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秦朝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 湖北模擬)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簡中,記載有以下法律條文:“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問乙何論?同論。”、“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由此可見( )A.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B.法律答問為秦律主要形式C.秦重視判例指導司法實踐D.賊盜推進法律儒家化進程2.(2025 河源模擬)《岳麓書院藏秦簡(伍)》相關簡文記載:“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親弟(悌)茲(慈)愛,居邑里長老率黔首為善,有如此者,牒書(書于簡牒,傳之后世)”。據此可推知,秦朝( )A.孝道倫理融入律令 B.儒家思想得到重視C.嚴刑峻法深入人心 D.文化教育迅速發展3.(2025 河南模擬)下表是秦朝對嶺南的治理舉措。這主要表明秦朝( )地區 舉措番禺 設鹽官管理海鹽生產揭陽 各地置驛丞負責公文傳遞桂林 實行“編戶齊民”,越人首領被任命為里正,協助征收“越布”等特產象郡 修筑“新道”連接村寨A.文書行政體制較為完備B.中央財政依賴于嶺南地區C.國家權力向邊地的滲透D.對嶺南地區實行分而治之4.(2025 駐馬店模擬)秦滅巴蜀后,設立巴、蜀和漢中郡,仍“以巴氏為蠻夷君長”,封子通國為蜀侯,同時以秦人陳壯為相,張若為蜀郡守;又將漢中直接劃歸秦中央政府管轄;秦占領楚地后,并不剝奪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級秦爵重新登記。由此可知( )A.郡縣制源自對六國政治的移植B.秦國家治理的靈活性和務實性C.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D.年代久遠致歷史記述莫衷一是5.(2025 南昌二模)據《睡虎地秦墓竹簡 法律答問》記載:拆開偽造的文書,官員未能察覺,罰二甲;丟失了記書、符券、官印、衙器的權,已受論處,后來自己找到所丟失的東西,不應免除所論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A.行政管理機制嚴密 B.官員違法現象頻發C.強調“以法為教” D.文書傳遞系統完備6.(2025 石家莊模擬)據岳麓秦簡:“十三年三月辛丑以來,取(娶)婦嫁女必參辨券。不券而訟,乃勿聽,如廷律。”若是夫妻雙方私自解除原有婚姻關系,“棄妻不書,貲二甲;其棄妻亦當論不當,貲二甲”。這一做法( )A.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 B.容易激化社會矛盾C.重建了西周禮樂制度 D.利于小農經濟發展7.(2025 商丘模擬)秦朝官吏分為兩類:一類由無爵者或民爵者擔任,由長官任命,職事屬于“役”,其身份本質上為“民”;另一類由有官爵者擔任,經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義上的官吏。這可說明當時( )A.社會流動的加快 B.統一國家的鞏固C.中央集權的出現 D.軍功爵制的變化8.(2025 信陽模擬)秦刻石曰:“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材料體現了( )A.中央集權體制建立 B.文字度量衡的統一C.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D.大一統國家的初創9.(2025 開封一模)《嬴政的道》一文中寫道:“始皇帝嬴政比較黏糊,只要走進歷史,不管你是否樂意,也無論你停在哪一段兒,他都將不請自來,躲不掉也避不開。”作者這樣評價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開始實行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B.確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國家政治框架C.確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開始用軍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祿制10.(2025 武清區校級一模)有人這樣評述秦朝的政治變革:“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這種變革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國古代政治( )A.從分權政治向集權政治轉變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的轉變C.從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D.從軍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轉變11.(2025 長沙一模)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視結成全國交通網絡的交通干線的修筑,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調發勞力并由朝廷重臣親自規劃指揮。如秦治馳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則由將軍蒙恬負責。秦朝這一做法( )A.繼承了“秦之好興事”的傳統B.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C.旨在建立全國統一道路系統D.體現了交通服務于政治的特點12.(2025 畢節市模擬)秦朝中央政府并不只是單向地強化對地方政府的控制,也賦予各級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理職能。如放權讓各地郡守縣令積極地、創造性地去治理地方,還賦予縣官自主選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權。這一舉措( )A.推動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B.體現中央對基層治理的重視C.導致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13.(2025 武漢模擬)秦律規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殺人,距離百步以內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應罰繳鎧甲兩套;若能抓獲逃亡盜賊,抓捕者可得其所攜錢財。