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明清時期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 安徽一模)洪武二十六年,朝廷頒發給安定、曲先、罕東、阿端四個西北地區衛市(今新疆哈密以東,甘肅嘉峪關以西)金銅信符來保障茶馬貿易,“遇有使者征發,比對相合,始許承命”,以防止邊將假朝廷命令,擾害民眾。此外,明朝和西北地區諸羈縻衛所都保持著“厚往薄來”的貢使貿易。這些舉措( )A.加強了與邊疆地區的經濟聯系B.削弱了羈縻衛所的自治性質C.有利于鞏固對西域全境的統治D.促進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2.(2025 江蘇模擬)洪武朝除頒布條例規范文書行政之外,朱元璋還屢次下詔禁繁文、減案牘。然而文書繁瑣之弊,屢禁屢起,至崇禎元年,皇帝命內閣制作貼黃式樣,下令官員用百字左右將上呈的疏奏進行摘要,貼附于文末。明朝文書制度的持續調整( )A.簡化了奏折上報程序B.源于官員缺乏基層歷練C.削弱內閣官員的權力D.說明皇帝行政事務繁忙3.(2025 河南模擬)明初,隨著衛所在河西地區的設立,大量軍事移民涌入河西,出現了數量龐大的軍戶家族。明朝中后期,軍戶子弟得以廣泛參與到各項社會事務中,軍戶出現了由“軍”向“民”轉變的趨勢。這一轉變趨勢(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B.體現了明代社會階層的固化C.反映了明代軍事力量加強D.減輕了國家對百姓人身控制4.(2025 安慶二模)茶葉作為一種文化綜合體,很早就進入了羈縻體系之中,成為羈縻的重要手段。明朝將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收歸官營,嚴格落實榷茶制,控制茶市開閉,嚴禁私茶。以上措施主要目的是( )A.以茶葉為載體促進漢藏民族的交融B.官營販運以增加中央財政收入C.以經濟手段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D.嚴加控制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5.(2025 和平區二模)有學者在研究軍機處議復檔后認為:“軍機處成立后,眾多軍政事務先由軍機大臣議復,再形成定議,成為皇帝非常依賴的決策方式。軍機大臣可以通過議復把他們自己的認知與觀點貫徹到軍國大計決策中,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該觀點強調了( )A.軍機處是清朝的權力中樞B.皇帝的權力受到一定限制C.軍機大臣左右皇帝的決策D.軍機大臣在決策中的作用6.(2025 吉林三模)清初,為了防止蒙古王公南侵,同時阻止內地漢民越界進入草原地區,政府實行“蒙禁政策”,在晉、陜與鄂爾多斯交界的長城之外,設置了一條隔離帶,既不準蒙古人放牧,也不許漢人耕種。但清朝中期,蒙漢地方官員奏請開墾這片土地,得到朝廷獲準,邊地開放,陜、晉西北附近的農民紛紛涌入,春種秋回,故謂之“雁行客”。這反映了清朝時期( )A.大規模開發邊疆地區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C.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D.全國的人口流動非常頻繁7.(2025 葫蘆島一模)清雍正繼位后擴大密折適用范圍,其功能愈加重要多樣,對此雍正曾在《朱批諭旨》中提及如下說法,“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因人而施,量材而教。嚴急導之以寬和,優柔者濟之以剛毅。”這反映出密折制度主要功能為( )①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②控制臣下與強化皇權的必要③與大臣酌議革新大政④教育臣下及聯絡感情的需求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8.(2025 西寧三模)清代,“蒙人以磚茶以代貨幣,除以皮毛直接易布、米外,余悉以磚茶定其值”;在西北烏里雅蘇臺、伊犁等地,內地輸入的商品“以綢緞、布匹、茶葉、糖、煙為大宗”,輸入內地的商品“以絨毛、皮張、各項牲畜為主”。據此可知,清代茶葉邊銷( )A.推動了邊疆地區的封建化進程B.是促進邊疆穩定的重要手段C.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D.以加強民族交融為根本目的9.(2025 河東區一模)下表為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耕地面積統計表,據此可推知( )清代皇帝紀年 年份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世祖順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A.農業生產力得到根本提高B.社會整體生活質量上升C.人口遷移和流動不斷下降D.生存資源分配壓力增大10.(2024 淄博二模)清朝允許地方官員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類似家庭教師的身份實際參與政務,但是嚴格限制官員舉薦自己的幕友為官,并不時對敢于挑戰這一規定的高級地方官員施以重罰。這些舉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動社會階層流動C.防范地方勢力發展 D.便于官吏監察考核11.(2024 山東模擬)官箴書是由士人編撰的為官準則格言,明清時期盛行的官箴書著重談的是如何跟與上下級打交道、如何處理各類訴訟等具體的政務處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視的道德勸誡色彩則被淡化。這反映了( )A.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 B.官員行政拘泥規則C.國家治理理性化傾向 D.法律制度漸趨完善12.(2024 海淀區二模)《明史》載,明英宗天順(1457—1464)年間起,“巡撫之寄專,而監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張)”。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實行的行省制自此廢除B.明廷強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C.朝廷委任巡撫總攬一省行政D.削弱巡撫權力防止地方割據13.(2024 4月份模擬)據考證,清雍正2年,全國人口2500萬人。僅僅過了42年,到乾隆31年,人口爆炸性地翻了三番,達2億9百萬人。道光29年,人口又翻了一番,達4億7千萬人。這一時期人口的增長( )A.為統治危機出現埋下隱患B.緣于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C.促進新型生產關系的產生D.得益于政府社會管理松散14.(2024 涵江區模擬)自康熙、雍正以來,清統治者逐漸將前朝設置的軍事衛所改為府、州、縣,或并入臨近的行政區劃;原有的衛學也改為府學、州學、縣學,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學。該舉措( )A.推進了國家治理的一體化B.有利于教化在原衛所區發軔C.擴大了清王朝的統治區域D.廢除了明朝原有的官學體系15.(2024 樂山三模)乾隆年間,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外來棚民種苞谷,引起了糾紛和訴訟。對此,政府要求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棚民或分年退山或入籍編甲,此后“禁止山場混召異籍之人搭棚開墾”。該案件可以說明( )A.人口膨脹激化人地矛盾B.地方宗族勢力影響擴大C.社會治理面臨新的形勢D.物種革新導致生態惡化16.(2024 菏澤一模)下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農業生產和人口統計表。