鍵力量”夸大其詞,莊園法庭主要還是維護莊園秩序,這次判決只是個例,不是推動農奴階層解放的關鍵力量,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莊園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5 湖北模擬)中古時期西歐大學的興起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特征。有學者指出:“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這反映出( ?。?br/>A.大學成為神學傳播工具B.社會轉型存在多重阻力C.世俗教育得到全面普及D.大學興起推動學術自由【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歐洲,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大學的課程除神學外還有醫學、法學等,且大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知識的傳播與學術的發展,并非單純傳播神學,排除A項;根據材料“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大學一方面憑借教皇特權獲得自治卻又依附教會權威,另一方面受世俗君主支持卻又被試圖納入國家文化體系這體現了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教會和世俗君主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反映出當時社會轉型存在多重阻力,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世紀歐洲,教育主要以神學教育為主,“世俗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的說法絕對化,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教會和世俗君主的影響,沒有突出大學興起對學術自由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歐洲,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5 日照一模)11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國的過程中,諾曼公爵威廉將舊貴族的土地合并為若干大地產分配給大貴族,這些大貴族的領地雖然龐大,卻分散于各地而不相連,從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錯的地產占有格局。威廉此舉( ?。?br/>A.實現了對各地的垂直管理B.擴大了統治的封建基礎C.有利于強化對貴族的控制D.促進了土地商品化進程【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古時期的西歐,解題關鍵信息是“11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國的過程中,諾曼公爵威廉將舊貴族的土地合并為若干大地產分配給大貴族,這些大貴族的領地雖然龐大,卻分散于各地而不相連,從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錯的地產占有格局”。【解答】A.材料論述的是土地仍舊分配給了大貴族,而非直接管理地方,排除;B.擴大統治的封建基礎一般是指讓更多階層參與到統治體系中,增加統治支持的力量,材料未涉及對其他階層的措施,排除;C.材料反映威廉在給舊貴族分配土地時,雖然擴大了大貴族的領地,但由于領地分散,且不同貴族的土地相互交錯,這實際上削弱了貴族對領地的控制,形成了相互制約的關系,削弱了貴族的權力,有利于強化對貴族的控制,正確;D.材料涉及的是對土地的分配,未涉及土地是否允許買賣,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古時期的西歐,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0.(2025 河南模擬)下文節選自民間故事《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一文,文中的描述( )相傳在古時候,中國西部的某城市里,有一戶家境貧寒、以縫紉為職業的人家,男主人名叫穆司塔發,膝下只有一個獨生子,名叫阿拉丁。這一天,一個遠道而來、看上去像一個修道士模樣的外地人,來到阿拉丁身邊,原來,此人是從非洲摩洛哥長途跋涉到這里來的。他是摩爾族人,專搞魔法,精通魔術,并且擅長占星學。如今,他不惜離鄉背井,不畏艱險地旅行到此地,當然是有其目的的。A.揭示了當時中國與非洲之間交往頻繁B.說明阿拉伯建立了地跨三大洲帝國C.表明阿拉伯開始打通東西方交流通道D.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國,解題關鍵信息是“中國西部”“原來,此人是從非洲摩洛哥長途跋涉到這里來的。他是摩爾族人,專搞魔法,精通魔術,并且擅長占星學。如今,他不惜離鄉背井,不畏艱險地旅行到此地,當然是有其目的的”。【解答】A.材料故事是阿拉伯帝國的故事,因此其論述的主旨并非中國與非洲交往,而是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排除;B.材料不涉及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排除;C.“開始”說法從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根據“中國西部”“原來,此人是從非洲摩洛哥長途跋涉到這里來的。他是摩爾族人,專搞魔法,精通魔術,并且擅長占星學。如今,他不惜離鄉背井,不畏艱險地旅行到此地,當然是有其目的的”等信息可知,阿拉伯的民間故事涉及中國男孩和非洲魔法師,體現了其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1.(2025 安徽一模)14﹣16世紀,日本京都城市規劃發生變化,居住在城市里的商人、職人開始按地域分布,并形成了各種自治組織。都市工商業者復興了山車巡行,并逐漸成為京都民眾“年中行事”的娛樂活動。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日本( ?。?br/>A.經濟發展趨于活躍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中央集權統治崩潰 D.封建秩序走向瓦解【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古時期的日本,解題關鍵信息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商人、職人開始按地域分布”“工商業者復興了山車巡行”。【解答】A.根據材料“居住在城市里的商人、職人開始按地域分布”“工商業者復興了山車巡行”等信息可知,中世紀后期,大量商人進入日本京都,其生活和娛樂活動,影響了京都城市布局和民眾日常生活,表明當時日本經濟發展日漸趨于活躍,正確;B.材料未提及商人活動已涉足到政治領域,排除;C.材料未體現地方割據勢力發展與中央集權統治崩潰,排除;D.材料體現的是商品經濟活躍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并未具體說明封建政治、經濟制度沒落和舊秩序走向瓦解,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古時期的日本,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2.(2025 安徽模擬)1324年,非洲馬里國王曼薩 穆薩從廷巴克圖出發前往麥加朝圣。此次遠行,穆薩組建了數千人的隊伍,并攜帶了大量黃金,其闊綽的出手也影響了沿路黃金的價格;“金礦之王”“黃金帝國”之名也因此盛傳至整個穆斯林世界乃至基督教世界。由此可知,這次朝圣之旅( ?。?br/>A.使歐亞非文明由分散走向了整體B.有利于馬里帝國商業貿易的發展C.凸顯出馬里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D.體現了馬里文化開放包容的特征【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非洲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金礦之王’‘黃金帝國’之名也因此盛傳至整個穆斯林世界乃至基督教世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曼薩 穆薩的朝圣旅行不僅擴大了馬里帝國在歐亞非三洲的影響力,還凸顯了馬里帝國的富庶,這有利于吸引歐亞非的商人前往馬里開展商業活動,賺取黃金,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各地區文明開始由分散走向了整體,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曼薩 穆薩揮金如土主要是因為馬里帝國黃金資源豐富,與“腐化墮落”無關,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馬里文化對異域文化的吸收和借鑒,“開放包容的特征”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非洲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2小題)23.