由此可見,秦朝( )A.傳承尚武的社會風氣B.注重法治建設以教化民眾C.確立嚴苛的法律體系D.強調社會責任以維護安定14.(2025 湖北二模)云夢秦簡《日書》(見圖)記錄了秦國祭祀、占卜、擇吉問神等活動。其中《生子》篇寫到:“丁亥生子,攻(工)巧(技藝高),孝。”“庚寅生子,女為賈,男好衣佩而貴。”“壬寅生子,不吉,女子為醫。”這些記錄反映當時秦國( )A.社會身份呈多樣性 B.重視手工技藝傳承C.階層流動通道受阻 D.施行重農抑商政策15.(2025 天心區校級一模)據公元前212年記載,來自東部濱海的一方士盧生與另一方士交談時,指責“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貪于權勢至如此”。始皇大怒,親自下令調查與這兩個方士相關聯的文人并處死。對這一現象合理的解釋是( )A.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種子B.群眾輿論對統治的壓力C.對儒學進行嚴重的打壓D.統治者治理的昏庸無能16.(2025 雨花區校級一模)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等。這反映了古代中國政體的本質是( )A.職責細化,各負其責 B.選賢舉能,唯才是用C.家國同治,皇權至上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17.(2025 上饒一模)《史記 貨殖列傳》記載:“巴寡婦清……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潔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睡虎地秦墓竹簡 法律答問》記載:“凡同母異父者通奸,判處棄市刑(在鬧市斬首)”。據此可知秦朝( )A.重視倫理秩序建設B.奉行儒法并用治國理念C.力圖創新基層教化D.確立了嚴密的法律體系18.(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反映了( )A.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B.秦楚之間文化存在沖突性C.郡縣制推行的歷史局限性D.文化的統合關乎政治統治19.(2025 安徽模擬)西周時期,庶眾與周天子沒有直接聯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經由朝廷命官直接“臨民”,“王朝賦役直達庶眾”。這種轉變可用于說明秦朝( )A.行政系統的完善 B.國家治理的先進C.君主專制的形成 D.農民起義的必然20.(2025 邯鄲模擬)如表所示是對部分秦朝虎符的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新郪虎符)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秦朝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C.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D.君王對國家控制力較強21.(2025 安陽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準(如下表所示),頒行全國。這一舉措( )度 量 衡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兩=384銖(合今256.25克)A.減輕了全國民眾的賦稅負擔B.消除了各諸侯國的經濟差異C.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一體化D.體現出嚴密的重農抑商傾向22.(2025 曲靖一模)始皇二十六年初定統一后的各種制度時,“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施旌節旗皆上黑。”這體現了( )A.秦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德治理念B.秦朝的治國之道不止依靠法家思想C.政治制度的大一統源于思想的引領D.政治制度的建設受制于生產力低下二.材料題(共1小題)23.(2025 新疆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戰爭的損耗及楚國政權的東遷導致江漢地區人口急劇減少,往日的盛景蕩然無存。留下的人口空缺,復由秦國通過移民和派駐官吏、軍隊予以填補。原先楚國核心地區的人口結構產生了劇變,幾近于洗牌。這是秦設置南郡之初的一個重要特征。縱觀秦昭襄王時期五年規模較大的移民,其中三次都采取了“赦罪人遷之”的辦法,還有一次“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居遷之”,性質亦與之頗為相類。唯一的例外,昭襄王二十一年“募徙河東賜爵”,即招募平民遷徙并賜予爵位,也不是單獨進行,而是與“赦罪人遷之”同步展開的。秦國有意識地以政府主導的移民,將不守律今者逐出統治中心,著籍后永居遷地,并利用他們充實新占領地區。日本學者西嶋定生提出:“赦,包含有更始自新的意思,它不僅有免罪這一個含義,還是預定了使這些人緊接著參加到新秩序中來的意思。”——摘編自劉和惠《楚文化的東漸 導言》等材料二:作為“亡秦必楚”的余波,懷王之約給楚人為核心的劉邦集團以繼承秦制的法理依據和契機。當漢政權通過以秦制為藍本確立國家框架,承用秦的軍事立法、吸納秦人加入漢軍,推崇功利主義和法治主義等一系列舉措沿襲秦的軍國體制并統一天下后,為了不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統治者又主動吸取楚制及楚文化的內容,對秦制與秦政的極端傾向予以修正。——摘編自張夢晗《敗亡與重生:“亡秦必楚”的歷史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對南郡移民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初“對秦制與秦政的極端傾向予以修正”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響。高考沖刺押題預測 秦朝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 湖北模擬)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簡中,記載有以下法律條文:“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問乙何論?同論。”、“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由此可見( )A.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B.