這主要說明當時( )年份 總人口 (千人) 農業人口 (千人) 耕地 農業人口人均糧食(斤)總面積 (千畝) 農夫人均 (千畝) 總額 凈額 余額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A.農業經營模式發生根本轉變B.農業生產技術出現倒退現象C.人口過度增長資源危機突出D.糧食產量受經濟作物的影響17.(2024 金華模擬)如表為清代廣東地區人口,耕地面積變化情況。據此可知,廣東( )年代 人口及其指數 耕地面積(畝) 人均耕地面積(畝)1685 1109400 30239255 27.261724 1307866 31247464 23.891753 3969248 32883293 8.281766 6938855 33696253 4.861812 19174031 32034835 1.67A.人地矛盾日益嚴重B.農業生產力得到革命性發展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人口增長緣于大量海外移民18.(2024 重慶模擬)對沿襲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較進步地區采取“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進行管理;相對落后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還有部分地區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時,朝廷對違法的土司實行降級或革職的舉措。這些舉措( )A.改變了西南民族地區傳統社會結構B.消除了民族地區與中央關系對立C.推動了國家權力在土司地區的延伸D.延緩了土司地區與內地的一體化19.(2025 泰安一模)黃宗羲提出兩種圓滿的道德一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現實的、墮落的君主專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兩種秩序都符合《禮運》首章“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這體現出黃宗羲( )A.反對迷信權威并追求思想自由B.對傳統政治理想的繼承和發展C.打破了程朱理學正統思想地位D.反對專制追求民主政治的訴求20.(2025 遼寧一模)1560年,由于遼東地區的糧食儲備短缺,明廷暫時準許渤海灣進行海運,渤海沿岸的商業隨之發展起來。一旦短缺得到緩解,明廷就再次禁止海運。這反映出明朝( )A.依賴內陸運輸來獲取高額利潤B.竭力穩定傳統農耕經濟秩序C.適時調整海禁政策以維護統治D.保障了朝貢貿易的規范進行21.(2025 遼寧二模)明清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塑造大量忠臣、孝子、節婦、義士等形象,比如明代教化劇《伍倫全備》塑造了伍倫、伍全、伍備等人物,他們踐行五倫之道;在清代宣揚“臣事君以忠”的三國戲、楊家將戲以及岳飛戲等戲曲中,塑造了岳飛、楊家將等精忠報國的忠臣形象。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 )A.體現了文學的世俗化傾向B.推動了儒學正統思想的復興C.具有道德教化的社會功能D.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文化訴求22.(2025 金鳳區校級二模)清朝時期,關中人口激增,地狹人稠,各地擁塞著大量視野人口,陜西謂之“閑人”。如同官“山后易代多客民,每遇獲麥種田,均顧覓閑人,名曰塘匠”:作水“鄉野之人恒以出外背腳傭工為生”。這些“閑人”的存在( )A.凸顯了引入高產農作物的緊迫性B.為新經濟因素的發展提供了條件C.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反映出農本思想的束縛已被突破二.材料題(共2小題)23.(2025 閩侯縣校級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統治者認真總結了中國歷朝包括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經驗,全面繼承并發展了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還巧妙地將滿族本位的統治術融合與隱藏在漢族傳統政治文化中。漢朝以來的以卡治天下,宋朝以來的“蔡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統治家法,在清朝發揚光大,使得這些儒家經典中已經有的政治觀念,成功轉變為政治實踐,使清朝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清朝統治者還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通過對儒家的文化認同,贏得漢人的好感,換取漢人服從清朝統治,實現國家認同。——摘編自常建華《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得國家構建主體發生了變化。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標志著國家獲得獨立、民族獲得解放、人民獲得民主權利,而且將新的國家建立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即民族國家。其次,戰爭威脅、冷戰仍然是凝聚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抗美援朝中的“訴苦運動”和“捐獻運動”激發了極大的愛國熱情;中蘇沖突時蘇聯屯兵邊境,戰爭威脅與邊境局部沖突都成為國家認同提升的動力。再次,改革開放后,愛國主義的主題轉向以經濟建設與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目標,國家動員逐步削減;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威脅論”等迅速擴散,反過來對國家認同提供了新的契機。近年來,“中國崛起”振奮人心,“中國”得到世界的認同反過來也強化了國家認同。與此同時,國家認同也面臨諸如全球化的沖擊、地方性認同的崛起以及因社會公平問題帶來的合法性壓力。——摘編百賀東航謝偉民《新中國國家認同的歷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朝構建國家認同所采取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構建國家認同的新變化,并說明其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中國構建國家認同的啟示。24.(2025 西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在云南設立衛所的地方均有相當規櫻的屯田,云南都指揮使司所屬的衛所屯田共約110萬7千880畝。廣西和貴州地區軍屯的規模亦不小。正統六年(1441年),貴州地區20個衛所的屯田共約95萬畝。廣西地區在洪武九年(1376年)開展軍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遷江縣設立了屯田千戶所。明朝還向西南邊疆地區大規模移民實邊,開展屯田。史書記載,明朝“益講屯政,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墾開”,“移民就寬鄉,或召募或罪徒者為民屯”;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今湖廣常德、辰州兩府“民三丁以上者往屯云南”。從明朝初年到明朝中期,史書還不斷有關于西南商屯的記載。商屯即是明代鹽商為便于邊境納糧供軍需換取政府鹽引來謀利而進行的屯墾。鹽商圖交糧便利,招募農民在邊境開荒,就地取糧。