(2025 太原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 約瑟夫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提到了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21種文明,以下為湯因比列出的部分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東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臘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朝鮮一日本文明。關于世界不同文明間的關系,有人主張“文明沖突論”,有人相信“文明共生論”。請從材料中任意選擇至少兩個文明,結合所學古代史知識,圍繞文明交流,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首先,根據題干要求“圍繞文明交流,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如根據材料“關于世界不同文明間的關系,有人主張‘文明沖突論’,有人相信‘文明共生論’”,可以擬定論題為文明的共生與交流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關于論證,根據題干要求“從材料中任意選擇至少兩個文明,結合所學古代史知識”可選擇阿拉伯文明、古代中國文明進行闡述。其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關于阿拉伯文明,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關于古代中國文明,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華文明也對周邊國家文明產生重要影響: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后,在漢字的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在中華文明影響下,東亞文化圈往往帶有以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以唐朝律令制度為模板的中華文明這些共性特質。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傊澜缥拿鞒识嘣l展格局,文明的交流方式多樣,內容豐富,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故答案為:論題:文明的共生與交流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論述:人類文明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在國家、民族間進行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交往中,文明因子互相交融,使得文明的整體性趨勢不斷增強。如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再如古代中華文明也對周邊國家文明產生重要影響: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后,在漢字的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在中華文明影響下,東亞文化圈往往帶有以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以唐朝律令制度為模板的中華文明這些共性特質。總之,世界文明呈多元發展格局,文明的交流方式多樣,內容豐富,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2025 綿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文明史凡六千年,先后出現了四波文明興起浪潮。第一波浪潮掀起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之間,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農業文明誕生。第二波文明興起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之間的西亞和地中海區域,它們也是獨立生成的文明,但受到已有中東原生型文明因素擴展和輻射的影響,故可稱次生型文明。興起于公元500﹣1500年中古時代的第三波文明,在鄰近文明的較多影響下生成,但有自己獨立特色,因此也屬次生型文明。第四波浪潮發生在18﹣20世紀,要么是西方文明在擴張中出現派生的子文明,要么是作為對西方文明擴張的反沖。——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材料是該學者對于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階段劃分。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任選兩次文明興起的浪潮,各舉一例文明,并分別進行闡釋。(所選的時段必須與文明相對應,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如根據材料“第一波浪潮掀起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之間,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農業文明誕生”“二波文明興起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之間的西亞和地中海區域,它們也是獨立生成的文明,但受到已有中東原生型文明因素擴展和輻射的影響,故可稱次生型文明”和所學可知,可選擇第一波文明興起浪潮和第二波文明興起浪潮。關于第一波文明興起浪潮的代表可選擇古埃及文明,關于闡釋可從古埃及文明誕生的時間和地位、尼羅河流域對古埃及農業發展的影響、古埃及文明的表現等角度進行分析;關于第二波文明興起浪潮的代表可選擇古希臘文明。關于闡釋可從古希臘文明的時間和地位、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影響、古希臘文明的表現等角度進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故答案為:示例一:選擇第一波文明興起浪潮和第二波文明興起浪潮。第一波文明興起浪潮:古埃及文明。闡釋:古埃及文明誕生于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農業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古埃及人能夠發展農業。他們種植大麥、小麥等農作物,逐漸形成了穩定的農業社會。古埃及人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的國家,發展出獨特的文字(象形文字)建造了宏偉的金字塔等建筑,在數學、天文學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他們根據尼羅河泛濫的周期制定了太陽歷,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每月30天,年末加5天宗教節日,這種歷法對后世歷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二波文明興起浪潮:古希臘文明。闡釋:古希臘文明興起于公元前1500﹣前500年之間,是次生型文明。它受到中東原生型文明因素擴展和輻射的影響。古希臘文明位于地中海區域,地理位置使其便于與周邊文明交流。在吸收了中東文明的一些成果后,古希臘發展出了獨特的城邦制度,每個城邦都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在文化方面,古希臘的哲學成就斐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對后世哲學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建筑方面,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在文學上,《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學的瑰寶,它反映了當時古希臘的社會風貌、價值觀念等。【點評】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