法律答問為秦律主要形式C.秦重視判例指導司法實踐D.賊盜推進法律儒家化進程【分析】本題考查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法律條文通過具體案例來對法律問題進行解答和說明,這密切民眾與官吏的聯系,便于官吏向民眾普及與解釋法律,是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的體現,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律的主要形式有律、令、法律答問、封診式、廷行事等多種,僅從睡虎地秦簡中的幾條法律條文不能得出法律答問是秦律主要形式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條文通過具體案例來對法律問題進行解答,主要是用于普及法律,不是用于司法實踐,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秦律是法家思想的體現,材料中的秦律條文沒有體現儒家思想,也不存在秦律儒家化的進程,因為儒家化是漢代之后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學生需理解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的演變趨勢。2.(2025 河源模擬)《岳麓書院藏秦簡(伍)》相關簡文記載:“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親弟(悌)茲(慈)愛,居邑里長老率黔首為善,有如此者,牒書(書于簡牒,傳之后世)”。據此可推知,秦朝( )A.孝道倫理融入律令 B.儒家思想得到重視C.嚴刑峻法深入人心 D.文化教育迅速發展【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漢至隋唐的法律與教化,解題關鍵信息是“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親弟(悌)茲(慈)愛,居邑里長老(率)黔首善,有如此者”。【解答】A.據題干“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親弟(悌)茲(慈)愛,居邑里長老(率)黔首善,有如此者”信息,可知秦律對基層中的孝、敬、愛、善等作了明確規定,塑造基層社會新風貌,體現了將孝道等倫理融入律令,并體現在了基層教化上,正確;B.秦朝以法治國,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不符合史實,排除;C.材料信息未涉及秦朝刑法嚴苛,嚴刑峻法深入人心說法不符合主旨,排除;D.材料中涉及到對基層治理上塑造孝、敬、愛、善的新風尚,并非說明文化教育迅速發展,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漢至隋唐的法律與教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3.(2025 河南模擬)下表是秦朝對嶺南的治理舉措。這主要表明秦朝( )地區 舉措番禺 設鹽官管理海鹽生產揭陽 各地置驛丞負責公文傳遞桂林 實行“編戶齊民”,越人首領被任命為里正,協助征收“越布”等特產象郡 修筑“新道”連接村寨A.文書行政體制較為完備B.中央財政依賴于嶺南地區C.國家權力向邊地的滲透D.對嶺南地區實行分而治之【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統一,解題關鍵信息是材料表格。【解答】A.材料僅部分涉及文書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只能看出秦朝加強了對嶺南的管理,不能看出中央財政依賴嶺南,排除;C.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秦朝采取不同措施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管理,體現了國家權力向邊地滲透,正確;D.材料不涉及分而治之,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統一,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4.(2025 駐馬店模擬)秦滅巴蜀后,設立巴、蜀和漢中郡,仍“以巴氏為蠻夷君長”,封子通國為蜀侯,同時以秦人陳壯為相,張若為蜀郡守;又將漢中直接劃歸秦中央政府管轄;秦占領楚地后,并不剝奪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級秦爵重新登記。由此可知( )A.郡縣制源自對六國政治的移植B.秦國家治理的靈活性和務實性C.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D.年代久遠致歷史記述莫衷一是【分析】本題考查郡縣制,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郡縣制。【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根據不同地域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狀況,制定了差異化的治理政策,這體現了其國家治理的靈活性和務實性,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秦郡縣制的淵源問題,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A項;秦朝建立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秦根據不同地域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狀況,制定了差異化的治理政策,而非年代久遠導致歷史記述莫衷一是,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郡縣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2025 南昌二模)據《睡虎地秦墓竹簡 法律答問》記載:拆開偽造的文書,官員未能察覺,罰二甲;丟失了記書、符券、官印、衙器的權,已受論處,后來自己找到所丟失的東西,不應免除所論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A.行政管理機制嚴密 B.官員違法現象頻發C.強調“以法為教” D.