——摘編自段金生《漢至清代王朝治邊方略與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屯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土地利用的角度,概括明朝西南屯田活動的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從邊疆治理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屯田活動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明清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 安徽一模)洪武二十六年,朝廷頒發給安定、曲先、罕東、阿端四個西北地區衛市(今新疆哈密以東,甘肅嘉峪關以西)金銅信符來保障茶馬貿易,“遇有使者征發,比對相合,始許承命”,以防止邊將假朝廷命令,擾害民眾。此外,明朝和西北地區諸羈縻衛所都保持著“厚往薄來”的貢使貿易。這些舉措( )A.加強了與邊疆地區的經濟聯系B.削弱了羈縻衛所的自治性質C.有利于鞏固對西域全境的統治D.促進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金銅信符來保障茶馬貿易”與“明朝和西北地區諸羈縻衛所都保持著厚往薄來的貢使貿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這些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原與邊疆地區的經濟聯系,A項正確;金銅信符是保障茶馬貿易正常進行,防止邊將擾害民眾,貢使貿易也是正常的經濟往來,與自治性質無關,排除B項;題干中涉及的是西北地區的部分衛所(安定、曲先、罕東、阿端四個衛所),不能得出對西域全境統治鞏固的結論,范圍不一致,排除C項;材料主要是在說與邊疆地區的貿易往來情況,沒有涉及治理模式與內地一致等一體化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5 江蘇模擬)洪武朝除頒布條例規范文書行政之外,朱元璋還屢次下詔禁繁文、減案牘。然而文書繁瑣之弊,屢禁屢起,至崇禎元年,皇帝命內閣制作貼黃式樣,下令官員用百字左右將上呈的疏奏進行摘要,貼附于文末。明朝文書制度的持續調整( )A.簡化了奏折上報程序B.源于官員缺乏基層歷練C.削弱內閣官員的權力D.說明皇帝行政事務繁忙【分析】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文書制度從洪武到崇禎持續調整,核心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朱元璋廢除丞相后直接處理政務,導致皇帝需批閱海量奏章,崇禎時進一步要求奏疏摘要貼黃,反映皇帝需快速處理繁重政務,行政事務繁忙是制度調整的直接動因,D項正確;貼黃僅簡化內容而非上報流程,奏折程序未變,排除A項;文書繁瑣源于制度缺陷而非官員缺乏基層歷練,非主要原因,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文書制度的持續調整服務于皇權,并未涉及內閣官員的權力變化,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學生需掌握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3.(2025 河南模擬)明初,隨著衛所在河西地區的設立,大量軍事移民涌入河西,出現了數量龐大的軍戶家族。明朝中后期,軍戶子弟得以廣泛參與到各項社會事務中,軍戶出現了由“軍”向“民”轉變的趨勢。這一轉變趨勢(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B.體現了明代社會階層的固化C.反映了明代軍事力量加強D.減輕了國家對百姓人身控制【分析】本題考查明朝政治制度演變情況,要求依據材料“明朝中后期,軍戶子弟得以廣泛參與到各項社會事務中,軍戶出現了由‘軍’向‘民’轉變的趨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明朝中后期,大量的軍戶家族向普通民眾轉變,說明國家減輕了對百姓人身控制,故D正確;材料的轉變不是地方官制的設置,體現不出來A項的作用,故排除A;這轉變的趨勢體現社會階層的流動,B表述錯誤,排除;由“軍”向“民”轉變的趨勢無法體現明代軍事力量加強,故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明朝政治制度演變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4.(2025 安慶二模)茶葉作為一種文化綜合體,很早就進入了羈縻體系之中,成為羈縻的重要手段。明朝將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收歸官營,嚴格落實榷茶制,控制茶市開閉,嚴禁私茶。以上措施主要目的是( )A.以茶葉為載體促進漢藏民族的交融B.官營販運以增加中央財政收入C.以經濟手段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D.嚴加控制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分析】本題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解答】根據材料“茶葉……成為羈縻的重要手段”“明朝將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收歸官營,嚴格落實榷茶制,控制茶市開閉,嚴禁私茶”可知,茶葉是羈縻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和手段,明朝通過壟斷茶馬貿易限制邊疆民族的物資流動,以此強化對西南地區的政治控制,C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明朝政府對茶馬貿易的嚴格控制,主要目的并非是促進民族交融,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涉及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的內容,且“茶馬貿易”是材料的主旨,而非“官營販運”,排除B項;嚴加控制漢藏茶馬貿易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5.(2025 和平區二模)有學者在研究軍機處議復檔后認為:“軍機處成立后,眾多軍政事務先由軍機大臣議復,再形成定議,成為皇帝非常依賴的決策方式。軍機大臣可以通過議復把他們自己的認知與觀點貫徹到軍國大計決策中,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該觀點強調了( )A.軍機處是清朝的權力中樞B.皇帝的權力受到一定限制C.軍機大臣左右皇帝的決策D.軍機大臣在決策中的作用【分析】本題考查軍機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軍機處。【解答】據題干材料“軍機大臣可以通過議復把他們自己的認知與觀點貫徹到軍國大計決策中,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可知,有學者認為,軍機大臣可以就軍國大事提出意見,進而影響皇帝決策,體現了軍機大臣在決策中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體現軍機處在軍國大事決策中的作用,但僅憑此不足以斷定在決策中地位最重要和是權力中樞,排除A項;材料本意是皇帝在決策過程中借助軍機處,未強調軍機處掌控決策和能夠制約皇權,排除B項;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決策權,而非軍機大臣左右皇帝的決策,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軍機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5 吉林三模)清初,為了防止蒙古王公南侵,同時阻止內地漢民越界進入草原地區,政府實行“蒙禁政策”,在晉、陜與鄂爾多斯交界的長城之外,設置了一條隔離帶,既不準蒙古人放牧,也不許漢人耕種。但清朝中期,蒙漢地方官員奏請開墾這片土地,得到朝廷獲準,邊地開放,陜、晉西北附近的農民紛紛涌入,春種秋回,故謂之“雁行客”。這反映了清朝時期( )A.大規模開發邊疆地區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C.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D.全國的人口流動非常頻繁【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清朝前期實行“蒙禁政策”,后期邊地開放,允許陜、晉西北附近農民涌入開墾土地,這一變化促進了蒙漢之間的經濟交流和民族融合。蒙漢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相互往來,有利于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團結,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體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中只是涉及晉、陜與鄂爾多斯交界地區的土地開墾,不能說明是大規模開發邊疆地區,A項不準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蒙漢地區經濟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內容,沒有直接涉及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信息,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僅反映了陜、晉西北附近農民到長城外開墾土地的情況,不能由此得出全國人口流動非常頻繁的結論,D項過度解讀了材料信息。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25 葫蘆島一模)清雍正繼位后擴大密折適用范圍,其功能愈加重要多樣,對此雍正曾在《朱批諭旨》中提及如下說法,“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因人而施,量材而教。嚴急導之以寬和,優柔者濟之以剛毅。”這反映出密折制度主要功能為( )①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②控制臣下與強化皇權的必要③與大臣酌議革新大政④教育臣下及聯絡感情的需求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分析】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認為不能兼聽則不能較好的處理國家事物,所以其認為密折制度使用范圍的擴大,可以從多方面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雍正帝認為密折制度可以因人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管理,從而加強皇帝對大臣的控制和強化皇權,①②正確;③錯在材料未涉及密折具體內容,無法得出是否在與大臣酌議革新大政,且密折制度是皇權強化的表現;④錯在僅涉及可以因人而異進行對大臣管理,但未涉及是否起到了教育大臣的需求,C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學生需掌握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8.(2025 西寧三模)清代,“蒙人以磚茶以代貨幣,除以皮毛直接易布、米外,余悉以磚茶定其值”;在西北烏里雅蘇臺、伊犁等地,內地輸入的商品“以綢緞、布匹、茶葉、糖、煙為大宗”,輸入內地的商品“以絨毛、皮張、各項牲畜為主”。據此可知,清代茶葉邊銷( )A.推動了邊疆地區的封建化進程B.是促進邊疆穩定的重要手段C.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D.以加強民族交融為根本目的【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茶葉在邊疆地區具有貨幣功能(“以磚茶代貨幣”),茶葉作為硬通貨維持了邊疆經濟秩序;內地與邊疆形成穩定的商品交換模式,穩定的物資交換體系有助于邊疆安定,因此,符合清代“茶馬互市”維護邊疆穩定的史實,B項正確;材料僅體現經濟交換,未涉及社會制度變革,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內地與邊疆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排除C項;民族交融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025 河東區一模)下表為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耕地面積統計表,據此可推知( )清代皇帝紀年 年份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世祖順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A.農業生產力得到根本提高B.社會整體生活質量上升C.人口遷移和流動不斷下降D.生存資源分配壓力增大【分析】本題考查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解答本題根據“下表為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耕地面積統計表”進行解讀。【解答】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生產技術進步相關,材料反映的是自順治七年到道光三十年,清朝人口迅速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緊張,因此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生產力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自順治七年到道光三十年,清朝人口迅速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緊張,沒有涉及人民生活狀況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自順治七年到道光三十年,清朝人口迅速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緊張,而人口遷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根據材料“下表為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耕地面積統計表”可知,自順治七年到道光三十年,清朝人口迅速增長,耕地雖有增加,但人均耕地呈下降趨勢,這說明清朝人地矛盾突出,生存資源壓力增大,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0.(2024 淄博二模)清朝允許地方官員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類似家庭教師的身份實際參與政務,但是嚴格限制官員舉薦自己的幕友為官,并不時對敢于挑戰這一規定的高級地方官員施以重罰。這些舉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動社會階層流動C.防范地方勢力發展 D.