文書傳遞系統完備【分析】本題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對于官員未能察覺偽造文書以及丟失重要物品等情況都有明確且嚴格的處罰規定,這體現了秦朝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細致、嚴密的制度安排,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范官員行為,保障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轉,故A項正確;材料只是列舉了對某些特定官員失誤行為的處罰規定,并不能由此推斷出秦朝官員違法現象頻發,這種說法缺乏依據,故B項錯誤;“以法為教”是指以法律條文作為教育的內容,重點在于教育民眾守法等,而材料主要是關于對官員行政失誤的處罰,與“以法為教”的含義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對偽造文書未察覺以及丟失物品的處罰,未提及文書傳遞系統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文書傳遞系統完備的結論,故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5 石家莊模擬)據岳麓秦簡:“十三年三月辛丑以來,取(娶)婦嫁女必參辨券。不券而訟,乃勿聽,如廷律。”若是夫妻雙方私自解除原有婚姻關系,“棄妻不書,貲二甲;其棄妻亦當論不當,貲二甲”。這一做法( )A.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 B.容易激化社會矛盾C.重建了西周禮樂制度 D.利于小農經濟發展【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法律與教化,解題關鍵信息是“十三年三月辛丑以來,取(娶)婦嫁女必參辨券。不券而訟,乃勿聽,如廷律”“棄妻不書,貲二甲;其棄妻亦當論不當,貲二甲”。【解答】A.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題干內容主要圍繞婚姻關系的規范,與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無關,沒有涉及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措施,排除;B.這些規定實際上是對婚姻關系的規范,使婚姻關系有章可循,目的是穩定社會秩序,而不是激化社會矛盾,排除;C.西周禮樂制度是一套復雜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范,秦朝是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建立的封建王朝,材料中的規定是秦朝基于自身統治需要對婚姻的規范,并非重建西周禮樂制度,排除;D.在古代,小農經濟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婚姻關系的穩定對于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至關重要。規范婚姻關系,保障婚姻的穩定性,有利于家庭的穩定,而家庭是小農經濟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單位,所以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法律與教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7.(2025 商丘模擬)秦朝官吏分為兩類:一類由無爵者或民爵者擔任,由長官任命,職事屬于“役”,其身份本質上為“民”;另一類由有官爵者擔任,經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義上的官吏。這可說明當時( )A.社會流動的加快 B.統一國家的鞏固C.中央集權的出現 D.軍功爵制的變化【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解題關鍵信息是“另一類由有官爵者擔任,經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義上的官吏”。【解答】A.材料強調官員需要經過皇帝任免,強調專制集權的加強,不涉及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B.據題干“另一類由有官爵者擔任,經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義上的官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真正意義上的官吏需要經過皇帝任命,這強化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正確;C.中央集權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C項表述與時代背景不相符,排除;D.軍功爵制是選官制度,強調依據軍功授予爵位,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8.(2025 信陽模擬)秦刻石曰:“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材料體現了( )A.中央集權體制建立 B.文字度量衡的統一C.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D.大一統國家的初創【分析】本題考查了秦朝統一,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可知,秦統一全國后,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并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因此,材料體現了大一統國家的初創,D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大一統國家的初創,未涉及中央集權體制建立,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大一統國家的初創,“文字度量衡的統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大一統國家的初創,未涉及華夏認同觀念,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朝統一,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025 開封一模)《嬴政的道》一文中寫道:“始皇帝嬴政比較黏糊,只要走進歷史,不管你是否樂意,也無論你停在哪一段兒,他都將不請自來,躲不掉也避不開。”作者這樣評價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開始實行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B.確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國家政治框架C.