便于官吏監察考核【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允許地方官員自聘幕友,但嚴禁這些人為官,并對冒犯此項規定的地方官嚴加懲處,這些舉措都顯示出清政府嚴格限制地方官員,擔心其勢力發展壯大形成分裂割據勢力以對抗中央,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的舉措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對于官員的監察考核,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24 山東模擬)官箴書是由士人編撰的為官準則格言,明清時期盛行的官箴書著重談的是如何跟與上下級打交道、如何處理各類訴訟等具體的政務處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視的道德勸誡色彩則被淡化。這反映了( )A.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 B.官員行政拘泥規則C.國家治理理性化傾向 D.法律制度漸趨完善【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明清時期盛行的官箴書著重談的是如何跟與上下級打交道、如何處理各類訴訟等具體的政務處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視的道德勸誡色彩則被淡化。”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官員治理國家強化務實性,更加理性,淡化道德教化,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明清時期官員治理國家淡化道德教化,并不能體現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排除A項;“官員行政拘泥規則”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官箴書是由士人編撰的為官準則格言,并非法律制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4 海淀區二模)《明史》載,明英宗天順(1457—1464)年間起,“巡撫之寄專,而監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張)”。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實行的行省制自此廢除B.明廷強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C.朝廷委任巡撫總攬一省行政D.削弱巡撫權力防止地方割據【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撫之寄專,而監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英宗年間,設置巡撫,負責一省的行政事務,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等官員不得自作主張,反映出朝廷委任巡撫總攬一省行政,C項正確;明初廢除行省制,但沿用了行省稱呼,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巡撫設置,與倭寇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巡撫總攬一省行政,權力未被削弱,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4 4月份模擬)據考證,清雍正2年,全國人口2500萬人。僅僅過了42年,到乾隆31年,人口爆炸性地翻了三番,達2億9百萬人。道光29年,人口又翻了一番,達4億7千萬人。這一時期人口的增長( )A.為統治危機出現埋下隱患B.緣于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C.促進新型生產關系的產生D.得益于政府社會管理松散【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清代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加上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這為統治危機的出現埋下隱患,A項正確;當時小農經濟依然占統治地位,生產方式未發生根本改變,排除B項;新型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明代,排除C項;清朝時期政府對社會的管控較為嚴格,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4.(2024 涵江區模擬)自康熙、雍正以來,清統治者逐漸將前朝設置的軍事衛所改為府、州、縣,或并入臨近的行政區劃;原有的衛學也改為府學、州學、縣學,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學。該舉措( )A.推進了國家治理的一體化B.有利于教化在原衛所區發軔C.擴大了清王朝的統治區域D.廢除了明朝原有的官學體系【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材料“清統治者逐漸將前朝設置的軍事衛所改為府、州、縣,或并入臨近的行政區劃;原有的衛學也改為府學、州學、縣學,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學”體現的是清朝統治者對地方行政機構和教育機構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強調的是國家治理的一體化,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的地方治理,非教化在原衛所區發軔,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統治區域的擴大,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繼承和發展,非廢除,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2024 樂山三模)乾隆年間,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外來棚民種苞谷,引起了糾紛和訴訟。對此,政府要求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棚民或分年退山或入籍編甲,此后“禁止山場混召異籍之人搭棚開墾”。該案件可以說明( )A.人口膨脹激化人地矛盾B.地方宗族勢力影響擴大C.社會治理面臨新的形勢D.物種革新導致生態惡化【分析】本題考查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清朝安徽徽州休寧程氏家族因私自租讓山場給棚民而發生糾紛,政府進行了處理,說明清朝存在棚民聚集過多與當地基層社會治安不穩定的矛盾,棚民租種程氏族人山場與當地族人生活環境被破壞的矛盾,社會治理面臨新的形勢,C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宗族與棚民之間的矛盾,并未涉及人口增長導致的人地矛盾,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政府的處理意見并未偏向地方宗族勢力,無法說明地方宗族勢力影響擴大,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水土流失等問題,無法說明物種革新導致生態惡化,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6.(2024 菏澤一模)下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農業生產和人口統計表。這主要說明當時( )年份 總人口 (千人) 農業人口 (千人) 耕地 農業人口人均糧食(斤)總面積 (千畝) 農夫人均 (千畝) 總額 凈額 余額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A.農業經營模式發生根本轉變B.農業生產技術出現倒退現象C.人口過度增長資源危機突出D.糧食產量受經濟作物的影響【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表格中的數據可知,清朝的總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對糧食和其他資源的更大需求,而耕地面積的增長并未跟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從而導致人均糧食產量的下降。這反映了資源危機在當時的突出性,C項正確;表格中并沒有提供關于農業經營模式轉變的直接數據或信息,因此無法從這張表格中得出“農業經營模式發生根本轉變”這一結論,排除A項;從歷史背景來看,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技術應該是在不斷進步的,排除B項;雖然表格提到了經濟作物,但并沒有明確的數據或信息表明經濟作物對糧食產量產生了顯著影響,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4 金華模擬)如表為清代廣東地區人口,耕地面積變化情況。據此可知,廣東( )年代 人口及其指數 耕地面積(畝) 人均耕地面積(畝)1685 1109400 30239255 27.261724 1307866 31247464 23.891753 3969248 32883293 8.281766 6938855 33696253 4.861812 19174031 32034835 1.67A.人地矛盾日益嚴重B.農業生產力得到革命性發展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人口增長緣于大量海外移民【分析】本題考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解答】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清中期耕地面積增長,人均耕地面積卻原來越小,反映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清朝賦稅制度的變革,人口增長,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足,反映了人地矛盾的尖銳,A項正確;此時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生產力沒有革命性發展,排除B項;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集中與少數人手中,材料強調的是人口增長導致人均占有面積的減少,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C項;人口增長主要是國內人口自然增長,而不是大量外來人口導致的,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8.(2024 重慶模擬)對沿襲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較進步地區采取“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進行管理;相對落后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還有部分地區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時,朝廷對違法的土司實行降級或革職的舉措。這些舉措( )A.改變了西南民族地區傳統社會結構B.消除了民族地區與中央關系對立C.推動了國家權力在土司地區的延伸D.延緩了土司地區與內地的一體化【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據性,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以及對違法的土司實行降級或革職,強化了明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了國家權力在土司地區的延伸,C項正確;材料所述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變,短期內不能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產生根本性影響,排除A項;“消除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改土歸流”政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密切了邊疆地區與內地的聯系,推動而非延緩了土司地區與內地的一體化,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9.(2025 泰安一模)黃宗羲提出兩種圓滿的道德一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現實的、墮落的君主專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兩種秩序都符合《禮運》首章“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這體現出黃宗羲( )A.反對迷信權威并追求思想自由B.對傳統政治理想的繼承和發展C.打破了程朱理學正統思想地位D.反對專制追求民主政治的訴求【分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黃宗羲提出的“兩種道德—政治秩序”,都以《禮運》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為依據,這表明他對傳統的政治理想有著深刻的認同和繼承。同時,他又通過對三代圣王為首的君主制的追溯以及對現實君主專制的批判和君臣共治的重建,體現了對傳統政治理想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思想自由”的說法,排除A項;明清時期,宋明理學始終居于官方統治思想地位,排除C項;黃宗羲的思想仍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不涉及民主政治,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學生需掌握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20.(2025 遼寧一模)1560年,由于遼東地區的糧食儲備短缺,明廷暫時準許渤海灣進行海運,渤海沿岸的商業隨之發展起來。一旦短缺得到緩解,明廷就再次禁止海運。這反映出明朝( )A.依賴內陸運輸來獲取高額利潤B.竭力穩定傳統農耕經濟秩序C.適時調整海禁政策以維護統治D.保障了朝貢貿易的規范進行【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由于遼東地區的糧食儲備短缺,明廷暫時準許渤海灣進行海運,糧食短缺一旦得到緩解,明廷就再次禁止海運。說明是臨時調整海禁政策以維護統治,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依賴內陸運輸來獲取高額利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耕經濟秩序,排除B項;材料是對海禁政策的調整以維護統治,未涉及朝貢貿易,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5 遼寧二模)明清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塑造大量忠臣、孝子、節婦、義士等形象,比如明代教化劇《伍倫全備》塑造了伍倫、伍全、伍備等人物,他們踐行五倫之道;在清代宣揚“臣事君以忠”的三國戲、楊家將戲以及岳飛戲等戲曲中,塑造了岳飛、楊家將等精忠報國的忠臣形象。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 )A.