確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開始用軍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祿制【分析】材料中指出“只要走進歷史,不管你是否樂意,也無論你停在哪一段兒,他都將不請自來,躲不掉也避不開”,指的是秦始皇創立的制度對后世的重大影響及意義,結合選項進行擇優分析。【解答】A、郡縣制度屬于始皇帝創立的政治制度之一,排除;B、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故“只要走進歷史…他都將不請自來”,正確;C、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制度,排除;D、實行軍功爵制度,之后在選官制度上出現了科舉制度,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對始皇帝評價歷史信息知識點的掌握,考查對始皇帝開創的國家政治框架的評價。10.(2025 武清區校級一模)有人這樣評述秦朝的政治變革:“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這種變革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國古代政治( )A.從分權政治向集權政治轉變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的轉變C.從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D.從軍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轉變【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秦朝以前實行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體現了宗法政治特點,諸侯、卿大夫等有世襲權力。而秦朝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打破了血緣世襲,走向官僚政治。從文明發展角度看,這種變革打破了宗法血緣對政治的主導,是一種進步,C項正確;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下,權力相對分散,但說秦朝是從分權政治向集權政治轉變不太準確。因為秦朝之前的分封制下諸侯也有較大權力,但不能簡單等同于分權政治,而且這不是從文明發展角度闡述的變革意義,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政治變革,而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的轉變屬于經濟領域的變化,與題干所問的政治變革積極意義的角度不符,排除B項;秦朝政治變革主要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以及地方行政制度的改變等,題干中未體現從軍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轉變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25 長沙一模)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視結成全國交通網絡的交通干線的修筑,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調發勞力并由朝廷重臣親自規劃指揮。如秦治馳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則由將軍蒙恬負責。秦朝這一做法( )A.繼承了“秦之好興事”的傳統B.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C.旨在建立全國統一道路系統D.體現了交通服務于政治的特點【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查秦朝的統一,解題關鍵信息是“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視結成全國交通網絡的交通干線的修筑,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調發勞力并由朝廷重臣親自規劃指揮。如秦治馳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則由將軍蒙恬負責”。【解答】A.“秦之好興事”主要是指宮室工程追求宏大、水利工程不惜民力,與材料不符,排除;B.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是指秦朝建立,而交通干線的修筑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C.“建立全國統一道路系統”屬于題干反映的表象,并未觸及秦朝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排除;D.根據材料中央政府重視結成全國交通網絡的交通干線的修筑,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調發勞力并由朝廷重臣親自規劃指揮“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后,為了確保政令的暢通無阻和軍隊的迅速調動,政府高度重視交通干線的修筑,這一做法體現了交通服務于政治的特點,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查秦朝的統一,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2.(2025 畢節市模擬)秦朝中央政府并不只是單向地強化對地方政府的控制,也賦予各級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理職能。如放權讓各地郡守縣令積極地、創造性地去治理地方,還賦予縣官自主選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權。這一舉措( )A.推動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B.體現中央對基層治理的重視C.導致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分析】本題考查了秦朝的基層治理,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放權讓各地郡守縣令積極地、創造性地去治理地方,還賦予縣官自主選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權”進行分析解讀。