體現了文學的世俗化傾向B.推動了儒學正統思想的復興C.具有道德教化的社會功能D.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文化訴求【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明清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塑造了大量忠臣、孝子、節婦、義士等形象,如《伍倫全備》中的人物踐行五倫之道,以及三國戲、楊家將戲、岳飛戲等宣揚“臣事君以忠”的忠臣形象。這些內容主要體現了文學作品對儒家倫理道德的宣揚和教化作用,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沒有涉及文學的世俗化,排除A項;宋元明清時期,儒家思想一直未正統思想,儒家正統思想“復興”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沒有涉及文學作品的世俗化,不能反映市民階層的文化訴求,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2025 金鳳區校級二模)清朝時期,關中人口激增,地狹人稠,各地擁塞著大量視野人口,陜西謂之“閑人”。如同官“山后易代多客民,每遇獲麥種田,均顧覓閑人,名曰塘匠”:作水“鄉野之人恒以出外背腳傭工為生”。這些“閑人”的存在( )A.凸顯了引入高產農作物的緊迫性B.為新經濟因素的發展提供了條件C.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反映出農本思想的束縛已被突破【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材料強調清朝“閑人”(大量無地人口)以“背腳傭工為生”,即這些人成為雇傭勞動力,體現了勞動力的流動與市場化特征。【解答】分析題目:清朝“閑人”以傭工為生,體現勞動力流動。結合所學知識,明清新經濟因素為資本主義萌芽,其發展需自由勞動力。“閑人”從事傭工,提供了勞動力條件,B符合題意;清朝已引入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題干未提及“引入高產農作物”的需求,排除A;題干未涉及農產品商品化(如農產品買賣規模等),與“閑人”傭工無關,排除C;清朝仍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本思想未被突破,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二.材料題(共2小題)23.(2025 閩侯縣校級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統治者認真總結了中國歷朝包括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經驗,全面繼承并發展了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還巧妙地將滿族本位的統治術融合與隱藏在漢族傳統政治文化中。漢朝以來的以卡治天下,宋朝以來的“蔡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統治家法,在清朝發揚光大,使得這些儒家經典中已經有的政治觀念,成功轉變為政治實踐,使清朝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清朝統治者還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通過對儒家的文化認同,贏得漢人的好感,換取漢人服從清朝統治,實現國家認同。——摘編自常建華《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得國家構建主體發生了變化。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標志著國家獲得獨立、民族獲得解放、人民獲得民主權利,而且將新的國家建立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即民族國家。其次,戰爭威脅、冷戰仍然是凝聚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抗美援朝中的“訴苦運動”和“捐獻運動”激發了極大的愛國熱情;中蘇沖突時蘇聯屯兵邊境,戰爭威脅與邊境局部沖突都成為國家認同提升的動力。再次,改革開放后,愛國主義的主題轉向以經濟建設與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目標,國家動員逐步削減;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威脅論”等迅速擴散,反過來對國家認同提供了新的契機。近年來,“中國崛起”振奮人心,“中國”得到世界的認同反過來也強化了國家認同。與此同時,國家認同也面臨諸如全球化的沖擊、地方性認同的崛起以及因社會公平問題帶來的合法性壓力。——摘編百賀東航謝偉民《新中國國家認同的歷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朝構建國家認同所采取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構建國家認同的新變化,并說明其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中國構建國家認同的啟示。【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清朝統治者認真總結了中國歷朝包括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經驗,全面繼承并發展了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還巧妙地將滿族本位的統治術融合與隱藏在漢族傳統政治文化中”可得出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認同觀;據材料一“在清朝發揚光大,使得這些儒家經典中已經有的政治觀念,成功轉變為政治實踐,使清朝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可得出匯聚歷代政治文化精髓;據材料一“清朝統治者還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通過對儒家的文化認同,贏得漢人的好感,換取漢人服從清朝統治,實現國家認同”可得出妥善處理滿漢關系;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2)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現代中國。第一小問新變化,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得國家構建主體發生了變化。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標志著國家獲得獨立、民族獲得解放、人民獲得民主權利”可得出構建主體是全體人民;據材料二“實現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即民族國家”“激發了極大的愛國熱情”可得出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多元現代思想為基礎;據材料二“國家獲得獨立、民族獲得解放”“戰爭威脅、冷戰仍然是凝聚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愛國主義的主題轉向以經濟建設與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目標”可得出通過國家獨立解放、外部威脅應付、經濟建設成就等多種方式。