【解答】根據材料“放權讓各地郡守縣令積極地、創造性地去治理地方,還賦予縣官自主選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權”可知,秦朝中央政府在加強對地方控制的同時,也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這有利于推動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而不是中央對基層治理的重視,排除B項;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沒有涉及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朝的基層治理,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13.(2025 武漢模擬)秦律規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殺人,距離百步以內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應罰繳鎧甲兩套;若能抓獲逃亡盜賊,抓捕者可得其所攜錢財。由此可見,秦朝( )A.傳承尚武的社會風氣B.注重法治建設以教化民眾C.確立嚴苛的法律體系D.強調社會責任以維護安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統治,解答本題需要結合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分析。【解答】根據“若有人在大道上殺人,距離百步以內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應罰繳鎧甲兩套;若能抓獲逃亡盜賊,抓捕者可得其所攜錢財。”可得出這一規定強調大家的社會責任意識,以此來共同維護社會穩定,D項正確;材料與尚武無關,排除A項;教化民眾不是用法治,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體系,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統治,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4.(2025 湖北二模)云夢秦簡《日書》(見圖)記錄了秦國祭祀、占卜、擇吉問神等活動。其中《生子》篇寫到:“丁亥生子,攻(工)巧(技藝高),孝。”“庚寅生子,女為賈,男好衣佩而貴。”“壬寅生子,不吉,女子為醫。”這些記錄反映當時秦國( )A.社會身份呈多樣性 B.重視手工技藝傳承C.階層流動通道受阻 D.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統一,解題關鍵信息是“庚寅生子,女為賈,男好衣佩而貴”“壬寅生子,不吉,女子為醫”。【解答】A.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云夢秦簡《日書》中關于不同出生日的孩子未來職業和社會地位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秦國社會身份的多樣性。不同出生日的孩子未來可能從事不同的職業,如工匠、商人、醫生等,這表明社會身份并非單一,而是呈現多樣性,正確;B.“重視手工技藝傳承”雖然在材料中有所體現,但不能涵蓋材料完整的內容,排除;C.材料未涉及官員的選拔方式等方面的論述,不能得出階層流動通道受阻的結論,排除;D.材料中沒有明確信息表明國家的政策,不能得出施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統一,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5.(2025 天心區校級一模)據公元前212年記載,來自東部濱海的一方士盧生與另一方士交談時,指責“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貪于權勢至如此”。始皇大怒,親自下令調查與這兩個方士相關聯的文人并處死。對這一現象合理的解釋是( )A.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種子B.群眾輿論對統治的壓力C.對儒學進行嚴重的打壓D.統治者治理的昏庸無能【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暴政和法制建設,解題關鍵信息是“始皇大怒,親自下令調查與這兩個方士相關聯的文人并處死”。【解答】A.根據時間背景可知,此時處于秦朝,此事件不難看出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的坑儒為其暴政的一種隱性體現,為秦朝短時間內的滅亡埋下伏筆,正確;B.材料僅體現了方士們討論始皇的行為舉止,并未體現輿論對統治造成影響,排除;C.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處死的400多個文人并不完全是標準的儒人,無法推出對儒學的嚴重打壓,排除;D.材料沒有體現秦始皇的昏庸無能,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暴政和法制建設,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6.(2025 雨花區校級一模)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等。這反映了古代中國政體的本質是( )A.職責細化,各負其責 B.選賢舉能,唯才是用C.家國同治,皇權至上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三公九卿制的本質。【解答】A.“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與題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為皇帝私家服務的信息不符,A項錯誤;B.題干材料與選才無關,材料主要體現了古代中國政體的家國同治、皇權至上的本質,B項錯誤;C.根據材料“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等”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職為皇室專設,為皇帝私家服務,體現出家國同治、皇權至上的本質,C項正確;D.根據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職為皇室專設,為皇帝私家服務,體現了家國同治的特點,與官員眾多、政務繁雜無關,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考查學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5 上饒一模)《史記 貨殖列傳》記載:“巴寡婦清……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潔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睡虎地秦墓竹簡 法律答問》記載:“凡同母異父者通奸,判處棄市刑(在鬧市斬首)”。