第二小問意義,據材料二“實現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戰爭威脅與邊境局部沖突都成為國家認同提升的動力”可得出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了國家抵御外部威脅的能力;據材料二“愛國主義的主題轉向以經濟建設與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目標”可得出推動了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進程;據材料二“得到世界的認同反過來也強化了國家認同”可得出優化了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3)本題是開放創新題。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質學知識,從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和創新認同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應對內外挑戰,加強思想引導,強化國家談同意識等角度談談啟示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措施: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認同觀;匯聚歷代政治文化精髓;妥善處理滿漢關系;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2)新變化:構建主體是全體人民;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多元現代思想為基礎;通過國家獨立解放、外部威脅應付、經濟建設成就等多種方式。意義: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了國家抵御外部威脅的能力;推動了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進程;優化了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答出2點即可)(3)啟示:立足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和創新認同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增強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應對內外挑戰,加強思想引導,強化國家認同意識。【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2025 西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在云南設立衛所的地方均有相當規櫻的屯田,云南都指揮使司所屬的衛所屯田共約110萬7千880畝。廣西和貴州地區軍屯的規模亦不小。正統六年(1441年),貴州地區20個衛所的屯田共約95萬畝。廣西地區在洪武九年(1376年)開展軍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遷江縣設立了屯田千戶所。明朝還向西南邊疆地區大規模移民實邊,開展屯田。史書記載,明朝“益講屯政,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墾開”,“移民就寬鄉,或召募或罪徒者為民屯”;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今湖廣常德、辰州兩府“民三丁以上者往屯云南”。從明朝初年到明朝中期,史書還不斷有關于西南商屯的記載。商屯即是明代鹽商為便于邊境納糧供軍需換取政府鹽引來謀利而進行的屯墾。鹽商圖交糧便利,招募農民在邊境開荒,就地取糧。——摘編自段金生《漢至清代王朝治邊方略與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屯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土地利用的角度,概括明朝西南屯田活動的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從邊疆治理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屯田活動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特點:根據材料“明朝在云南設立衛所的地方均有相當規櫻的屯田,云南都指揮使司所屬的衛所屯田共約110萬7千880畝。廣西和貴州地區軍屯的規模亦不小”“軍屯”“明朝還向西南邊疆地區大規模移民實邊,開展屯田”“從明朝初年到明朝中期,史書還不斷有關于西南商屯的記載。商屯即是明代鹽商為便于邊境納糧供軍需換取政府鹽引來謀利而進行的屯墾。鹽商圖交糧便利,招募農民在邊境開荒,就地取糧”可概括出屯田活動在明朝西南地區廣泛開展,涵蓋了衛所屯田、軍屯、民屯以及商屯等多種形式。這些屯田活動規模宏大,分布廣泛,深入到了云南、廣西、貴州等廣大西南地區。同時,屯田活動不僅限于軍事目的,也兼具經濟、社會等多重功能,如商屯就是為了便于邊境納糧供軍需換取政府鹽引來謀利而進行的屯墾。(2)本問較開放,言之有理即可,如 從邊疆治理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屯田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屯田活動不僅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還有助于鞏固邊防,保障國家的安全。例如,在明朝時期,通過在西南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不僅有效地開發了邊疆地區,還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和管理,從而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此外,屯田活動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推動邊疆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因此,中國古代的屯田活動是一種積極的邊疆治理策略,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故答案為:(1)特點:屯田活動在明朝西南地區廣泛開展,涵蓋了衛所屯田、軍屯、民屯以及商屯等多種形式。這些屯田活動規模宏大,分布廣泛,深入到了云南、廣西、貴州等廣大西南地區。同時,屯田活動不僅限于軍事目的,也兼具經濟、社會等多重功能,如商屯就是為了便于邊境納糧供軍需換取政府鹽引來謀利而進行的屯墾。(2)認識:從邊疆治理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屯田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屯田活動不僅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還有助于鞏固邊防,保障國家的安全。例如,在明朝時期,通過在西南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不僅有效地開發了邊疆地區,還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和管理,從而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此外,屯田活動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推動邊疆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因此,中國古代的屯田活動是一種積極的邊疆治理策略,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