據此可知秦朝( )A.重視倫理秩序建設B.奉行儒法并用治國理念C.力圖創新基層教化D.確立了嚴密的法律體系【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中國的法律與教化,解題關鍵信息是“巴寡婦清……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潔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凡同母異父者通奸,判處棄市刑(在鬧市斬首)”。【解答】A.材料中秦始皇因巴寡婦清守節進行表彰,體現了其對倫理的維護,秦簡中對于違背倫理道德關系的處以重罰,也體現了對倫理關系的維護,正確;B.秦朝以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到基層教化的創新,排除;D.材料涉及到一個法律規定,未體現法律體系是否嚴密,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中國的法律與教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8.(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反映了( )A.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B.秦楚之間文化存在沖突性C.郡縣制推行的歷史局限性D.文化的統合關乎政治統治【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統一,解題關鍵信息是“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解答】A.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材料強調文化差異導致了反秦斗爭激烈,強調文化沖突對政治的影響,排除;C.材料區域都推行郡縣制,不能看出其局限性,排除;D.根據“畏有司而順”“好游俠”“易發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秦人和楚人性格存在差異,存在文化沖突,文化沖突導致了政治沖突,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統一,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9.(2025 安徽模擬)西周時期,庶眾與周天子沒有直接聯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經由朝廷命官直接“臨民”,“王朝賦役直達庶眾”。這種轉變可用于說明秦朝( )A.行政系統的完善 B.國家治理的先進C.君主專制的形成 D.農民起義的必然【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帝王經由朝廷命官直接‘臨民’,‘王朝賦役直達庶眾’”。【解答】A.材料強調天子與庶民的聯系,不涉及行政體系,排除;B.材料只能反映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國家治理更加先進,正確;C.材料強調的是對臣民的控制,強調中央集權,不是君主專制,排除;D.“必然性”說法言過其實,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0.(2025 邯鄲模擬)如表所示是對部分秦朝虎符的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新郪虎符)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秦朝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C.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D.君王對國家控制力較強【分析】本題考查了秦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秦朝的統治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解答】軍事實力的提升與軍隊戰斗力、武器更新迭代、軍事管理等密切相關,而材料強調的僅是軍隊的調動權限,無法體現“軍事實力不斷提升”,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君主專制的加強,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表現在郡縣制的推行,故B項錯誤;“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由材料可知,君王與將領各掌握一半虎符,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王)符,乃敢行之,可見君王對軍隊調動具有較高的話語權,君主掌握了較高的軍事權力,對國家控制力較強,故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以秦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5 安陽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準(如下表所示),頒行全國。這一舉措( )度 量 衡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兩=384銖(合今256.25克)A.減輕了全國民眾的賦稅負擔B.消除了各諸侯國的經濟差異C.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一體化D.體現出嚴密的重農抑商傾向【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結合所學統一度量衡的內容及影響進行分析。【解答】A.秦始皇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準頒行全國,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統一度量衡,便于管理和經濟交流,并不是直接減輕民眾的賦稅負擔,排除A項;B.統一度量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交流中的障礙,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各諸侯國原本存在的經濟差異,這種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等,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C.統一度量衡可以使全國在計量標準上達成一致,方便商品的交換和貿易,促進經濟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C項正確;D.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是規范經濟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對經濟的管理,而非體現嚴密的重農抑商傾向,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2025 曲靖一模)始皇二十六年初定統一后的各種制度時,“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施旌節旗皆上黑。”這體現了( )A.秦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德治理念B.秦朝的治國之道不止依靠法家思想C.政治制度的大一統源于思想的引領D.政治制度的建設受制于生產力低下【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題關鍵信息是“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施旌節旗皆上黑”。【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五行之說,不涉及德治,排除;B.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秦朝利用五行之說論證政權的合理性,說明其治國之道不僅是法家,正確;C.材料無關“大一統”,排除;D.材料無關生產力發展水平,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二.材料題(共1小題)23.(2025 新疆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戰爭的損耗及楚國政權的東遷導致江漢地區人口急劇減少,往日的盛景蕩然無存。留下的人口空缺,復由秦國通過移民和派駐官吏、軍隊予以填補。原先楚國核心地區的人口結構產生了劇變,幾近于洗牌。這是秦設置南郡之初的一個重要特征。縱觀秦昭襄王時期五年規模較大的移民,其中三次都采取了“赦罪人遷之”的辦法,還有一次“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居遷之”,性質亦與之頗為相類。唯一的例外,昭襄王二十一年“募徙河東賜爵”,即招募平民遷徙并賜予爵位,也不是單獨進行,而是與“赦罪人遷之”同步展開的。秦國有意識地以政府主導的移民,將不守律今者逐出統治中心,著籍后永居遷地,并利用他們充實新占領地區。日本學者西嶋定生提出:“赦,包含有更始自新的意思,它不僅有免罪這一個含義,還是預定了使這些人緊接著參加到新秩序中來的意思。”——摘編自劉和惠《楚文化的東漸 導言》等材料二:作為“亡秦必楚”的余波,懷王之約給楚人為核心的劉邦集團以繼承秦制的法理依據和契機。當漢政權通過以秦制為藍本確立國家框架,承用秦的軍事立法、吸納秦人加入漢軍,推崇功利主義和法治主義等一系列舉措沿襲秦的軍國體制并統一天下后,為了不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統治者又主動吸取楚制及楚文化的內容,對秦制與秦政的極端傾向予以修正。——摘編自張夢晗《敗亡與重生:“亡秦必楚”的歷史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對南郡移民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初“對秦制與秦政的極端傾向予以修正”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響。【分析】(1)本題要求指出秦國對南郡移民的主要特征,并分析目的,需要從材料中提煉出移民的組織主體、方式特點等歸納特征;從人口狀況、統治需求等方面分析目的。(2)本題要找出漢初“對秦制與秦政的極端傾向予以修正”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影響,需要思考漢初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與秦不同的舉措,以及這些舉措在當時及后續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解答】(1)特征:根據材料一“縱觀秦昭襄王時期五年規模較大的移民,其中三次都采取了‘赦罪人遷之’的辦法,還有一次‘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居遷之’,性質亦與之頗為相類。”可知,“赦罪人遷之”是當時移徙人口的主要方式(或采取了赦免罪犯并招募新移民的雙重策略)。目的:根據材料一“秦國有意識地以政府主導的移民,將不守律今者逐出統治中心,著籍后永居遷地,并利用他們充實新占領地區”并結合所學可知,消除秦國統治中心可能的隱患;利用秦故民強化對南郡等地的統治;根據材料一“赦,包含有更始自新的意思,它不僅有免罪這一個含義,還是預定了使這些人緊接著參加到新秩序中來的意思”可知,推進南郡新秩序的建立。(2)努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統治者“對秦制與秦政的極端傾向予以修正”的努力主要有,實行郡國并行制,允許諸侯王從俗而治;融合六國文化,并推行黃老思想;復員軍隊,優寵有軍功及從軍征者等。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這些修正的努力維持了新興帝國的穩定;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政;郡國并行制也為后來王國問題埋下隱患。故答案為:(1)主要特征:“赦罪人遷之”是當時移徙人口的主要方式(或采取了赦免罪犯并招募新移民的雙重策略)。目的:消除秦國統治中心可能的隱患;利用秦故民強化對南郡等地的統治;推進南郡新秩序的建立。(答出2點即可)(2)做出的努力:實行郡國并行制,允許諸侯王從俗而治;融合六國文化,并推行黃老思想;復員軍隊,優寵有軍功及從軍征者等。(答出2點即可)影響:維持了新興帝國的穩定;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政;也為后來王國問題埋下隱患。(答出2點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國和漢朝加強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